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全文网

明心见性之探讨

发布时间:2023-01-10 18:05:45作者:楞严经全文网

  明心见性之探讨

  前言

  修行虽然有八万四千法,然最终的目的,不外乎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但鲜有人能知其中的奥义,纵修一生也未必能知;若是理路不明,何能下手去修行。

  壹、明心、见性、成佛之解析

  一般人常认为「明心」、「见性」、「成佛」是同时,因为常讲这话,而变成一句口头禅。尤其读六祖坛经,是顿悟法门;常误认「即心即佛。」「一念悟时,众生是佛。」「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故有此错觉,若我们能再细细研读,则会发现其实是三个阶段。今举坛经来说明:

  一、明心

  「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这是六祖惠能自述,第一次闻金刚经而开悟。但六祖悟了什么?如果已经见性,又何必到黄梅,礼拜五祖?至东禅寺经八月余,惠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但五祖却说:「亦未见性。」这些问题,不知诸位是否思惟过?

  我们深入经文,便可看出,惠能大师第一次闻金刚经是悟了本心,故言:「心即开悟」。此阶段为「明心」,但未「见性」;故五祖看偈完,说:「亦未见性。」而六祖亦自知,故前往黄梅,礼请五祖开示。

  二、见性

  经五祖为其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惠能大师第二次闻金刚经则是悟了「本性」,故言:「一切万法不离自性」。此阶段为「见性」,后来六祖自述:「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

  因此明心、见性是不一样的境界,像五祖谓惠能曰:「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先识本心,后见本性。六祖也说:「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故应先明心,才有机会见性。

  三、成佛

  若完全见到本性,则谓「见性成佛」,坛经云:「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涅槃经云:「众生悉有佛性。」但一般悟道者,见性未必彻见。涅槃经云:「无量菩萨虽具足行诸波罗蜜乃至十住,犹未能见所有佛性,如来既说,即便少见……菩萨位阶十地,尚不了了知见佛性,何况声闻、缘觉之人能得见耶?」

  由此可知,二乘人虽明心但「未见」性,菩萨既明心但只「略见」性;层次越高,则见性的范围越广,故才有初地菩萨至十地,等觉、妙觉之位阶,因此唯有佛,方能「彻见」本性。故见一分性,还未成佛;直到十分全见,才是成佛。

  贰、众生有佛性,为何至今不见其性

  涅槃经云:「虽有佛性,以未修习诸善方便,是故未见;以未见故,不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众生虽有佛性,但未修行故不见其性。像坛经所云:「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佛性似日,被我们邪见、烦恼的乌云所覆盖,要藉由正见、修行之风来吹散,方能拨云见日。

  当我们不明白真相时,此见则为邪见(即是妄想、执着);若能了悟,则转邪见为正见。该怎样建立正知正见呢?金刚经云:「见相非相,则见如来。」见一切相,不着其相,则能见自性,此为正见;又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见一切相,执着其相,则不能见自性如来,此为邪见。举图来说明:

\

  上图,有人于照相机前,而相机中的底片,本来无影像,经按下快门之后,底片即有其人像;就像邪见之人,见相着相,相虽已过,但心中却还执着其人事,且烙印在其心底,挥之不去。

  下图,有人于镜子前,而镜中本来无影像,因人站其前面故出现人像,但此人离开后,镜中仍然无影像;如同正见之人,见相不着相,物来则应,物去不留。物来时,随其因缘而生,但镜子依旧是镜子,此为随缘不变;物去时,随其因缘而灭,但镜子还是镜子,此为不变随缘。

  因此,未见性时,佛性虽有却不能显现。就像地中虽有宝藏,却不知挖掘,故依旧穷困;若能自知,即时开挖,则获无价至宝,由贫变富。故虽有佛性,但不见其性,有等于无,故涅槃经云:「本有今无。」但经修行,自能见性,故涅槃经又云:「本无今有。」

  今举赵州禅师之公案「狗子有、无佛性」来说明。据五灯会元载曰:

  僧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

  师曰:「无!」

  僧曰:「上自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狗子为甚么却无?」

  师曰:「为伊有业识性在。」

  又有僧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

  师曰:「有。」

  僧曰:「既有佛性,为甚么擅入这个皮袋里?」

  师曰:「为它明知故犯!」

  赵州禅师先说,狗子无佛性;因业识障其佛性,自不见佛性,言:「无。」后说,狗子有佛性;因为它明知故犯,自知有佛性,故言:「有。」涅槃经云:「有、无合故,即是中道,是故佛说众生佛性非有非无。」坛经亦云:「佛性非常非无常。」故禅师遣空有两边,来显佛性中道之义。

  参、如何明心

  楞严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修行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妄心、真心、自性?妄想即是妄心,为何此想不真?因为有生有灭,故妄心即是生灭心。真心即是本心,本者本来,心者作用,本来之作用;此用本不生灭,人人皆有,故言「常住真心」。自性即是本性,本性即是佛性,佛者觉也,性者本能,众生皆有觉悟的本能;此本性亦是本不生灭,且无物能染,故言「性净明体」。因不明真心,不见自性,而以妄想生灭之心,故流转生死。

  我们再由下图来解释,妄心、本心、本性。妄心即是识心,当色身之六根,接触外面之六尘,经由色、受、想、行、识,五蕴之运作而产生意识心,此心即是妄想、执着。故修行当「转识成智」,怎么转呢?佛于楞严经中教我们当「舍识用根」,用六根之作用,眼根能见、耳根能闻、鼻根能嗅、舌根能尝、身根能觉、意根能知,此六种作用不论昼夜寤寐皆是不生灭,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此为本心。

  举例,眼根「能见」,所见为「色」。灯开则明亮,灯关则黑暗,光有明暗,若随它起舞,此为生灭之识心;虽光有明暗生灭,但能见之功能,始终不生灭,灯开见明,灯关见暗,见不随开关明暗而生灭,此见之作用为本心,时时常住真心。

  耳根「能闻」,所闻为「声」。声来则有声,声去则无声,声有有无,若随它影响,此为生灭之识心;虽声有来去生灭,但能闻之功能,始终不生灭,声来闻有,声去闻无,闻不随声音而有生灭,此闻之作用为本心,时时常住真心。

  因此,修行当以不生灭之本心来起修,故楞严经云:「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灭,无有是处。」正因方能正果,以不生灭心来修,方得不生灭性之果。

  肆、见性成佛

  然六根之作用,皆从自性而起,识是生死之根本,性是成佛之主因。本来之性,众生悉有,若不先明心,岂能见本性。因心是性之「用」,性是心之「体」,由「用」归「体」,方是修行的下手处,故六祖言:「自心归依自性。」

  该怎样从本心而见本性?其次第又怎么进行?心经教导「照见五蕴皆空」,则是从有生有灭,至不生不灭,故涅槃经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因此,我们藉由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从耳根入手,修行成道之过程来探讨:

  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过去有一尊观世音佛,而观世音菩萨于彼佛前,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故彼佛教导观世音菩萨,从耳根之闻性,而非耳识;以正智来思惟,并非意识;一心反闻闻自性,专注于能闻之根性,渐渐契入正定。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最初时,将心专注于耳根闻性中(听觉之作用),而非肉耳,亦非耳识,亦非意识之中,从不生不灭的闻性入门。

  不要向外攀缘声尘,一心反闻能闻的自性,自然不随声尘所去,直到动相(外面的声音)消灭,此时静相则会生起,继续用功,直到静相也消灭;到此声尘完全寂灭,则破了「色蕴」。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

  动灭则静生,静灭则根生,故须循渐勤修,则定力增深,此时能闻所闻俱尽,而无能受及所受,则破前五识之「受蕴」。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

  根灭则觉生,虽能闻所闻虽尽,但有我之知觉,故须再精进,直到能觉所觉俱空,而自然无住生心,则破第六识之「想蕴」。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

  觉灭则空生,虽能觉所觉既空,仍须再修,直到能空所空俱灭,则破第七识之「行蕴」。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空灭则灭生,虽能空所空既消,但还有灭相,有灭必有生,故最后再修,直到生相灭相俱尽,则破第八阿赖耶识之「识蕴」。

  此时转识成智,从动灭静生,静灭根生,根灭觉生,觉灭空生,空灭灭生,生灭已灭,而达到不生不灭,则自性现前。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

  此时超越世间和出世间之障碍,而法身与十方世界融合无碍,为一真法界。

  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故能从体起用,获得二种殊胜之境界。上契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圆满上求佛道之心;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生起下化众生之愿。

  结论

  楞严经中有二十五圆通法门,六根、六尘、六识、七大,门门皆殊胜,各各皆能悟,只要用真心起修,尽能见性成佛道。然修行贵在「老实」二字,故劝行者!「解」当广,要多读大乘经;「行」当深,要精进一门深入。若能老实修行,则明心见性,指日可待!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