楞严经全文网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三(之十二)

发布时间:2024-08-03 02:35:02作者:楞严经全文网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三(之十二)

《楞严经》轻松学 卷三(之十二)

当世尊如此细致入微地,演说了“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和“七大”本来虚妄,本来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之后,阿难尊者以及法会大众,承蒙世尊的慈悲开导,忽然觉悟,获大法益。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罣碍。

“这时,阿难尊者以及在座的大众,承蒙佛陀微妙详尽的开示,大家的身心顿觉空旷坦荡,没有了以往的种种牵挂与障碍。”

【罣(音:挂)碍】即“挂碍”,因为牵挂而成为障碍。“罣”是“挂”的异体字,意思是:惦记、牵想。

据蕅益大师前文的解说:“旧云阿难先证初果,恐未必然。当以第三卷末,圆悟藏性之时,方为迹同初果”。一般认为阿难尊者很早就证了初果,也有经典的依据,但那或许只是“初果向”——“初果须陀洹”的预备阶段,虽开悟空性而尚未透彻。

此时,到了楞严法会的第三卷末尾,阿难尊者方才从“初果向”成长为真正的“初果须陀洹”;同时,更重要的是,尊者如实开悟了“如来藏妙真如性”。所以,后文第四卷当中,世尊直言阿难尊者:“汝今已得须陀洹果,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

不过,如今的阿难尊者,其智慧早已超越了普通的“初果须陀洹”,因为,在世尊一系列的慈悲开导下,阿难尊者以及许多法会大众们,初步觉悟了自己的“如来藏妙真如性”,以大乘智慧眼,明见了“妙明真心”无所不在,本来超越因缘与自然,非生非灭。所以,大家才会感到“身心荡然得无罣碍”。

为啥没“挂碍”了呢?因为,已经明白,“妙明真心”才是自己的本来心,才是“主人”,它从来如如不动,广大无边际,包罗万有,没有生死,再也无可担心。“色身”不过是业报的如幻显现罢了,“识心”不过是无明妄想的余波罢了,它们都是摇动无常的“客人”,哪里值得为它牵挂呢?一旦放下了对于色身和识心的牵挂,它们也就不再成为障碍了,修行人自然也就身心安乐了。

按教法来说,声闻乘当中的“初果须陀洹”,破尽了三界之见惑,已见“空性”。但是,普通的“须陀洹”,并不曾亲见“如来藏妙真如性”,尚未如实开悟“妙明真心”,因为,这属于大乘菩萨的初步觉悟,叫做“明心见性”,也是相似的“见佛性”。

普通的初果须陀洹“见空性”,而如今的阿难尊者在“见空性”的基础上,已经做到了相似“见佛性”,所见妙法之本质固然无差别,其广狭程度则不可同日而语了,后者的智慧要宽广、透彻许多。

以下,就是阿难尊者与大众,在世尊耐心的开导之下所获得的智慧见地:

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

“这些听法的大众们,每个人都明白了心体本来遍满十方世界。”

“于是,从这个遍满十方之妙心,再来观察十方的虚空,就如同观看手上所拿的树叶等东西一样了。”

请注意,这并非某种“景象”,不属于某种“境界”,也不是说大家一同都开了“天眼通”,可以看得很远了,甚至可以像阿那律尊者那样从太空来俯瞰地球了,不是这个意思。这是一种现量的智慧观察,是对于“见、闻、嗅、尝、觉、知之性”的当前明了。

即使有人得到了“天眼通”,可以从太空来俯瞰地球,也不等于已经开悟了“妙明真心”,这是两回事。神通只是一种功能和境界,而“开悟”则是一种透彻的般若智慧,是对于“法性”的某种程度之觉悟。

本段经文所描述的,是“明心见性”的基本功德,也就是说,阿难和大众已经做到了“反观观自性”,已经明白了心体遍满十方世界,而不再错认为心只是在色身之内。如世尊前文所说,“当知如是精觉妙明,……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明心见性的人,已经可以从当前的虚空以及森罗万象当中解放出来,通达“心性”之所在,而不再被境界所束缚。

请注意,“明心见性”的菩萨可以逐渐做到不被境界所束缚,那只是说,他们的心不会再被境界所束缚;而他们的色身,还有种种境遇,都还会受业力的支配。所以说,即使是悟道的高僧和大居士,也还需要“随缘了旧业,莫造新殃”呀。

——那么,“心性”到底在哪里呢?

答:它“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它“万象之中独露身”,它就在那里,着相的人不认识而已。虚空有多大,它就有多大;树叶草尖有多小,它就有多小。它一口吞尽宇宙山河,却不见踪影。它把十方广大之虚空呈现在您的眼前,也把手里的小小树叶呈现在您的眼前,平等无差别。

如何是“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呢?

答:那个“见十方空”的,正是如如见性;“观手中所持叶物”的呢,还是如如见性。十方虚空纵然广大无边际,也不可能比“见性”更加广大,不可能在“见性”之外;手中树叶固然看似渺小,也不会比“见性”更加渺小,也不在“见性”之外。

见来见去,无论“见”什么,“见性”如如。所见的一切境界,与现见它们的“见性”,本是无二无别,彼此如如,难可区分的。

见一切相,无有真实;见一切法,无非心性。这才叫做“明心见性”。阿难尊者等人终于做到了,于是,在他们看来:

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

“原来,一切世间当中所有的一切万事万物,都是‘菩提觉性’本身,也都是‘妙明元心’本身。这个人人本有的‘心性精明’,它周遍圆满,含纳并包容着十方虚空与十方世界。”

到这里,实在没啥好说的了,“第一义谛”如此而已,诸法实相如此而已,此后只需一步步地修行实践。阿难尊者初步觉悟了法界之实相,属于“理悟”,破除了“理障”;还需要进一步的“事修”,来逐渐破除“事障”,才能够圆满无上菩提。

关于破除“事障”的具体修行方法,那就是《楞严经》最后两卷的内容,需要在三昧当中,次第破除“五阴”之覆盖,“五阴”破尽,则归于正觉。

此时,阿难尊者的心量已经极为广大,不会再局限于色身与思维心这个狭小范围了。以这样的智慧再来观察自己的区区色身,与以往已然大不相同:

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

“这时,再反过来观察父母所生的这个身体,它就好像在十方广大的虚空当中,被风吹拂的一粒微尘一样,似有似无,若存若亡。它又好像在湛蓝的大海上随波逐流的一个小水泡一样,忽起忽灭,没有来处。”

这仍旧是“妙明真心”所发起的智慧观察,而并非某种景象。其中,“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突显了此色身之渺小;而“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则诠释了色身之无常短暂、如幻不实。

以前,阿难尊者以为“心”在色身之内;而如今呢,他明白了,原来,是“色身”在“妙明真心”之内。而且,此“妙明真心”并不在身心事物之外,它虽然没有相貌,但正是它显现了身心及世界,它与身心世界之万事万物,同体无别。

——这个与身心世界同体无别之“妙明真心”,就是一切众生的“常住法身”,它本来不生不灭,乃天然之佛陀,远离一切造作。

所以,经文说阿难尊者以及大众们:

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于是大家忽然明了自性,收获了自性本具的‘妙明真心’,原来它就是不生不灭的常住法身。”

这也就是《楞严经》后文,第八卷当中所说的“是人即获无生法忍”,觉悟了法性无生的缘故。从此,阿难尊者从一名初果声闻,成长为了一名“明心见性”的菩萨。

作为初果须陀洹,已经“初入圣流”的阿难尊者,在法上本来就具有一定的证量,因此,这时的阿难尊者应该已经超越了“干慧地”,而至少成为了第八卷当中的“十信位”菩萨。所谓的“十信位”菩萨之特点,就是初步开悟了“无生法忍”,同时,也自然从心里发起了广大的菩提心,对于佛陀教法具有了“真实信心”,这是胜义的菩提心和信心,不同于凡夫的“着相分别”之菩提心和信心。

“菩提心”其实也就是“信心”,是心与法的契合。“信心”有多透彻,“菩提心”就有多光明。马鸣菩萨因此而命名《大乘起信论》,集百部大乘佛经之精华于一册,意在启发有缘众生对于大乘妙法的真实信心。

阿难尊者终于找到了第一卷当中,世尊所开示的“二种根本”之第二种:“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

所谓的“明心见性”,就是要当下找到这个“识精元明”,正是它变化并显现了一切因缘,而又非因缘可及,它就是涅槃与法身之真体。虽说真体,而实则无体可得,只因其不断灭,名为“真体”。以这个本来清净的“识精元明”,也就是法身之“真体”,作为因地心来修行,才叫做真实的“菩提心”。将来所到达的果地妙觉,必将是大涅槃与圆满法身。

通常,一切众生本具的“法身真体”,叫做“本觉”,人人不缺;而“明心见性”叫做“始觉”,属于最初的觉悟,已入大乘正道;此后,通过自利利他行菩萨道,破尽了一切虚妄习气,最终圆满佛果之时,“始觉”与“本觉”合二为一,叫做“究竟觉”,那时方才名为人天师表、大觉世尊。

下面,“明心见性”的阿难尊者,因为“始觉”而生大欢喜,内心充满了对于世尊的感激,也对于一切众生油然生起了悲悯之心。于是,他将代表闻法开悟的大众们赞叹世尊,并向世尊宣说自己的广大菩提心。

礼佛合掌,得未曾有。于如来前,说偈赞佛:

“大众共同礼拜佛陀,欢喜地合掌,庆幸自己能够听闻这样不曾有过的妙法,能够获得如此殊胜的觉悟。”

“阿难尊者代表大家,在如来面前,说了一首偈颂来赞叹佛陀:”

所谓的“得未曾有”,要知道,咱大家能够听闻学习到《楞严经》,这就是千古稀有之事。只要您足够珍惜,坚持修学,仔细观察,必将像阿难尊者一样,得以觉悟妙心常住。

欢喜的阿难尊者,这样赞叹如来: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那微妙澄澈总持一切的不动世尊啊,

还有这首楞严王最稀有难得的妙法;

顿时消除了我无量劫的颠倒与妄想,

不需要经历阿僧祇劫便获本来法身。”

【妙湛总持不动尊】“妙湛”:明空交融,涵盖法界,不可思议,是“法身佛”之功德;“总持”:总括一切法,住持并运转整个法界,是“报身佛”之功德;“不动尊”:法身如如不动,同时应现于无量国土教化众生,是千百亿“应身佛”之功德。

如本经第一卷所说,阿难尊者之所以发心出家,是因为:“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是以渴仰,从佛剃落。”这个发心固然很好,不过,却停留在了生灭“相”上面,尚未了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仍在生死妄想当中。

可是,如今不同了,阿难尊者已经开悟自己的“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明白它与如来法身无二无别。所以才能够如此赞叹如来,其实,也是在赞叹自性常住三身佛,而丝毫也不会再执着于清净外相了。

乃至于,觉悟的阿难尊者看来,宣讲如此稀有难得之首楞严妙法的,已经不再局限于本师释迦牟尼佛,而是由清净法身佛、圆满报身佛与千百亿释迦佛所共同宣说。其实,也是由阿难尊者之“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所宣说的。

——谁能够演说佛法?唯有佛陀。谁能够明了佛法?唯有佛陀。谁能够修行佛法?唯有佛陀。谁能够圆满成就佛法?唯有佛陀。

如此明达之人,自然找到了“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之所在,那就和阿难尊者一样,可谓是“不历僧祇获法身”了。

【僧祇】“阿僧祇劫”之略称,意思是“无央数劫、无量劫”。通常说来,菩萨成佛,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

依据《大乘起信论》,凡夫见佛供养,修行信心,大约需要经过一万大劫,才能够到达菩萨十信位,或者初住位,称之为“信心成就”,发起真实菩提心。这才是大乘经典当中常说的“初发心”菩萨。在此之前,即使发了菩提心,也是相似的菩提心,应该叫做“凡夫菩萨”。

菩萨从初发心(初住位),到达初地,真见法身,需要经过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从初地到达八地,还需要经过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从八地到成佛,又需要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总共是三大阿僧祇劫。

有人会说:天哪,这成佛也太遥远了吧?

答:其实,这并不算很久,才只不过三个“无量劫”而已。要知道,咱大家在生死轮回当中流浪多久了呢?无始!数不清的“无量劫”呀。如果不修行佛法,咱还要流浪多久呢?无终!又是数不清的“无量劫”呀。

虽然无始也无终,但那可不好玩儿,那是没头苍蝇到处乱撞,苦海无边啊!而不是如来的无量寿与无量光,迷失了“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的缘故。菩萨则不同,只要三个“无量劫”就可以成佛,圆满于大涅槃。况且,只要到达了菩萨“初住位”,就不会再堕落于凡夫境界,其心境受用,已经比较自在了;行菩萨道,也不会觉得很艰难;无量劫,有的时候呢,也不过犹如一念而已。

如阿难尊者此时的觉悟,可以类同于“初住位”菩萨,属于发起了“真实菩提心”,已经明心见性的缘故。同样依据《起信论》,马鸣菩萨说:“菩萨发是心故,则得少分见于法身。”因此,如今的阿难尊者对于法身的确有所明了,所以他才说自己“不历僧祇获法身”。

即便如此,也才是修行的开始,也才是行菩萨道的开端。所以,阿难尊者在赞佛之后,继续宣发广大菩提心: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我如今发愿得正果成就如来宝中王,

还要度化像恒河沙数一样多的众生;

将此深广无极之愿心奉献微尘国土,

这样才叫做报答佛陀慈悲教化之恩。”

【宝王】就是指佛果。佛陀犹如一切众宝藏之王,至尊至贵,故名“宝王”。

【深心】菩萨开悟“如来藏妙真如性”之后,从心源深处自然发起的广大菩提心。

【尘刹】微尘数国土。通常说来,就是指三千大千世界当中的所有国土世界,正是一佛教化之国土。

阿难尊者初步觉悟法身之后,明白了一切众生本有的“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就是真实的佛陀。于是,他不仅对于自己成佛充满了信心,发愿要去如实成就;而且,他还对于一切众生成佛充满了信心,发愿要帮助一切众生得度彼岸。为此,他要把这个发自心底的广大菩提心,奉献给无量微尘数那么多的国土,到其中去行菩萨道,普度众生。只有这样,才叫做报答佛陀慈悲教化之恩。

实际上,微尘刹土并不在咱的“妙明真心”之外,只是无始以来的虚妄分别,让咱大家觉得,好像心外有无边世界,有无数众生,有无边无际的宇宙太空。

——这完全是一个错觉。

为了彻底纠正这个错觉,彻底消灭这个虚妄执着,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乘坐咱的广大菩提心,示现千百亿分身,到无量国土去行菩萨道,利益众生,直至粉碎一切错觉而圆满成佛。

——有人说:可我还不会千百亿分身呀?

答:你不会,它会。只要你肯发大心,“它”就会帮你实现。“它”不是别人,就是咱的“妙明真心”,即“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即“如来藏妙真如性”,等等,等等。

学佛人,先要找到它,那就好办了。就会像阿难尊者一样,自然会发起无边广大的菩提心,并付诸实践。

阿难尊者将会如何实践自己的广大菩提心呢?他继续禀告世尊: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拜伏顶礼世尊请您慈悲加持与证明,

我愿身先士卒进入五浊恶世度众生;

只要任何一个众生还没有圆满成佛,

我绝不会在这个世界成佛并入涅槃。”

【五浊】指尘世间的五种妄想交织,因交织而浑浊不堪,故名“五浊”。这“五浊”是:1、劫浊;2、见浊;3、烦恼浊;4、众生浊;5、命浊。具体详见《楞严经》第四卷。

【泥洹】“涅槃”之别译,意思是“灭度”,灭除五蕴身心而得度苦海。

这就是阿难尊者的广大愿行,尊者誓愿救度末法时代的一切苦难众生。

后来,在世尊灭度之后,阿难尊者终于得证阿罗汉果,并继承摩诃迦叶尊者成为传佛心印的第二代祖师。以通行的大乘经教来衡量,当时,阿难尊者至少已经是八地菩萨了。

在一百二十岁那年,阿难尊者发现佛弟子们嫌他太老,说他老糊涂了,已经不再相信他的教化,便于恒河上空显现十八种神变,用三昧真火把自己的色身焚化为舍利,以大阿罗汉的经典方式入灭了。

不过,依据阿难尊者上述广大菩提心,尊者如今必然乘着大慈悲之愿力,从法身当中分身无数,正不辞劳苦地在娑婆世界广度众生呢。据《法华经》所授记,佛告阿难尊者:“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那么,在未来成佛的过程当中,阿难尊者修行的是啥法门呢?《法华经》如此开示:“当供养六十二亿诸佛,护持法藏,然后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说,仍旧像亲近释迦牟尼佛的时候一样,阿难尊者在未来将要亲近供养六十二亿诸佛,其主要修行方式,就是要“护持法藏”。

——如何是“护持法藏”呢?

答:佛陀在世之时,做请法人请佛说法,同时学习、理解、修行并忆持教法,将教法流传下去。佛陀灭度以后,示现在人世间,以法师身,翻译、流通、讲解、注释、宣扬并实践如来教法。或者以居士身,以国主、宰官身,等等,来抄写、刻印、助印经论,以便流布如来教法。

阿难尊者乘着如此大愿,并如此实践而终将圆满成佛,这是值得大家深思和效法的。要想从心底深处自然发出这样的不可思议之愿力,首先,咱需要找到本有的“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以此“不生灭性”作为咱的“初发心”,那么,将来必然会成就超越生死变动的究竟佛果。六祖大师咋说的来着,“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善哉此言也。

虽然开悟了“妙明真心”,发起了无比宽广的菩提大愿,阿难尊者的内心大体已经灭除了“见惑”;可是,无始以来的种种妄想习气还在,也就是“思惑”还在;更加微细的“尘沙惑”也还在,与无明相伴随,并不会一下子统统消灭。因此,尊者继续祈求世尊,加持自己能够更进一步灭除“思惑”和微细的“尘沙惑”,以便早日圆满成佛: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具有大威力与大慈悲的大雄世尊啊!

请您加持我继续观察断除微细烦恼;

让我早日能够荣登如来的无上妙觉,

于三千大千世界当中成佛安坐道场。”

“假使舜若多无边虚空之性可以消亡,

我如金刚般坚固的愿心也不会动摇。”

【大雄大力大慈悲】佛陀具足大威德,能够摧伏一切魔障,摄受一切众生,是法界当中最雄伟者,名为“大雄”。佛陀能够拔除一切众生无明烦恼之根,令其究竟离苦,故名“大力”。佛陀平等教化一切众生,无不包容,名为“大慈悲”。

【微细惑】此处指“思惑”和“尘沙惑”。

“惑”就是烦恼之别名,依据经教说来,“惑”大约有三类,一是“见惑”,即三界众生的见解烦恼,所谓的“见惑八十八使”,顿悟见性时可以立即断除。二是“思惑”,是六根当中累积的宿世习气,三界众生之“思惑”共有八十一品,需要在见性后逐渐观察断除。三是“尘沙惑”,属于三界外的微细烦恼,也就是无明及其相应的微细念,需要在见性后,行菩萨道而逐渐断除。

【舜若多性】“舜若多”译为“虚空”,“舜若多性”也就是“虚空性”,它是如如不动的,没有任何实在性,不属于生和灭,永远不会消亡。

【烁迦罗心】“烁迦罗”译为“金刚”,或者“坚固”,“烁迦罗心”也就是“金刚心”或“坚固心”。

阿难尊者之大愿发源于其“如来藏妙真如性”,真实不虚,坚固无比,不会动摇,故名“金刚心”,或者“坚固心”。

这就是阿难尊者真实不虚的广大菩提愿,尊者乘此大愿将会在无量劫当中行菩萨道,度无边无数的众生出离苦海,也会亲近供养六十二亿诸佛,常随佛学。最终,他将会成佛,名为“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而后,还会入大涅槃。

不过,尊者的“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呢,虽然这一切都因它而显现,因它而发起,因它而圆满,因它而幻生幻灭。它却是本自如如的,既无心可发,也无行可修,更无果可成,亦无众生可度。虽然如此,其慈悲妙用终究无穷无尽,不可思议。

各位菩萨,大家如何明心见性?如何发菩提心?如何行菩萨道?将来如何能够成佛呢?请以阿难尊者为榜样吧。

《楞严经》轻松学 卷三 终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