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全文网

宣化上人:净福性生了,就得清净的福报

发布时间:2024-11-13 02:34:50作者:楞严经全文网
宣化上人:净福性生了,就得清净的福报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

“阿难!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尽,乐非常住,久必坏生。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如是一类,名福生天。”

“阿难!复次天人不逼身心”:阿难!我再给你说说这个天人,苦恼和忧悬都不逼这身心了。“苦因已尽”:这苦的因已经没有了。可是,“乐非常住,久必坏生”:这个乐,方才不是欢喜毕具吗?这个乐并不是一个常常可以保持得住的,那么久而久之,这乐就会坏了。

“苦乐二心”:所以这天人也有的时候有这种苦的心、有乐的心。这二心,要“俱时顿舍”:到这遍净天以后,他得到这个快乐;他如果执着这个快乐而不舍,这也是不对的;又要把这苦乐二心,同时把它放下了,没有苦,也没有乐了。这时候,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快乐。

“粗重相灭”:所有的一切粗重的相都没有了。“净福性生”:清净的这种福德性生出来了。什么叫清净的福呢?就是这苦乐二心都没有了,这时候就是净福的性生了;净福性生了,就得清净的福报。

“如是一类,名福生天”:这一类的,就叫“福生天”。

“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如是一类,名福爱天。”

“舍心圆融”:把苦、乐二相顿舍了。那么舍了这苦乐二相,净福性生了,“胜解清净”:这时候“胜解”,就是智慧比以前增进得多。

这种清净的智慧,“福无遮中”:又生这净福无遮,没有可以把这种福报给遮止的,这种福报太大了!“得妙随顺”:所以由净福无遮,就得这种随心如意,恒顺众生。“妙随顺”,就是所谓“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就像水似的,你往东开一条河,它就东流;往西开一条河,就向西流。“随顺”,就是任运而行,你怎么样做都对,没有不对的了。这种妙随顺,就是一切都任运,遂心如意、遂心满愿。你“无入而不自得焉”,怎么样都可以,什么事情都没问题,一切的问题都解决了,这就叫“得妙随顺”。“穷未来际”:这时候,就到将来将来、未来未来那个时候的边际上。什么是未来的边际?未来的边际就是未来的边际嘛!

“如是一类,名福爱天”:这个名字,就叫“福爱天”。

“阿难!从是天中有二歧路。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

“阿难!从是天中有二歧路”:从前边那个三禅天——就这个福爱天,在这个地方,就有两条路,一条路就是到广果天,一条路就是到无想天。

“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若于先前这个福爱天,得妙随顺心,现在他就有无量净光,他的福德也圆明。依此从修而证,从证而住到这个天上,“如是一类,名广果天”:像这一类的,他的德行也广,他的果位也大,所以叫“广果天”。

“若于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

“若于先心”:假设于福爱天这个心,“双厌苦乐”:苦也没有,乐也没有了,“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在这个时候,他研究舍弃苦乐这个心,那么研究来、研究去,总也不停止,于是乎他把这个“舍”的道理都明白了。

“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这时候,他身心都灭了,他这个心虑就“灰凝”,就是结成到一起。这时候,他修这个无想定,他的寿命是五百劫。

“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可是这一类的人,他既以“生灭”为修行的因,他就不能明白这个“不生灭”的性。“初半劫灭”:既然他没有灭他这种“舍”——舍去苦乐这两种的心,这五百个劫,在最初的半劫他灭去他这个妄想心,灭了,就不生了。“后半劫生”:等到他最后的半劫——就是四百九十九个半劫,那时候他又生出这个妄想了;这个无想定报尽了,没有了。

他说什么呢?他后半劫生出妄想来,他这个无想定坏的时候,就生出一种毁谤三宝的心,就毁谤三宝,他说什么呢?他说:“佛说的,四果阿罗汉已经生死了了,不受后有了;那么我现在已经证到四果上了,怎么又会受生死去呢?佛大约是打大妄语!”他这么样子来毁谤三宝。其实他这个四禅天,并不是四果阿罗汉,这连初果都还没有到呢!不要说四果。他自己误以为是四果了,这就是错认了,把四禅他认为是四果。这个后边也会讲的,那个无闻比丘,他修到四禅天上这个境界,就以为证得四果了,其实是不对的。“如是一类,名无想天”:像这样的一类的人,就叫无想天的天人。

“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

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阿难!这四胜流,一切世间苦的境界和乐的境界都不能摇动他这个心了。

“虽非无为真不动地”:他所修的,不是真正无为,不是这个真的不动地;他不过勉强制止它,叫它不动,他并不是真到自己不动的那种地位上了。

“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他这时候,在四禅天他还有一个“所得”的心,譬如那个无闻比丘,他以为他得到四果了。虽然这样,他这个功用得纯熟用到极点了,这个名字,就叫“四禅天”。

恭录自《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