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将你的心沦为战场
发布时间:2022-09-22 09:15:31作者:楞严经全文网初学佛法的人常以为,为了创造能够进入专注(定)和理解(慧)的状态(即「真心」),必须压抑内心所有的念头和情感(即「妄心」)。他们采用种种方法,如把意念集中在某个对象比如念阿弥陀佛或数念自己的呼吸,试图摒除纷扰的思绪和情感。专注于某一对象或数息都是极佳的方法,但它们不是用来压制妄念的。
我们知道,凡有压制必有反抗——压制必然伴随著反抗。真心与妄心实为一体,否定此就是否定彼,压制此就是压抑彼。我们的心就是我们自己,我们不能压抑它,而必须用一种恭敬、温柔,以及绝对非暴力的态度对待它。
一颗平静的心不代表心中没有思绪、感觉或情感,平静的心不是麻木不仁,不是心不在焉。
显然地,单凭思绪和情感无法单独构成我们生命存在的全部。愤怒、憎恨、羞惭、信心、怀疑、不耐、厌恶、渴欲、悲伤和哀痛,都是我们的心:希望、抑制、直觉、本能、潜意识和无意识,也是自我的一部分。
正如花朵和叶子只是植物的一部分,波浪也只是海洋的一部分,我们的知觉、感情和思绪也是自我的一部分而已。绽放的花与绿叶是植物外观自然的展现,而波浪是海洋呈现的自然现象,企图压抑或扼杀它们根本徒劳无益,而且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从旁观察,因为它们的存在,我们就能找到它们的源头,而这个源头正是我们自己。
你可能经常觉得烦躁不安,而这份烦躁又不会自动消失。碰到这种情形时,你只要安静坐著,随著呼吸的韵律,面带微笑,并让你的觉知之光照耀著这份不安。切莫试著摧毁或论断它,因为这份不安正是你自己。它只是生起,停留一段时间,然后就会自然地消失。
先别急著找出这种不安的源头,不要奋力想让它消失,只须觉照它即可。你将会看到它一点一滴地开始变化,最后跟你这个观照者融合成片。只要在觉知的光明中,任何的心理状态终究会软化顺服,并获致跟「观察的心」同样的状态。
很重要的是,不要将觉知视为自己的「盟友」,然后号召它来压制「敌人」——也就是内心难以驾驭的念头。别将你的心化为战场,别在那儿发动一场战争,因为你所有的感受——欢喜、悲伤、愤怒、憎恨——都是自己的一部分。而觉知犹如一位大哥哥或大姊姊,温和又专注,在那儿引导和照亮所有的心念。
觉知是充满包容力与清明的状态,是非暴力和无分别的:觉知只是在那儿密切观察思绪和情感,而不论断它们的好坏,或将它们画分为不同阵营,陷入彼此的争斗。
好与坏两股相对势力常被喻为光明与黑暗,但我们假如以不同的方式来看待,就会发现,当光明照耀之际,黑暗并未消失。它没有离开,而是融人光明之中,它本身变成了光明。
当我初次成为慈晖寺的学生,我学会在一切活动中仍保持觉知——不论是在园中除草、耙取池塘边的浮叶,或是在厨房洗碗,我都遵照读体律师在他那本禅修手册《毗尼日用切要》中所教导的方法,去练习觉照。
这本小书上说,我们必须全然觉察自己所有的活动。当一个人醒来的时候,要知道自己是醒著的:在穿衣服时,要知道自己是在穿衣服:洗手时,要知道自己在洗手。读体律师写了一首偈颂,以便我们在洗手或穿衣时能够诵念,好让我们一直保持在觉知中。以下是他为我们在穿衣时背诵所作的偈:
我于穿衣际,
但愿诸有情,
温暖涌心间,
恒不失正念。
弟子的举止,就是他禅修的境界
藉由这类偈颂的帮助,觉知的阳光就很容易照耀在我们的日常活动,以及思绪和情感上。当我年幼时,常听见母亲告诉姊姊,女孩子必须注意自己的每个举动。我当时很庆幸自己是个男孩,不必像她那样随时注意自己的举止。直到我开始习禅时,才恍然大悟,自己在行为举止的留意要比姊姊当年还更多上千百倍。
我所专注的不仅是自己的举止,还有思绪和情感。我的母亲就像天下所有的母亲一般,明白注重自己仪态举止的女孩,外表会显得更加光采动人。她的举动毫不愚蠢、急躁或笨拙,看起来非常温婉、柔和、优雅。其实,我母亲在不知不觉间,已教导姊姊体验禅修了。
同样地,修习正念的人看起来也很优雅。禅师只需观察弟子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击钟、打扫庭院和摆设碗筷,就能判断他的成熟度如何;禅师能在弟子的举止和个性中,看出他的「单修境界」。这个「境界」就是平日修习正念的成果,禅师称之为「禅味」。
或许你会问,在洗碗、装帧书籍,或在工厂、办公室上班时,到底如何培养觉知?我想,你得自己去寻找答案。只要尽己所能地让内在的觉知之光保持明亮,终会发现适合自己的方式:或者你也能尝试别人走过的路——像是背诵读体律师的偈颂,或是全心专注于自己的呼吸。
在每次的吸气和吐气、在肺部的舒张与收缩之间,都能保持觉知。当心中有念头或感觉生起时,就让它随著你的呼吸自然流动。它们或许能提醒你随顺自己的呼吸,帮助你呼吸得更轻柔和缓。
绽放一抹微笑,你就安住于觉知之中了
当你专注于呼吸,就能暂时充分保持清醒。你已经又往成功迈进了一步,不是吗?所以,何不展露微笑?这一抹微笑就证明你已经办到了。看见你的笑容,我立即明白你正安住于觉知之中。请让这抹微笑永远绽放,这就是佛陀的微笑。
佛陀的微笑。
古往今来,曾有多少艺术家竭尽心力地想让这朵微笑的小花展现于无数的佛陀画像上?我相信他们所画的佛像脸上时,也呈现著同样的笑容。你能想像一个充满愤恨的画家能创造出如此脱俗的笑容吗?
当然不可能!我认识的在创作家。在创作此雕像的六个月期间,他每日都是茹素、打坐和读经。
如果你每天进行数次专注地呼吸和微笑,可以为你和周遭的人带来快乐。纵使你花费许多钱为家人买礼物,绝比不上你的觉知、呼吸和微笑所能带来的真正快乐,而且这些珍贵的礼物不必花费任何一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