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无量寿经菁华
发布时间:2023-07-10 14:33:22作者:楞严经全文网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
这次我们在大觉莲社利用星期天的时间,预定是四次,一共有八个小时给诸位介绍《大乘无童寿经》,《无量寿经》在净土宗称为大经,在美国也曾经讲过几遍了。在过去几年,台湾印《大藏经》已经超过十次以上,这是佛门里的一桩大事,数量也相当可观,流通到全世界。商务印书馆将《四库全书》也印出来,世界书局接著印《四库全书荟要》。这是在中国古来的典籍在非常殊胜的因缘下,先后都出版了。
多少年来,我们惟恐这些典籍会散失,会失传,现在我们实在是很可以放心了,有这么多流通到全世界,即使在美国,许多大的图书馆里,我们也都曾经看到。可是我想到一个问题,这许多的宝藏,如果没有人去读诵,放在图书馆,依然是非常可惜,也就联想到《大藏经》,几个人一生当中有机会把《大藏经》看阅呢?
实际上我们也晓得,纵然发心去阅藏,看前面不知道后头,看到后面,前面又忘光了,实实在在得不到利益。所以我就想到,假如有人能够把经典里重要的句子摘录下来,让我们大家都能够看到,都能够读到,都能够应用在生活当中,中国固有的文化,大乘佛法,才能够真正的利益众生。
早年我看到弘一大师《晚晴集》,一个小册子,《晚晴集》里一共节录了一百零一条,都是经典和祖师的语录。前一月,我在达拉斯,有一个星期的时间来办佛学讲座,我就采用了弘一大师的《晚晴集》,将《晚晴集》作了一次通俗的研究讨论,同学们听了之后非常欢喜,我觉得这个很值得试一试。
于是乎此次叶居士来找我,问我讲什么,我就在《无量寿经》里摘录了六十条,如果此法试验成功了,我想《大藏经》也可以采取此法。我们现在印的《大藏经》是日本的《大正藏》,总共是一百册,假如能把一部《大藏经》浓缩成一册,那就方便太多了,像《四库全书》、《四库荟要》,这种中国的大部典籍,都用此法把它节录出来成为一册、二册,那将来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读到。
当然节录的重点,这就是佛法里常说的‘应病与药’,今天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症状?一般人只知道现在社会非常混乱,真正是天下大乱的一个时代。如果我们冷静观察,大乱的根源是什么?可以说是伦理道德丧失了,因果的道理与事实,没有人重视,这是现前社会病态主要的因素。
我们对治这个因素,从世出世间典籍里,这些典籍就是宝藏、宝山,怎样到山里去采药,来对治众生的大病,我们所著重的就是伦理道德与因果的道理事实,我们只采集此方面的。所以此次选读六十段,是以整个社会病态作为标准的,而不是对修净土的人所说的。如果专修净土,我不会选择这些,我们一定会选择四十八愿,一定会选择《无量寿经》三十二到三十七品,这对于专修净土的人是不可以不知道,不可以不读的。所以此地所选择的,是以整个社会大众为对象。这是将选读的因缘,简单跟诸位说明了。六十段我们读了之后,也可以说《无量寿经》全经都读到了。
这种方式也有个好处,因为句句都是我们需要的,换句话说,经里精采的教诲,无论是读,无论是讲,都非常方便,因为一部经不可能自始至终都契机,于是乎,一部经中有不少冷场,不切实用,听起来就没有味道了。这节录出来,可以说是句句都是精华,句句都是高潮,所以无论是讲,无论是听,无论是读,都能提起很高的修学兴趣,我们这次是初次的尝试。 这句在净宗来说非常重要,古德将《普贤菩萨行愿品》列在净土三经之后,称为‘净土四经’,这种作法确实是有根据的,根据什么?就是这条经文,使我们明了西方极乐世界从下下品到上上品,都是修的普贤之德。大乘经论告诉我们,菩萨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注意这‘圆’,圆满的佛果,就是天台家讲的圆教的佛果,这是究竟圆满。西方极乐世界四土九品,从下下到上上都是修的普贤大士之德,难怪连华藏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要跟著普贤菩萨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根据我们从经典里找出来了。
‘无量行愿’,‘行’是实现,‘愿’是志愿,浓缩就是佛门里的四弘誓愿,四弘誓愿展开来就是无量的行愿。普贤菩萨是用十大愿王作为无量行愿的总纲领。‘普贤行’和所有其它一切行门不相同的地方,我们要知道,那就是普贤菩萨的心是真正的清净平等,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尽虚空遍法界一视同仁。
所以‘礼敬’,他这‘礼敬’的精神和一般‘礼敬’不一样,‘礼敬诸佛’,那些是‘诸佛’呢?一切众生就是‘诸佛’,这是佛在《华严》、《圆觉》上都说过,‘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所以要晓得‘礼敬诸佛’不是我们看到佛要对他尊敬;那不是佛,我们对他就不恭敬,那就大错特错了。他这个‘诸佛’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平等的恭敬,‘未来佛’就是一切众生。
经上不仅如此,而且告诉我们,一切无情的众生,有情众生我们讲动物,动物都有佛性,有佛性的都是佛;无情的众生,我们不叫佛性,叫它作法性,法性和佛性是一个性,所以《华严》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那无情的众生怎么办呢?和敬佛一样的恭敬,这桌椅板凳是无情众生,我们对它的恭敬,和对诸佛的恭敬无二无别,这叫做‘普贤行’。
那我们见了桌椅板凳是否也要顶礼三拜呢?那就错了,桌椅板凳我们把它摆得很整齐,擦得很干净,那就是对它的‘礼敬’。所以在仪式上,在外表上有种种差别,内心的尊敬则毫无二样,这叫‘礼敬诸佛’。学佛从这地方学起,不但至高无上的佛法从‘礼敬’学起,佛们课诵本忏仪里,诸位常常念到‘一心恭敬’‘一心礼敬’,‘一心’就是‘普贤行’,‘一心’是平等的,对佛是此心,对人也是此心,对畜生还是此心,对桌椅板凳也是此心,这叫‘一心’。‘二心’就有差别了,所以‘二心’‘三心’那就不恭敬了,那就不是‘普贤行’了,‘一心’才是‘普贤行’。这我们一定要把它辨别清楚,知道自己怎么修学。
第二句‘称赞如来’,和第一句用的名词不一样,第一句是讲‘诸佛’,第二句为什么换成‘如来’呢?有什么不一样?这里面确实有很大的差别。说‘佛’是从相上说的,说‘如来’是从性上说的,‘相’上我们要一心平等的恭敬,赞叹要从‘性’上讲。与性相应的是善事,我们要赞叹;不相应的是恶事,恶事不赞叹,恶人不赞叹,但是要恭敬,所谓是‘敬而远之’,恭敬心没有差别,不赞叹。
从什么地方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呢?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里,我们就看得很清楚,很明白。善财每参访一位善知识,一定是先礼敬,然后一定是赞叹。可是五十三位善知识里,他有三位有礼敬,没有赞叹,这三人是谁呢?第一位是胜热婆罗门,这位善知识代表的是愚痴。第二位甘露火王,代表嗔恚。第三位伐苏蜜多女,代表贪爱。这三人代表贪嗔痴,善财童子虽然去参学,有礼敬,不赞叹。
由此可知,赞叹是赞叹善法,不赞叹恶法,但是在礼敬没有善恶的分别,所以‘礼敬’和‘赞叹’当中,有这么大的差别,这是我们要晓得,应当要学习的。十愿在此就不逐条细说了,《无量寿经》全套的录音带讲得很详细,诸位可以作参考。
无量的行愿归纳为普贤菩萨的十愿,阿弥陀佛则是以四十八愿,当然比十愿就详细得多了。但是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具足’这二字,我们有没有‘具足’?如果我们愿不具足,我们希望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是信、愿、行,我们有信、有行,一天到晚‘阿弥陀佛’,有行啊,愿不具足,鼎三条腿缺了一条,去不成,这要紧。所以我常常劝同修们,如果真的希望这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要把《无量寿经》四十八愿当作早课,天天去念它,时时去学,要把四十八愿变成自己的本愿,那就叫‘具足’了。四十八愿就是‘无量行愿’,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四弘誓愿都在其中,一定要变成自己的愿才行。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一切功德法’就是名号,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一切功德法’,怎么知道的?隋唐时代,古大德曾经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作了一个比较,那一个算第一?一般人都公认《华严》第一,几乎大家都没有反对的,《华严》是经中之王,根本法錀,《华严》第一。《华严》和《无量寿经》作个比较,《无量寿经》第一,为什么?《华严》到最后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才圆满,如果没有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就不能圆满。
《无量寿经》自始至终都是讲西方极乐世界,是《华严经》的归宿,是《华严》的总结论,说它是‘第一之第一’,这没话说,确实讲得通,无论在理上,在事实上都是如此。《无量寿经》夏莲居居士分为四十八品,四十八品里那一品是第一?当然是四十八愿,第六品是讲四十八愿,阿弥陀佛自己叙说的,全经最重要的就是这一部分。四十八愿那一愿第一呢?第十八愿第一,为什么?第十八愿就是临终十念往生,这就说明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所以这‘一切功德法’,我们才真正把它找到了,这一句名号就是‘一切功德法’。为什么呢?名号展开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展开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展开是《华严经》,《华严经》展开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这句名号是总纲领,这句名号像山的样子,它是山尖峰。
我们把这个抓到了,这就把一切佛法、一切经典、一切法门统统抓到了。叫你‘安住’,你的心要住在阿弥陀佛上,这就对了。所以真正修行人,想自己在这一生当中,稳稳当当,快速成就,其它的法门不需要学了,这一句佛号就够啦!
那为什么还要你念经呢?不叫你老实念佛呢?因为你不相信嘛,这才叫你去读经,慢慢让你在经典里明白道理了,事实搞清楚了,信心才建立,信心真正生起,其它东西自然就放下了。所以不但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即使一切诸佛教化众生,都是以此法门为第一,真实不二法门啊。
这法门实在说,容易但很难相信,难信易行;相信了,那此人有大福报,有大智慧。这智慧福报就像经典上所显示的,小乘像舍利弗智慧第一,大乘文殊菩萨智慧第一,不是智慧第一,他不能相信。
我们想想,我们没智慧,我们的智慧不但比不上文殊菩萨,连小乘舍利弗尊者也比不上,但是我们对这法门一听就欢喜,就相信,就接受,就愿意修学;从这点来说,我们不比文殊菩萨差,因为他也选择这法门,我也选择这法门,他是智慧的选择,我也是智慧的选择,从这点来说,我们和他没有二样。
‘安住’,心安理得,理和事都搞清楚了,我们的心才真正安住在‘南无阿弥陀佛’佛号之中,这就是‘一切功德法中’。我们虽然选读经句,也没有把净宗宗旨丧失,第一条就是净宗的宗旨。 这是我们现前,无论是国内外,大家非常关心的一桩事情,为什么呢?我们的苦难太多了。‘魔’不是魔鬼,‘魔’就是种种苦难,种种的折磨,佛经里的‘魔’都是折磨的意思。原来是折磨的‘磨’,折磨太可怕,太痛苦了,梁武帝把‘石’去掉,换成‘鬼’,所以‘魔’是梁武帝造的,折磨比遇到鬼还可怕,是这个意思,以后就沿用此字,但是我们不要误会,它是‘折磨’。
‘怨’是怨家,我们在生活当中,从早到晚,一年到头,天天遇到啊,‘魔障’,中国人常说‘不如意事常八九’,那‘常八九的不如意事’就是‘魔’。怨家是什么?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十恶怨家’,这怨家不是外头,是自己啊!‘十恶’是身杀、盗、淫;口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意贪、嗔、痴,佛说这十种是我们的冤家,冤家还不肯舍离,还喜欢得不得了,天天要和他在一起,那你这个‘魔怨’就不得了,你的日子怎么会好过?
这一生苦,说老实话,来生比这一生更苦,怎么晓得呢?你自己冷静去想一想,你起心动念,所作所为,有没有离开‘魔怨’?你和怨家是愈结愈深,难分难解,造作恶业,来生果报怎么会好?所以诸位要晓得,这生苦,来生比这生更苦,总是一世比一世往下沉,不会往上去的。这是实实在在的话,一世不如一世,我们中国人俗话常讲‘一代不如一代’,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你要冷静去观察,你不难发现。
佛教我们,如何我们才不再堕落,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那你一定要‘降伏魔怨’,此经比《金刚经》讲得还详细,《金刚经》上讲‘降伏其心’,我们这里用‘魔怨’,就是《金刚经》上讲的那个‘心’,什么‘心’?十恶之心、妄想心、烦恼心、颠倒心等这些,就是此地讲的‘魔怨’。
用什么方法降呢?定、慧。这就重要了,所以不可以不修定,慧是由定中生的。故如来教诫一切众生,是以戒、定、慧三学为宗旨,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定在佛法修学过程当中是中枢,它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戒是手段,不是目的,用此手段达到修定。定还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在智慧,开智慧啊!唯有智慧才能解决一切问题。定功能够伏魔怨,控制住。慧能够化解它,所以慧一现前,就把十恶变十善了,把魔怨变成大善知识,大功德主。慧现前才是真正大的转变,所谓‘转凡成圣’,‘转苦为乐’,‘转十法界为一真法界’,没有慧不行。
因此,佛法任何宗派,任何法门,都是以智慧为修学的目标,而是以定为手段。这定就是在佛经专常用的‘三昧’,三昧比较说得普遍,我们念佛人念到一心不乱,就叫‘念佛三昧’,以此为修学的枢纽。我们修行是用念佛这个方法,这是八万四千法门里最殊胜的方法,那用最殊胜的方法念了这么多年,念了这么久,还没有得到定,这原因在那里?原因在把‘戒’丢掉了,没‘戒’啊!所以念一辈子,念佛三昧都不能现前,不要说一心了,功夫成片还没消息呢。
这个问题严重啦,可见得‘戒’太重要了。戒是什么?知道的人不多,大家对‘戒’含糊笼统,看到戒,嗯,有五戒,有十戒,有菩萨戒,有比丘戒,就想到这些地方去了,算你没想错,但是你也没想对。为什么说你没对呢?如果对了,你一定已经得念佛三昧了,你念佛三昧没得到,可见得你没想对,你就是持戒,也没对,也不能得定。
我有见到一些持戒很严的人,戒律持得很好,自己觉得很了不起,常常听到他批评这个人破戒,那个人犯戒,气得气呼呼的;我就想到他永远不会得定,为什么?常常生烦恼,看到这个破戒,那个不持戒,他就生烦恼了,他心不平,他心不清净,他怎么能得定?
六祖大师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自己境界清净,别人清净不清净,一概都不理会。他心清净,他就得定。他不晓得这个道理,天天看到别人毛病,那就是自己的大毛病。所以他的修行不能成就,如果说到好处,只能说来生得一点福报而已;这福报我还不敢讲人天,为什么?他未必能得人天身。
不在人天也有福报吗?有,畜生里头有福报,你看美国人养的小宠物,福报真大。饿鬼道里有福德鬼,像城隍、土地公,你看初一、十五都有人拜拜祭祀他。修行修到这种地步,岂不叫冤枉吗?所以什么叫做‘戒’,我们要把它搞清楚,这个地方的戒,最重要的是老师的教诫,我们今天把这个疏忽掉。
中国自古以来,无论在家、出家修行,往往三年五载就有成就。我们今天科技发达,资源比从前丰富得太多了,为什么我们今天修行二十年、三十年,都不能有成就?如果说我们智慧不如他,这个我不相信;我们的福报不如他,我更不相信。那问题到底发生在那里?发生在从前他们听老师的话,现在人不听老师的话,毛病发生在这里。
古人有师承,现在人把老师丢掉了,不要了,‘亲近善知识’这句话没有错,但是现在人用这句话,意思用错了,‘亲近善知识’这句话的意思他不懂,他错解了,他也错用了。诸位要知道,古人师承只有一个老师,一个老师指引你是一条路,这条路是成功的道路,这叫‘师承’。这个老师一定把你的修学基础奠定好,这个是老师的责任。
你的基础没有奠定,你决定不能够离开老师,就像小孩不能够离开父母,他不能够独立,时时刻刻要父母照顾,到他能独立了,才放他出去。从前修学,学生对老师也是这样,什么时候才能离开老师?现在人讲毕业了呢,得根本智。根本智是什么?是‘定’。真正修到得定,慧现前了,这定、慧力量现前了,老师说你可以出师了,可以出去,出去参学,那就讲‘亲近善知识’。
什么样的人你都可以接触,什么样的事也都可接触,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可是诸位要晓得,善财的老师是文殊菩萨,他在文殊菩萨那里得根本智,就是此地讲的‘以定慧力’,他‘定慧力’得到了。出去五十三参是干什么呢?是‘降伏魔怨’,他才有这个能力。这五十三位善知识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上各行各业,归纳成五十三大类。所以善知识里面,各行各业,男女老少都有,都可以去接触,你接触了成就你的后得智,圆满的智慧。
为什么?接触好的境界,你也不动心,也不会起贪心;恶的境界,你也不动心,你也不受他干扰,不受他诱惑,成就你的定。你接触后样样清楚,样样明了,成就你的慧。所以‘定慧力’是我们修学的真实之根本。但是现在难,难什么?没有老师,我想找一个老师,到那里去找?找不到。纵然真正有好老师,他不敢收你,为什么不敢收你?你不听话嘛,你要和老师抬杠,老师不愿意找这个麻烦,老师也不收你。所以说实在话,现在最悲哀的是师承断掉了,这个时代没有师承。
有很多人来问我,‘法师,那你这样一说,怎么办?还有没有补救的方法?’,补救的方法有,什么方法?找古人,以古大德作
老师。我这一生最大的幸运是沾到了一点师承的边缘,大概从我以后就没了。
过去我在台中求学,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他就非常谦虚,他说:‘我的学问道德不够资格作你的老师。’,劝我以印光法师为师。印光法师是他的老师,那印光法师不在了,我们跟谁学呢?印光大师的著作在,如果我们一心一意依照文钞来修学,那就是印光法师的学生。读他的书,听他的教训,依教奉行,这就是‘师承’。李老师介绍给我们,我今天跟大家介绍这个老师,比印光大师还高明,什么人呢?阿弥陀佛。
为什么以阿弥陀佛作老师呢?阿弥陀佛在那里?《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佛,一心一意专读这三经。读经就是修戒、定、慧,但是读经不能思考,想这经里有什么意思,一想那就完了,戒、定、慧都没有了。所以念就叫老实念,念是修戒、定、慧,怎么说老实念就是修戒、定、慧呢?
诸位要晓得,戒律再多,它的精神只有二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是小乘戒,‘众善奉行’是菩萨戒,一切戒律不外乎这二句。我们读经,恭恭放敬的读,一心一意的读,没有分别,执著,没有妄想,你想想,你还作什么恶?你这‘诸恶’不就没作了吗?可见得小乘戒圆满了,不要一条一条修,圆修啊,一切圆满了。
经典是佛从真如本性流露出来的真言,没有比这个更善了,读经就是‘众善奉行’,所以一切戒律都圆满了,戒学圆满了。
一心读诵就是修定,定里面没有妄想,没有怀疑,没有杂念,这经从头到尾念得字字清楚,没有念错,没有念漏,这就是‘慧’,这个就是‘根本智’。所以你要晓得,念一个钟点,一个钟点在真修啊。假如你一面念,一面在想里面的意思,定也没有了,慧也没了,那是念我们世间的书,那就全错了。所以读经,无论你一天读一个小时,读半个小时,或者有时间能读二小时,你能够用这方法,读经就是修戒、定、慧。
禅宗里禅堂的打坐也是修戒、定、慧;密宗里持咒也是修戒、定、慧;我们用读经的方法修戒、定、慧,方法不一样,功夫成就没有两样,所以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个要知道。想研究里面的道理,另外找个时间,你看注解去研究,那个可以,不能在读诵的时候混在一起,那你全盘都失败了。到你‘定慧力’成就了,你的障碍自然就少了。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会感觉样样都很顺利,障碍少,魔障少了。
理明白了,逐渐逐渐把十恶的念头,转成十善的念头,这魔怨才真正的降伏,才真正消失。佛法常说‘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效果才真正现前,这是明了之后,有助于我们的修学。 前面第二句是自己修学,是自立,第三句是利他,我得到好处了,我要帮助别人,把自己修学的心得,能够常常讲给人听,帮助别人像我一样的成就。‘法’就是方法,这是讲教他。 这二句都是从比喻上说的。现在说到染污,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比过去的人体会要深刻得多,因为全世界每一个地方都在大声疾呼要作好环保,科学家给我们提出了警告,地球的污染已经非常严重了,如果不能够改善,他们的预言,说五十年后这地球就不适合人类生存,可见得这问题非常严重,这也是事实。
这些人虽然晓得,努力在作了,这环境能否改善?会不会有效果?我觉得问题很严重,所收的效果很轻,原因在什么地方?世间人只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切环保工作所做的是冶标,他不懂得治本,‘本’是什么?人性的污染,这个问题严重。
所以心理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见解的污染、精神的污染,这个问题大了。我在二十年前,有一天在方东美先生家里,正好遇到教育部有二位官员来拜访方先生。那时候台湾政府正在提倡复兴文化运动,复兴中华文化。官员就向方先生请教,有无有效的方法能够把复兴文化的工作做好,方先生大概冷静了好几分钟,态度非常严肃,一句话都不说,过了几分钟之后,他说‘有’,教育部的人就很欢喜请教方先生有什么方法,方先生就说台湾所有的报纸停刊,杂志停刊,电视、广播都不要了。他们一听就摇头说:‘做不到。’,这些东西天天在污染人性,在破坏文化,只要有这些东西存在,复兴文化收不到效果。
方老师的见解,我们想想,真有道理啊!所以我常常劝勉我们学佛念佛的同修,不要看报纸,不要看杂志,电视什么都不要看,为什么?保护自己的清净心,你看这个东西必定受污染,我们现有的污染洗都洗不干净了,天天还在增加,那还得了吗?所以这些东西通通要远离,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的。
我们用读经、用念佛的方法,把我们心地思想、见解的污染洗干净,这才能‘显明清白’,恢复到清净心。《无量寿经》的经题,我们这个题是个省略的题目,具足的经题,诸位都晓得,是《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经题里面‘清净、平等、觉’就是我们修学的纲领。我们修什么?就是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觉而不迷。
虽然说了三个,清净、平等、觉,这是一而三,三而一,你得到一个,另外二个一定同时得到。所以净宗著重在清净心,心净则土净,我们与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感应就是清净心。所以‘显明清白’非常重要,就是要知道避免这些污染,这绝对不是个好东西。所以从前修行人,寺院道场都是建立在深山里头,人迹不到,与社会这个染缸隔绝。
现在麻烦大了,交通便捷了;以前上山很困难,到寺庙里去要走好几天,不是很虔诚的人他不会去。现在马路开了,车很方便就到了,于是就变成游览观光的场所,游览观光是说好听,说得不好听就是染污的场所,怎么适合于修清净心? 这一句就是一般常说‘发菩提心’,四弘誓愿第一句‘众生无边誓愿度’,能常常有这个念头,就是‘度世之道’。‘谛’是真实,这是心真的住在这上面,也就是住在四弘誓愿里。那我们要想度众生,也就是要想帮助别人,先要成就自己。所以四弘誓愿不但是大菩提心,而且明白告诉我们一条修行证果的层次、阶段。
首先你要发愿,‘愿’引导你前进的,‘愿’是一个动力。修行从那里下手呢?从断烦恼下手。所以刚才跟诸位说过,我们亲近一个老师,跟一个老师学,原因就是帮助你断烦恼。听一个老师的话,等到你烦恼断尽了,就是魔怨都没有了,定、慧成就了,然后再‘法门无量誓愿学’。
现在人四弘誓愿前面二个不要了,一开头就是要‘法门无量誓愿学’,学没几天,他就成佛成菩萨了,到处宣扬他是什么佛、什么菩萨再来的,胡说八道,真可惜。所以要知道,在从前入门,是要五年学戒,那个戒就是老师的教诫,至少是五年的时间和一个人学,成就定慧,奠定自己的根基,然后才可以广学多闻。
从前的人、社会比我们现在单纯太多了,还得五年遵守老师的教诫,现在我们身在这个花花世界,要加十倍的功力。你看,染污超过十倍,我们时间也要拖长十倍,从前五年,现在要五十年了,我跟大家讲的是真话。五十年?算了,不要学了,就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广学多闻呢?见到阿弥陀佛再说,在我们娑婆世界我不学了。所以我们四弘誓愿现在分成二段,现前我只修前二愿,我要发心,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再作后二愿,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安全保险哪,这不会错误。
后头二愿现在学,一定把你念佛的工夫障碍棹,要死心塌地念阿弥陀佛,往生净土。我在讲习当中说过很多次,上上根人只持一句‘阿弥陀佛’,什么经都不要看,要不要懂?不要懂。我心定下来,相信就行了,这一句佛号就念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乱,大势至菩萨讲‘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上上根人。
比这次一等的,那再念念《无量寿经》,念念《阿弥陀经》,净土三经、五经,这是次一等的人。再次一等的人就再多念一点,净土十要、印光大师文钞、净宗经典,念个几十部,这是第三等人。如果觉得这个还不够,还要念念《金刚经》、《地藏经》等,那往生没指望了,那不如算了,太杂了,太多了。
佛法讲精进,‘精’是精纯不杂,我这头脑里头没有第二个念头,只有一个‘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不生第二个念头,这种人决定得生。一天到晚还胡思乱想,不行啊!想想佛这个怎么说,那个怎么讲,你去问佛,佛一定狠狠的把你喝斥一顿,佛说:‘我什么也没有说。’,这话是真的,你们念《金刚经》,《金刚经》说佛确实一生没说过一句法,谁要说佛说法了,就谤佛了,佛既然一句法没有说,你怎么说这个意思、那个意思呢?胡思乱想,成天在打妄想,这是大错特错。
佛只是教我们修定,智慧开了,世出世间一切法自然通达,自然明了,这是真的。分别、妄想、执著里决定得不到真实法门,这是我们要注意的。可是我讲得很清楚、讲得很明白了,听的人他相信哪,现在看到你点头,出了门之后,你还是搞你的,不相信就没有法子了。这是要‘心常谛住度世之道’。 这是菩萨教化众生的悲愿,但是我们学习的时候要懂得观机,机缘成熟了,我们若不帮助他,对不起人。没有成熟,你帮助他,他反而诽谤,自讨无趣;一定要懂得观机,应机说法那就没有错了。
众生根性不相同,机缘不相同,无论他修学什么法门都好;喜欢修禅,你就老实参禅;喜欢念咒,你就恭恭敬敬念咒。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如果说一个法门就能度一切众生,释迦牟尼佛何必说那么多法门?说那么多的法门,是应种种不同根性的人而说的,这是我们必需要知道的。我们修净土,不能强迫每一个人都修净土;佛都不强迫,我们有什么理由强迫?佛看到大家修行都欢喜,我们看到为什么不欢喜?所以一定要晓得这个原则。
遇到缘成熟的,不要等他请,我们主动的去帮助他,把佛法介绍给他,把佛法推荐给他。佛法确实有许多层次,慢慢他这层次提升了,他自然会找到这个捷径,会找到这个殊胜的法门。所以要有耐性,可以善巧方便协助他。 ‘兴’就是发的意思,要发起大慈悲心,悯念有情的众生,这是因为一切众生真的是迷惑颠倒。 这四句话都是讲教学的方便、教学的方式。‘演’不但是讲解,还得作给他看,也是表演;不但是有言教,还有身教,作出榜样给大家看,‘辩’是言教。‘授法眼’,‘授’是传授,‘法’是方法,‘眼’是比喻,使他明白这个方法,懂得这些道理。‘杜恶趣’,‘杜’是防止、防范;‘恶趣’是恶道,怎样不堕恶道?必须要不造恶业,不造恶业自然不堕恶道。
‘开善门’,‘善门’浅而言之,人天善法;这是有一类的人,他不想出三界,你要是跟他讲出三界,成佛作祖,他害怕,他不敢。但是你跟他讲来生再做人,作一个大富大贵的人,他很高兴。遇到这样的人,你就教给他这样的方法,这是‘善门’,人天的‘善门’。
如果能够志向广大的人,他知道三界都苦,三界没有意思,天上虽然福报大、寿命长,总有一天还是要死,总不是究竟,最好能够超越三界,你就把超越三界的方法教给他,教他这个‘大善门’。实在讲,任何一个法门,要想在一生当中真正能成就,除了念佛,恐怕就找不到第二个办法了,这是我学佛四十多年当中的体验,实在找不到第二个方法了。念佛法门确实殊胜,能把这法门介绍给大家,这是‘至善之门’,没有比这个更善的了。 这是就是对人和对自己没有两样,这实实在在就是大乘佛法里所说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对于一切众生视若自己,只要他肯接受,我们就全心全力去帮助他。 这句为我们说明了佛为什么要到这世界来,这点我们要晓得,佛为什么出现在印度?为什么不出生在中国?为什么不出现在欧洲?美洲更不必说了,美洲没人,佛来了无众生可度。欧洲的丈化比我们还晚,我们中国文化虽然久,中国人最高的只有一个生天的意念,没有出三界的念头。
至于讲来生作人,或者生天,我们中国儒家、道家这些方法够了,佛用不著来啊。再看看印度,那佛就不能不来,释迦牟尼佛出现的那个时代,印度宗教最发达,我们在佛经看到‘六师外道’,大约九十六种,这些里面确实有禅定的工夫,像婆罗门教,婆罗门、瑜伽、数论,他们这些人,定功高的能到四空天,这个我们中国人作不到。我们中国人、说老老实实话,天上也是在欲界天,色界天的意念都没有;印度人能到色界天、无色界天,就是不能超越,而且把四禅天、四空天当作涅槃的境界,这是很大的误会。
所以在那时间看看全世界,确实,印度那边众生根性、机缘成熟,佛是‘矜哀三界’,出现在这个地方,帮助他们超越六道,得真正的菩提涅槃。所以佛并没有偏心,那个地方众生机缘成熟,用什么方法来教化,像《普门品》所说的‘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印度那边是要用佛身说法,中国这边是要用菩萨身来说法。这是示现的不相同,他的目的是相同的,目的在‘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拯’是拯救,是拯济。‘群萌’是一切众生。‘真实之利’,这里面也有差别,满足众生的愿望就是‘真实’。这个人想生天,佛教给他生天的方法,他真的生天了,这是他得到‘真实之利’;绝对的真实,究竟圆满的真实是成佛,等觉菩萨比如来还差一等,不是究竟圆满,唯有究竟圆满,那就是最真实的利益。
佛跟大家讲《无量寿经》,把信、愿、持名,求生净土的方法告诉大家,这才是究竟圆满的‘真实之利’。诸位细细的看看三经里所说的极乐世界,四土、九品,依正庄严,一生圆满成就,不要等到第二生,所以这是释迦佛在这一会里面跟我们讲的是绝对的真实。
佛在此经讲过三次‘真实’,这里我们看到‘真实之利’,一部经上讲三次‘真实’,很少见。下面是几首偈,值得我们记诵,‘记’是记住,‘诵’是背诵,对我们修行有很大的好处。 这是我们应当要向往的,不要去想世间的名闻利养,不要想这些,这些东西是空的、是假的,俗话常讲‘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决定得不到;得不到的东西,天天打妄想,想得到,这太苦了,这实在讲也太愚痴了。一切得不到的东西不想,《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想这些干什么?要想,就想这个,和佛一样‘清净声’,想尽虚空遍法界,弘法利生。你能够想这个好,常常想这个,不知不觉和一切诸佛同心、同愿、同行,那有不成佛的道理? 这就是戒、定、慧三学。 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三昧力’,‘三昧力’就是第二条讲的‘定慧力’,这些愿望真想得,是从‘三昧力’里成就的。‘通达甚深微妙法’,‘甚深微妙法’是指什么?告诉诸位,就是指净土法门。《华严》、《法华》是‘微妙法’,《华严》、《法华》和《无量寿经》一比,《无量寿经》是第一,所以《无量寿经》就是‘甚深微妙法’。
相信《华严》、《法华》不难,相信《无量寿经》难,最难信之法。所以我们跟人家介绍,人家不相信,我们也会笑一笑,为什么?不相信是正常的。这一介绍他就相信,那个人不平常,那不是普通人,佛在《无量寿经》讲过,那不是凡人,决定是再来人,凡人你跟他讲,他一定摇头不相信,所以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智慧广大深如海。内心清净绝尘劳。’,惟有智慧才能够把身心的污染洗刷干净,内心里清净;惟有内心清净,一尘不染,智慧才会现前;所以它那个是相辅相成的,正因为相辅相成,所以产生无量的法喜。就是你真有一分功夫,就多一分智慧;多一分智慧,信心生,又能增长一分功夫;增长一分功夫,又增长一分智慧。这是定、慧相辅相成,永无止尽。
应用到事相上,他就超过一切‘恶趣门’,‘无边恶趣门’也是比较当中所说的。在我们六道里,饿鬼道和地狱道相比,饿鬼道是善,地狱是恶;畜生和饿鬼相比,畜生是善,饿鬼是恶;‘恶趣门’哪!菩萨和佛比,佛是善,菩萨是恶,诸位明白这个就得了。所以‘无边恶趣门’包括了声闻、缘觉、菩萨,一直到你圆满成佛,这就对了。
‘速到菩提究竟岸’,他这里有个究竟,因为等觉菩萨还有一品无明未破,还不算究竟,所以等觉菩萨和佛比,等觉菩萨是恶趣,不能算是善道。‘无明贪嗔皆永无’,这是指三种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统统断尽了,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惑尽’就是三种惑统统断尽了,一切过失再也没有了,这是‘三昧力’。明白这个事实,才知道‘三昧’是我们现前修学的中心,我们用念佛的方法修‘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在《弥陀经》里面称为‘一心不乱’,在《无量寿经》里称为‘一向专念’,都是此意。虽然里头境界有浅深不同,那是说法的方便。其实‘一向专念’、‘一心不乱’、‘念佛三昧’,总而言之,都是相同的,但是里面有功夫浅深差别不同而已,这是事实。 这是说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怎么作法,我们现在身体还在,还没有到极乐世界去,每天还得应付许许多多的人事,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用什么样的方式?佛在此地教我们,‘常行’,‘常’不是偶然的,经常要这样作。‘布施’是舍,是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放下,你就自在了,所有一切苦恼的来源都是你放不下。乃至于疾病,乃至于生死轮回,都是因为你妄想、执著不肯放下,自己招来的,真的是自作自受,一切要放下,所以‘布施’就是舍,就是放下。
‘戒’就是持戒、守法,奉公守法,人自然心安,远离一切恐怖。‘忍’是忍辱,《般若经》告诉我们‘一切法得成于忍’,所以‘忍’也是一种坚强的耐性。世法要成就都要相当的耐性,何况是出世法,一定要能够忍耐。‘精进’,‘进’就是不退,‘精’是纯而不杂,专精,这个很重要。我们见到许多同修不是不努力,他也很发奋,但是他不是精进,他是杂进,他学很多,学得很杂,所以他是乱进,故功夫不能成就,不如一门精进。
这一门进步非常快速,我们举个很简单的比喻,一个人只学一部经,他学上一年,很有成就。一个人同时学十部经,他一年的成就决定比不上那个学一门的,一个道理。所以学经不难,诸位要是明白这道理,我专学《阿弥陀经》,天天念,天天研究,你要是一部经研究上十年了,十年之后,你走到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人家看到你‘阿弥陀佛来了。’,阿弥陀佛的化身哪,你和阿弥陀佛没两样。
你十年学十部经,学二十部经,都是平平常常的,没有什么了不起。你十年学一部《地藏经》,那你成了地藏菩萨了。你学《普门品》,那你就变成观音菩萨了,就这么一个道理,问题在你肯不肯专,专攻、专精。现在一般人喜欢要博、要多,那就没有办法了,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是一个失败的思想,不能成功,这是诸位同修必须一定要知道的。
我跟大家讲我沾一点师承的边缘,还不是完全听老师的话,当中还打折扣,要完全听,我今天还得了,不得了啦,所以现在想想后悔,没有完全专精。我在李老师会下,跟老师十年,十年学五部经。你看那个佛学院,一个学期都不只学五部经,我十年才学五部经,因为老师规定一部经没有学好,决定不能学第二部。学到怎么样子,还要老师同意,是他的标准而不是我的标准,他认为可以了,可以再学一部了;他认为不可以,这一部继续努力去作去。所以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人的经验,的确我们现在佩服,年轻人无知,意气用事,不相信老人的经验,所以就吃亏了,这‘精进’非常重要。‘定慧’前面说过了,合起来叫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就叫‘六波罗蜜’。
这六大纲领就是佛教给我们,日常处事、待人、接物,我们要守住这个原则。‘定’就是自己要有主宰,不为外境所动;‘慧’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理智,不会感情用事,处事、待人、接物都是理智的,不是感情的,你就不会作错事情了,不会犯过失了。这六条是日常生活行持的准则。
‘未度有情令得度’,用现代的话来说,没有接触佛法,不懂佛法的人,我们要想方法找机会让他接触到,让他认识到佛法。‘已度之者使成佛’,已经是佛的人了,而且是发大心,想快速成就,那我们就帮助他,用念佛法门来帮助他,他这一生决定得到成就。
末后这二句非常重要,‘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世间人求佛的多啊,供养佛菩萨福报很大,修供养,求福、求长寿、求发财,求这个,佛告诉我们‘不如坚勇’,坚定你的志愿、信心,勇猛精进,求生净土,生到净土就一生成佛,不如求这个。
讲到供养,实在说,不但是佛菩萨你今天供养不到,佛菩萨不在,阿罗汉、须陀洹,你也没有这个福份,你也见不到;我们今天能供的是什么?佛菩萨的形像,供养佛菩萨的形像有没有福报呢?要看你怎么供养,你不会供养的,天天这样供,没有福报,会供养的就有福报。
怎么叫‘会’呢?你要懂得佛法里真正供养的意义,《华严经》清凉大师的《疏钞》讲得很多,讲得很清楚。这边念《地藏经》的人多,《地藏经科注》注解里讲得很详细,供养是表法的,佛前供花,花代表因,植物先开花后结果,花是因;供果是代表果报;我们供了花,时时刻刻眼睛一看,就提醒‘我要修行,我要信、愿、持名。’,这是花;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是果,所以供到果,看到果,就想到我要到西方世界去,我要见阿弥陀佛。
所以花、果是常常提醒自己的,如果你认为这个供养使佛菩萨好看,我多供一点,佛菩萨就欢喜我,喜欢我就保佑我,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你就完全搞颠倒了。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最简单的供养是一杯水,水供养在那里代表什么?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的清净,一样的平,平等;是自己看的,不是给佛菩萨看的,心要像水一样清,没有一点灰尘,没有一点污染,平等没有一点起伏,它是教育,它是教学。
供养的灯,灯是表光明,我们心地要正大光明,要能牺牲自己,帮助别人。所以这灯就用油灯,油烧干了,照耀别人;燃烧自己,照耀别人,这叫大慈悲。现在多用电灯,这现象就很难看得到了,所以从前用油灯、蜡烛很容易看到‘燃烧自己,照耀别人。’,用电灯不太容易见到这个现象。所以佛门里种种陈设,都是非常好的教育,大家把这个意义忘掉了,都搞迷信了,变成谄媚佛菩萨,巴结佛菩萨,这成什么话?这错了嘛,世间正人君子都不受你巴结的,何况佛菩萨,这叫侮辱佛菩萨。佛菩萨要是有知的话,早就把你赶出去了。所以一定要晓得它是非常良好的教育设施,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自己。
这次讲座,今天是第二次,在上一次曾经和诸位报告过,我们这次在这边是尝试将大经选择与我们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经文、教诲,特别摘出来,以很短的时间介绍给诸位同修。我们知道佛经是世间最好的教训,它的典籍之多是世人共知的,但是往往我们生活在不同的空间、不同时间、不同的生活文化背景之下,使我们当前所需要的,就与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地区的人会有一些不相同。
一部大经几乎有一半是我们用不到的,甚至于有一些经典,百分之九十在我们生活上都用不上的,这样的经典如果在此地讲,一定浪费大家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得不到实际上的受用。所以也为了这个原因,我们选择经典的好句子,完全适合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学了就立刻用得上。尝试从《无量寿经》里摘出了几十句,我们现在看第十二句。 经上给我们讲的是道理,‘道’是很难得到的,既然很难得的都可以得到,那何况其余容易得到的,岂不是更容易了吗?但是要怎样有求必定有得,求一定会得到?这里面要懂得理论,要懂得方法。理这个地方也有,方法也有,理就是‘至心’,‘至心’就是真心,但是我们讲真心,一般人还是不容易体会,每个人都说:‘我的心是真心,不是假心。’,其实全都错了,这个真假不是佛所说的标准。
‘真心’也就是大乘佛法里讲的‘菩提心’,才是真心,儒家所讲的‘诚意。正心’,这就是‘真心’。那怎样才叫‘诚’?我现在这个心难道不诚吗?曾国藩先生在他著述笔记里给‘诚’下了一个定义,他说得很好,‘一念不生谓之诚’,这个标准和佛所说的标准相同,换句话说,什么是诚心?心里有一个念头,你的心就不诚。佛法里讲‘真心’,假如你心里头还有一个妄念,你这心就不真,就不是‘真心’。
所以六祖大师说得好,‘本来无一物’那是真心,有一物就不是真心了;用这真心去求,求什么就得什么。你要问,为什么他有求就能得到呢?因为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真心变现出来的,所以诸佛菩萨神通广大,我们看到大乘经典里,菩萨手里能出无量珍宝,他为什么能变出来?我们为什么变不出来?说实在话,他是真心,他会变,我们妄心怎么变也变不出来,就这么一个道理。‘真心’是能变,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真心变现出来的,所以大乘经上佛说得好,讲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大经大论把这个道理,把这个事实为我们说得非常透彻,说得非常详尽。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在经典里读到的,那里的生活环境是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想吃什么东西,东西就摆在面前了。我们今天怎么想也想不出来,什么原因?西方世界的人心都清净,清净心就是真心,没有别的。我们今天的心,里面妄想太多了,烦恼太多了,忧虑太多了,牵挂太多了,这那来的真心?所以这‘至心’重要,在此特别要记住这个。
佛法的修学没有别的,只是把这些妄想、分别、执著放下,真心就现前了。‘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这二字是理,‘真心’是理。
方法是‘精进不止’,‘进’是求进步,‘精’是精纯,纯而不杂,一个目标,一个方向,无论是佛法、世法一定会有成就。所以‘会当克果。何愿不得。’,天下那有不能满的愿望?什么愿望都能够得偿,只要我们懂得道理、方法去做,摆在我们眼前,无论是学业,无论是事业,学佛的人还有一个道业,用这个理论、方法都能成功,都能够圆满。所以世间、出世间一切法,诸位特别要记住,就是真心,以真诚之心,世出世间没有难事,难就是我们心里面有邪念、有邪思、不真诚,这个障碍必竟还是自己造成的,确实‘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第十三段里为我们说了一桩事实,这个事实是极乐世界的形成,阿弥陀佛建立西方极乐世界,凭什么建立的?我们节录这一段,这一段非常重要。 这个佛是世间自在王如来,‘法藏’是阿弥陀佛在因地,就是在初学时候出家的法名,他的老师就是世间自在王如来。他把他自己的愿望向老师报告,请求老师教导他,老师对于学生,如果学生有善愿、有大愿,总是尽心尽力帮助他、成就他。
所以他想要知道的,佛都告诉他了,不但告诉他了,而且还把十方诸佛世界以佛的神力现在他面前,让他看得清清楚楚。世间自在王如来有此能力,我们再想想,释迦牟尼佛在《观无量寿经》里也曾经作了一个这么表演,《观经》发起的因缘是韦提希夫人遭了家庭的变故,用现代的话来说是国家发生了政变,他的儿子要杀他的父亲,要害母亲,纂夺王位,于是乎意冷心灰,遭这样大难,求释迦牟尼佛,问佛还有无好的世界,这个世界太可怕了,她不愿住了,那里有好地方,让她到那个世界去往生。
释迦牟尼佛并没有主动给她介绍,而是把十方诸佛的世界变现在她面前,让她自己看,让她自己选择。就和世界自在王如来对法藏比丘用的是同样的手法。韦提希夫人选择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自己选择的,然后佛教给她用什么方法可以生到极乐世界去,这就是一部《观无量寿佛经》。
法藏听了他老师的教导,而且老师把十方诸佛刹土展现在他面前,他都看见了。 他统统都看见了。 所以极乐世界不是阿弥陀佛天天在那里打妄想想出来的,也不是自己凭空有个理想来建立的,他不是的;他是确确实实见到了许许多多诸佛刹土,根据经上讲的‘二十一俱胝’,那就是所有一切诸佛世界统统见到了。这‘二十一’不是数字,是圆满的意思,圆满就是一个都不缺,这才叫圆满,所以这‘二十一’是表法,佛门里有许多数目字都是代表圆满的。《弥陀经》里讲的‘七’,‘七’是圆满的意思,就是四方上下当中,这就圆满了,所以‘七’是表这个意思,不是数目字。
《华严经》上用‘十’代表圆满,那是用数字一到十是个圆满的数字,十个十就是一百。在密宗里‘十六’代表圆满;‘二十一’也是密宗里表圆满的数字。所以它代表圆满,我们不能把它看作数字。
十方一切诸佛刹土里情形差别很大,有的世界非常美好,有的世界有许许多多的缺陷,所以他说‘于彼’,‘彼’就是指十方诸佛的世界。‘天’是指天道,‘人’是指人间,讲‘天人’就说了六道,就是一切诸佛刹土里的六道这些众生,有善有恶。这是讲人事环境,人有善有恶。
‘国土粗妙’是讲环境,‘妙’就是环境非常美好;‘粗’就是环境很恶劣,不怎么好。这是十方世界都差不多。他的极乐世界是怎么建的呢?是‘取人之长,舍人之短。’,那个世界好的,我才取,我要;不好的,我不要。换句话说,极乐世界是集十方一切诸佛世界美好的大成,一切诸佛世界,好的它都有,坏的它统统没有,它是这样建造出来的。
这要是以我们现代人观念来说,非常合理,他是到处去参观,到处去考察;取人之长,舍人之短;所以他听了、看了之后,便‘选择所欲。结得大愿。’,这个‘大愿’便是四十八愿,所以四十八愿并不是凭空发出来的,是在参观考察当中,他的心得,从他感想心得里面发出来的,所以四十八愿也不是一次发的,也许这时候发了一愿,再过几天发了两愿,是这样长年累月修学心得当中产生的,四十八愿是这样来的,在一一世界选择而得来的。 前面我们讲‘至心求道。精进不止。’,这个地方我们看到法藏比丘确实作出来了,‘便一其心’就是‘至心’;‘选择所欲’就是‘求道’。下面‘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习功德。满足五劫。’这四句就是‘精进不止’。‘行’,一定先有‘愿’,有愿就是有一个目标,有一个方向;我要向这个目标、这个方向去努力,然后精进的‘求索’,‘求索’就是修持。
譬如四十八愿中第一愿里,他看到十方世界都有六道,六道里都有三恶道,三恶道太苦了,所以他第一个愿望,就是希望将来他建立的国土没有三恶道,这是愿,结得的大愿,参观他方世界结这么一个愿。那要怎样才真正作到我这个世界没有恶道?
诸位要晓得,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是果报,果必有因,假如我们把这因消灭了,那果就没有了。如果因要是存在,果一定是有的,因为十法界依正庄严,全是果报;这不是佛菩萨设立的,也不是阎罗王制造的,换句话说,与任何外人都不相干,六道轮回是自己业力变现出来的。
阿罗汉超出了三界了,为什么?见思烦恼断了,见思烦恼就是变现六道轮回的原因,他有此因,必有此果。西方极乐世界所有一切往生的人,决定不造恶业,那个地方就不会有恶报,这是他如此要求所有去往生的人。
这法门最殊胜、最特别的叫‘带业往生’,我们无量劫来造作的恶业并没有消除掉,在理上讲,你的恶因存在,你的果报不会消失,那就是说轮回的现象决定存在的,你在轮回之中,你不能出三界,不能超越轮回。净宗这法门叫‘带业往生’,叫‘横超三界’,这很特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里所说一切经里都没有的,所以这法门叫‘特别法门’,叫‘横超’,从人间就走了,不必经过天上,不必经过一个层次、一个层次的,就在人道就离开了。
虽然说带业,带著烦恼,但是里面还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古大德告诉我们,只带旧业,不带新业,旧业是什么?以前所造的,
没有遇到这法门之前我造的,这个可以带;不是说我学了这法门之后,可以带业往生,我就天天造业,没关系,反正到时候还照样去,那就错了,那你把带业的意思解错了,这是只带旧业不带新业。
实在讲,新业我们天天在造,那天不造业?想不造业不行啊,它偏偏要造;于是这个说法我们听了,虽然觉得有道理,但是觉得自己没指望。古人又说,多听听,多参考参考,这个事情就会搞清楚了。
古人又说,虽然不能够灭除业障,但是要伏住业障,就是讲我们要伏烦恼;断烦恼难,把烦恼伏住,我们逐渐逐渐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了。所以用这一句佛号把烦恼伏住。烦恼是什么?就是念头,就是妄想、杂念。
这念头一起来,古德也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来不怕,如果你不起念头,那你已经成佛了,成菩萨了,凡夫那有不起念头的道理,一定会起念头。要觉悟的快,第一个妄念起来了,第二个就阿弥陀佛,把这个妄念压下去了,这就叫‘功夫’。愈快愈好,阿弥陀佛要不快起来,那妄念一个接一个,它就麻烦了,就造业了。第一个念头起来还没有造业,我一句‘阿弥陀佛’把它伏下去了。
所以佛号念久了,专心念,一心听念,念久了佛号就有力量了,这叫‘功夫’。为什么?确确实实能把妄念伏住,控制住,有此本事就能往生。所以虽然不是断烦恼,是伏烦恼,伏烦恼容易,我们任何一个人在一生当中都可以作得到。如果讲断,那确实不是一般人可以作到的。
虽然伏烦恼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我们看到西方极乐世界的状况,就恍然大悟。西方世界没有恶源,所以你到那个地方,烦恼习气没有断,就环境也把你伏住了,没有源嘛。那个地方的人都是‘诸上善人’,没有坏人,没有害人的人,也没有欺骗人的人,都是好人;不但是好人,是最好的人,上善之人。
西方世界的环境,六尘都说法,所以那有不开悟的道理?故我们带著烦恼去西方极乐世界,到那边去不多久,烦恼真断了,他们的‘精勤求索’,一个是求理论,一个是求方法,然后才达到自己的理想、目标。
‘恭慎保持’,‘恭’是恭敬;‘慎’是谨慎;这样你所修学的才不致于丧失。下面说他修学的时间,这时间不是一个短时间,是五劫这么长的时间。这‘劫’在此地我们也不必细说了,是一个很长的时间。
佛经里说劫,有很多种的说法,其中我们最常听到的是‘增减劫’。佛告诉我们,我们娑婆世界的人,这人的寿命是讲平均的寿命,平均寿命最短的时候是十岁,那世界非常、非常之苦,每隔一百年增加一岁;过一百年就十一岁,再过一百年就十二岁。一百年加一岁,加到八万四千岁,这是平均年龄最高的。然后再从八万四千岁,每隔一百年减一岁,减到十岁,这样一增一减叫一个‘小劫’。二十小劫叫一个‘中劫’,四个中劫叫一个‘大劫’。
这个经是大乘经,大乘经上讲的劫数,一般都是大劫。法藏比丘修行的时间这么长,这样长的时间才能将一切诸佛刹土的长处、美好的地方,自己统统吸收了;不如人意之处,统统都舍弃了,完全取它最美好的。
十四、【于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刹。所摄佛国。超过于彼。】
所以它是集一切佛国里美好之大成,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这么建来的。因此到他那个地方去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呢,是十方世界移民去的,移民的条件很单纯,只要心清净,‘心净则土净’,教我们用信、愿、行这个方法修清净心,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能把妄想、分别、执著伏住,就达到初步清净的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能生凡圣同居土。 前面曾经和诸位报告过,佛在《无量寿经》给我们说了三个真实的智慧。‘住真实慧。勇猛精进。’怎么个讲法呢?你能够在一切法中认识佛法,这是真实智慧。这世间所有的法太多了,你能认识佛法,不容易啊。在一切佛法当中,你能认识大乘;在大乘法门当中,你能够认识净土;在净土法中,你能选择信、愿、持名,求愿往生,把心真正安住上面,这叫‘住真实慧’。
然后像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教我们用功的方法,这方法简单的讲就是对于这法门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那就是‘勇猛精进’。我们这一句佛号,一天到晚不要中断,知道只有这个是真实的,其它的都是虚妄的。
我们世俗人常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过因为现在我们还没死,所以妄想还很多,什么时候死,谁知道呢?没有人晓得。其实我们每天晚上睡著了,跟死了没有两样。所以晓得世间这一切都是虚妄的,都是一场空,这是我们真正要觉悟的。惟有念佛往生,生到西方,寿命同佛;阿弥陀佛无量寿,西方世界每一个人都是无量寿,所以修行时劫的长短,那就无所谓了,为什么?因为你有足够的寿命。
无量寿来看五劫,算什么吗?这时间不算长,所以说寿命长这才是真实的,没有寿命,所有一切都落空了。所以这才是真实的智慧,没有比这个更真实了。 这一句是教给我们修学的原则。佛家讲修行,首先要把‘修行’这个名词的定义搞清楚,‘行’是行为,‘修’是修正,当然我们的行为不正,这才要加以修正,如果行为正就不修了。邪正的标准是什么?此地简单给我们提出纲要,这就是我们修行的标准。
我们心里常常起‘贪嗔痴欲诸想’,这就不正了,这就需要加以修正了。真心里面没有这些东西,六祖能大师说得很好,‘本来无一物’,那是真心,那有贪嗔痴慢?这些东西是妄心,有了这些东西,我们虽然有真心,真心不能清净,必须要把这些东西除掉,你心就清净了。
外面是境界,‘色声香味触法’是外面境界来诱惑你,外面有诱惑,里面就起贪嗔痴。佛在大经上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我们本来是佛,现在堕落变成这个样子,什么原因?原因就在此地,我们经不起外面的诱惑,里面起烦恼。《华严经》上说得好,‘妄想。执著。’这是我们烦恼之所以生起,因为有妄想,因为有执著,执著就变成贪嗔,妄想是愚痴,这是病根。
我们要‘积植德行’,‘植’是培养、培植、累积、积功累德,要从‘不起贪嗔痴欲诸想’作起,‘不著色声香味触法’外,不被外境所诱惑,内里面不起妄念,‘贪嗔痴欲’就是妄念,那就叫‘功德’。你能这么作,这是功夫,你得的是什么?心地清净。
清净心能生智慧,那就是你所得,所以你得的是定、慧,这里面就有大受用。定、慧是自己的真心作用,他在宇宙之间,自己能作得了主宰。定、慧失掉了,自己作不了主宰了;那作主的是什么呢?作主的是烦恼、是诱惑。这烦恼、诱惑作主,人就可怜了。所以这个道理我们要知道,晓得修行修什么,无非是去贪嗔痴而已,内断贪嗔痴,外断一切诱惑。
底下一段,那就说得更明白了,举出许多例子。第十六是原则,第十七是许多例子了。 我们要想积功累德,‘德’是道德,就是此地讲的‘植众德本’,‘本’是根本。第一个要能吃苦,所以世尊常告诉我们,‘以苦为师’。实在讲,你初学时感到苦,你真正心得清净时,那是乐;别人看是苦,你自己非常之乐。到那个境界当中,看到世间人每天在花花世界里,你会看到那是真苦,苦、乐的标准不一样啊。
我们看苦行僧,他真苦,一天吃一餐,你看吃的东西很粗糙,我们觉得苦;穿的衣服很单薄,其实他那一件衣服,他夏天穿在身上凉,冬天保暖;不像我们,我们这个身体三天不洗澡,身上气味就很难闻了。我听人家告诉我,我没有见过,人家跟我讲虚云老和尚一年洗一次澡,他身上有香气,有一股清香。我们一年不洗澡还得了吗?我们看他苦,他看我们可怜,标准不一样,所以这个要知道。
‘计’是什么?不要计较,不要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少欲知足’,‘少欲’是什么?我们的欲望很小,很容易满足我们的生活,这样子,你才真正得到幸福快乐,那就是‘于人无争。于事无求。’,心安理得。对于世间物质生活不追求,能过得去就好了,聪明人是少欲知足,一昧追求物质精神享受的人,那是不知足,不知足的人苦啊,身心都苦,知足的人常乐。
衣食住行愈简单愈好,住房子,实在讲,愈小愈好,收拾容易。我在美国看到许多同修住的房子非常豪华,庭院好大,请我到里面坐坐,我感叹不已,为什么?不是人住房子,是房子住人;一天到晚就侍候这房子,整理这房子,所有的时间都浪费在上面,人是房子的奴隶,你说可怜不可怜?还要负担贷款,精神的压力好重,这是何苦来?愚痴啊!说他贪图享受,我没有发现他享受什么,我只发现他天天在作奴隶,什么事都不管了才叫享受。
在美国,大家都晓得请人作是不可能的,样样事情自己作,这那叫享受?房子在享受,他在作奴隶。所以我在没学佛之前就很懂得一个享受的观念,那就是‘愈小愈自在’,我的房间十分钟就收拾干净了,你说这多自在。衣食住行都要简单,饮食简单,长寿之道。我们中国人常讲‘病从口入’,现在人奇奇怪怪的病多得不得了,那来的?饮食当中来的。
饮食简单,天天吃一样的菜,吃得没味道,那是心里在作祟。牛、羊天天吃草,一辈子吃草,没有换第二样东西,又肥又壮,这是事实。我们到大陆上去旅行,大陆农村里吃的是粗茶淡饭,没有这些肉食,偏偏那里的人健康长寿,这给我们作了一个证明,愈是单纯的饮食,愈是健康长寿之道。所以我们观察大陆农村的同胞们,第一个他心清净,他没有什么妄想;第二个他生活规律,饮食简单,这是他们健康、长寿的原因。我们吃东西,餐餐都要挑口味,一身的毛病,所以‘少欲知足’是健康、长寿之道,也是养生之道。
‘专求白法’,经典是从印度文翻译过来的,我们中国人习惯讲‘善恶’,印度人讲‘黑白’,黑就是恶,白就是善,所以‘专求白法’就是‘专求善法’,一心向善,一意向善。什么是善法?什么是恶法?善恶,佛在经上为我们讲了一个最简单的标准,佛告诉我们,凡是自利都是恶;凡是利益众生的,那就是善。
我们初学佛的人听了这几句话,很不服气,为什么为自己就是恶?假如你对于佛法道理稍稍明白一点点就知道。佛告诉我们三界六道是怎么来的呢?是由我执而来的,换句话说,念念都有自己,念念为自己,这是变现出六道轮回。所以阿罗汉他超越六道轮回,他凭什么?阿罗汉没有‘我执’了,所以‘我执’破了,轮回就没了;‘法执’破了就明心见性。
两种执著,法执就是所知障,我执就是烦恼障;有‘我’就有烦恼,有法执就有无明。所以破我执就超越生死轮回,故佛教给我们,如果念念都想自己,你这个我执天天在加重,你怎么能出得了三界?小乘人修行,困难;我执是无量劫来生生世世坚固的习气,怎么会破得掉?你晚上作梦也没把自己忘掉,可见得真难。
大乘方法巧妙,教我们起心动念去想一切众生,利益大众,逐渐把自己淡忘掉了,起心动念,所作所为都要为众生,不要想到自己。
众生有福,那我这身也福,因为我也是众生之一,不是众生之外;众生有难,我也免不了。所以起心动念去想众生叫‘惠利群生’,不要想自己,这样就对了。而且尽心尽力去帮助一切众生,‘志愿无倦’,不疲不倦,认真努力去做,你就会作得很自在了。
我这个身体现在在这个世间,干什么用的?替众生服务的;我的身体健康、长寿,众生有福;我若短命死亡了,众生没福。身体与自己不相干,与自己没有利害得失,是利用它来作利益众生的工具而已,这怎么不自在?一桩好事作圆满了,自己没有功;作失败了,自己没有过。没有功过,利益是属于大众的,所以‘志愿’就‘无倦’了。
‘忍力成就’,这里面当然还得有真实的智慧,前面讲‘住真实慧’,由于有真实的慧,他才知道利益众生是桩善事,也有机缘,也有程序,也有先后次第,必须要有耐心才能成就。正如同《金刚经》上所说‘一切法得成于忍’,所以菩萨六度,‘忍辱度’是成败的关键,你看《金刚经》六度说得很详细,但是说得最多的是‘布施’和‘忍辱’。换句话说,佛在般若会上特别强调这二条。
十七、【于诸有情。常怀慈忍。】
这是教我们处事、待人、接物,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待人?要以慈悲心,要以容忍心,对人要慈悲,要能够容忍。
十七、【和颜爱语】
这是表现在外面的态度。
十七、【劝谕策进】
时时刻刻以善巧方便劝勉大众,帮助他求进步。那些事情?以下所举的都是一切善法,一切幸福的真正根源。
十七、【恭敬三宝。奉事师长。】
这里所说的三宝是指住持三宝,和我们所讲三归依的三宝不一样,三归依所说的重点是自性三宝,觉、正、净是我们真正的归依处。此地所说的三宝,用现代的话的说就是教学的机构,我们对它要恭敬,没有这个机构,佛陀教育就不能推行了,所以此地的三宝是指道场。
当然这道场要有真正的内容,有真实的内容,具足佛、法、僧三宝,三宝当中以法宝为主。佛不在世了,我们要依法来修行,佛所说的经典很多,经后人集结,我们中国人称为《大藏经》,这《藏经》,古人也有个比喻,比喻作宝山,我们入了宝山,要是一无所得的回来,那就非常可惜了。
入了宝山,我们要求的是什么?这事自己一定要清楚,如果这比喻难懂,我们再用一个比喻,古人到山上去采药,这比喻好懂。我们三藏经典好比大山一样,这山上什么药都有,你到山上采什么药?一定采能治好我这病的药,那就对了。所采的药治不了自己的病,那你就错了。我们到宝山不是替别人采药,是替自己采药,那就对了。
因此,这么大的经典,我们要的是什么?这就是我们在佛法里面的修学,究竟要修学那个法门?那就细细想一想,我今天要的是什么?这法门确实能帮助我解决问题,能够增进我生活的幸福,确实能帮助现前社会安定,世界和平,这就是我们当前所需要的。
因此,古来祖师大德讲经说法,即使同一部经,讲法不一样,我们看看这些注解就晓得了。唐人的注解和宋人的注解不一样;宋人的注解和明、清的注解不一样。为什么说法不一样?是这个时代的人需要不一样,他那个说法一定能契合那一个时代人大众的根基,让大家都能得到利益。所以我们看古今的注解,就能够了解到注解等于是用药,也就能知道某一个时代,那些人的心理之状况,他所要求的是什么。
所以经没有一定的讲法,这是遇到真正善知识才有这个本事,我们经上常讲‘圆人说法。无法不圆。’,你要碰到那个善知识才行,遇不到善知识,我们自己看经论,一筹莫展。好在是经典多,这一部看不懂看那部,能够在经典里面体会几句,我们一生就受用无穷。我们这次在经典里选择这些句子,就是这个意思,选择我们现前最需要的,我这个选择是现前大众所需要的,不一定是净土宗的。如果专为修净土的人来选择,我不选这些,应当选什么?选四十八愿啊!所以这不是为净土选择的,是为广大大众,现前所需要的,是以此标准来选的。
所以三宝是教学机构,三宝里的僧宝与佛陀教育的承传有著最大的关系。僧,实在说就是职业的传教师,对于佛教育一定要认真的修学,勤恳的去弘化、去宣扬。
‘奉事师长’是我们古时候所说的‘尊师重道’,佛法与我们儒家同样是建立在孝亲、尊师的基础上,儒教育是以此发扬光大的,佛陀教育也是从这里发扬光大的。所以孝亲非常重要,从孝亲这才能够尊师;我们对老师真正能够尊敬,老师的道,我们真正才得的到。假如对老师没有尊敬心,这个老师再高明也无法传授给你,为什么?你不相信嘛,你不愿意学;你对老师尊敬,老师的话你听得进去,你会认真依教奉行,功德利益你当然就得到了,所以‘尊师’是为了‘重道’。
十七、【无有虚伪谄曲之心。】
这不仅是对三宝、对老师,对一切大众,我们都要用真诚的心,要培养这个习惯。别人欺骗我,无所谓,不必去计较,不要去认真,我们绝定不可以欺骗人。为什么?我们希望再过几年就到极乐去了,极乐世界没有一人是骗人的,我们还要欺骗人,换句话说,极乐世界去不了啦。我们被人骗没关系,极乐世界照去,不可以骗人,所以我们的目标和世间人不一样。欺骗人的人,他们是搞六道轮回,我们是想和六道轮回告别,所以六道轮回里面这些习气应当要断除。
十七、【庄严众行。轨范具足。】
‘庄严’是我们世间人常讲的真、善、美,世间人讲真、善、美,实在说,有名无实,西方世界那是实实在在的真、善、美、慧。我们遵从佛的教诲,以真诚心、恭敬心、清净心、大慈悲心,处事、待人,接物,我们的心行那就‘庄严’了。
我们念阿弥陀佛,我们一定要以阿弥陀佛的本愿作我们自己的本愿,念《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不是念阿弥陀佛的愿,是依照阿弥陀佛发这个愿,我也发这个愿;我发这个愿和阿弥陀佛一样真实,这叫‘学佛’,这是真实、真正的。
‘轨范具足’,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模范’,‘具足’是没有欠缺,无论在那一方面都可以作大众的榜样,不但作修行人的榜样,也作一般社会大众的榜样,所以此句话里面的意思是无尽的深广。我们现在在这个社会是什么样的身份、什么样的地位,从事某一种的行业,我们在同行里都要作大家的榜样。你看《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五十三位善知识都是菩萨,这些菩萨所示现的大多数都是在家身份,五十三人只有五人是出家身份,其他都是在家身份。各行各业,男女老少,所表现的都是社会的榜样,都是大众的典型。
所以不仅是言教,也身教,一举一动都是大家的榜样,这叫‘菩萨’,这叫‘大慈大悲’。久了能够转移风俗,劝化大众,所以他这个劝化不仅是用口,所作所为,起心动念,刚才说了,世间人都为自己,菩萨都为众生。在家菩萨从事这个行业,这行业也是为社会、为众生,那就是菩萨。
我开了一间公司,公司里头用了几十个员工,我必须要体认到,我养活这么多人家,我一定要把公司办好,这才是菩萨。若认为他们都是替我赚钱的,赚来养活他自己一家的,这是凡夫,凡夫和菩萨差别就在此地,菩萨心是利益社会、利益众生,不是利益自己的。所以你就愈做愈愉快,没有烦恼了。员工愈做他心愈服,为什么?这一个公司就是他自己的家庭,他怎么不尽心、不努力?那里还有什么劳资纠纷,劳资纠纷都是产生在自私自利。所以这一句包含的意思就非常之广。
十七、【观法如化。三昧常寂。】
这二句是属于境界,‘法’是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是如幻如化,《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何必当真?‘三昧’是梵语,中文是‘正受’之意,换句话说,享受啊,享受什么?清净寂悦,这清净寂悦的享受是佛与大菩萨的享受,我们在家菩萨也能得到。
我们同修当中也有生意作得很大的,公司开很大的,遇到我,‘法师,我苦得不得了,员工不听话...生意不好作...天天在操心。’,有什么好操心的?他不懂得‘观法如化。三昧常寂。’,没有遵守佛的教导,佛的教导你要是真正听进去了,依教奉行,你会过得非常快乐,非常自在,那有苦?
企业家也有不少学佛的,但是他学佛没有学得透彻,对于佛所讲的这些原理、原则,没有觉悟;真正觉悟了,那就不一样了。我们看到梅光羲老居士在《无量寿经》序文里所写到的,满清在初期时,宫廷里读《无量寿经》,所以清朝那时兴盛,在我们中国历史上,过去是没有过的,康熙、雍正、乾隆一百多年,将近一百五十年,最盛的时期,宫廷里皇帝带著文武百官每天念《无量寿经》。
这个高明,大家都听佛的教训,依照佛的教诲去作。如果我们知道这殊胜的利益,你一个公司行号,早晨员工上班,可以用个十五分钟、二十分钟读经,老板和员工都听佛的话,都是佛弟子,都遵照佛陀教训来行事,那有不兴旺的道理?
今天世界上有句很时髦的话,‘建立共识’,我们的共识依据什么建立?依据佛法,依据佛陀的教诲,这就对了。大家都能够依照佛所说的去作,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观法如化’这是智慧,这才知道一切法的真相,一切法真相了解了,明白了,处理自然就非常容易了,不会错误;所有一切错误的措施,都是对于事实真相不了解,这才把事情做错了。都能了解,怎么会做错事呢?所以心是清净的。‘三昧常寂’,‘三昧’是正受,正常的享受,心地清净这才是真正的享受,这是世间人不知道的。什么最乐?心地清净最乐,没有妄想,没有烦恼,没有牵挂,没有忧虑,你看那多乐啊,世间人不懂,这叫‘真乐’。
十七、【善护口业。不讥他过。】
这是身、语、意三业的造作,佛教我们一个原则,必需要遵守的,‘守口如瓶’;看到别人过失不批评,不要去说,为什么?我们见到的未必是真实的,《阅微草堂笔记》里记载有一段事情,说有一个出家人住在一个小庙里,就他一个人住在小庙,这个法师平常的行持,没有人瞧得起,不但小庙里没法器,大概他也不作早晚课,连香花的供养都或有或无,他自己也种些菜维持生活。
附近人看到了,除了他没头发及无妻子之外,跟在家人没有两样,没人瞧得起他,也没有看到他念经,也没有人看到他念佛,就这样在这破庙里住了二、三十年。有一天他把邻居统统召集起来,他说他要往生了,居然坐在那儿走的,跟大家说完之后就走了。人家内在的工夫,往往我们会看错了,他心真清净,外面邋邋遢遢的,连早晚功课都不作,不像样子,但他真修行,临终一著,示现给人看出来了。所以我们往往由外在看一个人,不见得是真的,故言语一定要谨慎。
十七、【善护身业。不失律仪。】
‘身’是动作,‘律’是戒律,‘仪’是威仪,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礼节。佛法‘律仪’包括一般礼节、法律,就是守法;还包括道德的观念、风俗习惯,像这些都要注意,都要遵守的。
十七、【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三业当中最难的是意业,最容易造恶业的是口业,所以他把口业摆在第一,通常我们讲身、语、意,他把口业摆第一,就是人最容易造作的是口业。意业要清净无染,学佛不仅仅是出家,在家也学佛,佛是什么?佛就是清净心,你看《无量寿经》经题上,‘清净平等觉’,虽然讲的三桩事情,‘清净’、‘平等’、‘觉’,一而三,三而一,心清净了一定平等,他不平等怎么会清净?既然清净了一定觉,清净心起作用就是觉,觉心一定是清净的,一定是平等的。所以这三个,一个得到了,三个一定都具足。
我们学佛,特别是净宗所说的,偏重的是清净心,我们只修清净心,平等、正觉自然在其中。一切时、一切处,无论是顺境、逆境,保持心地的清净无染。这个无染是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内不起贪、嗔、痴、慢,外不执著这一切善恶境界,我们的心自然就得清净了。诸位要知道清净心是真心,清净心是真实智慧,你处理一切事绝不会有错误,无论什么事情,你会处理的恰到其分,作得非常圆满。一切的错误都是从欲望上生的,都是从利害上产生出来的。 ‘恒’是永远不能断的,时时刻刻都应当要遵守这六个原则。‘布施’对自己来说是放下,是舍弃,帮助别人。大乘经上将‘布施’归纳为三大类,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佛告诉我们,财布施得财富的果报;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你看这三种果报都是我们所希求的,我们希望有财富,有聪明智慧,有健康长寿。这心里求,不知道去作,去修因,那都叫‘打妄想’,那是求不到的。
希望自己财富不缺乏,你就修财布施;希望自己聪明智慧,你就修法布施;希望自己健康长寿,修无畏布施,无畏布施里第一个就是不恼害一切众生,不但不杀生,令别人及另外众生起烦恼都不可以。所以佛家,特别在中国,这‘素食’就是属于无畏布施,不食众生肉,不恼害众生,更积极的就是放生。
放生,在美国这个环境里和中国不一样,美国一般人对小动物都非常爱护的,和我们中国不一样,中国人什么众生都吃,都要杀害,所以杀业造的很重,这当然都是有果报的,这我们应当要知道。
这些事情真正知道的人不多,我学佛之后才晓得这桩事情,这三种果报我也想得到,所以老师就教我修因,认真的去修。我是一个很没有福报的人,这个我自己知道,而且是短命之人,过去许多为我算命、看相的都这样说法,我也同意,我心里很清楚、很明白。但活到现在还没死,好像现在这福报一年比一年大,那里来的呢?都是这一生依照佛法修学来的。
福报不能自己享,自己享,没几天就享完了;福报来了给大家去享,这福报就永远享不尽啊!这是真实的,有福大家享,自己不必去享受,这个是真正的福报。聪明智慧增长,对于一切事理、过去、未来,看得比以前更清楚、更明白;我们作利益众生的事情,作得更恰当、更美满。没求寿命,自己就延长了,这真正得自在。所以菩萨行里面,布施列在第一。
第二是‘持戒’,不但佛为我们制定的戒法要遵守,刚才说过了,世间的法律、风俗习惯也统统要遵守,这些都是属于戒律的范围。所以持戒,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守法。‘忍辱’这是讲有耐性,无论作什么事情要忍耐,忍耐才能够圆满,才能够成就。‘精进’是菩萨道唯一善根,特别注意是‘精’,‘进’是不退,‘精’是纯而不杂,那你会在短时期有很殊胜的成就。
于现在,我们学佛的同修多半犯了一个毛病,就是同时学的东西太多、太杂,虽然天天在进步,他是杂进,他是乱进。所以费的时间很多,用的精神也很多,所得到的非常有限,这毛病在此地,不知道‘精进’真正的利益。实在讲,现在好的善知识也很难遇到,我这一生有一点小成就,是得力于好老师,我的老师是绝对禁止我杂进、乱进。
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十年,李老师教导我们,聪明能力好的顶多也只能学两样东西,绝定不同时教三样;看你程度不够,只可以学一样。一门学会,要他认为你可以,才可以再学一门,否则的话决定不许可。我在李老师会下十年学五部经,一般的佛学院里,一学期都不只五部,我十年才学五部,那五部经呢?我告诉你们大家,我第一部学的是《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这本子我印得很多,你们大家都看到,很少,一点点,不多。第二部学的是《阿弥陀经》,第三部是《普贤菩萨行愿品》,第四部是《金刚经》,第五部选了一部大经,《楞严经》,十年我就学这么一点东西。
李老师的标准是这东西学会了,什么叫‘会’呢?你能够在讲台上跟大众讲得很透彻,这算你这部学会了,你才可以学第二部。如果不是在讲台上表演一番,他在最后一排坐著听,为什么?我们没有麦克风,要他能听得见声音才行,他听不见,不算。这就像是考试,我们的考试是这个考试法的。所以不可以同时学两样东西,就怕杂,就怕乱,所以它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这个基础奠定下去了,其它的大经大论,我们拿到手上没有困难,自然就能解决了。
我在台湾讲经,恐怕至少有五、六十种之多,都没学过的,包括《华严》、《法华》,都没有学过的;那《地藏经》讲了好多遍,禅宗的典籍也好多,都是没有学过的,这就是佛法里所讲的‘一经通,一切经通。’,问题是你有没有真正学通。所以真正好老师,他的标准是在此地,你学两样东西,你分心了,你的心不专,你就学不好。所以世间事情,没有什么难,也没有什么巧妙的,就是‘专精’就成功了。
你们是在家居士,我在台中学佛的时候是居士身份哪,那时候没有出家;如果我出家了,到李老师那里,恐怕什么都学不到,为什么?李老师对出家人很恭敬,这一恭敬,那就完了,所以幸好那时没有出家。没有出家,他把我当小孩看,李老师大我三十八岁,所以可以打,可以骂的,他是真打人,真骂人,教学非常严格,你不愿意接受,那你就出去。你跟他学,他真打人;但是在他打人、骂人的时候,教室外面派人看著,不准人接近,为什么?怕难为情嘛,同学在一块,看到没有关系,不能让外人看到。
外人看到时,哎呀,他今天被老师打了,被老师骂了,这多难为情,我们又不是小孩,都是二、三十岁的人了,里面年龄最大的林看治,六十岁,最小的都二十多岁。所以这么大的年龄了,他老人家还是打,还是骂,所以要关门教学,不能让人看到,道理在此地。这是‘精进’,所以你们要想成就,要记住,‘精进’。
‘禅定’,‘定’是心有主宰,不会轻易的被外面境界动摇,你如果学一样东西,专心在这一样东西,人家说那个不好,我并不动心,你心才有主宰。‘智慧’,简单讲就是理性、理智、而不用感情,处事、待人、接物,要有理性、理智,一动感情就失败了。这是教给我们六个原则,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菩萨以这个六条纲领‘教化安立众生’。 这几句实实在在可以作为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处事、待人、接物的准则,佛首先教我们要‘发菩提心’,‘菩提’是梵语,它的意思是‘觉悟’,‘发菩提心’也就是‘发觉悟之心’,这一点关系最大。凡夫之所以称为凡夫,实在说就是迷惑颠倒,‘菩提心’恰恰和这相反,我们不迷惑、不颠倒。怎样才是真的不迷惑、不颠倒?
我们从形相上去观察那就很清楚了,一个真正觉悟的人,也就是对于自己、对于我们生活的环境认识得清楚,认识正确,这个认识就是觉悟,我们认识没有错误。可是这个标准在那里呢?佛是一个真正觉悟的人,换句话说,佛就是我们的标准,佛告诉我们这世间的真相是苦、空、无常,这是世间法的真实相,任何一个人都不能避免。
那有无真常、不苦、不空?佛告诉我们有,确确实实有,常、乐、我、净,那真有,但是常、乐、我、净不在我们这个世间,我们这个世间是苦、空、无常;常、乐、我、净是诸佛菩萨的境界,确确实实有的,这是我们必须要把它认识清楚,认识清楚之后,我们一定会舍弃苦、空、无常的世间,我们要去取得常、乐、我、净的境界,一定要能够取得,这就是真正觉悟的人。
换句话说,佛门常讲的‘了生死。出三界。’,‘了’是明了,对于六道轮回生死的状况,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觉悟了,不迷了。所以事实真相搞清楚了,那我们第二步就是要超越六道,要摆脱轮回,这就是佛菩萨的事业,这是真正觉悟的人。
佛又告诉我们,佛陀在世时,所谓的正法时期,人的根性很利,修学一切的法门,多数人都能成就,根识利。到像法时期,距离佛陀时代远了,人根性差了一等,传下来的佛法,慢慢也变质了,怎么变质呢?参杂著许多众生的知见在里面。
佛的经没有变质,讲经的人把经讲变质了,传的时间愈久,愈传愈讹。我们现在是末法时期,距离佛灭度三千多年了,按中国人的记载,今年是三千零二十年,变质的状况愈来愈严重了,严重到确确实实教我们无所适从,我们要想在佛法上修学而得证果,就愈来愈困难了。
因此佛在《大集经》里为我们留了一句话,这实实在在说呢,世尊对于今天社会状况,他在三千年前就看得清清楚楚、了如指掌。我们真正有心求出离的人,真正有心求佛法证果的人,佛没有辜负我们,所以在《大集经》上告诉我们,末法时期修净土成就。这句话实实在在是世尊告诉我们现代的人,我们依照此法门,决定成功。此法门一直到末法的终了,正如同《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将来佛法在此世间灭尽,我们晓得末法是一万年,现在才过一千年,还有九千年。九千年后佛法灭尽了,《阿弥陀经》还在这世间多留一百年;一百年之后,《阿弥陀经》也没有了,还有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尚留世间。
由此可知,这六字洪名功德不可思议,连那时期的人,依这句名号都能得度,何况我们现在?我们再回想古时候,道绰大师,这是唐朝时候的人,一生讲净土三经二百余遍,这法师一生其它的经统统不讲,只讲净土三经,这是净宗的一代祖师。由此可知,他心之专,专修专弘,那叫‘圆满的菩提心’。
所以我们真想了生死,第一个要真正知道人生苦啊,来生还要再作人吗?这一辈子苦还没受够吗?来生必定比这一生更苦。来生不想作人,这愿望能达到吗?可以说除了念佛求生净土之外,你的愿望不见得可以达到。所以我们要有决心,这一生当中决定得生净土,一定得生,这就是真正的菩提心。
觉悟的心有了,下面还有觉悟的行为,也就是说,我们要过一个觉者的生活。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也是念念觉而不迷,这才行啊。下面就是佛所教给我们,菩萨住在世间,他们的起心动念、造作行持。
第一要‘持诸禁戒。坚守不犯。’。第一个就是持戒,这在前面为诸位报告过了,广义的持戒就是守法、守礼,佛为我们制定的戒律,我们要遵守;遵守戒律一定要懂得戒律的精神、戒律的旨趣,才不致于死在戒律条文之中,为什么?条文是依照当年印度那一个社会背景、生活方式所写的,和三千年后我们现代人、现代生活方式不相同。所以说要守它的精神,而不是在条文上。
条文里面只有几个重戒是永远不变的,像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是永远不变的,超越时间,超越空间。其它在生活习惯里,许许多多的威仪,现代都用不上了。以穿衣来说,我们中国人穿的衣服,和印度人一块布裹在身上不相同;饮食,印度那时出家人吃饭是托钵,现在是接受供养,不在外面托钵了,所以这些生活方式,戒律里都用不著了。现在读这些戒律是纪念的意思。
戒律的精神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是小乘戒,‘众善奉行’是菩萨戒,就是大乘戒。因此善恶的标准我们要知道,经论里将善恶的标准讲得很详细,它也有层次的不同,有浅深次第不相同;如同我们一般人讲的‘五乘佛法’,这就是把佛法分为五个层次:人乘佛法、天乘佛法、声闻乘佛法、缘觉乘佛法、菩萨乘佛法。
五乘里人和天都没有出三界,没有超越轮回,这个诸位要晓得的,到声闻、缘觉这才真正超越六道轮回。可是圆满的佛法是建立在作人的基础上,人都作不好,怎么能成佛作祖?所以学佛从那里学起?从作人学起。世尊在《观无量寿经》教给我们,未学佛之前先修三福,三福里第一条就是人天福报,共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作人的基础,底下第二十条就是十善,我们以此为生活原则,一定要遵守它。
禁戒里包括了最重要的五戒,五戒叫‘根本戒’,诸佛菩萨都遵守的。从戒律引申就是法律,我们奉行国家政府颁布的法律,绝对要遵守;道德的观念、风俗习惯都要遵守,都是在戒律范圉之内的。要克制自己的情欲,‘坚守不犯’,这就是‘诸恶莫作’,小乘戒律的精神。
‘饶益有情’此句是属于大乘菩萨戒,‘有情’是说众生,有情的众生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广大的人群,要作对人有利益的事情,这利益上加‘饶’,就是最丰饶的利益,现代人讲最高的利益、最大的利益。这事我们要尽心尽力去作,也许我们的力量很有限,很有限不怕,问题是你有没有这个心。你有真诚的心、恭敬心、精进心、耐心去作,必定得到诸佛菩萨威神加持,一定能够教你满意。
佛在大乘经上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这句话很重要,从心想生,我们天天想它,念念不忘它,这事情就成功了。如果想这事好难,作不到,算了,那这事情就不能成功了,为什么?你这念头中断了,不能产生力量。真正能发生不可思议的力量是你念心不断;我们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念佛可以成佛,念佛人必定得生净土也是这个道理。我念阿弥陀佛,念西方极乐世界,念得很勤,念得不断,那时一定就把阿弥陀佛给念来了,就这么回事情。所以‘饶益有情’的事情,我们要尽心尽力的去作,对于众生有真实的力量,有广大的利益,这念头绝对不教它中断。
‘所作善根。悉施与之。令得安乐。’,这是说将我们的心量拓宽,未学佛之前,我们念念都想自己,想到自己这一生的幸福、家庭的幸福,很少去想国家、去想社会、去想一切众生,这心量小啊。学了佛之后,尤其是看到阿弥陀佛的大愿,他的境界包括了虚空法界,那是真心圆满的显露,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所以我们无论作什么事情,小小一点善事,都要把这些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要用现代的话来说,我们所修的福报与一切众生共享,回向就是这个意思,我不独享,我与一切众生共享,这就叫‘回向’。我把我的智慧、福德、才艺、能力都与一切众生共享,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得到安乐,这叫‘菩萨行’。一个觉悟的人他一定是这样的行为,假如他不是这样的行为,念念还是自己、为家庭,甚至为一个小团体,他没觉悟。为什么?心量小啊,觉悟了心量一定是很大的。
以下这段就是十善业道,我们起心动念,处事、待人、接物的标准,人若能一生依照这十条去作,那才叫‘善人’,这是善恶最简单的标准,这十条我们就不必细说它了。 这于我们身心修养、健康长寿、幸福快乐有很大的关系,这四句作到了,上述诸项决定得到。会养生的人,人常说的长寿,长寿要健康、要不老,那才叫‘真正幸福’。怎样才能作到呢?‘一心清净’就作到了,佛经上不是常说‘依报随著正报转’,正报是什么?正报是心,就是我们讲的念头,这念头不是真心,是妄心;妄心它会起很大的作用,什么作用?所有一切现象的变化都是它在主宰的,大经上所说的森罗万相、一切万法,皆是唯心所现。
心是不生不灭的,清净无为的,所以唯心所现的那个境界也是不生不灭,那是真的。佛在经上称这境界为‘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唯心所现,如果把‘一真法界’迷了,这迷了自性就变成凡夫了。这一迷就把不生不灭的真心变成了生灭心,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妄想念头,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从早到晚不晓得有多少念头在生灭,生灭叫‘十’,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怎么变的?唯识所变。
这‘唯识所变’就是刚才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想’是‘十’,真心不想,真心里头没有想,所以十法界是从心想生。换句话,这‘心想’、‘十’,它是能变、能生,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所变所生,我们要把这个道理、事实真相弄清楚。搞清楚、搞明白了,就自己会变啦,就能够随著自己意思去变了,譬如我想健康,我想不老,你懂理论和方法,你就会变了。你不懂这方法,就坏了,随著你的情绪,随著外面环境去变,自己作不了主宰,这就有苦了。
因此我们用心,用什么心呢?要用一心,要用清净心。心一清净,心就健康,心健康,身就健康了,生理随著心理在转变,操纵在心理,心清净,身就清净,身心清净那有不健康的道理?绝定健康。
‘一心’在我们净土宗修行的标准就是‘一心不乱’,我们这‘一心’真正的内容是什么?就是这一句万德洪名,一天到晚把这心定在‘阿弥陀佛’佛号上,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佛号,‘南无’是印度话,中文是‘归依’之意,‘南无阿弥陀佛’的中文意思就是‘归依阿弥陀佛’、‘礼敬阿弥陀佛’。
‘依’是依靠,‘归’是回头,从万事万法里回头,现在一心依靠阿弥陀佛,这就行了。你真回头,所有一切污染离开了;真依靠,那就清净了,所以‘一心清净’非常重要。
‘端正身心。绝欲去忧。’,刚才我说了,我们要健康,我们要长寿,我们还要永远保持年轻,这两句话就是永远保持著年轻,重要的就是要‘端正身心’。‘端正心’就是前面所说‘一心清净’,你的心就端正了。心里只有一句‘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外什么都没有,这心是真的端正。
言语是‘身’的一部份,我们身体的动作,一举一动,一言一笑,这都是属于‘身’,身直端正要与威仪相应,威仪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与礼相应。礼,诸位要知道,古今中外不同啊,我们要守礼,我们要懂古礼,古礼不能不懂;也要守现在人的礼,因为我们是现在人。所以古礼的精神我们明白了,现代人的礼节我们遵守,一举一动都能够合礼,不违背佛菩萨的教诲,这就是‘端正
身’。
下面这句是我们身心不端有著很大的障碍,必须把这个障碍去掉,身心就‘端’了。那两大障碍呢?一个是‘欲望’,一个是‘忧患’。对身体的障碍是‘欲’,它在那里诱惑你啊,使你的身不端正。心有‘忧’,所以你的心就不能端正,真正要作到‘身心端正’,一定要把‘欲’、‘忧’去掉,没有欲望,没有忧虑。
不但自己没有名闻利养、享受五欲六尘的欲望,在菩萨道里,前面不是说‘饶益有情’吗?我们去帮助别人,连这帮助别人的欲望也没有了,那才清净啊。有度众生的欲望,还是错了。佛在《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佛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度者。’,佛没有度一个众生,为什么?一切事情随缘就好,‘随缘’用现代的话就是‘顺其自然’,有这个机缘,我们尽心尽力去作,作了也不必居功,没有缘就不作,这样就好。不要去攀,要随缘啊,你们同修说要怎样,要发动搞什么,那叫‘攀缘’。
攀缘,心就不清净了,对于自己的损失非常大,对于别人也不见得作得很圆满。古人常讲‘好事多磨’,古时候磨少,现在磨多,多少百倍千倍都不止啊。你要作好事那有那么容易,好事不知不觉变质,就变成坏事了,变成造罪业了。这是我们不能不小心,不能不谨慎的。
所以我们做人,随缘随份去作,不要攀缘。我们为社会、为大家是作了一些事,在台湾、在国外,也有些同修来告诉我,我们应该募化一笔基金,大家来凝聚力量,我说不要,为什么?流弊很多,不可以这样作法,还是随缘作得心安理得,作得真快乐。
我学佛这么多年,没有忘记老师的教训,我们力量多就多作,少就少作,没有就不作,这个好啊。所以绝对不要伸手向人要钱,这个很重要,绝定不能够化缘,绝定不要生事。天下什么事最好?无事最好,好事不如无事,所以无事最好,这个要知道,所以要‘绝欲去忧’。
‘慈心精进’,‘慈心’是慈悲心;对自己,心要清净;对众生,心要慈悲。‘进’是不退,一直往前进。‘精’是纯而不杂,一个目标、一个方向,勇猛精进。 这些都是障碍精进的,要真正作到‘慈心精进’,必须要把这些障碍除掉。第一个是嗔恚心,是大障碍,所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一切障碍都来了,不要有嗔恚心。这桩事情很不容易作到,为什么作不到呢?是因为你把世间一切人事看得太认真了,所以才觉得很难。
佛告诉我们,这世间一切事,是怎么回事呢?梦幻泡影,假的,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是妄。’,我们要常常记著《金刚经》上这几句对宇宙人生的写实,‘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人与人之间,人与万物之间,都是因缘果报。缘里面有善缘、恶缘,所以当我们遇到恶缘现前时,晓得恶的果报是过去有恶缘,别人对我不高兴,有杵逆之事,一笑了之,知道这笔账消了。假如我们嗔恚心再发起来呢?那好了,这笔账又要加上了,不但消不了,麻烦还在后头,为什么不让它消掉?欠财的还钱,欠命的要偿命,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只有真正觉悟的人,这心很平静,很平淡。善缘来,也没欢喜心;逆缘来了,也没有嗔恚心;永远保持心地的清净光明。心清净,对这事情的前因后果,就会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不能有嗔恚,不能有嫉妒。这嫉妒,说实话,糊涂啊,贪嗔痴里,这是属于痴,愚痴啊,见不得别人的好处,别人有好处,那是他有好因得好报,这有什么好嫉妒的呢?
我们自己要想得好果报,不难,种好因就行了。所以要懂得随喜功德,要有成人之美的心愿,不成人之恶,把嫉妒的障碍打掉。
‘不得贪餮’,‘贪餮’也是众生的一个大病,狭义来讲是挑剔食物、好吃;广义来讲,是指一切物质的享受,均不可以贪图。‘悭惜’是吝啬,自己有的不肯布施,这是错误的。前面说过,布施的功德非常、非常之大,对自己可以断烦恼、消业障,这是对现前来说。对修学来讲,能够破无明、见本性。
所以菩萨修行,说实在话,就是修布施。你看六度里所说的,第十八条里讲的也是六度。布施一共有三大类: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我们把六度合起来看,布施里有这三种,持戒、忍辱是属于无畏布施。一个持戒的人,大家对你不会提防,譬如说你持不偷盗的戒,他的金银财宝放在这里,‘他这个人不偷盗,我们放心他。’,他没有恐怖的心,这就是无畏布施。他修忍辱,我们说话不小心得罪他,‘没关系,他不会计较的。’,所以人家心里很安,不会害怕。所以这二种都属于无畏布施。
精进、禅定、智慧是属于法布施,所以你看看六度,一归纳就是一个‘布施’,六度统摄万行,菩萨所修无量无边法门,不出这六大愿;六大愿一归纳,就是一个‘布施’,所以才晓得布施的功德是真正不可思议,为什么不肯去作呢?我们要修‘一心清净。端正身心。’,能修布施就能够得到,问题在你要真肯干才行。‘贪餮悭惜’是无始劫来的习气,是不能认真修布施的最大障碍,必须要克服。
生活要节俭,而且要能够保持;将来发达有大财富,生活还一样节俭,那这个人真正有福报了。我们在历史记载上看到了一个人,范仲淹,宋朝时的宰相,他是清寒出身,当秀才时在庙里住,家境清寒,每天煮一锅粥,大概煮的比较厚,把它切成四块,每餐吃一块,过这样日子。一直到以后当将军、宰相,他家庭的生活还是保持著最清苦的标准。
他收入很丰富,拿来作什么用?拿来帮助穷人。我们念古文《忆田记》,上面写著他为人的状况。他当宰相时养三百多家,凭一个人的收入;你想想看,他要是自己过,那日子多愉快啊。养三百多家,自己的生活就非常的清苦。我们印光大师对他非常佩服,非常尊敬。在中国,孔子之外,范仲淹是第二人,他的家运,世世不衰,永远保持著家风。
范仲淹的儿子都很了不起,儿子当中有一个是当到宰相的,一个是御史大夫,以现在的话说,像台湾的制度,一个是行政院长,一个是监察院长,都能保持家风。范仲淹死了之后,连棺材都买不起,你想想他自己家里的生活标准,他所有一切的收入都作社会慈善事业,帮助一些苦难的人;帮助一些年轻、家境清寒,可以受教育的,他办义学,请老师来教导这些学生,替国家培养人才。
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死了以后将住宅捐献出来作寺院。所以这些都是要在平常生活当中去培养的,生活愈清苦、愈简单,就愈长寿、愈健康。我们看到许多年岁比较大一点的人,都要自己留一点钱,干什么?老的时候病苦很多,作医疗费用,这在一般人讲很正常的。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他想到他年老会生病,诸位想想,会不会生病呢?一定会生病,他天天想到会生病嘛,他把钱就用到这上面去了。如果念头转一转,我把医药费拿去救济那些贫苦的病人,统统捐出去了,你会不会生病?不会生病,为什么不会生病?没有医药费了。生病也要生得起病的人才能生病啊,生不起病的人不生病。
学佛要学这些智慧,一定要知道。我刚出家时,有位法师和我住在一起,常常生病,因为他有医药费。他就问我为什么不生病,我就告诉他:‘我没有医药费。’,那时候人家供养我的很少,但是我每个月都会捐一点医药费给医院,我的医药费捐出去了,我不生病了,不捐出去而留在这里,就准备自己生病。要懂道理,要知道因果报应,所以我们把医药费捐出去多好呢?这多自在,所以不可吝啬,不可悭惜,真正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天天想自己,真的把自己毁掉了。
‘不得中悔’,‘中悔’是中途后悔,你作了善事了,中途后悔这就错了,你的功德都丢掉了,全功尽弃,‘不得中悔’。特别是我们在修行时选择法门,我选择念佛法门,念佛法门是第一智慧,一生决定成就。你选择这个法门,中途后悔再去学禅,那就坏了,决定不中悔,一定要修下去,不要求感应,也不要问效应,都不要问,一句‘阿弥陀佛’老老实实念下去,决定成就。
‘不得狐疑’,这就是疑惑,‘狐’,狐狸多疑,所以一般讲疑惑,都以‘狐’来作比喻,对于圣贤人的教诲及佛菩萨的经教决定不怀疑,这才能够真正作到精进。这几句话都是精进的障碍,有这些东西,精进谈不上了。 ‘孝顺’是佛法的大根大本,本句的涵义是无限的深广,实在讲,将‘孝顺’圆圆满满作到是成佛,惟有佛才能够尽孝,佛以下的,孝顺都作得不够圆满,这都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你要是真正明白了,我们要是想把孝顺作得圆满,那就一心念佛,念到自己往生净土,见到阿弥陀佛了,你的孝顺就圆满了。
怎么说呢?你的父母、家亲眷属,不但是此生,生生世世的父母你都认得了,你都记起来了,他们现在于那一道里,你都看清楚了,你都听到了,只要缘一成熟,什么叫‘缘成熟’?你劝他念佛他肯听、他肯接受,这就叫‘缘成熟’了,你就有能力去帮助他;所以佛不度无缘之人,生生世世家亲眷属和自己有缘哪,都能帮助他们脱离六道,往生不退成佛,这叫‘大孝’、‘真孝’。
所以在眼前,对于父母生活,尤其晚年精神上的生活,我们都能照顾到就好,最重要的是劝父母念佛,那才是真正的孝顺。父母不能接受,是因为你学佛没学好,你要学好了,他自然就接受;所以自己真正要学好,然后一定会影响他,他会接受的,所以要有耐心等待时机因缘。最明显的例,学佛之后和没有学佛之前,判然是两个人,使你父母感觉到,这小孩学佛之后特别孝顺,对我特别好,要问他为什么,他说这是学佛的,他父母对学佛就有好感。
万万不可以在学佛之后,回去看到父母没有学佛,一天到晚批评他、责备他,‘业障重啊,将来要堕恶道。’;这父母一听完全起反感了,这大不孝,佛不能学,愈学愈不得了啦,愈学愈不孝顺了。你虽然是好心,但你的方法错误,起了反作用。所以一定要知道善巧方便,要能够诱导他。
二一、【至诚忠信。】
这是对人的原则,对人、对事,我们要真诚、要忠信,对人要忠信,对事要真诚。
二一、【当信佛经语深。】
一定要相信,特别是净宗的经典,《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佛说这三经是‘难信之法’,为什么?这三经从表面上的文句看不深,好像都能够懂得,其实里面的境界、意义非常深广。
我们看善导大师在《观经》注解里,不但一般人不能透彻理解,就是阿罗汉、辟支佛、诸大菩萨,也没有办法把三经的内容搞清楚。所以不但凡夫听了难以相信,甚至于大菩萨们还怀疑,真正是‘难信之法’。虽然难信,它很容易修,难信易行,真正照修,成功高啊,难信的道理也在此地。我们要相信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不是菩萨境界,难在这个地方。
二一、【当信作善得福。】
前一句是说的佛法,此句讲的是世间法,我们在世间要晓得作善才能得福。但是善恶一定要有智慧能够辨别,往往世间人没有智慧,把善看成恶,把恶看成善,这叫‘颠倒’,这叫‘迷惑’。颠倒迷惑的不少,我们自己要谨慎,不要作颠倒迷惑之事,也就是说善恶一定要有能力辨别的。 这和《金刚经》上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是一个意思,这是说明宇宙万法的真相。这些‘相’有,不是没有,但是这些现象不是真的;所谓不是真的,就是它不是永恒的存在,而是刹那变化,所以佛叫它作‘无常’,‘无常’就是它不能够永远存在。
这一切法,我们可以受用它,不能够执著它,你执著它就错了,执著就有苦了,所有一切烦恼、恶业、果报都是发生在执著,所以要晓得这一切法都是梦幻泡影。这个‘响’是回音,回音是空的,我们在山谷里叫一声就有回音,这个‘响’就是回音,都不是真实的,都是属于‘无常’的。
一切法不要执著,这一切法里包括我们自己的身体,我们身体也是无常的,所以对身体也不要去执著。不要去执著,什么事都没有了,身也随缘。假如我们这个身真的有病了,不管大病小病,真正学佛的人,不要去找医生,也不要吃药,念佛求生净土。如果我们这世间的缘还没了,念几天病就好了,就没事了。这并不是什么菩萨保佑,什么感应道交,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心清净,清净心对身体自然调整,它就恢复正常了。
这身是随心转,心一清净了,你这身体各部位像机器一样,它就恢复正常了,病就没有了,还是从心想生,这真有道理。所以绝对不贪生,绝对不怕死,为什么?没有生死啊,生死也是梦幻泡影,那有生死?你执著有生死,你就会贪生怕死;我对生死不执著,生死对我就没有了,这叫‘了生死’。此时念念求生极乐世界,念念想见阿弥陀佛,这缘不是更殊胜吗?不是更好吗?所以真正要觉悟。 真正明白这个事实真相,对于‘我’不再执著了,‘我’不执著了,先前讲的老、病、死就没有了。这些东西那里来的?都是因为‘我’才有的,我老了,我病了,我要死了,因为‘我’才有这些东西,才有这一大堆的问题,‘我’都没有了,这些东西全都落空了,全都没有了。转变在一念之间,问题在你会不会转,你明不明白这个道理,知不知道这些事实,搞明白了,搞清楚了,自己就会转。 这两句话,我们在《无量寿经》上跟诸位同学报告过了,‘密’是秘密,其实诸佛那有秘密,凡是有秘密都不是好人,不可告人之处是秘密,那能是好事呢?所以佛这个‘密’是深密,不是秘密;太深了,一般人不能够了解,是深密而不是秘密,佛门里头没有秘密,但是有深密。
‘藏’就是藏,藏起来,因为它太深了,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诸佛的‘密藏’是什么呢?给诸位说,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名号功德的究竟,知道的人实在太少,像善导大师讲的,许多菩萨都不知道,他要知道了,他决定念佛了,他为什么还要修其它的法门?因为他不知道啊,不晓得这方法是成佛最快速、最稳当、最圆满的方法,是因为不知道,他才不肯修,知道了,谁不愿意修这个法门呢?
在我们中国历史上,许多不是净土宗,其它宗派的祖师大德们,到晚年了解了这个法门,认识清楚了,他就全心去念佛了,把其它的统统放下,专心念佛求生净土。这是什么?到晚年他真的搞明白了,他真的懂了;真懂了没有一个不修这个法门,这是‘诸佛密藏。究竟明了。’,死心塌地,念佛求生,决定没有二念,这是搞清楚了。
二四、【调伏诸根。身心柔软。深入正慧。无复余习。】
这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大菩萨们,我们可以说这个境界是实报土的菩萨,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还有习气在啊,这里讲的‘无复余习’,习气都断了,都没有了,这是实报土的菩萨,‘诸佛密藏’是‘究竟明了’了。换句话说,菩萨的修持,我们可以说一句‘功德圆满’了,所以他能‘调伏诸根。身心柔软。’,你要问他用什么方法呢?就是这一句佛号念到身心清净,像《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上讲的‘我与五十二同伦’,这句话很重要,‘同伦’就是同一类,志同道合,专修这个法门的,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的。
那五十二个人呢?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这就是告诉我们,他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没有改变,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这真不可思议啊,一句‘阿弥陀佛’教自己从凡夫圆满成佛,成佛之后,普度众生用什么方法?还用这一句‘阿弥陀佛’,这是大势至菩萨的法。所以夏莲居老居士在《净修捷要》里提出来‘净宗初祖大势至菩萨’,这是我从前没听说过的,我看到这一句,非常佩服,他能说的出来,不简单哪,大势至菩萨真的是净宗初祖啊,这个初祖是法界初祖,在虚空法界里,第一个提倡专修的,成功最快的,就是这一个法门。
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成佛,大家知道,菩提树下二七日中宣讲《华严经》,佛示现成道第一部讲的经,《华严经》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我们娑婆世界的净宗初祖。东晋时代慧远大师在庐山东林念佛堂领导一百二十三人专修念佛法门,是我们中国的初祖。这都是讲的专修专弘,大势至菩萨那是纯到极处,那叫‘真精进’。
我们把这些事理都搞清楚了,我们的‘疑’才真正能断掉。断掉之后,那个现象是什么呢?一部《弥陀经》,一句‘阿弥陀佛’,其它的统统都不要了,这才叫‘疑’真正断掉。还想念个《金刚经》,还想去拜大悲忏,给诸位说,这都叫‘杂修’,这不是‘精进’。天天很努力,很用功,我常说这叫‘杂进’;换句话说,你的成就就要打一个问号,也就是说没有把握了。
你要是精进的话,在一般人来讲,三年到五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自己是真有把握。我这一生没有白过,我这个事情办成功了,就是经上讲的‘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这两句话真能作到啊。但是诸位要晓得,学大势至菩萨才行,你才真正在一生当中‘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你要是搞杂进就靠不住了,那就要看临命终时,你的机缘如何,这样就没有把握了。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留意的。 这是赞叹佛经,佛在经上所说的话,字字句句都是真诚,‘诚’是诚实,绝对不是妄语;‘谛’也是实实在在;所以‘诚谛’就是真实,所说的话,字字句句都真实。
二五、【深入义味。】
‘义’说的是义理,‘味’就是常讲的法味,不但是经,先是这一句佛号就‘义味’无穷,怎样才能尝到呢?刚才讲,要一心专念,那无穷的‘义味’,你才真正尝到;尝到之后的现象是欲罢不能,要想叫你不念是不可能的事情,欲罢不能,法喜充满,就是这个样子啊!
我们现在念佛没有尝到法味,念一念就忘掉了,念阿弥陀佛想到别的东西去了。这个不要紧,这是功夫不得力,继续努力的去念,要继续努力,要认真,凡是障碍的东西,统统要舍弃。换句话说,要专心,要一心,要清净心,要真诚心,要恭敬心,这样去念,你念个半年,在一般讲需要半年,就能尝到味道,法味尝到之后,往生西方信心就有了,你愈往下去念,信心就愈坚强,所以往生的时候,预知时至。
功夫要是更深更好,那就不是预知时至,是可以随意往生,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想早去也行,想晚去也行,这就是我们常讲的‘生死自在’,所以功夫深的人可以达到这个境界。这个境界,说老实话,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作得到的,问题就是你肯不肯干,肯不肯专念,最怕的就是觉明妙行菩萨在《西方确指》所说的,念佛最忌讳的是‘夹杂’,所有一切功夫不能成就,都坏在‘夹杂’上,这‘夹杂’,简单讲就是不专心,刚才讲了,一面念佛,一面想念咒,一面还要看别的经,这叫‘夹杂’,所以你功夫不得力,这是一定要晓得。
二五、【度诸有情。演说正法。】
诸佛菩萨教化众生,虽然说一切法门我们要晓得,他所说一切法门是诱导大众,换句话说,都不是正说,是方便说,这是有道理的。真正的正说是什么,正说就是教你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这才是正说。所以说《华严》拐弯抹角,费那么多事情,到最后还是叫你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可是一般凡夫要不经过那一番,他不相信啊!你直接告诉他念佛就行了,不信哪,不能接受,正所谓‘难信之法’,就难在这个地方。
所以我们晓得佛菩萨慈悲,苦口婆心,善巧方便,种种方法诱导,让我们入这个境界。所以真的入这个境界了,明白了,对于佛菩萨的恩德才生起感谢的心。不是这样委曲婉转,怎样能够认识?怎样能够死心塌地去学此法门?唯有此法门,一生成就,不用此法门,这一生在佛门种点善根而已,来生还照样搞轮回。
底下这一段,很值得我们参考的。 西方世界的大众,他们有这种能力,时时刻刻,遍游一切诸佛刹土,这是我们在三经里面都看到的。他们对于一切诸佛刹土,绝定没有染污,什么是染污?喜欢是染污,讨厌也是染污;换句话说,遍游一切诸佛刹土,他心是清净的,从来没有起心动念,从来没有分别执著,这是我们要学的。
我们虽然没到西方世界去,还没这么大能力,现在交通便捷了,常常出国旅游观光,这个地方你喜欢不喜欢?一喜欢就完了,被污染了,这要记住啊!我们也要学到处去观光旅游,我们是去修行的,修什么呢?修定、修慧。我们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慧’;没有爱慕,这是‘定’。所以观光旅游是定慧等学,那个就有意义了,没有违背佛法,真正在用功。
一般人观光旅游,是把时间、精神都浪费掉了,会修行的人,观光旅游是在用功,定慧增长。不仅如此,在日常生活当中,每天看到这些人、事,也要在这里头修定、修慧。你在家庭,会念佛的人,会修行的人,家庭就是非常好的道场。这个人给点气让你受,那个人说几句难听的话,你能够不起心、不动念,你在修一心不乱。那些人是你的大善知识,没有这些人,你的忍辱波罗蜜从那里成就?这些人给你甜言蜜语的,你不生爱恋的心;给你一些是是非非的,没有嗔恚之心。这些人统统是善知识,成就自己定慧的功夫,也就是净宗里所讲的‘一心不乱’、‘念佛三昧’,是在这个地方修成的。
换句话说,听到些是是非非、闲言闲语,心里就动了念头了,你立刻就要忏悔啊!我怎么又错了,又被境界所转了。你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之处,念念都能够觉,都不迷,你念佛的工夫不必要三年就成功了。所以一切时、一切处都是我们的善知识,都是我们的好老师。
《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五十三个人,说明白了,就是我们从早到晚,所看到的那一些人,就是这五十三个人。这五十三个人代表社会里面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是我们每天所接触到的。善财会参,我们不会参,我们天天和这五十三位善知识闹别扭、过不去啊,善财和这些人成就无量的智慧。
你看他参访,看清楚了,听明白,增长智慧。最后一章是‘礼辞’,‘礼’是礼拜,‘辞’是告辞、告别;他的用意,我很清楚,很明白,我没有起心动念;所以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是‘礼辞’的意思。
善财童子修什么法门?念佛求生净土,他修这个法门;但是参学呢?什么法门他都参学,参什么?如如不动啊,我还是念我的阿弥陀佛;你参禅,我并没有跟你学啊,你那个禅我都懂得,我念我的‘阿弥陀佛’。你那个‘密’,我也都懂得,我还是念我的‘阿弥陀佛’,绝定没有受干扰啊,这是‘定’,这个就是念佛三昧成功,一心不乱。我去参访,我样样清楚,样样明白,这是‘慧’。有定、有慧,这是我们应当要学的。
不是说我跟那个学就跟那个走了,不是的,他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我们怎么知道他是念佛的?我过去讲《华严经》,讲了十六年了,我这个念佛法门是从《华严经》上学来的,‘难信之法’,我从前也不相信啊,我对净土的信心是从《华严经》上得来的。
有一天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善财学什么?他修那个法门?仔细把《华严经》从头到尾看一遍,恍然大悟,他修的是念佛法门,怎么知道的?他的老师是念佛法门,他的老师文殊菩萨在《华严经》上是念佛求生净土,文殊和普贤都发愿求生净土。善财是他最得意的学生,最得意的学生,一定传授最得意的法门。
文殊菩萨发愿求生净土,文殊菩萨是菩萨当中智慧第一,他选择的法门一定是第一殊胜,一定也将此传给他的学生,所以我们就知道善财必定是和他的老师一样,念佛求生净土。然后我们再细细看,看他参学,第一个是德云比丘,德云比丘是第一个善知识,教给他的是念佛法门。
我们中国人常说‘先入为主’,第一个老帅很重要;再看最后一个,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就晓得,自始至终,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我在《华严经》上看到这个事,才知道这个法门不可思议,重新来观察,重新来肯定,这才真正发心念佛。以前虽然在李老师会下十年,天天劝我念佛,我也不敢违背,但是不甘心、不情愿,所以真的叫‘难信之法’。我还是真的要把事情搞清楚了,搞明白了,才肯相信,才肯把这些经教舍弃掉,专修了。所以那放下也实在是不简单哪。
我对于大乘经论,从初学就非常喜欢,这个‘喜欢’就是污染,所以佛法也会污染人,一定要晓得,要真正能做到‘无爱无厌。亦无希求不希求想。’,‘希求’是错误的,‘不希求’也是错误的,落在二边啊。所以佛菩萨行的是中道,‘中道’简单的讲就是‘随缘’,随缘不攀缘,攀缘就不是中道了,一切随缘。
‘亦无彼我违怨之想’,这‘彼我’就是‘人我’,《金刚经》上所谓的‘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违怨’就是喜欢、讨厌。换句话说,处事、待人、接物一定是用的清净心,有这些念头,心就不清净,‘心净则土净’,这清净心感应的就是净土,善心感应的就是三善道,恶心所感的就是三恶道。念佛修行人,善恶二边都没有,叫‘清净心’。清净心是真正的善心,善恶二边都不要才叫‘真善’,和‘恶’相对的那个‘善’不是‘真善’,那还是一个污染。善恶二边都打掉,这个叫‘中道’。 ‘慈悲’上加一个‘大’,这个字不能轻易看过,‘大’是什么意思?‘大’是平等心、清净心,没有分别、执著,才有一念分别、执著,那个慈悲心就不能叫‘大’了。大慈大悲是清净心的慈悲,平等心的慈悲。
二七、【舍离一切执著。】
这才能
二七、【成就无量功德。】
‘成就无量功德’也不会有‘成就无量功德’的念头,有这个念头又错了。但是‘成就无量功德’是事实,心里面痕迹都不留,才叫‘真实的成就’。
世尊这几段话,说明的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他们有此能力遍游佛刹,此地的‘遍’是‘普遍’,也就是说虚空法界的一切刹土,要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讲,那就是宇宙太空当中,所有的这些星球,他都有能力到达。实际上,我们今天所能够觉察到的空间,依旧是非常、非常有限;我们这个空间之外,还有没有空间呢?告诉诸位,还有空间,不但有,而且真的是无量无边。
现代的科学家,用科学仪器侦察,从数理上来推论,知道空间是无量无边,所以绝不限于现前我们能力所能觉察的这个空间。佛经上告诉我们,有过去,有未来;过去还有过去,未来还有未来;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我们就能想像到空间(佛法里称作‘法界’)实在是太大、太大了。
这样广大的法界,都是菩萨游历的范围,那个地方有缘,就在那个地方示现。前条(第二十七条)讲的就是示现,菩萨示现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舍离一切执著。成就无量功德。’。‘功德’二字,我们要懂清楚,‘功’是讲‘功夫’,‘德’是讲‘收获’,和‘得到’的‘得’同义。
我们能得到些什么?‘功德’的‘德’是‘得到圆满’,换句话说是‘无所不得’,我们求无量的寿命,寿命可以得到;我们求无量的智慧、无量的才艺、无量的能力,一切的无量统统都可以得到。得到是果,功是因,所以修‘功’,后面就得果,这是‘功德’。
‘功’要怎么修?佛法里教给我们三个原则,戒、定、慧,叫作‘三无漏学’,依这三学修学就叫‘功’。但是戒和定,诸位一定要知道,持戒若得定,戒即是‘功’,为什么?因为你有‘得’,你得到‘定’了,有功有得。修定开悟了,定即是‘功’,开悟了就是‘得’。持戒不能得定,这个持戒不算功德,为什么?没有‘得’嘛,有‘功’无‘得’,那这戒算不算是白持了呢?告诉诸位,也没有白持,这戒就变成‘福德’了,持戒变成来生得人天的福报。
诸位要晓得,人天的福报,这个‘得’太小了,要是得定,那这个‘得’就大了。修定要开悟,修定若不开悟,‘得’也小;得的是什么呢?果报是色界天、无色界天,这是修定的人去往生的,但是没有能够出三界,所以他这个‘得’就小。如果开悟了,明心见性,那就超越三界,他这个‘得’就大了。所以这‘功德’要清楚。
‘功德’上加‘无量’,‘无量的功德’是成佛,佛果才是‘无量功德’,‘成就’就是你得到了。这是果报,也是我们学佛终极的目标,学佛就是希望自己将来要成佛。怎样才能‘成就无量功德’呢?前面这一句重要了,这一句就是修因,要‘舍离一切执著’。由此可知,我们之所以不能成就,就是我们的执著放不下,这是病根之所在。
‘执著’上加‘一切’,换句话说,不但世间法不能执著,出世间法也不能执著,因为这‘一切’里包括出世间法。出世间法也不执著,能够把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统统舍掉了,那你就‘成就无量功德’了。诸佛菩萨在十方世界教化众生,总是以此为目标。
这些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相当困难,如果有一桩放不下,就是不能舍离,那我们就谈不上成就了。此世间,几个人能放下?佛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于是乎阿弥陀佛真正兴起无尽的大慈悲,在法界当中建立一个特别修学的道场,极乐世界就是特别修行的道场,让我们这些放不下的人也能成就。
这个很不可思议,十方世界诸佛道场都得要统统放下,世出世间法统统放下才能成就;唯独阿弥陀佛这个世界不放下也行,这大家才真正得救了,真正是得度了,佛法里的‘得度’在外教里叫‘得救’,这真正叫‘得救’了,放不下也行。
但是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与诸上善人(即诸大菩萨),他们来协助我们,还是要‘舍离一切执著’,才能证得无上菩提。极乐世界修行的环境好,这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我们今天对极乐世界信心生不起来,愿心不恳切,实在是对于这些事理没有搞透彻,心里面总还有怀疑,虽然听说好,但是究竟好到什么程度,也没搞清楚,原因在此地。
其实三经里真的已为我们介绍得很清楚、很透彻,只是怪我们自己业障习气很重,经典在我们面前,念了几百遍、几千遍,还是不懂。古来祖师大德的注解也注得非常好,可是我们看了、听了,依旧不能够透彻,这是自己业障、习气重的原因。
业障习气重也不怕,只要有心,有什么心呢?有真正求脱离生死轮回的心,知道世间苦,知道轮回苦,有这个心就好。这个心是真正菩提心的基础,菩提心就从此处生的;知道世间苦,知道轮回苦,有出离的心,你就会有。将来经和古大德的注,你一定会明了,一定会透彻。此段说的是修因证果的原理。 佛家常讲‘四大皆空’、‘五因五果’,这二句就是‘知一切法。悉皆空寂。’,意思完全相同。‘四大’是什么?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讲就是物质,物质有四种,叫它做‘四大’,它有四大特性,以地、水、火、风来表达。地表物体,我们今天讲它是一个固体,这物体很小,实在讲我们肉眼看不到,它在佛法里的名字叫‘微尘’,现代科学家用仪器看到了,看到原子、电子、粒子。
现代科学家所看到的,是否为佛经里所讲的‘微尘’呢?不晓得,因为佛经上讲的‘微尘’是最小的,不能再分了,假如我们科学将来还进步了,现在所看到的原子、电子还可以把它分解,那就不是佛经上所说的,佛经上讲的是最小的物质,不能再分了。
四大的特性,‘地’表确实有这个东西存在,我们在科学仪器里能把它看出来,它确实存在,这叫‘地大’,它是个物体。
第二个特性是‘火大’,它有温度。第三个特性是‘水大’,它有湿度。现在的科学里不叫‘火’,也不叫‘水’,现在叫‘电’,带阳电、阴电,阳电就是我们佛经里讲的‘火大’,阴电就是‘水大’。第四个特性是‘风大’,‘风’表它是动的,它不是静止的,而且以很大的速度在动,这个确确实实,现代的科学已证明佛经上讲的‘四大’,就是基本的物质。所有一切的森罗万象,都是这个基本物质组合而成,所以《金刚经》上讲‘一合相’,‘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就是这一个基本物质组合成了森罗万象。大的组成星球、星系,小的有我们讲的‘微尘’,佛经上常讲的‘汗毛’,都是这个东西组成的,现代我们的科学家也看出来了,统统是这一个基本物质组合的。所以有没有东西?没有,只有这么一个基本的物质。
这个基本的物质从那儿来的?是从心法变现出来的,你看唯识经论里就讲得很清楚了,‘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唯缘长六粗。’,这个就是‘三细相’,‘三细相’里的见分和相分,能见相和境界相,这基本的物质就是‘境界相’,就是‘相分’。相分则是见分变现出来的,‘一切法悉皆空寂’,明白这个道理才知道佛家讲的‘万法皆空’,这是事实。
我们眼前这些法摆在面前,眼睛所见的,耳朵所听的,身体所接触的,这些法到底是空、是有呢?从理上讲是空的,有理有事,事上讲是有的,摆在面前,有啊,这个‘有’是‘假有’,不是真的,是假的,而‘空’是真的;这‘真’、‘假’怎么个说法呢?
佛经里的定义,所谓‘真’是永远不变的,如果它会变,那就不是真。所以那‘空’是永远不变,故叫‘真空’。这个‘有’,一切现象都在变化,我们人很显著的变化就是生、老、病、死,这是任何人都可以觉察出来的。其实微细的变化,如我们身体细胞的新陈代谢,刹那刹那都不停啊,所以它是在变化的。
至于植物,经上讲有生、住、异,灭;矿物,甚至于星球有成,住、坏、空,这都是我们能理解,能觉察到的。所以一切的物相,统统是在变化,既然都是在变,那就不是真的,所以这个‘有’,佛称它为‘假有’、‘幻有’、‘妙有’,真空妙有啊。
但是诸位要知道,佛家所讲的空、有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如果把空、有分开来了,那就大错特错了。‘真空’在那里?‘真空’就在‘妙有’之中;‘妙有’在那儿?‘妙有’就在‘真空’里;‘真空’是体,‘妙有’是相。这样我们才能够把一切境界相看清楚了,看明白了。看清楚、看明白有什么好处呢?帮助你舍离一切执著。执著从那里生的呢?是不了解事实真相,以为可以得到,这才执著。搞清楚了,才晓得原来什么都得不到,不但身外之物一样都得不到,连自己的身体都得不到,那还有什么好执著的?自然就肯放下了。
真正放下了,说老实话,那个真的、永远不灭的,你才会得到,那叫‘真正的自己’。‘真空’讲的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为什么叫它‘真空’呢?因为它没有迹象;它没有一丝,眼看不见;它没有音声,耳朵也听不见;甚至于我们连思维想像都达不到,我们的六根,对它完全失去了效用。它确确实实存在,它是宇宙一切万法的本体,一切法都是从这个‘体’变现出来的。
所以什么叫‘成佛’?你见到性了就叫‘成佛’,明心见性,见性就成佛了。见到性之后,就如经上所言,你就不生不灭了。至于你要现相,那就很自在了,喜欢现什么相,就现什么相。我们现在迷惑颠倒,怎么想都枉然,变不出来,到见性之后,自己就能现得出来。尽虚空、遍法界,自己作得了主宰了,自己作了主人了,这叫得‘大自在’。所以一定要晓得事实真相,‘一切法。悉皆空寂。’,这是从理、体所言。
‘生身烦恼。二余俱尽。’,‘二’指‘生身’及‘烦恼’这二桩事情。‘余’意指习气,是最难断的;最难断的都统统断干净了。‘生身’是生死,我们在六道里舍身、受身;现在这个身体于寿终之后,依佛经所言,一般人于四十九天之后又去投胎了,又去找一个身体了,这叫‘舍身。受身。’,就是讲的生死轮回。
第二个就是烦恼,生死轮回是相,是现象,为什么有此现象?就是因为有烦恼。所以六道轮回的现象是烦恼造成的,烦恼断了,轮回就没有了;阿罗汉断见思烦恼,故他超越六道生死轮回。
以下是比喻,经上比喻甚多,我们只取数句,作为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用功的参考。 ‘雪山’是比喻,佛经里比喻到借镜,常常用‘雪山’,就是喜马拉雅山。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生,就是现在的尼泊尔,在喜马拉雅山的南麓,所以雪山距他们很近,佛讲经常常用此作比喻,心清净就像雪山一样,一片白色,无一丝毫杂色。
二九、【忍辱如地。一切平等。】
‘地’是比喻。‘忍辱’是修行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课目,《金刚经》告诉我们‘一切法得成于忍’,不但是佛法,世间法也一样,不能忍就不能成就。大的事业要大的忍耐才能成就,小事业也要小的忍耐功夫才行;就是上学念书,上到大学也要四年才能毕业,你若无耐心去忍耐四年,你就毕不了业。
学佛也不例外,所以经上常讲凡夫修行需要三大阿僧祇劫,这真的是天文数字,很长很长的时间,你若无耐心就不能成就。所以我们读到《弥陀经》、净土经典,心里面非常喜欢啊,喜欢什么呢?因为西方世界成佛,时间很短。我们从经上仔细去观察,生到西方世界成佛,我想最长四劫就成就了。
我这个说法大概都说得太多、太多了,但最长不会超过四劫。我从什么地方看出来呢?经上告诉我们,第一点是阿弥陀佛成佛至今只有十劫,西方世界声闻、菩萨一生补处之人数甚多,这句话很重要,这就是说阿弥陀佛这十劫以来的成就,这很可观。特别要注意的一桩事情,即经上所言‘诸上善人。其数甚多。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上善’指等觉菩萨,乃后补佛,非普通菩萨。
十地以下的称为‘善人’,‘上善’指等觉菩萨,等觉菩萨无量无边,诸位仔细想一想,西方极乐世界,那一种人占的比例最大?等觉菩萨最多,第二位才是菩萨,第三位声闻,愈来愈少。于是我们就能想到了,这些统统是十劫所成的,如果说第一劫去往生的它成等觉,第二劫以后的,现在还是菩萨;换句话说,等觉少,菩萨多,这是一定的道理。
现在是等觉多,菩萨少;由此可知,第五、六劫去往生的,现在都已证了等觉,如此等觉的人数才算‘多’。所以我们从经文仔细去观察、去推想,我们博地凡夫带业往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最长不要超过四劫就可以成佛,应当差不多是三劫就可以成了。三劫和三大阿僧祇劫不成比例啊,这才知道西方极乐世界之可贵,非去不可,你不去此地,那你的苦头就吃大。别的世界要去修行成佛,那时间太长、太长了,西方极乐世界快。
当然这快有许许多多的因素,最殊胜的就是圆证三不退。我们在他方世界修行,进进退退,进的少,退得多,所以这时间花得太长了。我们晓得这事实,今天修净土要用最大的耐心、真心,真正有愿求生净土,真正有愿亲近阿弥陀佛。换句话说,要下定一个决心,此生非去不可,非见阿弥陀佛不可,要有这样的决心,老老实实的一句名号念到底,这样的人决定得生。
除这一法之外,其它的都不要紧,为什么呢?‘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要去计较了,一切得过且过,不要去执著,对于一切法平等看待,一心一意只求净土。我们一生当中,什么都不求,不求名,不求利,生活愈节俭愈好,这节俭呢,说实在话,少造业啊。过得愈简单愈好,对于这世界没有贪恋,求生的心是愈来愈恳切,愈来愈勇猛;所做一切善行,甚至于心里动的一切善念,统统都回向庄严净土,不求世间的福报,这样就好。
二九、【清净如水。洗诸尘垢。】
这是讲心清净,像水一样的清净,一样的平等,所以供佛,在佛面前供一杯水,这是最简单的供养,香花等都不供养,也没有关系。水表什么呢?表清净心,每天看到这杯水了,就想到我的心要像这杯水一样清净,像水一样平,不起波浪,这是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的。佛的心就像水一样清净,一样平等,我们也要如此学法,把自己的烦恼、妄想、分别、执著洗刷的干净,‘尘垢’就是指这些东西。 心要正,心要直,‘正直’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真诚,以真诚的心待人接物,不要怕别人欺骗我们;有人说诚心诚意待人会吃亏的;吃亏不怕,为什么?吃不了多久的亏,我们就到极乐世界去了嘛。这点很重要,假如怕吃亏,别人骗我们,我们也欺骗他,这不真诚的心用久了不好,怕将来西方极乐世界去不了,为什么?西方世界人人都真诚,我们用心和他们不一样,到那时候,阿弥陀佛很慈悲,愿意接引我们去,但是那地方同学伴侣那么多人反对,阿弥陀佛也没法子。所以要知道真诚的心是要在平素养成,我们用至诚待人接物。
‘论法不厌。求法不倦。’,这是讲自行化他。‘论’是讨论,讨论是自他二利,不但帮助别人,也能够利益自己,正所谓‘教学相长’。‘求法不倦’是没有懈怠,没有疲倦,求法要专求,不要多求,为什么?第一点是我们今天时间有限,也就是讲寿命有限,在六道里,我们寿命不长,没有那么多时间学很多东西,所以要‘专求’。
到达西方极乐世界,一生到那儿就无量寿,有了无量的寿命就可以多求了,所以四弘誓愿里说的‘法门无量誓愿学’,应该是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学习。所以有关四弘誓愿,我常说我们在现前所要的是前面二条,要发大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要真正修行,‘烦恼无尽誓愿断’,我们在这里干这个。
烦恼断了,心清净了,心净则佛土净,所以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办以下二桩事情,‘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那二条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办。在此地,我们晓得那二条是办不成功的。 这二句是说明我们处世的态度,要‘淳净’,要‘温和’;淳净是内,温和是表现在外面,尤其是‘和’,佛法里讲的‘六和敬’。‘寂定’、‘明察’都是讲心,心要清净,清净心就是‘寂定’,定心起作用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明察’,也就是智慧现前,明察是属于智慧。‘寂定明察’在佛经上另一个术语‘定慧等学’,有定有慧。
我们世间人常常追求幸福、快乐、美满,这些名词都很好听,实际上能否达到呢?我在一生当中活了这么大的年岁,不但没有见过,听都没有听说过;可见得这些好听的名言是‘有名无实’。什么原因?他没有定、慧,那来的幸福?那来的快乐?真实的幸福、快乐是从定、慧来的,心地清净充满了智慧,这个有。
真、善,美确确实实是事实,不是虚假的,所以定慧非常重要,只要能够放下万缘,就是把修定的障碍舍掉了。一心持名就是修定,不但修定,诸位要知道,持名是修福,持名是修慧。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明白的开示我们,一心执持名号就是多善根、多福德。诸位想想,多善根就是慧,多福德就是福,所以念这句‘阿弥陀佛’是福慧双修,很多人不知道啊!
为什么是福慧双修呢?你想想,尽虚空,遍法界,这些人有谁的智慧比得过阿弥陀佛?有谁的福报能比得上阿弥陀佛?我们在净土经论去观察,阿弥陀佛的智慧、福报不得了啊,连释迦牟尼佛都赞叹他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光’就是智慧,‘光中极尊’那就是智慧里极尊,‘佛中之王’是所有一切诸佛里面,智慧、福报最大的。
念‘阿弥陀佛’的人,真心念、诚心念,真诚就感应道交,说是‘一念相应一念佛’,什么相应呢?这一念相应,把阿弥陀佛的智慧变成我自己的智慧,把阿弥陀佛的福德变成我白己的福德,这佛号念久了,不知不觉中,阿弥陀佛的福慧,我们都沾上光了,都把它融通变成一体了。所以念佛人,修行的时间短,成就却不可思议,道理在此地。把阿弥陀佛无量劫所修行的功德变成自己的,这方法妙极了。所以‘寂定明察。福慧双修。’,一句佛号当中能完成。 此句著重在‘无有爱贪’,‘爱’是烦恼,你看十二因缘里面,这是解释六道轮回的,这十二条里,只有三条是因,即爱、取、有,这三条任断其一,轮回就没有了,就超越六道轮回了。佛教给我们,对于世间法(世间包括六道,包括天上。),爱贪断掉了,轮回的因就没有了。
‘爱’上没能断,‘取’上断也行,‘取’是什么?就是执著。诸位要晓得,‘爱’是惑,‘取’是执著,‘有’是业;所以你不执著能超越轮回。这也去不掉时,那就在‘有’上断,这功夫就更深了。
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和我们大家在一起‘和光同尘’,中国人最熟悉的是济公活佛,我们看他,‘爱贪’好像没有丢掉,执著
也没有丢掉,他怎么能成就?他无‘有’,这功夫高啊!太高啦。我们凡夫于后二条做不到,就在‘爱贪’上下功夫,那么我们身心就清净了。
身心为什么不清净?你有‘爱’、有‘贪’。有爱就有嗔恚,为什么?‘爱’要是有妨碍就生嗔恚了,所以从这‘爱’,贪、嗔、痴、慢、乱七八糟的统统都有了,这是根哪,这个要是拔掉了,根就拔掉了,所有一切烦恼都没有了,心清净了,心清净,身就清净。
实在讲,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不但要往生,我们必须非常重视它;就是我们现前在这世间,中年以上的人都知道,什么最幸福?不生病最幸福,有钱有势力没有用,要是带了一身病苦还是活罪;所以最幸福的是不生病,身体健康长寿,那是真正的福报。 世出世间法有无成就,可以说就是看他的‘志愿’是否‘安定’。‘安’是讲心安,‘定’是讲定在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这就成功了。所以佛法的修学,善导大师讲的好,如果是为了学‘解’,那任何经典都可以学,可以多学。如果是讲到‘行’,谈到将来要证果,那只有修一个法门,一门深入,这才能成就。学多了,那是忌讳,绝定得一门深入,所以我们修行和求解不同。
在此社会及时代,我们今天所处这个时代,乱世啊,真的是天下大乱的时代,生活非常艰苦,世上有许多落后的地区,那我们不必说,像美国如此先进的国家,我们仔细观察这边大众的生活,还是苦啊,真的苦不堪言。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如果我们还以一部份的时间用在‘解’上,那实在讲,相当可惜,应当把力量集中在行门上,这一生当中取得决定的成就。
就像古时候祖师所说的‘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这是自己下定决心,一门深入,不求解了,时间精力都用在行门上,这是取得绝定成就的唯一方法。所以选择正确了,心安理得,心安了,定于一门。
‘求道和正’,这一句是讲修学的态度,以什么态度去修行?要‘和’,要‘正’。此地的‘和’,就是通常我们讲的‘中道’,不缓不急,以此心态。‘正’是绝定与佛的教诲相应,那就‘正’了。像我们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有深信、切愿,这是‘志愿安定’了,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修学此一法门,一定要以经典的理论方法做依据,这个修学就没有错误了。
‘净定安乐’是我们现前所得到的受用,我们的心清净,我们的心安定,真正得法喜充满,确确实实就像世间人所讲的幸福、快乐、美满,真的能够享受得到,确实得到了。所以修净土殊胜的利益,不仅是在往生之后,在未往生之前已经得到。
以下这段,是佛教诫我们,凡夫在这世间,在什么地方迷惑了,那些事情做错了,他并不知道,他要是知道,他就不会做了,知道就不会遭受这些苦难的恶报,所以这都是迷惑。 这句话是总说。‘世人’指六道,不仅是我们世间人道,六道众生不仅在做,且争著在做,做什么呢?都是不要紧的事情,无关紧要的事情,什么是要紧的事情?了解六道轮回是要紧的事情,也就是说,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事情要紧。了解六道轮回,也是认识宇宙人生真相的一部份,这事情要紧;如何脱离六道轮回,这事情要紧。没人去做啊,大家对这要紧的事并不著急,他不争著去做。诸佛菩萨看在眼里,看到这些众生,感叹的说‘可怜悯者。’,真正是可怜、可悯。
三四、【于此剧恶极苦之。勤身营务。为心走使。有无同忧。】
‘剧恶极苦’是指果报,‘剧’是讲‘大’,大恶啊,这是说什么呢?说世间人没有觉察到,身造杀、盗、淫;口,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贪、嗔、痴。这十类的恶业,不断地在那里增长,所以这是‘剧恶’。有了这些恶业,那有不受苦报的道理。
大的环境是六道轮回苦,小的是我们此生当中,从生到死,生活之苦。在这么一个环境当中,他‘勤身营务。为心走使。’,这个‘心’是什么呢?贪、嗔、痴,为贪、嗔、痴,天天在忙个不停:每天勤奋忙碌,为的什么?为贪、嗔、痴在忙,为名闻利养在忙;为五欲六尘在忙,都搞这些啊。‘营’是经营,‘务’是造作。
‘有无同忧’,‘有’是什么呢?‘有’是得到了,得到了怕丢掉,很苦啊!没有时,想得到,也苦啊!患得患失,天天在干这个事情,这是我们现在社会的写实,人间的真相。 这是佛对于我们的教训。人与人相聚都是缘,这一生当中偶尔见一次面,也是缘份,何况能够到一个家庭变成一家人,缘份就更深了。缘是多生多世结的,不是偶然的。缘很复杂,佛告诉我们,世间众生,父子夫妇四种缘,当然缘很复杂,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四大类,没有这四类的缘,就不会结成一家人。
这四种缘是什么呢?第一种是报恩的,过去生中有善缘、欢喜缘,这当然是最好的,所以孝子贤孙是报恩来的。第二种是报怨来的,过去的冤家债主来了,我们常讲的败家子,小孩将来长大了,搞得家破人亡,报怨来的。这都是事实,我们晓得。
第三种是讨债的,讨债鬼,那就看父母欠他多少,欠的少,讨几年就讨完了。讨债鬼的小孩,一般都生得非常可爱,为什么呢?人家才肯还啊,还完了,他就走了。如果欠得多,大概要念到大学,那花了不少钱供养他。第四种是还债的,还债是儿女欠父母;那也看欠多少,欠得多呢,对父母生活会供养得很周到;欠得少呢,大概就是教你不捱饿、不捱冻就可以了,恭敬你一点点就行了,没有孝敬心,对父母不尊重,只是在物质生活上把你照顾到,那叫做‘还债’的。有这四种缘,这才变成一家人。
缘若是疏些,就是家庭的亲戚朋友,世间就是这么一回事情,所以不要把它当真啊,当真你就苦了,就有得受了,而且要造很重的业,一定要看清楚、看明白。善缘当然好,恶缘来了,总归是要报的,所谓是‘欠命债命,欠钱还钱。’,这是不能不酬偿的,既然来了。但是后天的教育能够补偿,教育是真正能教他明白此一道理,纵然过去世有怨,怨能够化解。
实在讲,没有不能化解的冤仇,所以教育就是帮助我们化解,把恶缘变成善缘,化世间恩爱之缘为法缘,这是最殊胜的了。佛此段开示就是教我们的家庭如何处得幸福、和睦,人人能够遵守佛的教训;纵然有意见,纵然有不平,都有个分寸,不越界限,这就很好,所以说‘不越常轨’。
故教给我们‘父子兄弟。夫妇亲属。’,‘亲属’就是讲我们的家族,‘当相敬爱’,这是做人的道理。古时候,一个人能够治家,就能够治国。古时候的家和我们现在的家不一样,现在是小家庭,古时候的家是大家庭,一般多数是四代同堂,还有五代同堂的,所以一家往往有一、两百人口。能够治这个家,就可以治国,那是一点都不假,所以这要有学问、有德行。
你掌管这个家,都是有亲属关系,处事要公平,要能教人人心服口服,不是一桩简单的事情。儒家讲的伦常,五伦五常;讲的十义,义是义务,每个人都具有十种不同的身份,你要尽到你的义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你在家庭对父亲,你就是儿子的身份,对上要孝顺;对你的儿子,你就是父亲的身份,你对他要慈爱。
所以懂得伦理,明白道义,这叫做‘教育’,所以现代教育没有了,教育是教我们怎么做人,教我们如何与人相处,知道人与人的关系,知道人与人如何相处,这叫做‘教育’。所以教育的功效是维持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安定、国家的强盛、世界的和平。
今天没有了,今天的教育很可悲,与古时候教育的目标恰恰相反,所以应该要知道‘敬爱’,相敬相爱。‘无相憎嫉’,‘憎’是有怨恨心及嫉妒心是绝对不可以的。‘有无相通’是讲物质生活上,我有多的,他有少的,我要帮他,主动的去帮助他,不必要等他来求;就是在生活上,大家要互相照顾。
世间人,每一个人一生所修的不相同,因此福报就不一样,福报大的人要照顾那些福报少的人,大家就能够相安了。如果有福报的人,像社会上,我们今天所讲的企业家,如果他们是为富不仁,只图自己的享受,不顾别人的疾苦,这个社会一定会有动乱。小则有盗贼,大则社会动乱。如果富有的人能够照顾贫民,贫民生活能够过得去,知道富有人对他有恩惠,这个社会就会安定,人人都能够过太平日子。故‘有无相通’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安定,我们的日子才能过的幸福。社会有动乱,无论你有多大的福报,有多大的财富,都过得很痛苦。
‘无得贪惜’,不可以贪财,不可以吝惜,自己有的,舍不得帮助别人。‘言色常和’,‘言’是言语,‘色’是面色,是讲常常带著笑容,说话温和,笑面迎人。佛的教育,对这一点非常重视,所以佛门正式的道场,各位在中国大陆可以看见,道场的建设,它是有一定的格局。
进了道场,第一个建筑一定是天王殿,天王殿当中供奉的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代表‘言色常和’,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学佛,才能进佛门呢?像弥勒菩萨那样的人就受欢迎了,就可以入佛门了,它表这个意思。
‘莫相违戾’,‘违戾’以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意见不同,意见不同必然就有纷争,这也是很难的一桩事情,现代所谓要建立共识,建立共识这观念是正确的,如何来建立,谁服谁呢?这个事情就难了。
我们观察这个世界,许多国家、民族、政党维系的时间都很短,里面就分裂了。为什么分裂呢?大家的意见不相同,没有办法建立共识,谁都不肯服谁,这个我们今天看的很清楚。
我们再看看古时候,古时候这些政治人物、政治领袖确实比现代这些政治领袖要高明。他们用什么方法来领导大众建立共识呢?古圣先贤,大家都佩服,没话说。在中国汉朝,以孔孟学说来建立共识,汉武帝开始的。他如此作法,确实使人家心服口服,所以孔孟的学说一直到满清都很盛。
满清在中国统治了二百六十八年,除了尊孔之外,他们学佛,满清的帝王都是正式归依三宝的佛弟子。在清朝盛世之时,康熙、雍正、乾隆,特别是雍正、乾隆时,宫廷里读《无量寿经》,这很高明,皇帝没有说写多少语录,你们都要听我的,大家都听佛的,听孔老夫子的。大家都听孔老夫子的,大家都听佛的,这没有话说,简直是心服口服,以此方法来建立共识,高明啊。
今天大家不讲这个,都是依自己的理论、自己的主张,听你的人少数,不听你的人多数,所以很容易分裂,这实实在在值得我们多去想想。 这二句话就是警惕我们要知道防范灾害,不但是自然的灾害,更重要的是人为的灾害,虽然现在没有,人必须要有远见,要能看到将来,才知道现在应该怎么样做法。所谓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就是这个道理,何况世间人事变化无常。
在从前无论怎么变,还能够判断个几成,为什么?大家都受同样的教育,有一个道德的标准,无论在什么时代,总是距离这个标准不会太远的,所以判断容易。现在呢?这个标准舍弃了,在中国,孔孟也不要了,古圣先贤的东西都不要了,佛法也不要了,换句话说,今天这个思想是无所适从,这就非常非常可怕了。
我们从最近一年来所得到的消息,有一个好的预兆,就是大陆上现在有一些学者想整理中国的一些古籍,希望能够把中国古籍发扬光大。这个真的是一个好消息,是给黑暗的世界带来了一线光明,这是值得我们每位在海外的中国人,应当全心全力来支援他们,希望他们的工作能做得很圆满,能够提前完成。
我听说九月份要在海南大学召开一个《四库全书》研究会,这是全国性的。还有一个消息,《四库》所没有收录的那些书,有目录了,他们希望依目录把这些书编成《四库全书》的续编。大陆上有计划来做此工作,这也是很可喜的一个好事,类似这样的事情,我们要有远大的眼光。
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想一桩事情、看一桩事情,最低限度都要有全球的眼光,为什么?我们这一个国家好,别的国家落后,我们还是有苦难。以美国为例子,二次大战后,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世界上许多落后的国家要靠美国救济,没有多少年,美国今天被拖垮了,恐怕将来要靠别人救济了。
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实在讲是眼光不够远大,救济别人,别人未必感恩,这个我们也看到的,美国救济许多国家,多少国家接受救济却还怨恨美国,为什么不把教育、科技转移呢?我自己一个国家富,为什么不希望世界上每个国家都富呢?这是眼光的问题,心量的问题,见识的问题。如果美国真在那时候,把教育、科技能够普遍向落后地区推广,美国今天必定是更强大、更富有。佛家讲因果,这靠施小惠是不行的,这些都是真正的学问,真实的见解。佛在此地给我们提了一个原则,世出世间一切法都用得上。 此经是汉朝所译,译经时尽量用最浅显的文字,所以诸位如果细细比较一下,以佛经和《古文观止》来比较,佛经比《古文观止》浅显得很多。换句话说,和当时的白话文一样,这是译经者的苦心,希望佛经能够普遍流通,稍为有一点学术基础都能够看得懂。
‘若曹’是汉朝时代的话,就是‘你们大家’;‘当熟思计’,就是应该好好的想想,仔细的想想,‘理’想明白了,‘事’你就会认真去做了。什么事情?‘远离众恶’,凡是于别人有损害的都叫‘恶’,这是浅显的解释,此事我们决定不能做,这也是对没有意思出三界这种人所说的。
假如我们要想了生死出三界,我们真的想往生极乐世界,那这个‘恶’解释就更深一层了,凡是对自己有利的都是‘恶’,那些事情对自己有利?以下讲‘爱欲荣华’,这是世间人所贪求的,这些东西绝定障碍你往生,为什么?你念念心都在这上,怎么能往生极乐世界呢?临命终时还贪恋这世界,那就去不了,你平常功夫用得再多都没用处。所以必须在现前,我就把享受统统都舍弃掉,所以要晓得这不是一个好事情。
故对自己有利益的名闻利养要舍,对待别人有害的绝定不能做,‘远离众恶’,我们真把此理想通了,事上就会有很高的警觉心,时时刻刻警惕自己。
‘择其善者。勤而行之。’,现在我们对于选择善法也明白了,也有这点智慧了,也能看得出来,辨别善恶,能够取舍善恶。对自己选择的善就是‘信愿持名。求生净土。’,对于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法,我们只取净土三经,其它的统统放下了,我心定了,一生依照这三经的教训修学,我们的目的才能达到。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一定要做有利于社会大众的这些事情,这些事情我们随缘随分,尽心尽力,那叫‘圆满功德’。有同修听说我在大陆上做了些事情,要发心来帮助我,我统统谢绝了。为什么谢绝呢?刚才讲,尽心尽力就圆满了,不要攀,攀缘那是别有目的,搞名闻利养了。我有一块钱就做一块钱,我功德圆满了,要想动脑筋找别人,大家凑钱来给我做,那我叫‘自找麻烦’了。做得多,也不是圆满功德,何况这里头弊端很多,我们要晓得防范,图个心地清净,心安理得,好啊,这就快乐了,不要找自己的麻烦。
做这些事情决定是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大众,有利于国家民族,我们目标放在这上面;我们做得少,没有关系,抛砖引玉啊,将来别人觉悟了,有大能力的人去做,我们不是更自在了吗?别人做的,就是我做的;我想做的,他做到了,那就是我做的,何必要分彼此呢?这样就好。
所以说,名闻利养决定不能沾,沾上了都是麻烦,钱财决定不能要,那是害人的东西,绝对不是有利的,一定要舍。所以善恶能够辨别清楚,就好了。‘勤而行之’,努力去做,自利利他。‘爱欲荣华’,我们讲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五欲是财、色、名、食、睡,这些东西都是‘不可常保’,真的是过眼云烟,纵然现在得到了,我们在这社会上冷眼旁观,许多人得到了,但没有几年,统统丢掉了。
不但眼前我们看得多,自古以来,这个例子就不少;我想同修们,你们念古文《圬者王承福传》,‘圬’是做泥水匠的,常常替人家粉刷房子,好像是韩愈写的,很有味道。这房子是某大官住的,没几年,他家败了,卖给别人了,别人又请他来整修,他一生看这些兴亡都不常长。富贵能保一生就很难、很难,能够保得三世,那就要相当的德性啊。所以通常我们看到的富贵人家,短短的几年,十几年就完了。有些到最后身败名裂,真的是不能常保,一定要记得要修善,唯有修善积德才能保得住,否则的话,保不住。
世出世间,诸位冷眼观察都能看得到,出世间是什么?这些出家人哪,你仔细看他,看他后来的结局,然后想想佛教导我们的确实是非常有道理。这里面事、理明白了,我们的起心动念、所作所为,自自然然就警惕,自自然然就晓得应该怎样去做。 这是佛在经上特别的提醒我们,这个世界是五浊恶世,特别是在现代的社会,我们每天从大众传播工具里面,晓得各地方社会的状况,实在是造恶业的多,而修善业的少。既然认识佛法,接受佛的教诲,就应当在此乱世,特别留意到‘端心正意’。
此句和儒家讲的‘诚意正心’是一个意思,同样地,佛在许多经论上给我们讲‘发菩提心’,‘端心正意’就是‘发菩提心’,希望端正自己的心。简单的,如儒家所说,不合理、不如法的,我们不要去思想,也不必去看,也不必去听,这都是‘端心正意’的功夫,即‘诚意正心’的意思。
‘不为众恶’,凡是不利于众生的都叫做‘恶’,经典里讲的‘十善’、‘十恶’,那是非常具体给我们举例出来,我们能够遵守,不为‘众恶’,这就是‘大德’。‘甚为大德’就是我通常所讲的‘积功累德’。 ‘恶’是因,‘五恶’就是杀、盗、淫、妄、酒,这在经里讲的很清楚。‘五痛’是花报,‘五烧’是果报,所以这里头有因,有果。你造的恶因,这一生所得的一切不如意,这是‘痛’,我们生活会很痛苦。‘烧’是讲将来三途的苦报。可见得造作恶业,不仅现前,现前叫‘花报’,将来果报更苦。
佛把此事实为我们讲清楚了,这是相当不容易。我们了解了,就要在起心动念上下功夫,这就是‘降化其意’,《金刚经》上讲的‘降伏其心’和此意思是相同的,只是词句不同。我们恶念一起,要有智慧,要有警觉,马上把它中止下去,这叫‘降伏其心’。
一切恶念,第一个念头起来了不怕,第一个念头都不起,那你已经是圣人,不是凡夫了,凡夫自然会起恶念,为什么呢?无始劫的烦恼习气,它会起来的,这一起来就觉悟了,古德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一觉,我的念头就控制住了。这念佛人马上把念头转到‘阿弥陀佛’,那就是‘大觉’,不管是什么念头,恶念一起来,第一个恶念,第二个就‘阿弥陀佛’了,就转到‘阿弥陀佛’了。这就叫‘修行’,这就叫‘功夫’。
在禅宗里讲,这叫‘觉照’,所以功夫得力与否,就在这里看,我们能这样做,功夫就得力了。能够‘降’,‘降’是把它压住;‘化’是转变过来,把恶念转成了善念,这恶念转成‘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善中之善,再没有比这念头更善的了,要会转。
‘令持五善’,‘五善’就是五戒;‘获其福德’,我们能够守持五戒,不但不杀生,而且更进一步,我们能吃长素,素食对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好处。
现在这个世界,奇奇怪怪的病很多,这病到底从那里来的呢?这些医学,乃至于科学家,说一套似是而非的理论,不见得是正确、真切的。真正的因素,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了,是吃肉,肉食里来的。
我们中国俗话常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肉,绝定有毒。印光大师有篇开示,他说了一个事实。他在早年看到一篇杂志报导,是一位西洋妇人,她用自己的奶喂孩子,第一个孩子死了,第二个孩子没多久也死了。她就怀疑,于是乎将奶拿去化验,化验出她喂奶时是在生气时候,这一生气,奶里就有毒,所以把自己小孩毒死了而不知道,以后化验了才了解。
你看人在生气不高兴时,奶水都有毒,这些动物在你杀它时,它不生气,它不恨吗?所以印光大师调查此事并证明了。有一位妇人来归依时把这事情说出来,她承认自己有一位孩子也是喂他之后死的;因为她先生脾气不好,常常打她,这一打,小孩吓哭,哭了就就赶紧喂奶,这样子就死了一个。她的女儿也是发脾气时喂奶,也死了一个。所以印光大师证明此事是真的,所以他说不知多少小孩如此而死,却不知道真正原因,被嗔恨心所引起毒素的母奶给毒死了。
所以由此推断,一切生物当它被杀害时,那时的怨恨心要比平常的嗔恨心不晓得要严重多少倍,所以他老人家讲,凡是肉都有毒,吃肉就是服毒,虽然不致于立刻就得病,但那是长年累积下来,身体内的毒素累积到发作时,奇奇怪怪的病就都出来了。
现在医学证明,我们身体的细胞每七年因新陈代谢而整个换新,换句话说,我们吃七年的长素,身体内从前的那些毒都没有了,要有这么长的时间才能够适应环境,希望大家对于这一点留意。
不但不杀生,素食绝定是健康长寿,这是不杀得长寿,不盗得大富,不淫是得相好庄严,不妄语是得大众的尊敬,不饮酒是属于智慧,保持头脑常常清醒,这些能得福。 此段就不必细说了,只说大意。这是世间肉眼凡夫看不到的,佛是五眼圆明,对于六道轮回之状况,他老人家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说六道众生冤冤相报,正如同经里所说的,人死为羊,羊死为人,互相酬偿,‘更相报偿’啊。这是一个非常惨痛的事实,它这个报偿不是报的恰好,要是报的恰好就没事了,这个账就还清了,它总要多一点。这多一点,怨恨生生世世就永远扯不清了,而果报也一次比一次惨烈。
诸位读《安士全书》,此书分四个部份,第一个部份就是《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看《阴骘文》前面一段,文昌帝君说他自己十七世的因果,那果报之惨,实在可怕,值得我们警惕。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晓得这个事实,对于一切众生之命,应当要加以怜悯爱护,决定不能够伤害。 ‘法’是法律,‘度’就是一般讲的制度,在此地包括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不守法,不守礼,社会就乱了。下面就是说这些乱象。
四一、【奢淫骄纵。任心自恣。】
‘任心自恣’就是‘为所欲为’。
四一、【居上不明。】
这是在上位的。
四一、【在位不正。】
这二句都是讲社会领导阶层的人物,‘不明’是不明理,‘不正’是他的思想行为不正,换句话说,以私害公。下面是举例。
四一、【陷人冤枉。损害忠良。心口各异。机伪多端。】
这些事实,古今中外都在所不免,纵然是一个很贤明的领导者,难免都冤枉几个好人,难免做错几桩对不起老百姓的事情。找一个十全十美,一生当中决定没有过失的人,在古今中外的历史找不到啊。
我们读历史,冷静的观察这个社会,不能不由人产生很大的恐惧,恐惧什么?假如有一天,我们学佛了,因为在佛法里修福比较容易,福报修大了,而却没有往生得了,来生做了总统,做了帝王,做了大官了,也会像过去那些人一样造罪业,冤枉好人,福报享尽了,这罪报就现前,没有不堕三途的,真是可怕。
所以你认识得愈清楚,了解得愈明白,你才会有坚定的决心,这西方世界是非去不可,不去绝定解决不了问题,绝定惹麻烦啊。
四一、【尊卑中外。】
这是说这个家庭里面。
四一、【更相欺诳。嗔恚愚痴。欲自厚己。欲贪多有。利害胜负。结忿成仇。破家亡身。不顾前后。】
古人常说,家不和,外面才有人欺负你。家庭如此,社会、国家也不例外,所谓是‘家和万事兴’。‘尊’是家庭中的长辈,‘卑’是晚辈,‘中’是自己家中,‘外’是自己的亲戚朋友,这都是对一个家族说的。
这一家不和,父子、兄弟、亲戚、朋友都互相欺骗,‘嗔恚愚痴’,什么原因呢?都是从贪心上生的。贪财、贪欲,多半是从这地方发生的。‘欲自厚己’,自己总想多得一分,自己多得一分,换句话说,家里兄弟姊妹就少了一分;这一家的财富只有这么多,不能互相退让,彼此来争执。
这些事情,在现在的社会,几乎我们天天都可以发现,兄弟姊妹去打官司,为什么?为家里财产反目成仇,这是很大的不幸。所以‘结忿成仇’,结果是家破人亡。‘不顾前后’,‘前’是前因,‘后’是后果,后果在恶道啊!不晓得现前造的这个恶因,后来要受恶报。 前面‘世间人民。不顺法度。’,这是总纲,都是不合理的,不学佛就不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愚痴蒙昧,变成自私自利。学佛了,佛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的真相,这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的,诸佛菩萨,一切众生的本性是一。这桩事情,诸位如果细读《楞严》,你就能明白了。
明白之后才知道,原来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和自己有密切的关系,你的看法、想法、做法,自然就不一样。我爱护自己,我会爱护一切众生,知道帮助一切众生,就是帮助自己。福报从那里来的?绝定不是自私自利来的。自私自利那来的福报?福报是帮助人愈多,福就愈大。换句话说,他是随著你的心量而来的,你的心量愈大,福就愈大。
所以世出世间,佛的福报最大,为什么最大呢?佛心量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啊!他的福怎么不大?我们要想大福报,一定要学佛,把心量拓开,关心一切众生,特别是苦难的众生。
我们放眼看现前的世界,这世上有不少在受苦受难的众生,还有一些生活过得很惬意、很自在的众生,他有没难呢?同样在受难。一个是受身体折磨的苦难,一个是在那里迷惑颠倒、造作罪业,那也在遭难啊。世间人那个不遭难?除了很少数真正觉悟的人了。觉悟什么?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种人不遭难的,除此之外,没有不遭难。
诸佛菩萨教导我们,富有是福报,福报不要享尽了。不会积德的人,福报再多,都有尽头的时候,什么时候尽?谁也说不定。佛经上常说财为五家共有,你要是认为是你的就错了。那五家呢?第一是水,大水来了统统淹没了。第二个是火,火无情,火会烧掉啊。第三个是官家,现在虽没有,但也不一定。从前你犯罪了,抄家,财产充公了。第四个是盗贼,强盗、小偷,他都有份。第五个是败家子,防都没办法提防的,所以财是五家共有。
财要怎样才能保全?说实实在在的话,世间人没有一个不想保全自己的财富,将来好好受用,不致遭遇到贫困。可是往往老天不从人愿,用尽了心机还是保不住,实在讲是不听佛的教诲啊。佛教给我们的那叫‘万全之计’,可是世间人相信的少,不相信的人多。
佛教给我们什么?把财散掉,散财是你保财最妙的方法。你命里有财富,绝定丢不掉的,你散掉了,过几天它自己再来了。你不散呢?不散就这么多,而且丢掉之后就不会再来了,这散财叫‘布施’,多做社会慈善利益的好事,这样去散。这样的散,你的财都没有丢掉。
我们中国大陆供财神,现在台湾人供关公,我想不通,关公怎么会变财神了。大陆上供陶朱公,有道理;陶朱公是范蠡,在春秋时代,越王勾践的大夫。越被吴灭了之后,他帮助勾践恢复了国家,他知道国王心胸狭小,可以共患难,不能共富贵,他有知人之明。
所以国家恢复之后,他就改名换姓逃掉了,逃出去之后作生意,没几年发大财,发了财之后,他统统把财布施掉,再从小本生意做起。没几年又发了,发了之后又布施,三聚三散,这真正是有智慧,有才干。所以供他作财神,以他作为我们经商,从事工商发财的模范,这是非常正确。
所以我们虽然得到合理的利润,我们自己衣食足了,应当照顾那些贫穷的人,应当为社会、为地方造福,这就对了。范蠡是这样的人,所以他知道修善,他知道修福,他知道积德。所以财是愈施愈多,你不要怕施了以后没有了,不会的,愈施愈多。不懂这个道理,不相信佛所说的话,认为我好辛苦赚来的钱,怎能舍得?他不晓得‘舍’底下有‘得’了,你不‘舍’就不‘得’。所以‘富有悭惜’不肯舍,‘不肯施与’。
四二、【爱保贪重。心劳身苦。】
此段是讲富贵人现在的享受,他的享受是什么?‘心’很‘劳’,为什么呢?钱多了,患得患失,不知道怎么好,一天到晚伤脑筋。‘身’很苦,想尽方法来保也保不住,所以有钱人很苦,没有我自在。
四二、【如是至竟。无一随者。】
这就是我们俗话常讲‘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口气不来了,一样也带不走,没有一样是跟著他走的。
四二、【善恶祸福。追命所生。】
财物带不去,但是业会带去;善业得福,恶业就招祸,‘追命所生’,这会跟著你去的,‘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这是善恶业。
四二、【或在乐处。】
‘乐处’是讲人天二道。
四二、【或入苦毒。】
‘苦毒’是讲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六道轮回往那里去,是你的善恶业在支配。这里面不是阎王,也不是上帝,也不是佛菩萨作主,是自己的善恶力量在牵引著你走啊,这是受的果报。
四二、【又或见善憎谤。不思慕及。常怀盗心。悕望他利。用自供给。消散复取。神明克识。终入恶道。】
这也是不善的心行,这一类在社会上也常有,古今中外都可以能见得到,嫉妒心很重,看到别人有善的,他就诽谤,这是出于嫉妒。他不知道‘慕及’,‘慕’是仰慕,看到人行善,我也效法他,这就对了。他不但不能效法,还来诽谤,这错误了。
‘常怀盗心’,这就是以种种不正当的手段,把别人的利益,想方设法据为己有,这是‘盗心’,属于盗行,偷盗之行为。用完了,再想办法来取,取别人的,这是不义。‘神明克识’,此地讲的神明是天地鬼神,你起恶心,造恶行,可以欺骗众生,绝对不能欺骗鬼神。
天地鬼神那地方好像是有记录的,这是一个说法。第二个说法,‘神明’是指自己的神识,我们中国人讲良心,你造的恶事,别人不知道,自己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阿赖耶识的种子不会消失,因缘成熟了,他一定要受报,这个果报是‘终入恶道’,终究要堕到恶道去了。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去做呢?这些事实,实在讲,没有佛,没有人能为我们讲清楚,没有人能说得明白;佛把这个事实告诉了我们,这就是加持,这就是保佑,使我们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随时能提起警觉,不起恶念,不造恶业,这就是离苦得乐。 这三句说明人世间的真相,人不能离开社会,不能离开人群,所以叫‘相因寄生’,彼此互相依赖,我们想自己,一定会想到别人,这个是真的。何况人生寿命是很短促的,人在这世间,诸位如果很冷静,仔细去思惟,人生确确实实是一场大梦啊,这数十年寒暑,确确实实是一无所得,何况生命非常脆弱,这些都要看破。
换句话说呢,都要看清楚,都要看明白,然后佛教给我们‘放下’,我们就肯放下了,知道佛家讲的放下是正确的,是真实的,对自己确实有好处,没有害处。不肯放下,那个麻烦就大了。
四三、【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怀邪恶。常念淫佚。烦满胸中。邪态外逸。费损家财。事为非法。所当求者。而不肯为。】
这段经文是说明世间祸害的根源,就是这一条,本条里面告诉我们的就是‘淫佚’之害,‘身心不正’都是贪爱淫佚。这桩事情,在古今中外的历史记载著很多,为了女色,大的甚至于国破家亡。在古时候,大家知道殷纣王宠爱妲己,周幽王宠褒姒,国家亡了。你看每一个亡国的皇帝都是宠爱一个妃子,那是他亡国真正的因素。
唐明皇在未遇到杨贵妃之前,政绩不得了,你看历史上所赞叹的‘贞观、开元’,唐朝政治最好的是唐太宗的‘贞观’,唐玄宗的‘开元’,开元晚年遇到杨贵妃,几乎亡国,确实是国破家亡,不能不警惕啊。
修道的人,道业不能成就被毁掉的第一个因素,也是在色,贪色,其次才是名利,所以名利之为害,没有贪色来得严重,这是特别要注意的。修道如果不能放下这个,道业绝对不能成就,三界没法子出去。世间法里头,如果这个不能放下,家庭绝定不美满,事业绝定失败。不要看现在事业顶兴盛的,你看那做皇帝的,事业不是到顶点了?最后亡国啊。佛在经论里面,可以说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要我们以最高的警觉心来面对这个事实。 下面讲的是十恶业了。
四四、【两舌。】
是挑拨是非。
四四、【恶口。】
是说话很粗鲁,很难听,‘恶口’伤人哪。
四四、【妄言。】
是打妄语。
四四、【绮语。】
是花言巧语,当然他的目的也是在欺骗大众。‘绮语’比较不好懂,没有前面三种明显。我们举个比喻,现在有许多的歌、戏剧,都是属于‘绮语’这一类的,一般人很喜欢,但是它引导你邪思。
所以现代的艺术,说实在的话,美其名‘为艺术而艺术’,尽干的是‘绮语’,这造罪业啊。中国古时候的艺术不一样,它要对社会负责任的,所以诸位看平剧,这是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或看中国古代的这些小说,我们仔细的观察它,它有一个中心的理念,就是‘因果报应’,绝定是善人到后来有好报,恶人到后来有恶报。
表扬的是忠孝节义,所以它变成是社会大众的教育;我们知道中国自古以来教育并不发达,学校非常之少,中国老百姓那么多,老百姓都那么善良,他从那里学来的?听戏学来的,听说书学来的,那是教育啊,和现代人不相同。
从事于艺术,它要引导社会向正面走,这是无量功德。现代就不一样了,诸位仔细看,电影明星,无论中外,都不得好死,这是花报,果报呢?那就更不必说了,三途去了。什么原因?他所演的东西,在社会上影响多少人,他不能没有责任,编剧的人有责任,导演有责任,演员有责任。
我在台北讲经的时候,距离我讲堂不远是世新(世界新闻大学),世新好像有演艺剧这个科系,他们同学来听了经之后问我,说将来要去当演员,有没有背因果?我说佛经讲得很清楚,他就改科系,不念了,这聪明。
四四、【憎嫉善人。】
对于好人好事,他嫉妒,他嗔恚。
四四、【败坏贤明。】
好人好事,他总是从当中去破坏,不能够成人之美,不能够随喜功德,他在那里造恶业啊。
四四、【不孝父母。轻慢师长。朋友无信。难得诚实。尊贵自大。谓己有道。】
真是狂妄到了极处。这里面所说的不仅仅是社会大众,连佛门里面都不例外。出家人为佛弟子,不但是出家,在家也包括在其中。佛在《观经》为我们讲三福,我们要修福,佛教给我们三条。
第一条里面是讲人天福报,佛为我们讲了四句,第一句就是‘孝养父母’,第二句是‘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福报是这么修的啊。‘孝亲尊帅’是根本的根本,人不孝亲、不敬师,其它都不必说了,纵然做得很像样,那都是假的,都不是真实的,从什么地方看到真实的呢?从看他孝顺父母否,所以这是四众弟子都包含在其中。特别是出家人‘谓己有道’,那是大妄语,所谓是‘未得’却告诉别人自己已经‘得’了,大妄语果报在阿鼻地狱,这是毁坏佛法,欺骗众生哪。 这是侵犯别人。
四五、【欲人畏惧。不自惭惧。】
‘惭’是惭愧,自己没有惭愧心,‘惧’是不怕因果。
四五、【难可降化。常怀骄慢。赖其前世福德营护。】
这样的人是作威作福,甚至于在佛门内拿著佛的招牌,造作一切罪业,欺骗在家信徒,争名夺利,他怎么果报不现前呢?难道是佛菩萨不灵吗?这是俗话所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为什么说时候未到呢?他今天虽造作罪,他前生修了大福报,那福报在这撑著他,这福享完了,他造的罪业‘恶贯满盈’,报就现前了。所以他今天恶报还未现前,是赖他的‘前世福德营护’,‘营’是经营,在保护他,是这么一回事情。
四五、【今世为恶。福德尽灭。】
他现在造作恶,他的福不但不能增加,而且那个福是快速地在损失,趋于灭尽,这是非常可怕的一桩事情。
四五、【寿命终尽。诸恶绕归。】
等他的寿命尽了,他的恶业现前了,所作一切恶业统统受报,绝定不是没有果报。 这几段都是说明我们社会的现象,特别值得我们认真去反省,佛所讲的这些重恶,我们自己有没有?‘徙倚’是心志不定,我们俗话说没有主张,没有主意,心神不定。‘懈怠’是懒惰,这样的人在社会上必然是一事无成。
我们知道世出世法要想成就,第一个条件是要立志,就是我这一生有一个努力的方向,有一个奋斗的目标,你就会得到的。有人求名,他能够成名。有人求利,他能够获利。为什么?目标专一,这三心二意不行。
学道也是如此,目标也要专一。佛门宗派很多,修行的方法很多,只能取一个,不能走二条路。从前善导大师说的很好,如果求解,你可以多学一些法门,你求明理,各种东西都可以涉猎,可以多听听。如果讲修行,那只能走一门,路只能走一条,路可以多认识些,走的时候只能走一条,你不能同时走二条路。所以行门绝定是一个,你才能达到目标,这是从原理原则上说。
诸佛如来,没有一尊佛不劝人求生净土,这又是什么原因?宗派那么多,为什么要教人念佛求生净土呢?诸位要晓得,这里头确实有难易不同,譬如说:参禅,它的目标是明心见性,这东西难哪,不容易,要想见性,我们的真心本性为什么见不到?
佛说这里有障碍,什么障碍?见思烦恼是一种,尘沙无明又是一种,根本无明是最后一种,你要把这些烦恼断尽就明心见性了。这可以试试看,断见思,断尘沙,至少破一品无明,这才叫‘明心见性’。古时候还有人能做到,现在没有人可以做到。
不要说破无明、破尘沙了,见思烦恼都没办法断,所以诸佛如来劝我们念佛求生净土,这叫‘带业往生’。我见思烦恼一品都不断也行,这法门的殊胜在此地,这法门容易,其它法门难。这是佛为什么要劝勉我们,这一句关系重大,我们如果犯了‘徙倚懈怠’这毛病,就是念佛都不能成就,都不能往生,这要特别注意的。
‘不肯作善’,不肯作善的人,就是真正没有福报的人,世间人,中国人,外国人都一样,那一个人不求财富?财富对人,真的是多多益善啊,没有人怕多。那一个人不求聪明智慧?那一个不求健康长寿?都求啊!能求得到吗?佛告诉我们绝定求得到,‘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此话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你要懂得道理,要懂得方法,如理如法,有求必应。
财富是果报,有果必有因,你修因就一定得到果报。财富的因是什么?是财布施,前面讲范蠡的故事,愈舍愈多,舍是种因,舍的心非常清净,舍得自然,没有一丝毫留恋,所以他来的果报特别的快,特别的丰满啊。
聪明智慧是果报,法布施是因。法布施包括的范围非常广大,凡是我们知道的、熟悉的,无论是世法或是佛法,都很欢喜乐意的传授给别人,教给别人,自己绝不吝法,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别人,增长聪明智慧。
健康长寿是果报,无畏布施是因。观世音菩萨施大无畏智,众生有恐怖、有困难、有害怕,我们帮助他,使他心地能安稳,离开一切恐怖,凡是这一类的,都叫做‘无畏布施’。无畏布施里面做得最彻底、最究竟的,无过于素食,不食一切众生肉,不恼害一切众生,果报就健康长寿。所以你明理,知道方法,肯这样去学,肯这么去做,这三种果报,你一定得到。所以要知道‘作善’,要欢喜‘作善’这才对,不肯‘作善’,那是真正没有福报。
‘治身修业’,‘治身’就是我们通常讲的修养,不能在个人身心修养上下功夫。底下这‘业’是事业,对于自己的事业不能专心去经营,这是错误的,他没有现代人讲的‘敬业的精神’。
‘父母教诲’他也不听;‘违戾反逆’就是违背父母教诲。家庭里面就‘譬如怨家’;‘不如无子’,父母对儿女如此的失望。‘负恩违义’,孩子辜负父母的养育之恩。‘无有报偿’,不但不能够养父母,而且是‘放恣游散’,成天在外流浪不回家之类的人。现在这个社会,中国、外国,这种现象愈来愈多,以前有,不多,很少,现在很多,几乎到处都见到。
‘耽酒嗜美’,‘美’指美味好吃,好吃懒做之类的人。‘鲁扈抵突。不识人情。’,脾气怪扭、粗鲁、跋扈、不讲理,不懂得人情事故。‘无义无礼。不可谏晓。’,就是没有办法劝导他,善言他听不进去,好话他不能接受。这在佛法里叫‘一阐提’,‘一阐提’是梵语,翻成中文是‘没有善根’,佛也没有办法教导他。
所以我们读了这些经文,看看现前的社会,佛在三千年前把我们现代这个社会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对此社会现象虽然很痛心,虽然很感叹,但是不能灰心,为什么?这三千年前佛就看清楚了,我们在这个大时代当中如何拯救自己,如何帮助别人,这才是大事,佛家常讲的‘大事因缘’啊。 ‘五道’就是说的六道,六道为何说五道?不算阿修罗就是五道,所以佛经里有说五道,有说五趣,大乘经上常说六道,《楞严经》上讲的七道,数目字虽然不一样,事实完全相同,一个是归纳,一个是展开详说。说六道,阿修罗就算一道,五道就不算阿修罗。
为什么?佛在《楞严经》上讲的很清楚,阿修罗天上有,人间有,畜生里也有,恶鬼里也有,只有地狱里没有阿修罗。所以除了地狱,其它四道里都有阿修罗,在那一道就算那一道。如果讲六道,那个阿修罗专指天上的阿修罗,人间以下的不是,天就分成二类,天和阿修罗。七道呢,再加上‘仙人’一道,仙道,通常‘仙’我们不算他一道,仙有天仙,人间有仙人,畜生里也有仙人,你们常看《聊斋》,狐狸也可以修成仙人。所以仙人也是分散在各道里面,他在那一道就算那一道,《楞严》讲得特别详细,把他们也算一道,叫‘七趣’。诸位看到经上讲‘六道’或‘七道’,统统是一个意思。
‘五道’是清清楚楚讲天、人、畜生、饿鬼、地狱,‘五道分明’。五道怎么来的呢?善恶报应的现象,心善、行为善,他就一定生到人天二道,这是善道。心恶、行恶,他就果报在三恶道。同样在人道,人也有贫富贵贱不等,这是别业不同,统统到人道是共业,这果报是相同的。但是每一个人在过去生中所修的善福不一样。
福修得大的,这一生就在人间享福;福如果修得少,那就要受很多困苦艰难的折磨,这些因因果果非常复杂,‘祸福相承’哪,祸里面有福,福里面有祸,这真正要慧眼才能看清楚,才能巧妙的运用。
祸里有福,譬如说,我们今天生活非常困苦,三餐不继,这是祸;万缘放下,老实念佛,往往他很快的成就了,这是真的有福。所以问题是你会不会运用,会用,佛告诉我们,以苦为师啊,苦,实在讲,使我们对这世间没有留恋,往生净土的心,想见阿弥陀佛的心,更恳切,往往反而得福了。享受人间富贵的人,虽然念佛,很难往生,那就是福里有祸,为什么?他太富裕了,太享受了。西方极乐世界虽然好,没见到,他不想去,纵然念佛,有口无心,不相应。这是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类似的太多太多了。
这些都‘身自当之。无谁代者。’,谁都不能代替你。佛门有句话说‘各自上山,各自努力。’,谁都不能代替谁,确确实实是这个样子的,这是我们必须要了解,要认识的,要认真努力。有些学佛的同修,有一个很大错误的观念,认为佛菩萨靠得住,我靠他就行了。
佛在这里讲得清楚,‘无谁代者’,这‘谁’包括佛菩萨,佛菩萨也不能代替。《楞严经》上就说了个很鲜明的例,阿难尊者,他是佛的堂弟,释迦牟尼佛共有八个堂兄弟,世尊是老大,阿难是最小的。阿难多闻第一,不修行,脑子里老是打妄想,以为别人都得修,别人不修不行,他老大哥是佛,到时候就会把三摩地、奢摩他给他了,他不用修了,有靠山啊。
遭到摩登伽女之难才晓得靠不住,这就说明了一定要自己修;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没有人能代替。《地藏经》上
为我们讲修福,超荐修福,那是怎么一回事情呢?这要搞清楚,不搞清楚就变成迷信了。
经上讲得明明白白,我们家的老人过世了,我们为他念经,他要不过世,我们就不念经了。念经谁得呢?自己得,所谓七分功德,六分自己得,他只得一分。他那一分怎么得呢?是因为他走了,给你这个缘份,让你念经,他就沾这点光啊,其它的都得不到。所以你念七遍了,他算得一部的福,实际上是否真得一遍的福?不见得,他只得个缘而已,教你念经,教你修行,教你成就,是这么一个道理。你这念的人还要诚恳,还要真心,他才有利益。
我们看经上的例子,婆罗门女、光目女,婆罗门女念到一心不乱,怎么知道她一心不乱呢?她在定中去参观访问地狱,无毒鬼王说的很清楚,这种地方只有二种人能来,一个是菩萨,是来参观的;另一种是受果报的人,除这二种人,是不能到这里来的。婆罗门女的成就一定是得一心不乱才有这个本领。
光目女是在梦中见的境界,那功夫比她(指婆罗门女)差一等了,叫‘功夫成片’,才有这个效果啊。你自己认真读经,依教奉行,修行证果,鬼道里的人一看,哎呀!某某人是某菩萨的父亲,
是某菩萨的母亲,鬼对他另眼相看,尊敬他,是这么回事情,他得的福报就是这个。所以他能离开地狱道、鬼道到忉利天,这是尊敬他、奉承他。
如果只敷衍塞责,念几部经,有口无心,他什么都得不到,这个要知道。所以超度佛事有理论、有方法,确实能将恶道里的家亲眷属脱离恶道,生到人天善道,这个是真的。如果是超度到西方极乐世界,诸位想想看,我不必说了,能不能做到?如果能做到,我们还修什么行?念什么佛呢?佛菩萨大慈大悲,天天为我们念,超度一下,我们都去了。所以要晓得,佛讲真话,没有欺骗我们啊,‘身自当之。无谁代替。’,求生西方净土是自己的事情,佛菩萨不能代替,要是能代替的话,尽虚空遍法界的众生统统都生西方了,要不生西方,佛还叫什么慈悲?佛就不叫‘大慈大悲’了。
佛也没法子,佛只能够把方法、理论教给我们,事情还得我们自己干,这是正理,不像其它宗教,信了就得救;我们佛门信了不得救,解了也不得救,一定要行,还要功夫相应才得救,不相应还不得救,这才是真的给你讲真话。 明白这事实真相之后,佛这段的教诲就很重要了,一定要记住。‘若’是假设,‘能自于其中’就是于现代这么复杂、恶劣的环境之中,五浊恶世,浊恶到了极处,我们在此环境当中,重要的是‘一心制意’,‘一’是念头,‘制’是克制,所有一切恶念都要把它克伏住。
‘端身正念’,‘端’是端正,守礼守法,对于佛的一切教诲,我们记住,遵照教训去做。‘正念’,特别在净宗法门,就是在心里面时时刻刻都有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就是‘正念’,如果佛念没有了,我们的念头一定落入在‘不正之邪’;邪、正都没有,落在无明里,无记、无明。无明的果报是愚痴,畜生道啊,总没有办法脱离三恶道,所以这句佛号就非常、非常要紧了。
‘言行相副’,所说的和所做的要相应,不可以口是心非。‘所作至诚’,对人、对事、对物都要真诚,不要怕吃亏,不要怕上当。我真诚对人,别人欺骗我,那我不是吃亏上当了吗?可是自己想一想,我们吃亏上当,能够上当多久呢?纵然是吃亏上当,也不过是几十年而已啊,往后到西方世界去做佛去了,那么眼前吃亏上当值得啦,何必去计较?
眼前不肯吃亏上当,来世还搞轮回,还要讨债还债,生生世世搞不完的,这不是聪明。所以我们只是用真心,用什么心对佛菩萨,就用这个心对人、对事、对物,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目标是求生净土。
‘独作诸善。不为众恶。’,大家都造恶,我不做;大家都不肯做善,我一个人作善。要常常想著,大家都搞轮回,都往三恶道去,我为什么要跟他?学佛就是要学觉悟,学佛就是要学聪明,不做糊涂事。我们看别人错了,以善巧方便提醒他、警惕他、忠告他,他不能接受那就罢了,缘不成熟。他能接受很好,我们给他做了增上缘,帮助他回头是岸。
所以知道是善事,知道是好事,我们一定要做,要认真努力地去做,不怕人耻笑,不怕人阻挠。善行善事对社会、对大众绝对有利益的。
‘不为众恶’,不但恶的事不能做,恶的念头都不能生。
‘身独度脱。获其福德。’,谁度谁呢?自己度自己,真正所谓‘佛不度众生’,佛只是把事实真相为我们说明,明了之后,路是要自己走的。 这二句是总说,下面举出事例,详细说明。‘小微’指小的迷惑颠倒,如果不在此时觉悟,不在此时回头,此时回头容易啊,辗转变成大恶,那就麻烦了,底下讲
四九、【皆由贪著财色。不肯施惠。】
这是六道众生的病根,必须把它舍弃掉。我们晓得,每一个念佛的同修,就像佛在《无量寿经》上所说的,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学佛了,都念佛了,就单单讲供养诸佛如来,那个数字都无量无边,为什么没有往生?就是这二字障碍了,没有放下,所以今天还是这个样子。
如果这二个字放下了,早到西方极乐世界,今天已经是佛,是菩萨了,那里还是六道众生呢?就被这二字害了,要真正觉悟啊!无量劫的修行不能成就,就坏在这二字。我们这生当中,这二字若还不能彻底把它放弃掉,此生依旧靠不住。
四九、【各欲自快。无复曲直。痴欲所迫。厚己争利。富贵荣华。当时快意。不能忍辱。不务修善。威势无几。随以磨灭。天道施张。自然纠举。】
这‘自然纠举’就是我们一般讲的‘良心的责备’,也就是说这些恶行自然必定有果报。这几句都不难懂,意思很清楚、很明白。贪财、贪色不肯布施,讲求自己的享受,‘各欲自快’就是讲求享受。这里面邪正是非善恶,自己不能辨别,就是‘无复曲直’的意思,这叫‘愚痴’。‘厚己争利’是我们世间人讲自私自利,争名夺利。
‘富贵荣华。当时快意。’,当时快意,但不能够保持长久,而且富贵享尽之后,这些恶业就现前了。‘不能忍辱’就是不能忍耐,这是大错特错。富贵人对于自己享受能够节制,能够节俭,就是忍耐,他的富贵就能够长保;藉自己生活过得节俭点,能够布施啊,那是个福报,源远就长久了。
一面享受,一面又在修福,又在积德,这就对了。不能忍受,那就要一次享尽了,很快就报掉了;不肯修善,换句话说,他的福报就不能再增加。
‘威势无几’,‘无几’是指时间,不长啊,作威作福的时间很短,‘随以磨灭’。‘天道施张。自然纠举。’,‘天道’是讲天理;‘自然纠举’是讲人情,天理人情确确实实是这样的,必定有果报。 ‘博爱’二字是出自《无量寿经》上的,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许多的成语都是佛经上的,由此可知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对于中国人生活层面的影响,都非常的深。
对圣人一定要尊敬、要仰慕、要效法,他们成圣,我也能成圣。对善人,我们要敬重,我们要尽心尽力成人之美,这就是佛法里面讲的‘随喜功德’,成就他的善,就是成就自己的善,自他不二,这是真的。所以要培养仁慈博爱的胸襟,这是真正幸福美满的根源,我们要幸福美满,根就在‘仁慈博爱’。
‘仁’是推己及人,想到自己就会想到别人,想到天下一切众生。 这一节是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去修行,‘修行’这名词,我们必须要有正确的理解。‘行’是说行为,‘修’是修正。我们的行为错误,我们赶紧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
行为非常之多,但总不出身口意三大类,这段也就是从身口意三方面来说。
等一个就是意业‘当自端心’。‘心’就是我们的念头,这思想如果有了错误,可以说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所以在佛法里,无论那一个宗派,那一个法门,都讲求从根本修,根本就是心,佛在此地教给我们‘端心’,‘端’是端正,心有不正,赶紧把它修正过来。
说‘修行’都加上‘自’字,可见得这桩事情是别人帮不上忙的,一定要自己努力去克制,才能够真正收到效果。下一句‘当自端身’,底下是‘耳目口鼻。皆当自端。’,身、耳、目都归纳在身业里。口业造恶最容易,而且也造得最多,所以有时候把它特别提出来。此地我们看到身口意这三业‘皆当自端’。
修身的标准,佛在此地为我们说出来,而且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使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之处,时时要检点,这标准就是‘身心净洁’。‘净’是说心,‘洁’是说身,身体要清洁,心要清净,这是总纲领、总目标,心一定要清净。
什么样的心才是清净心?没有妄念,心就清净了。诸位要记住,有念皆妄,什么叫‘妄念’?心里有念头都叫‘妄念’;无念那就是正念,正念无念,心就清净了。那为什么不标榜‘无念’?怕使我们发生误会,有念是错误,无念也错了。所以佛法讲的‘无念’是无念也没有,无有念,无无念。
因为有念是妄想,无念是无明,都要不得,都是错误。无念不太好懂,因此佛法讲的正念是‘无有念,无无念。’,那个念就叫‘正念’,禅宗里叫‘无念’,不是有、无相对的那个‘无’,有、无相对的‘无’也是错误的,为什么?有、无相对的‘无念’是什么境界都不知道,不知道就是无明。佛法里真正的无念是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清楚,这个那真是高明,所以它不是无明,这是讲修心的标准。
修身的标准要清洁,清洁就是没有垢秽,没有污染,身要有污染就不干净了。我们把身体洗洗干净是容易的,但经的意思很深,底下讲‘与善相应’,若‘与恶相应’就是污染了,所以底下为我们说得很清楚。
‘勿随嗜欲’,‘嗜’是嗜好,‘欲’是欲望。如果我们的嗜好贪欲不能够舍离,这身体洗得再干净,佛菩萨看了还是不清洁,你这身体还有污染。
‘不犯诸恶’,简单的说就是十恶,身犯杀、盗、淫,口犯恶口、两舌、妄言、绮语,意里贪、嗔、痴,这叫‘诸恶’。诸恶不犯就是修十善,所以‘与善相应’就是与十善相应,不犯十恶。
‘言色当和’,佛法里非常重视‘和’,不但佛法重视,世法也非常重视。中国古时候,可以说从汉朝一直到前清,治国的最高纲领,就是用一个‘理’。《论语》里说得好,‘理之用,和为贵。’。我们看北京的故宫,主要的建筑物里,我们中国俗话讲‘金銮殿’,是皇帝上朝会议的处所,它的名字叫‘太和殿’,后面是‘中和殿’,再后面是‘保和殿’。皇宫里三个大的建筑,起的名字都叫‘和’。
所以从前帝王治国,就把此字牢牢抓住,俗话常讲‘家和万事兴’,一家和睦,此家必定兴旺。道场和睦绝定是正法住世,国家朝野和睦,国家一定富强,世界的人大家都能和睦相处,世界大同,天下太平,‘和’重要啊!
从那里作起呢?从我们本身作起,言语要柔和,颜色要温和,‘颜色’是表情,我们和人相处,表情要温和,言语要柔和,这非常重要,处事待人接物,不可不知的。
‘身行当专’,这句尤其是重要,不专就不能成就,如果我们要想成就,无论是世法或佛法都要专精。我们在学校读书要专心一个科系;在社会上要专精某一个行业,你才会成就。佛法里也不例外,如果专攻一部经典,专修一个法门,此人一生当中绝定成就,怕的是他不专。
不专就学得很多、很杂,那成就就有限了,为什么?我们的精神、时间、力量分散掉了。所以‘专一’在一切经论当中,我们常常看到的。菩萨修学,六大纲领的‘精进’,‘精’就是‘专’,专精;‘进’是‘进步’,他才能成。
‘动作瞻视。安定徐为。’,古人对于这方面(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风度、仪表。)很重视,现在的人对此不讲求了,所以诸位要是冷静、仔细去观察现在这个社会,觉得每个人心浮气躁,这在整个社会不是好现象,不像从前讲求的稳重。‘安定’是心,心情安定;‘徐为’就是讲稳重,‘徐’也当作慢,不急躁,这是应当要学习的。
‘作事仓卒。败悔在后。’,这就是刚才所讲的,现在这个社会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急躁、匆匆促促的。现在虽然学业、事业、道业不成就,从前的人还会后悔,现在的人不知道后悔了,他想想自己没有过错,既然没有过错,当然他就不后悔了。
佛法里这些教训,念多了,冷静想一想,自己真的从早到晚,从年初一到腊月三十,那一天不在犯过夫?实在说,这些过失自己不知道而已,知道自己的过失,这叫‘觉悟’了。佛法里常讲的‘开悟’了,什么叫‘开悟’?知道自己毛病,知道自己过失的人就叫‘开悟’。能把自己的毛病、过失修正过来是‘功夫’啊。某人有功夫,这就是修行的功夫。 这四句也是教导我们修行的大纲领。我们学佛的同修知道,世间法、出世间法总在一个‘缘’字,这‘缘’里有善缘、恶缘,缘从那里来的?缘是自己造作的,是自己结的。因此诸佛菩萨时时刻刻教导我们要存好心,要说好话,要做好事,这就是‘培植德本’,‘德’是福德,这里面有福。
不但要培植,更要广植,广其心量,广其所为,那你的福报是既深又大。纵然在浊恶之世,大家的共业不好,共业虽然不好,你的别业里还是享福,为什么?有福报嘛。福不能不修啊,不修福的人是世间最可怜的人,我们经上常讲‘可怜悯者。’。
福报里面,最真实、最广大、最圆满、最究竟的就是念佛求生净土,我跟大家讲的这几句话,字字真实,任何的福报,没有比这个更大了。世间很苦啊,底下这段就讲‘饮苦食毒。未尝宁息。’。
世间太苦,我们要知道。在这世间,希望享受、享乐是假的,纵然你今天得到一切荣华富贵,那像什么呢?像那病人打了一针强心剂,让他兴奋一下而已,时间太短暂了,石火电光,转眼就空了;何况在享福里,免不了造罪业,往往造的罪业要比贫穷清寒的人要广得多,所以要知道修福。
‘勿犯道禁’,‘禁’是禁止,不应该做的。‘道禁’,狭义来说是佛的教诫,佛教诫我们那些事不能做,那些话不能讲,那些念头不能生,这不能不知道。就在这部经里面,佛就说了很多,我们要把它记住。广义的来说,包括世间的法律、风俗、习惯、人情忌讳;像这道场,我今天在此吃饭,偶然看到后面桌上,大概有十几、二十张美国净宗学会的会员单子,这叫‘道禁’,这是大错误,怎么可以到人家的道场来拉信徒呢?那有这种话?大错特错啊!不可以的。
道场当中绝定不能拉信徒,绝定不能化缘,绝定不能散传单,别的道场有什么活动了,到这里来贴传单、发广告,不可以的。这都是普通常识,那有这种作法的?特别是讲经的道场,到这地方来化缘、贴传单,听经的同学吓到,下次不敢来了。你把人家的法缘断掉了,这罪过多重啊!这不可以不知道的,都列在‘道禁’里。
‘忍辱精进’,‘忍辱’是说凡事要忍耐,要精进,不能忍辱就谈不上精进,六度里面,‘忍辱’之后就是‘精进’,先要能忍,忍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天然的灾害要忍耐,人与人之间,更要讲求忍耐。大家在一起,我们对每个问题看法不一样,想法不一样,如果每一个人都坚固的执著,这冲突就在所不免,就谈不上和睦了。大家都能够退让一步,这问题就解决了。所以说天下本无事,退上一步就无事,一定要忍让、要精进。
‘慈心专一’,‘慈心’是对众生,一定要大慈大悲,要能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即‘拔苦与乐’。今天举世之人最苦的是什么呢?我们要知道,最苦的是迷惑无知,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清楚、不明白、想错了、看错了、说错了、做错了,还要希求福报,这是最苦啊。
我们这一生当中,真的是很幸运闻到佛法,闻了佛法之后,我们常讲‘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这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份内应该要做的。怎样报恩?怎样拯救三途苦?这三途苦,跟诸位说,不是地狱、恶鬼、畜生;他已经变成畜生了,他已经做了鬼,堕了地狱了,我们有什么能力救他?没有能力啊。
这‘下济三途苦’是叫我们看现代的人,造了这个业因还没有堕下去,我们可以帮他忙,已经堕下去了,就没有法子了。说实在话,已经堕落下去了,地藏菩萨要助他都困难,何况是我们。
那些是堕三途苦的人?贪心重的人,贪心就是来生去鬼道,做鬼去了;嗔恚心重的人,嗔恚堕地狱;愚痴重的人,愚痴是黑白不分,邪、正、善、恶,他都搞不清楚,往往都颠倒了,这叫愚痴,愚痴是畜生道的业因。
换句话说,眼前贪、嗔、痴很重的人,那就是三途众生,我们要‘下济三途苦’,就要帮助他们,尽心尽力去帮他忙,去提醒他,让他自己觉悟,让他回头,这就对了,那叫‘下济三途苦’,所以我们要认真去做,这是大慈悲心。
‘专一’是对自己说的,‘一’就是净宗讲的‘一心不乱’,不但自己平常修行是以‘一心不乱’为宗旨,就是一切时、一切处,我们帮助大众的心也不能乱,还是在‘一心不乱’里行大慈悲,报恩度苦,那就对了。
如果我们帮助别人,而这心马上就乱了,那你就乖乖的在家里念佛,不要去帮助别人,这不为过,为什么呢?一帮助别人,你的心就随境界转,说老实话,你今天没有能力帮助别人。什么时候有能力?我接触大众,心不为境界所转了,像《楞严经》上讲的,‘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你要能转境界,不要被境界所转,才有能力帮助别人。没有这功夫,先修自己的,先求自成就,自行而后再化他,这很重要。
菩萨有的发大心,自己尚未度,先度别人,那是什么人?也是自己心地专一,不为境界所转,才可以帮助别人。自己未度是还没有成佛,但成罗汉,成菩萨,他有余啊,他成不了佛就是了,是这样的人。绝不是自己还会随著境界转变,而要帮助别人,那自己还要堕三途,这个错了。所以经典里面的话,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能够错解经意。 ‘此世间’是指娑婆世界,五浊恶世,就是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今天这个社会善少啊,造恶的多,这不必多说,我们都清楚、都明白,确确实实是这样的。
五三、【饮苦食毒。未尝宁息。】
饮食是我们六道凡夫不能够缺少的,我们今天饮食是什么呢?饮食是‘苦’和‘毒’。在过去要是说这样的话,我们很不容易理解,但今天的社会,再看经上所说的,几乎大家都点头了,确确实实是如此。
印光大师苦口婆心的劝导我们一定要吃素食,为什么?不管什么样的肉都有毒,这是真的。通常我们一般人在生气时,我们身上流出来的汗都有毒。在从前,妇女生气时,用奶喂孩子,奶有毒,往往这孩子吃了这奶后,没几天就死掉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所以嗔恨心是毒啊,嗔恨心一生,身体每一部位都是毒液;你想想这些畜生被人杀时,难道它是很高兴、很欢喜被你宰杀?不可能的,它是没有能力抵抗,但是嗔恚心到了极处啊,那有不含毒的道理?日久天长,你身上的毒素发作起来就是奇奇怪怪的病,所以‘病从口入’一点都不错,你要是希望自己能够健康长寿,你为什么要糟蹋你自己?这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的素食里,说实在话,也有毒了,人为的,蔬菜里有农药,所以连吃素都食毒,你看怎么办?这是什么世界了!诸位同修,现在交通便捷,观光旅游很发达,你们要是能够到大陆上去观光旅游,吃大陆上的青菜,你会觉得跟我们这里的青菜不一样,那里的青菜味道特别鲜美,原因是什么?大陆上没有农药,菜的样子不好看,味道真的很美。
所以大陆人虽很苦,但个个都长寿,什么原因呢?他没有吃毒;我们这里奇奇怪怪的病比大陆还多,寿命没有他们长,什么原因?天天在‘饮苦食毒’,天天在干这事情,干坏了,‘未尝宁息’,要知道啊。 佛劝勉我们,我们自己得到佛法殊胜的利益,一定要告诉别人,希望每一个人都得到佛法的利益。在过去,印光大师在世时,上海举办了一次‘护国息灾法会’,请印祖去主持。今天不只是一个国家,是全世界了,所以我们不能不发起‘护世消灾法会’,我们要护地球,要护这个世界啊,我们这次达拉斯的佛七就是这个性质。
印祖说得很明白,要怎样才能护国呢?怎样才能息灾?念佛、吃素,人人都吃素,人人都念佛,灾难自然息,国家自然护。我们把这个推广到全世界,我们要护世、消灾,还是印祖这二句话,念佛、吃素啊,他老人家把‘念佛吃素’这四字讲得很透彻。
在这‘护国息灾法会’法语上,他每天有一段时间的开示,记录成小册子流通,是我们不可以不读的。这就是我们要把自己的利益,‘转相教语’,一家眷属、朋友,我希望自己好,当然希望一家人都好,希望我们的亲朋好友个个都好,这就是有责任把佛法的功德利益传授给他们。
现在传授的方法比从前多了,经书、善书很容易得到,所费无几,何况现在还有录音带、录影带,不喜欢看书的,可以听嘛。现代人的福报比古人大;古时候,印刷书不好拿,民初以前大部份都还是木刻版,书的成本很高,数量很少,那有现在这么方便。
我们明白这些事实,就应该利用现代科技的方便,来尽量的帮助大众。所以我就想到,我们今天自己的目标是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专一啊。我们对社会大众的目标,不要希望这些人也都和我一样老实念佛,求生净土,那是办不到的,为什么办不到?《无量寿经》上讲的非常清楚,那段经文我们有摘录。我们要晓得,举世之人期望的是什么?都希望自己这一生过得很幸福,家庭美满,社会安定,国家富强,天下太平。无论中外,那一个人不求这些呢?
这些到那里去求呢?刚才讲了,除非人人都觉悟,都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那这些目标统统都可实现,都可达到,我们以此目标来做济世的事业。古圣先贤的教训太多、太多了,散在书本里,这些书本不仅是中国的,西方古今的圣者也不少,这些典籍,我们今天那有时间去读它呢?那有时间去看?
所以我就想了,如果能够有一批人发心,把中外这些圣者对于此方面的教训,就以我们今天这方式,一段一段把它摘录下来,印成一册,流通全世界,让每一个人都能够读,都能够理解,都能够奉行,‘世界和平,天下大同。’的目的就可以达到,这就是‘转相教语’,我们应该努力来做此工作。
五四、【自相约检。和顺义理。】
这是彼此互相的勉励,‘约’是约束,‘检’是检点,也就是佛法所讲反省、忏悔之意。约束就是持戒,持戒忏悔。我们自己见不到的过失,别人见到了,真的好朋友会告诉你,要提醒你;他见不到的,而我见到了,我要帮助他,提醒他,这就是‘自相约检’。‘和顺义理’,和顺要本于义理,可见得他不是感情用事,他是理性的,我们今天讲理智而非感情,这就对了。
‘欢乐慈孝’,这是对于父母,作儿女的对父母要孝顺,作父母的对儿女要慈爱,一家欢乐,这是基础,这是根本。因为家庭推展开就是社会,社会的推展就是国家,国家再推展就是整个世界。所以要晓得幸福、欢乐的根本在家庭。
五四、【所作如犯。则自悔过。去恶就善。朝闻夕改。】
如果我们思想、见解、言语、行为犯了过失了,就应当悔过,怎么样才叫作‘悔过’?我们佛法里讲忏悔,是不是在佛菩萨面前烧一柱香,磕几个头,祷告一下,我今天做错事情,希望佛菩萨原谅我,是不是这个意思呢?你做再多的事情,佛菩萨才不管你,佛菩萨要是操这个心,那他比我们还苦啊!他操不完的心。
真正的忏悔是底下讲的‘改过自新’,这是真忏悔,‘去恶就善。朝闻夕改。’,这叫真正的悔过,真正的忏悔。可见得不在形式,形式是对自己警惕而已,提高自己的警觉,这是真正的忏悔。 佛门当中常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的愿望都能达成,都能满愿,那你就是‘有求必应’。到那里去求?前二句就是教你求的方法,你只要是如理的求,如法的求,没有求不到的。
你想想看,我们凡夫求成佛而都能成佛,这多难啊,而成佛以下的都是鸡毛蒜皮,那会求不到呢?你今天求不到,是你不合理、不合法,那当然求不到了;如理如法,有求必应。
怎样才如理如法?‘改往修来’是如法,‘洒心易行’是如理,那里求不到呢?过去坏的习惯、坏的习气,统统改过来;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这是修‘来’,修将来的,我要认真来修,这是从事上讲的。
‘洒心易行’,这是从理上说的,‘洒’和‘洗’同意。我们心不清净,念头不清净,思想不清净,见解不清净,要好好的把它洗刷干净。过去思想、见解、念头都错了,从今天起把它换过来,‘易’是换过来,换成什么呢?换成‘阿弥陀佛’,用信、愿、持名的方法来‘洒心易行’;用‘断恶修善’、‘转相教语’的方法来‘改往修来’。
你真心这样去做,真实这样去做,‘自然感降’,这是我佛门‘感应道交’的另一句话;不要去求感应,它自然就来了,就能满你的愿。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要如理,要如法,不求神通,不求感应,它自然来。求就错了,有求的念头,我们心就不清净了;不求自得,因为你种的是这个因嘛,它当然得此果报。
我今天种瓜,我希望得瓜,那个希望是多此一举,它当然结瓜,它怎不会结瓜?它会结成别的吗?这是一定的道理。时间、因缘到了,自然就成就了,就能够满你的愿。也就是我们中国俗话说‘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就对了,这一句也是此意。 ‘佛’是指佛教育,‘行’是实行、推行,‘佛所行处’就是佛教育推行的地方,实行的处所。大指一国,‘邑’是一个都市;‘丘聚’是一个村庄、乡镇。大至一国,小至一个村庄,真正奉行佛的教诲,‘自然感降’,自自然然就得到这样的效果。
‘靡不蒙化’,无不蒙佛陀的教化。教育有了成绩了,使接受教育的人都能变化气质,恶变成善,染变成净,邪变成正,这是‘化’。
五六、【天下和顺。】
这是人事、人和。天时、地利、人和都现前了。
五六、【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
这三句是天时,天然的灾害没有了。我们知道现在全世界所发生的天然灾害,比过去多了很多倍。诸位在此地,看到这边的报纸、电视报导的台湾,台湾的基隆是雨港,三十八年我在基隆住了二个月,大概只有一、二天的晴天,住在基隆,出门没有不带伞的,现在居然干旱,没有水啊。
看看全世界许多地方,旱灾的、水灾的、瘟疫的,到处都是,不能不教我们深深的去反省。灾害从那里来的?科学家有一套理论,不相信佛说的话。佛告诉我们,依报随著正报转,正报是人心,依报是环境。人心好就风调雨顺;人心不好,连自然环境它也变坏了,这是感应;我们的心是能感,自然环境是应。所以能接受佛的教育,能接受佛的教诲,依教奉行,必定能感得‘日月清明。风雨以时。’。
台湾各个地方,现在都到处在作法求雨,那法有没有效就很难说了。我们读莲池大师的专集,莲池大师的《疏钞》在台湾流传得很广,前面有他老人家的传记,里面有记载著,过去他老人家住在云栖寺时(杭州),杭州有一年干旱,太守听说莲池大师很有道德,就礼请他出来求雨。
老法师说:‘我不会,我只会念佛,不会求雨。’,但是既然为了大众的事情,也不能不去做做,去试试。他老人家拿著木鱼,带著徒众到外面田边上念‘阿弥陀佛’。诚则灵,心地清净诚恳,他老人家的木鱼敲到那个地方,雨就下到那个地方,真灵,诚则灵。所以他也没有求雨的仪规和形式,就去田边念佛。我也把事情特别提醒台北的同修,你们也不妨试试看。
五六、【国丰民安。】
‘丰’是物产丰富,衣食足,老百姓自然身心安稳,自在安乐。
五六、【兵戈无用。】
不但没有战争,底下讲连盗贼都没有,社会治安好。
五六、【崇德兴仁。】
为什么原因呢?因为大家都推崇道德,人人都守法守礼,这个社会当然祥和。‘仁’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人都有此观念,人人都能这样做。
五六、【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
这是从人事上必须要做到的几个条件,才能够真正得到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国家富强,那就是一定要教礼让,要讲礼,互相尊重,彼此忍让,社会上治安自然好,所谓是‘夜不闭户’。
‘无有怨枉’,这是讲司法,审判公正。
五六、【强不凌弱。】
这‘强’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在地位、财富、学术都能够彼此尊重。
五六、【各得其所。】
这个‘各得其所’,好啊!每个人都能各如其分,因为每个人所修的福不一样,所得的果报也不一样。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了,我贫穷,我会安于贫穷,知道这是我过去没有修富贵之因,今生那有此富贵的果报呢?今生虽然贫穷,我贫穷得很快乐,我会修因,知道我将来会好,能够‘改往修来’。
富贵人也不骄傲,晓得这是过去世修的富贵之因,这一生得来的果报,这是当然的。虽然富贵,我更应该帮助贫穷的人,使我的福报能够绵延不断地去享受。每个人都明理,每个人都知道事实真相,晓得自己应该怎样去做,这是佛教育。 ‘阿逸多’是弥勒菩萨,‘弥勒’是他的姓,‘阿逸多’是他的名字。弥勒菩萨在《无量寿经》会上,他也属于当机者,无量寿法会二个当机的人,前半部是阿难尊者,后半部是弥勒菩萨,这意义非常深重。
因为弥勒是我们这世界当来下生佛,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第五尊就是他。世尊在法会里对他的开导嘱咐,诸位想想看,他将来成佛,那有不讲《无量寿经》的道理呢?那有不劝人念佛求生净土的道理呢?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清楚,真把事实搞清楚、搞明白了,我们就会死心塌地念佛求生净土,原来弥勒菩萨也不例外嘛。
‘当知’是叫著他,你应当知道‘疑惑于诸菩萨为大损害’,这‘疑惑’不是普通的疑惑,就是信愿持名往生净土这法门,经典上有净土三经,你对于净土三经要是有疑惑,对于信愿持名要是疑惑的话,这对菩萨来讲,损失就太大、太大了。
我们不要说一般的菩萨,就是以圆教法身大士来说,就照普通经典一般所说,圆教初住就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了,十住、十行、十回向要修多少时间呢?一个阿僧祇劫,天文数字啊,我们没法子算的。从初地到七地这七个位子又要一个阿僧祇劫,愈往上去愈难;八地、九地、十地这三个位子也要一个阿僧祇劫,常讲的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
假如这些菩萨要是相信净土三经,相信信愿持名,他也来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他一生就成佛了,这那要三大阿僧祇劫?说老实话,连一劫都不要,法身大士一劫都不要。所以佛在此地说他的大损失,大损害,‘为失大利’,这一点都不错啊!
我们仔细在经典里观察,阿弥陀佛建立西方极乐世界到今天才十劫,十劫和三大阿僧祇劫比,那不能比啊!那时间太短太短了;而十劫之中,在西方极乐世界,去往生的人已经证得阿鞞跋致,已经证得等觉补处果位的人,不晓得有多少,算不清的。经上讲的‘诸上善人’,‘上善人’是指等觉菩萨,十地以前都叫‘善人’。等觉菩萨,换句话说,就成佛了,这些人都是十劫里修的,数量之多,这‘多’绝定是超过半数,那才叫‘甚多’。
假定说阿弥陀佛成佛后,第一劫去往生的,现在证得等觉菩萨了;第二劫去的也证得了;第一劫到今天十劫了,第二劫到今天是九劫,他证得了。第三劫去的到今天是八劫,他也证得了。第四劫、第五劫去的都证得了,第五劫去的,只修行五劫就证得了,这数字才一半一半,还不能说‘甚多’。
换句话说,第六、七劫去往生的,都已经证得了。由此可知,我们凡夫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要多久呢?我的想像绝对不会超过四劫,所以菩萨去往生,一劫就成佛了,我们这样的凡夫都不会超过三、四劫就成佛了。你想想看这利益多大?这账好好算算啊,才知道真正的好处,不能不去;你要是不去,这损失实在讲太大、太大了,没有法子弥补。我们凡夫不去不得了,菩萨不去,损失是大,还可以,我们不去麻烦就大了,为什么?我们不去,来生必定堕三途,人天都没份。
五七、【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
诸佛的‘无上智慧’就是给我们开示这法门,就是给我们讲净土三经。所以讲净土三经,教我们念佛求生净土,是诸佛如来‘无上智慧’,这一点不假。为什么?净土三经都是诸佛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竟,九界众生,包括等觉菩萨,如果不蒙诸佛如来本愿加持,等觉菩萨也说不出来。
所以能说能劝是‘无上智慧’,这法门叫‘难信之法’,真难信啊!我们这一生当中,很幸运遇到这法门,也能明白一些,真正能信、能愿,真正发愿求生,跟诸位说,这样的人就是‘无上智慧’的人。不但智慧无上,福报也无上,所以不是第一等的智慧、福报,他不会修这法门。 这段是说学佛的人不能出三界,不能往生,那一类学佛的人呢?我们要警惕,这段是个镜,我们自己好好照一照,看看自己是不是这样的人。如果是这样的人,那我们比不上菩萨,菩萨只是损失很重,我们的麻烦就大了,看看‘彼等’有无包括我们在内。‘所种善根。不能离相。’,‘不能离相’是执著,我发心做了多少好事,将来会有好的果报,希求人天福报;他有这个念头,这个念头就是很大的障碍。
他‘不求佛慧’,什么是‘佛慧’?前面说过了,‘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求佛慧’就是求生净土,净土就是‘诸佛无上智慧’,所以不要把这意思搞错了,以为‘求佛慧’大概是求开悟、求神通,那你就搞错了。佛没有说错,你把他的意思看错了,这就是常说的‘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三世诸佛都喊冤枉,我不是这个意思,你把我意思错会了。
所以一定要晓得‘诸佛无上智慧’,就是净土三经劝你求生净土,这就没错了。你不肯一意去往生,‘深著世乐’,你深深的贪著世间的荣华富贵,这是‘人问福报’,你贪著这些。
‘虽复修福。求人天果。’,这是讲真正持戒修善的,如果是破戒修善,果报在三恶道,不在人天。持戒修善,果报才在人天;破戒修善的,我们也能看到,特别是在现在,你看落在饿鬼道的去做鬼王,去做鬼神,现在这个世间拜鬼神的有多少啊!鬼神的势力很大,有权有势,徒众又多。
畜生道,我们在美国看到他们养的猫,吃的东西及餐具,那是一般人享受不到的,畜生道享福,去搞那个去了,那是不是我们的期望呢?看到这些小猫小狗,想不想来生也跟它一样呢?所以诸位要记住,那是破戒修福,持戒修福才得人天果啊。
五八、【得报之时。一切丰足。而未能出三界。】
实在讲,我非常害怕得人天福报,说老实话,不如当畜生享福,当畜生享福不会造罪业,得人天福报做了大官、大将、大富人家了,自古以来,我读历史读的是心惊肉跳啊,那一个做大官,当帝王的不造罪业,不冤枉人?真可怕哪!
在中国历代帝王当中,乾隆号称‘十全老人’,真的是没人比他更好的,真叫‘人天福报第一’啦,他造的罪业就不少,细读他的传记,也冤枉不少好人,尤其是晚年,被和坤奉承得糊里糊涂了,造多少业啊!他自己不知道。出去到各地巡视,劳民伤财,官员勒索百姓,许多人为此家破人亡,搜括财钱供他挥霍。他好的方面不少,但是造作的罪业也多,福报享尽了,来世恐怕三途去了,纵然不是三途,来世在人间也不是那么富贵了,也不晓得降了多少等,一代不如一代。
所以想到这地方,不往生怎么行呢?这事情太可怕了,所以我们多读历史,看看现在这个社会上有权有势的人,看他们的造作,看他们的行为,就晓得人间不能再来了,再来人间是要以佛菩萨来应化,那就没事。如果不是成佛、成菩萨应化而来,还是业报而来的,那就不得了的不得了。所以这是我们要牢牢的记住,要时时刻刻提高警觉,不但人间福报很可怕,天上福报也不究竟啊。
天上虽然造恶的机会比较少,福报享尽依旧要堕落。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四禅天、四空天人往往堕落地狱,遭这个很不好的果报,而未能出三界。真的,《法华经》上所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这话是真的。 这也是值得我们深深警惕的,前面一种人‘不能离相。不求佛慧。’,这种人是‘取相分别。情执深重。’,这四句要好好的记住,如果犯了,无论怎么样修行都出不了三界,只能够享三界内有漏的福报而已,虽然他们造的福是真大。
我们看看世间大富大贵的人,都是前世为修行人,但都得了这四句的毛病,这四句只要有犯一句就出不了三界了。由此可知,我们这种念头不能有啊,这种念头要把它洗得干干净净,前面讲的‘改往修来。洒心易行。’,就是把这些东西洗干净。
一定不著相,无论修的大善、小善,做了就算了,不要把它记在心,心地永远是清净,只要记一桩事情,‘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只要记这个,其它都不要记。
‘作大福田’,‘作’比‘种’还要殊胜,‘种’是自己种田,此地是作一个大福田让一切众生来种,可见得此人修的福就大了,太大、太大了,所以他来生感大福报。像那一类的呢?我们平常自己种福,举个例,佛门里种福,最浅显的就是布施财物,供养三宝,这是福田,我们建一个道场就是‘作大福田’了,拉许多众生都到这里来种福,这就不一样了。道场愈大,福田就愈大。
再举一个例子,我们孝养父母是福田,如果我们办一个老人院,那就是‘作大福田’,类似这类的,我们今天所谓的‘慈善事业’。慈善事业是大福田,诚心诚意的去做,尽心尽力的去做,但里面还有一个‘取相分别’,这个念头没有放下。
‘情执深重’,执著在情感上,处事就不公平了;分别取相,心就不清净了。心不清净,做事就不公平,以这样的修善,‘求出轮回’,‘终不可得’。
有很多话我都不能说,说了会得罪人,人家看到我就骂我,诸位同修心里要有数,听了之后要开心眼,要明白事实的真相,佛不欺骗我们。经上古大德所说的,这是好事,好事不如无事,为什么不如无事?
无事不造罪业,好事如果像这里所说的‘取相分别。情执深重。’,就要造罪业。我早年在台中,曾经有一次劝李老师办养老院,因为李老师办了慈光育幼院,我想到老人很可怜,没人照顾,办个养老院,好事情嘛。那时慈光育幼院刚成立没多久,他就告诉我,老人院不容易啊,一个人一个怪脾气,大家在一起,若照顾不好,天天吵架,那是造罪业啊;不像小孩,只要一喝,他就不敢动了,老人不行啊。
要找什么人,真正有慈悲心、忍辱心去照顾?找不到啊,一想,真的是有道理。假如再要是外面有一点捐助的钱财,你若用的不妥当,或是自己拿去私用,那罪过就更重了,不得了啦。不办这事业,他不堕地狱,办了这事业,里面许多办事业的人来生都要堕地狱,非常可怖,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俗话常讲‘善门难开’,这也是双关语,办慈善事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业,就是此地讲的‘作大福田’,你这个福田是不是真实的福田?是不是里面没有流弊?一有流弊,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我们要以孝亲的心来对佛陀,‘孝’要讲‘顺’,孝顺父母,我们要孝顺佛陀。佛为我们说的种种开示教诲,我们要顺从,要依教奉行,那就叫‘孝于佛’了;如果不能依教奉行,这就是不孝了。
‘常念师恩’,‘师’是善知识,佛灭后,佛法都是这些善知识一代一代传下来,我们才能常听到法,才能够接受啊。没有历代祖师大德的承传,佛法再好,也早就在这世间消失掉了,我们那有机会接触到?
常念佛祖,佛和祖师大德,就是这二句的意思,念念不忘恩德。这恩德要怎么报呢?下面就是教我们如何报佛恩,如何报师恩,这非常重要。
‘当令是法久住不灭’,你才是真的孝佛,真的念佛。‘是法’就是《无量寿经》,就是念佛往生这个法门,一定要自己真修,一定要尽心尽力的宣扬,劝勉一切大众。对于不信佛的人,对于宗教有排斥心的人,我们用这个方式很好,用节录的方法很好,为什么?这些句,他看到可以接受,你拿经文给他,他不能接受。
我这节录里没有四十八愿,为什么呢?四十八愿里的每一愿,对于排斥宗教的人,他都不会接受。那有西方极乐世界?教你‘当孝于佛。常念师恩。’,这话不错,他能听入耳,这就行了。
所以对于不求往生的人,我们给他种善根;不能接受全经的人,我们给他一部份;不能接受经典菁华的人,我们给他浅显的一部份,这才能够‘令法久住不灭’啊。
‘当坚持之’,‘坚持’是坚决保持,坚决保持我们的信念,我们的信心、愿心,坚决保持,我们努力来推行佛教育的工作。
‘无得毁失’,‘毁’是毁犯,‘失’是把这法门疏忽了,没有专心专力去推行,都包括在这二字当中。如果正法在我们自己手上毁失,我们就对不起诸佛如来,对不起祖师大德。
正法久住,这里面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培育弘法的人才,底下接著有人去做了,这自然就不会毁失了;如果后继无人,一定要断绝。现在有一个好处,就是利用科学的工具,我们除了文字的传播之外,就是印送经书,还有录音带、录影带的流通,这比从前进步了很多。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人才,人才从那里来呢?是那些真正修行人里面,已发真实心来修学的,无论在家、出家,就是人才。
出家应当要努力来弘经,在家人一样可以发心来弘经,功德都是无量的。我过去在台中,李老师办一个‘经学班’,培养讲经弘法的人才,里面出家的,是以后出家的,只有三个人,我们同学共有二十多人,只有这三个出家,二个男众,一个女众,其余统统是在家人,现在于台湾各地,都在那里讲经说法。所以我也希望在家同修能够发心,这是‘孝佛念师’真正的表现。
我们的法会至此圆满,谢谢各位。 每天做同样的工作,一定会觉得很厌烦。尤其是家庭主妇,好像永远没有解脱的一天,许多人都觉得苦恼。假如能将观念转变过来,就会做得非常快乐。凡夫观念中执著有‘我’,我在做,我好辛苦,我为什么替他们做?愈想烦恼就愈多。若学菩萨道,发大誓愿要普度众生,他的想法看法就不一样了。
行菩萨道,第一要修‘布施波罗蜜’。主妇菩萨在家庭里为一家人服务,就是修布施波罗蜜。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财施有内财、有外财。外财是指在外面赚钱,供养一家人生活。内财是用自己的体力、智慧为一家人服务。在家事里做出圆满的三种布施。你将家事整理的井井有条、干干净净,使家人生活舒适,让邻居羡慕,这是‘持戒波罗蜜’,持戒就是守法。你能有耐心的做,不疲不厌的做,即是‘忍辱波罗蜜’。每天还要改进,希望明天做得比今天更好,就是‘精进波罗蜜’。虽然每天做很多家事,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即是‘禅定波罗蜜’。清净心中常生智慧,法喜充满,是‘般若波罗蜜’。于是觉了,原来菩萨的六波罗蜜,就是擦桌子、扫地、洗衣、煮饭圆圆满满的成就。这就是《华严经》上善财童子所表演的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你将家事做好了,即是作世间所有主妇的榜样,一切家庭的榜样。这就能度邻里,推展开就能影响社会、国家、世界,乃至尽虚空遍法界。这才晓得菩萨在家里扫地、擦桌子、煮饭、洗衣,原来是在做度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的大愿大行。这是学佛、是正念、是诸法实相。若能如是观,则法喜充满,如何会起烦恼!佛法的修学一定要落实在生活中,不落实在生活中则没用。若明白这一点,以此类推,在公司上班,也是修六波罗蜜。菩萨在各行各业,示现男女老少,各种不同的身分,修学即是本分生活,平等不二,皆是第一,没有第二。 谨提议以 净空法师宣说之简要必生十念法,为净宗学人今后之一般自修与共修之常规。兹说明于后:
自修者,即是日中九次之念十声佛号法。是日晨起与睡前各一次,日中三餐各一次,午前开工及收工各一次,午后开工及收工各一次,共计九次。每次称念十声四字或六字弥陀名号,原有日常定课可照常行之。
共修者,凡讲经、开会、聚餐等无特定仪轨之集会,在共同行事之始,而行此十念法。亦即是约同大众合掌同声称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而后始进行讲经、开会、用餐等活动事宜。
按此自修与共修之十念法,有其特殊之法益。试举如下:
一、此法简单易行,用时少而收效宏,确实而切要,可久且可广。
二、为‘佛法家庭’之具体有效方法。例如:于家庭中三餐时行之,则举家之成员或信或不信皆蒙摄持不遗。且有佛化亲朋邻里,普及社会之大利益在。
三、以简单易行,一日九次,从早到晚,佛气不断。一日生活之中,佛念相继,日复一日。久能如斯,则行人之气质心性将呈逐渐清净,信心与法乐生焉,福大莫能穷。
四、如能随顺亲和,称念十声佛号,便有袪除杂染,澄净心念,凝聚心神,专心务道,以及所办易成,所遇吉祥,蒙佛加佑,不可思议等等之功德。
五、自修与共修,相资相融,资粮集聚,个人之往生在握,而共同之菩萨大业,亦共成焉。
六、此法可以二法名之。
一为‘净业加行十念法’,是对已有行修定课者言,因此法是在原有之课业上加行之故。
一为‘简要必生十念法’,是指适于目前以及今后净业学人中大部分无定课者言。因现今社会递变,匆忙无暇,局碍多难故。而此法易集资粮,信愿行之,平易圆具。而‘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标准,亦甚符合无缺。
因每次念佛时间短,易摄心及不懈怠故。又以九次念佛之功行,均衡分布贯穿全日,全日之身心,不得不佛。亦即全日生活念佛化,念佛生活化。
总而言之,此法简要而轻松,毫无滞难之苦,如此法大行,则净业学人幸甚!未来众生幸甚!诸佛欢喜。
南无阿弥陀佛
一九九四年诸佛欢喜日美国净宗学会四众同伦敬劝
这次我们在大觉莲社利用星期天的时间,预定是四次,一共有八个小时给诸位介绍《大乘无童寿经》,《无量寿经》在净土宗称为大经,在美国也曾经讲过几遍了。在过去几年,台湾印《大藏经》已经超过十次以上,这是佛门里的一桩大事,数量也相当可观,流通到全世界。商务印书馆将《四库全书》也印出来,世界书局接著印《四库全书荟要》。这是在中国古来的典籍在非常殊胜的因缘下,先后都出版了。
多少年来,我们惟恐这些典籍会散失,会失传,现在我们实在是很可以放心了,有这么多流通到全世界,即使在美国,许多大的图书馆里,我们也都曾经看到。可是我想到一个问题,这许多的宝藏,如果没有人去读诵,放在图书馆,依然是非常可惜,也就联想到《大藏经》,几个人一生当中有机会把《大藏经》看阅呢?
实际上我们也晓得,纵然发心去阅藏,看前面不知道后头,看到后面,前面又忘光了,实实在在得不到利益。所以我就想到,假如有人能够把经典里重要的句子摘录下来,让我们大家都能够看到,都能够读到,都能够应用在生活当中,中国固有的文化,大乘佛法,才能够真正的利益众生。
早年我看到弘一大师《晚晴集》,一个小册子,《晚晴集》里一共节录了一百零一条,都是经典和祖师的语录。前一月,我在达拉斯,有一个星期的时间来办佛学讲座,我就采用了弘一大师的《晚晴集》,将《晚晴集》作了一次通俗的研究讨论,同学们听了之后非常欢喜,我觉得这个很值得试一试。
于是乎此次叶居士来找我,问我讲什么,我就在《无量寿经》里摘录了六十条,如果此法试验成功了,我想《大藏经》也可以采取此法。我们现在印的《大藏经》是日本的《大正藏》,总共是一百册,假如能把一部《大藏经》浓缩成一册,那就方便太多了,像《四库全书》、《四库荟要》,这种中国的大部典籍,都用此法把它节录出来成为一册、二册,那将来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读到。
当然节录的重点,这就是佛法里常说的‘应病与药’,今天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症状?一般人只知道现在社会非常混乱,真正是天下大乱的一个时代。如果我们冷静观察,大乱的根源是什么?可以说是伦理道德丧失了,因果的道理与事实,没有人重视,这是现前社会病态主要的因素。
我们对治这个因素,从世出世间典籍里,这些典籍就是宝藏、宝山,怎样到山里去采药,来对治众生的大病,我们所著重的就是伦理道德与因果的道理事实,我们只采集此方面的。所以此次选读六十段,是以整个社会病态作为标准的,而不是对修净土的人所说的。如果专修净土,我不会选择这些,我们一定会选择四十八愿,一定会选择《无量寿经》三十二到三十七品,这对于专修净土的人是不可以不知道,不可以不读的。所以此地所选择的,是以整个社会大众为对象。这是将选读的因缘,简单跟诸位说明了。六十段我们读了之后,也可以说《无量寿经》全经都读到了。
这种方式也有个好处,因为句句都是我们需要的,换句话说,经里精采的教诲,无论是读,无论是讲,都非常方便,因为一部经不可能自始至终都契机,于是乎,一部经中有不少冷场,不切实用,听起来就没有味道了。这节录出来,可以说是句句都是精华,句句都是高潮,所以无论是讲,无论是听,无论是读,都能提起很高的修学兴趣,我们这次是初次的尝试。 这句在净宗来说非常重要,古德将《普贤菩萨行愿品》列在净土三经之后,称为‘净土四经’,这种作法确实是有根据的,根据什么?就是这条经文,使我们明了西方极乐世界从下下品到上上品,都是修的普贤之德。大乘经论告诉我们,菩萨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注意这‘圆’,圆满的佛果,就是天台家讲的圆教的佛果,这是究竟圆满。西方极乐世界四土九品,从下下到上上都是修的普贤大士之德,难怪连华藏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要跟著普贤菩萨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根据我们从经典里找出来了。
‘无量行愿’,‘行’是实现,‘愿’是志愿,浓缩就是佛门里的四弘誓愿,四弘誓愿展开来就是无量的行愿。普贤菩萨是用十大愿王作为无量行愿的总纲领。‘普贤行’和所有其它一切行门不相同的地方,我们要知道,那就是普贤菩萨的心是真正的清净平等,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尽虚空遍法界一视同仁。
所以‘礼敬’,他这‘礼敬’的精神和一般‘礼敬’不一样,‘礼敬诸佛’,那些是‘诸佛’呢?一切众生就是‘诸佛’,这是佛在《华严》、《圆觉》上都说过,‘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所以要晓得‘礼敬诸佛’不是我们看到佛要对他尊敬;那不是佛,我们对他就不恭敬,那就大错特错了。他这个‘诸佛’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平等的恭敬,‘未来佛’就是一切众生。
经上不仅如此,而且告诉我们,一切无情的众生,有情众生我们讲动物,动物都有佛性,有佛性的都是佛;无情的众生,我们不叫佛性,叫它作法性,法性和佛性是一个性,所以《华严》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那无情的众生怎么办呢?和敬佛一样的恭敬,这桌椅板凳是无情众生,我们对它的恭敬,和对诸佛的恭敬无二无别,这叫做‘普贤行’。
那我们见了桌椅板凳是否也要顶礼三拜呢?那就错了,桌椅板凳我们把它摆得很整齐,擦得很干净,那就是对它的‘礼敬’。所以在仪式上,在外表上有种种差别,内心的尊敬则毫无二样,这叫‘礼敬诸佛’。学佛从这地方学起,不但至高无上的佛法从‘礼敬’学起,佛们课诵本忏仪里,诸位常常念到‘一心恭敬’‘一心礼敬’,‘一心’就是‘普贤行’,‘一心’是平等的,对佛是此心,对人也是此心,对畜生还是此心,对桌椅板凳也是此心,这叫‘一心’。‘二心’就有差别了,所以‘二心’‘三心’那就不恭敬了,那就不是‘普贤行’了,‘一心’才是‘普贤行’。这我们一定要把它辨别清楚,知道自己怎么修学。
第二句‘称赞如来’,和第一句用的名词不一样,第一句是讲‘诸佛’,第二句为什么换成‘如来’呢?有什么不一样?这里面确实有很大的差别。说‘佛’是从相上说的,说‘如来’是从性上说的,‘相’上我们要一心平等的恭敬,赞叹要从‘性’上讲。与性相应的是善事,我们要赞叹;不相应的是恶事,恶事不赞叹,恶人不赞叹,但是要恭敬,所谓是‘敬而远之’,恭敬心没有差别,不赞叹。
从什么地方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呢?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里,我们就看得很清楚,很明白。善财每参访一位善知识,一定是先礼敬,然后一定是赞叹。可是五十三位善知识里,他有三位有礼敬,没有赞叹,这三人是谁呢?第一位是胜热婆罗门,这位善知识代表的是愚痴。第二位甘露火王,代表嗔恚。第三位伐苏蜜多女,代表贪爱。这三人代表贪嗔痴,善财童子虽然去参学,有礼敬,不赞叹。
由此可知,赞叹是赞叹善法,不赞叹恶法,但是在礼敬没有善恶的分别,所以‘礼敬’和‘赞叹’当中,有这么大的差别,这是我们要晓得,应当要学习的。十愿在此就不逐条细说了,《无量寿经》全套的录音带讲得很详细,诸位可以作参考。
无量的行愿归纳为普贤菩萨的十愿,阿弥陀佛则是以四十八愿,当然比十愿就详细得多了。但是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具足’这二字,我们有没有‘具足’?如果我们愿不具足,我们希望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是信、愿、行,我们有信、有行,一天到晚‘阿弥陀佛’,有行啊,愿不具足,鼎三条腿缺了一条,去不成,这要紧。所以我常常劝同修们,如果真的希望这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要把《无量寿经》四十八愿当作早课,天天去念它,时时去学,要把四十八愿变成自己的本愿,那就叫‘具足’了。四十八愿就是‘无量行愿’,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四弘誓愿都在其中,一定要变成自己的愿才行。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一切功德法’就是名号,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一切功德法’,怎么知道的?隋唐时代,古大德曾经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作了一个比较,那一个算第一?一般人都公认《华严》第一,几乎大家都没有反对的,《华严》是经中之王,根本法錀,《华严》第一。《华严》和《无量寿经》作个比较,《无量寿经》第一,为什么?《华严》到最后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才圆满,如果没有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就不能圆满。
《无量寿经》自始至终都是讲西方极乐世界,是《华严经》的归宿,是《华严》的总结论,说它是‘第一之第一’,这没话说,确实讲得通,无论在理上,在事实上都是如此。《无量寿经》夏莲居居士分为四十八品,四十八品里那一品是第一?当然是四十八愿,第六品是讲四十八愿,阿弥陀佛自己叙说的,全经最重要的就是这一部分。四十八愿那一愿第一呢?第十八愿第一,为什么?第十八愿就是临终十念往生,这就说明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所以这‘一切功德法’,我们才真正把它找到了,这一句名号就是‘一切功德法’。为什么呢?名号展开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展开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展开是《华严经》,《华严经》展开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这句名号是总纲领,这句名号像山的样子,它是山尖峰。
我们把这个抓到了,这就把一切佛法、一切经典、一切法门统统抓到了。叫你‘安住’,你的心要住在阿弥陀佛上,这就对了。所以真正修行人,想自己在这一生当中,稳稳当当,快速成就,其它的法门不需要学了,这一句佛号就够啦!
那为什么还要你念经呢?不叫你老实念佛呢?因为你不相信嘛,这才叫你去读经,慢慢让你在经典里明白道理了,事实搞清楚了,信心才建立,信心真正生起,其它东西自然就放下了。所以不但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即使一切诸佛教化众生,都是以此法门为第一,真实不二法门啊。
这法门实在说,容易但很难相信,难信易行;相信了,那此人有大福报,有大智慧。这智慧福报就像经典上所显示的,小乘像舍利弗智慧第一,大乘文殊菩萨智慧第一,不是智慧第一,他不能相信。
我们想想,我们没智慧,我们的智慧不但比不上文殊菩萨,连小乘舍利弗尊者也比不上,但是我们对这法门一听就欢喜,就相信,就接受,就愿意修学;从这点来说,我们不比文殊菩萨差,因为他也选择这法门,我也选择这法门,他是智慧的选择,我也是智慧的选择,从这点来说,我们和他没有二样。
‘安住’,心安理得,理和事都搞清楚了,我们的心才真正安住在‘南无阿弥陀佛’佛号之中,这就是‘一切功德法中’。我们虽然选读经句,也没有把净宗宗旨丧失,第一条就是净宗的宗旨。 这是我们现前,无论是国内外,大家非常关心的一桩事情,为什么呢?我们的苦难太多了。‘魔’不是魔鬼,‘魔’就是种种苦难,种种的折磨,佛经里的‘魔’都是折磨的意思。原来是折磨的‘磨’,折磨太可怕,太痛苦了,梁武帝把‘石’去掉,换成‘鬼’,所以‘魔’是梁武帝造的,折磨比遇到鬼还可怕,是这个意思,以后就沿用此字,但是我们不要误会,它是‘折磨’。
‘怨’是怨家,我们在生活当中,从早到晚,一年到头,天天遇到啊,‘魔障’,中国人常说‘不如意事常八九’,那‘常八九的不如意事’就是‘魔’。怨家是什么?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十恶怨家’,这怨家不是外头,是自己啊!‘十恶’是身杀、盗、淫;口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意贪、嗔、痴,佛说这十种是我们的冤家,冤家还不肯舍离,还喜欢得不得了,天天要和他在一起,那你这个‘魔怨’就不得了,你的日子怎么会好过?
这一生苦,说老实话,来生比这一生更苦,怎么晓得呢?你自己冷静去想一想,你起心动念,所作所为,有没有离开‘魔怨’?你和怨家是愈结愈深,难分难解,造作恶业,来生果报怎么会好?所以诸位要晓得,这生苦,来生比这生更苦,总是一世比一世往下沉,不会往上去的。这是实实在在的话,一世不如一世,我们中国人俗话常讲‘一代不如一代’,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你要冷静去观察,你不难发现。
佛教我们,如何我们才不再堕落,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那你一定要‘降伏魔怨’,此经比《金刚经》讲得还详细,《金刚经》上讲‘降伏其心’,我们这里用‘魔怨’,就是《金刚经》上讲的那个‘心’,什么‘心’?十恶之心、妄想心、烦恼心、颠倒心等这些,就是此地讲的‘魔怨’。
用什么方法降呢?定、慧。这就重要了,所以不可以不修定,慧是由定中生的。故如来教诫一切众生,是以戒、定、慧三学为宗旨,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定在佛法修学过程当中是中枢,它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戒是手段,不是目的,用此手段达到修定。定还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在智慧,开智慧啊!唯有智慧才能解决一切问题。定功能够伏魔怨,控制住。慧能够化解它,所以慧一现前,就把十恶变十善了,把魔怨变成大善知识,大功德主。慧现前才是真正大的转变,所谓‘转凡成圣’,‘转苦为乐’,‘转十法界为一真法界’,没有慧不行。
因此,佛法任何宗派,任何法门,都是以智慧为修学的目标,而是以定为手段。这定就是在佛经专常用的‘三昧’,三昧比较说得普遍,我们念佛人念到一心不乱,就叫‘念佛三昧’,以此为修学的枢纽。我们修行是用念佛这个方法,这是八万四千法门里最殊胜的方法,那用最殊胜的方法念了这么多年,念了这么久,还没有得到定,这原因在那里?原因在把‘戒’丢掉了,没‘戒’啊!所以念一辈子,念佛三昧都不能现前,不要说一心了,功夫成片还没消息呢。
这个问题严重啦,可见得‘戒’太重要了。戒是什么?知道的人不多,大家对‘戒’含糊笼统,看到戒,嗯,有五戒,有十戒,有菩萨戒,有比丘戒,就想到这些地方去了,算你没想错,但是你也没想对。为什么说你没对呢?如果对了,你一定已经得念佛三昧了,你念佛三昧没得到,可见得你没想对,你就是持戒,也没对,也不能得定。
我有见到一些持戒很严的人,戒律持得很好,自己觉得很了不起,常常听到他批评这个人破戒,那个人犯戒,气得气呼呼的;我就想到他永远不会得定,为什么?常常生烦恼,看到这个破戒,那个不持戒,他就生烦恼了,他心不平,他心不清净,他怎么能得定?
六祖大师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自己境界清净,别人清净不清净,一概都不理会。他心清净,他就得定。他不晓得这个道理,天天看到别人毛病,那就是自己的大毛病。所以他的修行不能成就,如果说到好处,只能说来生得一点福报而已;这福报我还不敢讲人天,为什么?他未必能得人天身。
不在人天也有福报吗?有,畜生里头有福报,你看美国人养的小宠物,福报真大。饿鬼道里有福德鬼,像城隍、土地公,你看初一、十五都有人拜拜祭祀他。修行修到这种地步,岂不叫冤枉吗?所以什么叫做‘戒’,我们要把它搞清楚,这个地方的戒,最重要的是老师的教诫,我们今天把这个疏忽掉。
中国自古以来,无论在家、出家修行,往往三年五载就有成就。我们今天科技发达,资源比从前丰富得太多了,为什么我们今天修行二十年、三十年,都不能有成就?如果说我们智慧不如他,这个我不相信;我们的福报不如他,我更不相信。那问题到底发生在那里?发生在从前他们听老师的话,现在人不听老师的话,毛病发生在这里。
古人有师承,现在人把老师丢掉了,不要了,‘亲近善知识’这句话没有错,但是现在人用这句话,意思用错了,‘亲近善知识’这句话的意思他不懂,他错解了,他也错用了。诸位要知道,古人师承只有一个老师,一个老师指引你是一条路,这条路是成功的道路,这叫‘师承’。这个老师一定把你的修学基础奠定好,这个是老师的责任。
你的基础没有奠定,你决定不能够离开老师,就像小孩不能够离开父母,他不能够独立,时时刻刻要父母照顾,到他能独立了,才放他出去。从前修学,学生对老师也是这样,什么时候才能离开老师?现在人讲毕业了呢,得根本智。根本智是什么?是‘定’。真正修到得定,慧现前了,这定、慧力量现前了,老师说你可以出师了,可以出去,出去参学,那就讲‘亲近善知识’。
什么样的人你都可以接触,什么样的事也都可接触,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可是诸位要晓得,善财的老师是文殊菩萨,他在文殊菩萨那里得根本智,就是此地讲的‘以定慧力’,他‘定慧力’得到了。出去五十三参是干什么呢?是‘降伏魔怨’,他才有这个能力。这五十三位善知识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上各行各业,归纳成五十三大类。所以善知识里面,各行各业,男女老少都有,都可以去接触,你接触了成就你的后得智,圆满的智慧。
为什么?接触好的境界,你也不动心,也不会起贪心;恶的境界,你也不动心,你也不受他干扰,不受他诱惑,成就你的定。你接触后样样清楚,样样明了,成就你的慧。所以‘定慧力’是我们修学的真实之根本。但是现在难,难什么?没有老师,我想找一个老师,到那里去找?找不到。纵然真正有好老师,他不敢收你,为什么不敢收你?你不听话嘛,你要和老师抬杠,老师不愿意找这个麻烦,老师也不收你。所以说实在话,现在最悲哀的是师承断掉了,这个时代没有师承。
有很多人来问我,‘法师,那你这样一说,怎么办?还有没有补救的方法?’,补救的方法有,什么方法?找古人,以古大德作
老师。我这一生最大的幸运是沾到了一点师承的边缘,大概从我以后就没了。
过去我在台中求学,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他就非常谦虚,他说:‘我的学问道德不够资格作你的老师。’,劝我以印光法师为师。印光法师是他的老师,那印光法师不在了,我们跟谁学呢?印光大师的著作在,如果我们一心一意依照文钞来修学,那就是印光法师的学生。读他的书,听他的教训,依教奉行,这就是‘师承’。李老师介绍给我们,我今天跟大家介绍这个老师,比印光大师还高明,什么人呢?阿弥陀佛。
为什么以阿弥陀佛作老师呢?阿弥陀佛在那里?《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佛,一心一意专读这三经。读经就是修戒、定、慧,但是读经不能思考,想这经里有什么意思,一想那就完了,戒、定、慧都没有了。所以念就叫老实念,念是修戒、定、慧,怎么说老实念就是修戒、定、慧呢?
诸位要晓得,戒律再多,它的精神只有二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是小乘戒,‘众善奉行’是菩萨戒,一切戒律不外乎这二句。我们读经,恭恭放敬的读,一心一意的读,没有分别,执著,没有妄想,你想想,你还作什么恶?你这‘诸恶’不就没作了吗?可见得小乘戒圆满了,不要一条一条修,圆修啊,一切圆满了。
经典是佛从真如本性流露出来的真言,没有比这个更善了,读经就是‘众善奉行’,所以一切戒律都圆满了,戒学圆满了。
一心读诵就是修定,定里面没有妄想,没有怀疑,没有杂念,这经从头到尾念得字字清楚,没有念错,没有念漏,这就是‘慧’,这个就是‘根本智’。所以你要晓得,念一个钟点,一个钟点在真修啊。假如你一面念,一面在想里面的意思,定也没有了,慧也没了,那是念我们世间的书,那就全错了。所以读经,无论你一天读一个小时,读半个小时,或者有时间能读二小时,你能够用这方法,读经就是修戒、定、慧。
禅宗里禅堂的打坐也是修戒、定、慧;密宗里持咒也是修戒、定、慧;我们用读经的方法修戒、定、慧,方法不一样,功夫成就没有两样,所以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个要知道。想研究里面的道理,另外找个时间,你看注解去研究,那个可以,不能在读诵的时候混在一起,那你全盘都失败了。到你‘定慧力’成就了,你的障碍自然就少了。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会感觉样样都很顺利,障碍少,魔障少了。
理明白了,逐渐逐渐把十恶的念头,转成十善的念头,这魔怨才真正的降伏,才真正消失。佛法常说‘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效果才真正现前,这是明了之后,有助于我们的修学。 前面第二句是自己修学,是自立,第三句是利他,我得到好处了,我要帮助别人,把自己修学的心得,能够常常讲给人听,帮助别人像我一样的成就。‘法’就是方法,这是讲教他。 这二句都是从比喻上说的。现在说到染污,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比过去的人体会要深刻得多,因为全世界每一个地方都在大声疾呼要作好环保,科学家给我们提出了警告,地球的污染已经非常严重了,如果不能够改善,他们的预言,说五十年后这地球就不适合人类生存,可见得这问题非常严重,这也是事实。
这些人虽然晓得,努力在作了,这环境能否改善?会不会有效果?我觉得问题很严重,所收的效果很轻,原因在什么地方?世间人只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切环保工作所做的是冶标,他不懂得治本,‘本’是什么?人性的污染,这个问题严重。
所以心理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见解的污染、精神的污染,这个问题大了。我在二十年前,有一天在方东美先生家里,正好遇到教育部有二位官员来拜访方先生。那时候台湾政府正在提倡复兴文化运动,复兴中华文化。官员就向方先生请教,有无有效的方法能够把复兴文化的工作做好,方先生大概冷静了好几分钟,态度非常严肃,一句话都不说,过了几分钟之后,他说‘有’,教育部的人就很欢喜请教方先生有什么方法,方先生就说台湾所有的报纸停刊,杂志停刊,电视、广播都不要了。他们一听就摇头说:‘做不到。’,这些东西天天在污染人性,在破坏文化,只要有这些东西存在,复兴文化收不到效果。
方老师的见解,我们想想,真有道理啊!所以我常常劝勉我们学佛念佛的同修,不要看报纸,不要看杂志,电视什么都不要看,为什么?保护自己的清净心,你看这个东西必定受污染,我们现有的污染洗都洗不干净了,天天还在增加,那还得了吗?所以这些东西通通要远离,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的。
我们用读经、用念佛的方法,把我们心地思想、见解的污染洗干净,这才能‘显明清白’,恢复到清净心。《无量寿经》的经题,我们这个题是个省略的题目,具足的经题,诸位都晓得,是《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经题里面‘清净、平等、觉’就是我们修学的纲领。我们修什么?就是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觉而不迷。
虽然说了三个,清净、平等、觉,这是一而三,三而一,你得到一个,另外二个一定同时得到。所以净宗著重在清净心,心净则土净,我们与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感应就是清净心。所以‘显明清白’非常重要,就是要知道避免这些污染,这绝对不是个好东西。所以从前修行人,寺院道场都是建立在深山里头,人迹不到,与社会这个染缸隔绝。
现在麻烦大了,交通便捷了;以前上山很困难,到寺庙里去要走好几天,不是很虔诚的人他不会去。现在马路开了,车很方便就到了,于是就变成游览观光的场所,游览观光是说好听,说得不好听就是染污的场所,怎么适合于修清净心? 这一句就是一般常说‘发菩提心’,四弘誓愿第一句‘众生无边誓愿度’,能常常有这个念头,就是‘度世之道’。‘谛’是真实,这是心真的住在这上面,也就是住在四弘誓愿里。那我们要想度众生,也就是要想帮助别人,先要成就自己。所以四弘誓愿不但是大菩提心,而且明白告诉我们一条修行证果的层次、阶段。
首先你要发愿,‘愿’引导你前进的,‘愿’是一个动力。修行从那里下手呢?从断烦恼下手。所以刚才跟诸位说过,我们亲近一个老师,跟一个老师学,原因就是帮助你断烦恼。听一个老师的话,等到你烦恼断尽了,就是魔怨都没有了,定、慧成就了,然后再‘法门无量誓愿学’。
现在人四弘誓愿前面二个不要了,一开头就是要‘法门无量誓愿学’,学没几天,他就成佛成菩萨了,到处宣扬他是什么佛、什么菩萨再来的,胡说八道,真可惜。所以要知道,在从前入门,是要五年学戒,那个戒就是老师的教诫,至少是五年的时间和一个人学,成就定慧,奠定自己的根基,然后才可以广学多闻。
从前的人、社会比我们现在单纯太多了,还得五年遵守老师的教诫,现在我们身在这个花花世界,要加十倍的功力。你看,染污超过十倍,我们时间也要拖长十倍,从前五年,现在要五十年了,我跟大家讲的是真话。五十年?算了,不要学了,就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广学多闻呢?见到阿弥陀佛再说,在我们娑婆世界我不学了。所以我们四弘誓愿现在分成二段,现前我只修前二愿,我要发心,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再作后二愿,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安全保险哪,这不会错误。
后头二愿现在学,一定把你念佛的工夫障碍棹,要死心塌地念阿弥陀佛,往生净土。我在讲习当中说过很多次,上上根人只持一句‘阿弥陀佛’,什么经都不要看,要不要懂?不要懂。我心定下来,相信就行了,这一句佛号就念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乱,大势至菩萨讲‘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上上根人。
比这次一等的,那再念念《无量寿经》,念念《阿弥陀经》,净土三经、五经,这是次一等的人。再次一等的人就再多念一点,净土十要、印光大师文钞、净宗经典,念个几十部,这是第三等人。如果觉得这个还不够,还要念念《金刚经》、《地藏经》等,那往生没指望了,那不如算了,太杂了,太多了。
佛法讲精进,‘精’是精纯不杂,我这头脑里头没有第二个念头,只有一个‘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不生第二个念头,这种人决定得生。一天到晚还胡思乱想,不行啊!想想佛这个怎么说,那个怎么讲,你去问佛,佛一定狠狠的把你喝斥一顿,佛说:‘我什么也没有说。’,这话是真的,你们念《金刚经》,《金刚经》说佛确实一生没说过一句法,谁要说佛说法了,就谤佛了,佛既然一句法没有说,你怎么说这个意思、那个意思呢?胡思乱想,成天在打妄想,这是大错特错。
佛只是教我们修定,智慧开了,世出世间一切法自然通达,自然明了,这是真的。分别、妄想、执著里决定得不到真实法门,这是我们要注意的。可是我讲得很清楚、讲得很明白了,听的人他相信哪,现在看到你点头,出了门之后,你还是搞你的,不相信就没有法子了。这是要‘心常谛住度世之道’。 这是菩萨教化众生的悲愿,但是我们学习的时候要懂得观机,机缘成熟了,我们若不帮助他,对不起人。没有成熟,你帮助他,他反而诽谤,自讨无趣;一定要懂得观机,应机说法那就没有错了。
众生根性不相同,机缘不相同,无论他修学什么法门都好;喜欢修禅,你就老实参禅;喜欢念咒,你就恭恭敬敬念咒。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如果说一个法门就能度一切众生,释迦牟尼佛何必说那么多法门?说那么多的法门,是应种种不同根性的人而说的,这是我们必需要知道的。我们修净土,不能强迫每一个人都修净土;佛都不强迫,我们有什么理由强迫?佛看到大家修行都欢喜,我们看到为什么不欢喜?所以一定要晓得这个原则。
遇到缘成熟的,不要等他请,我们主动的去帮助他,把佛法介绍给他,把佛法推荐给他。佛法确实有许多层次,慢慢他这层次提升了,他自然会找到这个捷径,会找到这个殊胜的法门。所以要有耐性,可以善巧方便协助他。 ‘兴’就是发的意思,要发起大慈悲心,悯念有情的众生,这是因为一切众生真的是迷惑颠倒。 这四句话都是讲教学的方便、教学的方式。‘演’不但是讲解,还得作给他看,也是表演;不但是有言教,还有身教,作出榜样给大家看,‘辩’是言教。‘授法眼’,‘授’是传授,‘法’是方法,‘眼’是比喻,使他明白这个方法,懂得这些道理。‘杜恶趣’,‘杜’是防止、防范;‘恶趣’是恶道,怎样不堕恶道?必须要不造恶业,不造恶业自然不堕恶道。
‘开善门’,‘善门’浅而言之,人天善法;这是有一类的人,他不想出三界,你要是跟他讲出三界,成佛作祖,他害怕,他不敢。但是你跟他讲来生再做人,作一个大富大贵的人,他很高兴。遇到这样的人,你就教给他这样的方法,这是‘善门’,人天的‘善门’。
如果能够志向广大的人,他知道三界都苦,三界没有意思,天上虽然福报大、寿命长,总有一天还是要死,总不是究竟,最好能够超越三界,你就把超越三界的方法教给他,教他这个‘大善门’。实在讲,任何一个法门,要想在一生当中真正能成就,除了念佛,恐怕就找不到第二个办法了,这是我学佛四十多年当中的体验,实在找不到第二个方法了。念佛法门确实殊胜,能把这法门介绍给大家,这是‘至善之门’,没有比这个更善的了。 这是就是对人和对自己没有两样,这实实在在就是大乘佛法里所说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对于一切众生视若自己,只要他肯接受,我们就全心全力去帮助他。 这句为我们说明了佛为什么要到这世界来,这点我们要晓得,佛为什么出现在印度?为什么不出生在中国?为什么不出现在欧洲?美洲更不必说了,美洲没人,佛来了无众生可度。欧洲的丈化比我们还晚,我们中国文化虽然久,中国人最高的只有一个生天的意念,没有出三界的念头。
至于讲来生作人,或者生天,我们中国儒家、道家这些方法够了,佛用不著来啊。再看看印度,那佛就不能不来,释迦牟尼佛出现的那个时代,印度宗教最发达,我们在佛经看到‘六师外道’,大约九十六种,这些里面确实有禅定的工夫,像婆罗门教,婆罗门、瑜伽、数论,他们这些人,定功高的能到四空天,这个我们中国人作不到。我们中国人、说老老实实话,天上也是在欲界天,色界天的意念都没有;印度人能到色界天、无色界天,就是不能超越,而且把四禅天、四空天当作涅槃的境界,这是很大的误会。
所以在那时间看看全世界,确实,印度那边众生根性、机缘成熟,佛是‘矜哀三界’,出现在这个地方,帮助他们超越六道,得真正的菩提涅槃。所以佛并没有偏心,那个地方众生机缘成熟,用什么方法来教化,像《普门品》所说的‘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印度那边是要用佛身说法,中国这边是要用菩萨身来说法。这是示现的不相同,他的目的是相同的,目的在‘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拯’是拯救,是拯济。‘群萌’是一切众生。‘真实之利’,这里面也有差别,满足众生的愿望就是‘真实’。这个人想生天,佛教给他生天的方法,他真的生天了,这是他得到‘真实之利’;绝对的真实,究竟圆满的真实是成佛,等觉菩萨比如来还差一等,不是究竟圆满,唯有究竟圆满,那就是最真实的利益。
佛跟大家讲《无量寿经》,把信、愿、持名,求生净土的方法告诉大家,这才是究竟圆满的‘真实之利’。诸位细细的看看三经里所说的极乐世界,四土、九品,依正庄严,一生圆满成就,不要等到第二生,所以这是释迦佛在这一会里面跟我们讲的是绝对的真实。
佛在此经讲过三次‘真实’,这里我们看到‘真实之利’,一部经上讲三次‘真实’,很少见。下面是几首偈,值得我们记诵,‘记’是记住,‘诵’是背诵,对我们修行有很大的好处。 这是我们应当要向往的,不要去想世间的名闻利养,不要想这些,这些东西是空的、是假的,俗话常讲‘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决定得不到;得不到的东西,天天打妄想,想得到,这太苦了,这实在讲也太愚痴了。一切得不到的东西不想,《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想这些干什么?要想,就想这个,和佛一样‘清净声’,想尽虚空遍法界,弘法利生。你能够想这个好,常常想这个,不知不觉和一切诸佛同心、同愿、同行,那有不成佛的道理? 这就是戒、定、慧三学。 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三昧力’,‘三昧力’就是第二条讲的‘定慧力’,这些愿望真想得,是从‘三昧力’里成就的。‘通达甚深微妙法’,‘甚深微妙法’是指什么?告诉诸位,就是指净土法门。《华严》、《法华》是‘微妙法’,《华严》、《法华》和《无量寿经》一比,《无量寿经》是第一,所以《无量寿经》就是‘甚深微妙法’。
相信《华严》、《法华》不难,相信《无量寿经》难,最难信之法。所以我们跟人家介绍,人家不相信,我们也会笑一笑,为什么?不相信是正常的。这一介绍他就相信,那个人不平常,那不是普通人,佛在《无量寿经》讲过,那不是凡人,决定是再来人,凡人你跟他讲,他一定摇头不相信,所以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智慧广大深如海。内心清净绝尘劳。’,惟有智慧才能够把身心的污染洗刷干净,内心里清净;惟有内心清净,一尘不染,智慧才会现前;所以它那个是相辅相成的,正因为相辅相成,所以产生无量的法喜。就是你真有一分功夫,就多一分智慧;多一分智慧,信心生,又能增长一分功夫;增长一分功夫,又增长一分智慧。这是定、慧相辅相成,永无止尽。
应用到事相上,他就超过一切‘恶趣门’,‘无边恶趣门’也是比较当中所说的。在我们六道里,饿鬼道和地狱道相比,饿鬼道是善,地狱是恶;畜生和饿鬼相比,畜生是善,饿鬼是恶;‘恶趣门’哪!菩萨和佛比,佛是善,菩萨是恶,诸位明白这个就得了。所以‘无边恶趣门’包括了声闻、缘觉、菩萨,一直到你圆满成佛,这就对了。
‘速到菩提究竟岸’,他这里有个究竟,因为等觉菩萨还有一品无明未破,还不算究竟,所以等觉菩萨和佛比,等觉菩萨是恶趣,不能算是善道。‘无明贪嗔皆永无’,这是指三种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统统断尽了,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惑尽’就是三种惑统统断尽了,一切过失再也没有了,这是‘三昧力’。明白这个事实,才知道‘三昧’是我们现前修学的中心,我们用念佛的方法修‘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在《弥陀经》里面称为‘一心不乱’,在《无量寿经》里称为‘一向专念’,都是此意。虽然里头境界有浅深不同,那是说法的方便。其实‘一向专念’、‘一心不乱’、‘念佛三昧’,总而言之,都是相同的,但是里面有功夫浅深差别不同而已,这是事实。 这是说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怎么作法,我们现在身体还在,还没有到极乐世界去,每天还得应付许许多多的人事,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用什么样的方式?佛在此地教我们,‘常行’,‘常’不是偶然的,经常要这样作。‘布施’是舍,是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放下,你就自在了,所有一切苦恼的来源都是你放不下。乃至于疾病,乃至于生死轮回,都是因为你妄想、执著不肯放下,自己招来的,真的是自作自受,一切要放下,所以‘布施’就是舍,就是放下。
‘戒’就是持戒、守法,奉公守法,人自然心安,远离一切恐怖。‘忍’是忍辱,《般若经》告诉我们‘一切法得成于忍’,所以‘忍’也是一种坚强的耐性。世法要成就都要相当的耐性,何况是出世法,一定要能够忍耐。‘精进’,‘进’就是不退,‘精’是纯而不杂,专精,这个很重要。我们见到许多同修不是不努力,他也很发奋,但是他不是精进,他是杂进,他学很多,学得很杂,所以他是乱进,故功夫不能成就,不如一门精进。
这一门进步非常快速,我们举个很简单的比喻,一个人只学一部经,他学上一年,很有成就。一个人同时学十部经,他一年的成就决定比不上那个学一门的,一个道理。所以学经不难,诸位要是明白这道理,我专学《阿弥陀经》,天天念,天天研究,你要是一部经研究上十年了,十年之后,你走到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人家看到你‘阿弥陀佛来了。’,阿弥陀佛的化身哪,你和阿弥陀佛没两样。
你十年学十部经,学二十部经,都是平平常常的,没有什么了不起。你十年学一部《地藏经》,那你成了地藏菩萨了。你学《普门品》,那你就变成观音菩萨了,就这么一个道理,问题在你肯不肯专,专攻、专精。现在一般人喜欢要博、要多,那就没有办法了,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是一个失败的思想,不能成功,这是诸位同修必须一定要知道的。
我跟大家讲我沾一点师承的边缘,还不是完全听老师的话,当中还打折扣,要完全听,我今天还得了,不得了啦,所以现在想想后悔,没有完全专精。我在李老师会下,跟老师十年,十年学五部经。你看那个佛学院,一个学期都不只学五部经,我十年才学五部经,因为老师规定一部经没有学好,决定不能学第二部。学到怎么样子,还要老师同意,是他的标准而不是我的标准,他认为可以了,可以再学一部了;他认为不可以,这一部继续努力去作去。所以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人的经验,的确我们现在佩服,年轻人无知,意气用事,不相信老人的经验,所以就吃亏了,这‘精进’非常重要。‘定慧’前面说过了,合起来叫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就叫‘六波罗蜜’。
这六大纲领就是佛教给我们,日常处事、待人、接物,我们要守住这个原则。‘定’就是自己要有主宰,不为外境所动;‘慧’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理智,不会感情用事,处事、待人、接物都是理智的,不是感情的,你就不会作错事情了,不会犯过失了。这六条是日常生活行持的准则。
‘未度有情令得度’,用现代的话来说,没有接触佛法,不懂佛法的人,我们要想方法找机会让他接触到,让他认识到佛法。‘已度之者使成佛’,已经是佛的人了,而且是发大心,想快速成就,那我们就帮助他,用念佛法门来帮助他,他这一生决定得到成就。
末后这二句非常重要,‘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世间人求佛的多啊,供养佛菩萨福报很大,修供养,求福、求长寿、求发财,求这个,佛告诉我们‘不如坚勇’,坚定你的志愿、信心,勇猛精进,求生净土,生到净土就一生成佛,不如求这个。
讲到供养,实在说,不但是佛菩萨你今天供养不到,佛菩萨不在,阿罗汉、须陀洹,你也没有这个福份,你也见不到;我们今天能供的是什么?佛菩萨的形像,供养佛菩萨的形像有没有福报呢?要看你怎么供养,你不会供养的,天天这样供,没有福报,会供养的就有福报。
怎么叫‘会’呢?你要懂得佛法里真正供养的意义,《华严经》清凉大师的《疏钞》讲得很多,讲得很清楚。这边念《地藏经》的人多,《地藏经科注》注解里讲得很详细,供养是表法的,佛前供花,花代表因,植物先开花后结果,花是因;供果是代表果报;我们供了花,时时刻刻眼睛一看,就提醒‘我要修行,我要信、愿、持名。’,这是花;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是果,所以供到果,看到果,就想到我要到西方世界去,我要见阿弥陀佛。
所以花、果是常常提醒自己的,如果你认为这个供养使佛菩萨好看,我多供一点,佛菩萨就欢喜我,喜欢我就保佑我,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你就完全搞颠倒了。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最简单的供养是一杯水,水供养在那里代表什么?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的清净,一样的平,平等;是自己看的,不是给佛菩萨看的,心要像水一样清,没有一点灰尘,没有一点污染,平等没有一点起伏,它是教育,它是教学。
供养的灯,灯是表光明,我们心地要正大光明,要能牺牲自己,帮助别人。所以这灯就用油灯,油烧干了,照耀别人;燃烧自己,照耀别人,这叫大慈悲。现在多用电灯,这现象就很难看得到了,所以从前用油灯、蜡烛很容易看到‘燃烧自己,照耀别人。’,用电灯不太容易见到这个现象。所以佛门里种种陈设,都是非常好的教育,大家把这个意义忘掉了,都搞迷信了,变成谄媚佛菩萨,巴结佛菩萨,这成什么话?这错了嘛,世间正人君子都不受你巴结的,何况佛菩萨,这叫侮辱佛菩萨。佛菩萨要是有知的话,早就把你赶出去了。所以一定要晓得它是非常良好的教育设施,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自己。
这次讲座,今天是第二次,在上一次曾经和诸位报告过,我们这次在这边是尝试将大经选择与我们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经文、教诲,特别摘出来,以很短的时间介绍给诸位同修。我们知道佛经是世间最好的教训,它的典籍之多是世人共知的,但是往往我们生活在不同的空间、不同时间、不同的生活文化背景之下,使我们当前所需要的,就与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地区的人会有一些不相同。
一部大经几乎有一半是我们用不到的,甚至于有一些经典,百分之九十在我们生活上都用不上的,这样的经典如果在此地讲,一定浪费大家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得不到实际上的受用。所以也为了这个原因,我们选择经典的好句子,完全适合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学了就立刻用得上。尝试从《无量寿经》里摘出了几十句,我们现在看第十二句。 经上给我们讲的是道理,‘道’是很难得到的,既然很难得的都可以得到,那何况其余容易得到的,岂不是更容易了吗?但是要怎样有求必定有得,求一定会得到?这里面要懂得理论,要懂得方法。理这个地方也有,方法也有,理就是‘至心’,‘至心’就是真心,但是我们讲真心,一般人还是不容易体会,每个人都说:‘我的心是真心,不是假心。’,其实全都错了,这个真假不是佛所说的标准。
‘真心’也就是大乘佛法里讲的‘菩提心’,才是真心,儒家所讲的‘诚意。正心’,这就是‘真心’。那怎样才叫‘诚’?我现在这个心难道不诚吗?曾国藩先生在他著述笔记里给‘诚’下了一个定义,他说得很好,‘一念不生谓之诚’,这个标准和佛所说的标准相同,换句话说,什么是诚心?心里有一个念头,你的心就不诚。佛法里讲‘真心’,假如你心里头还有一个妄念,你这心就不真,就不是‘真心’。
所以六祖大师说得好,‘本来无一物’那是真心,有一物就不是真心了;用这真心去求,求什么就得什么。你要问,为什么他有求就能得到呢?因为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真心变现出来的,所以诸佛菩萨神通广大,我们看到大乘经典里,菩萨手里能出无量珍宝,他为什么能变出来?我们为什么变不出来?说实在话,他是真心,他会变,我们妄心怎么变也变不出来,就这么一个道理。‘真心’是能变,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真心变现出来的,所以大乘经上佛说得好,讲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大经大论把这个道理,把这个事实为我们说得非常透彻,说得非常详尽。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在经典里读到的,那里的生活环境是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想吃什么东西,东西就摆在面前了。我们今天怎么想也想不出来,什么原因?西方世界的人心都清净,清净心就是真心,没有别的。我们今天的心,里面妄想太多了,烦恼太多了,忧虑太多了,牵挂太多了,这那来的真心?所以这‘至心’重要,在此特别要记住这个。
佛法的修学没有别的,只是把这些妄想、分别、执著放下,真心就现前了。‘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这二字是理,‘真心’是理。
方法是‘精进不止’,‘进’是求进步,‘精’是精纯,纯而不杂,一个目标,一个方向,无论是佛法、世法一定会有成就。所以‘会当克果。何愿不得。’,天下那有不能满的愿望?什么愿望都能够得偿,只要我们懂得道理、方法去做,摆在我们眼前,无论是学业,无论是事业,学佛的人还有一个道业,用这个理论、方法都能成功,都能够圆满。所以世间、出世间一切法,诸位特别要记住,就是真心,以真诚之心,世出世间没有难事,难就是我们心里面有邪念、有邪思、不真诚,这个障碍必竟还是自己造成的,确实‘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第十三段里为我们说了一桩事实,这个事实是极乐世界的形成,阿弥陀佛建立西方极乐世界,凭什么建立的?我们节录这一段,这一段非常重要。 这个佛是世间自在王如来,‘法藏’是阿弥陀佛在因地,就是在初学时候出家的法名,他的老师就是世间自在王如来。他把他自己的愿望向老师报告,请求老师教导他,老师对于学生,如果学生有善愿、有大愿,总是尽心尽力帮助他、成就他。
所以他想要知道的,佛都告诉他了,不但告诉他了,而且还把十方诸佛世界以佛的神力现在他面前,让他看得清清楚楚。世间自在王如来有此能力,我们再想想,释迦牟尼佛在《观无量寿经》里也曾经作了一个这么表演,《观经》发起的因缘是韦提希夫人遭了家庭的变故,用现代的话来说是国家发生了政变,他的儿子要杀他的父亲,要害母亲,纂夺王位,于是乎意冷心灰,遭这样大难,求释迦牟尼佛,问佛还有无好的世界,这个世界太可怕了,她不愿住了,那里有好地方,让她到那个世界去往生。
释迦牟尼佛并没有主动给她介绍,而是把十方诸佛的世界变现在她面前,让她自己看,让她自己选择。就和世界自在王如来对法藏比丘用的是同样的手法。韦提希夫人选择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自己选择的,然后佛教给她用什么方法可以生到极乐世界去,这就是一部《观无量寿佛经》。
法藏听了他老师的教导,而且老师把十方诸佛刹土展现在他面前,他都看见了。 他统统都看见了。 所以极乐世界不是阿弥陀佛天天在那里打妄想想出来的,也不是自己凭空有个理想来建立的,他不是的;他是确确实实见到了许许多多诸佛刹土,根据经上讲的‘二十一俱胝’,那就是所有一切诸佛世界统统见到了。这‘二十一’不是数字,是圆满的意思,圆满就是一个都不缺,这才叫圆满,所以这‘二十一’是表法,佛门里有许多数目字都是代表圆满的。《弥陀经》里讲的‘七’,‘七’是圆满的意思,就是四方上下当中,这就圆满了,所以‘七’是表这个意思,不是数目字。
《华严经》上用‘十’代表圆满,那是用数字一到十是个圆满的数字,十个十就是一百。在密宗里‘十六’代表圆满;‘二十一’也是密宗里表圆满的数字。所以它代表圆满,我们不能把它看作数字。
十方一切诸佛刹土里情形差别很大,有的世界非常美好,有的世界有许许多多的缺陷,所以他说‘于彼’,‘彼’就是指十方诸佛的世界。‘天’是指天道,‘人’是指人间,讲‘天人’就说了六道,就是一切诸佛刹土里的六道这些众生,有善有恶。这是讲人事环境,人有善有恶。
‘国土粗妙’是讲环境,‘妙’就是环境非常美好;‘粗’就是环境很恶劣,不怎么好。这是十方世界都差不多。他的极乐世界是怎么建的呢?是‘取人之长,舍人之短。’,那个世界好的,我才取,我要;不好的,我不要。换句话说,极乐世界是集十方一切诸佛世界美好的大成,一切诸佛世界,好的它都有,坏的它统统没有,它是这样建造出来的。
这要是以我们现代人观念来说,非常合理,他是到处去参观,到处去考察;取人之长,舍人之短;所以他听了、看了之后,便‘选择所欲。结得大愿。’,这个‘大愿’便是四十八愿,所以四十八愿并不是凭空发出来的,是在参观考察当中,他的心得,从他感想心得里面发出来的,所以四十八愿也不是一次发的,也许这时候发了一愿,再过几天发了两愿,是这样长年累月修学心得当中产生的,四十八愿是这样来的,在一一世界选择而得来的。 前面我们讲‘至心求道。精进不止。’,这个地方我们看到法藏比丘确实作出来了,‘便一其心’就是‘至心’;‘选择所欲’就是‘求道’。下面‘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习功德。满足五劫。’这四句就是‘精进不止’。‘行’,一定先有‘愿’,有愿就是有一个目标,有一个方向;我要向这个目标、这个方向去努力,然后精进的‘求索’,‘求索’就是修持。
譬如四十八愿中第一愿里,他看到十方世界都有六道,六道里都有三恶道,三恶道太苦了,所以他第一个愿望,就是希望将来他建立的国土没有三恶道,这是愿,结得的大愿,参观他方世界结这么一个愿。那要怎样才真正作到我这个世界没有恶道?
诸位要晓得,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是果报,果必有因,假如我们把这因消灭了,那果就没有了。如果因要是存在,果一定是有的,因为十法界依正庄严,全是果报;这不是佛菩萨设立的,也不是阎罗王制造的,换句话说,与任何外人都不相干,六道轮回是自己业力变现出来的。
阿罗汉超出了三界了,为什么?见思烦恼断了,见思烦恼就是变现六道轮回的原因,他有此因,必有此果。西方极乐世界所有一切往生的人,决定不造恶业,那个地方就不会有恶报,这是他如此要求所有去往生的人。
这法门最殊胜、最特别的叫‘带业往生’,我们无量劫来造作的恶业并没有消除掉,在理上讲,你的恶因存在,你的果报不会消失,那就是说轮回的现象决定存在的,你在轮回之中,你不能出三界,不能超越轮回。净宗这法门叫‘带业往生’,叫‘横超三界’,这很特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里所说一切经里都没有的,所以这法门叫‘特别法门’,叫‘横超’,从人间就走了,不必经过天上,不必经过一个层次、一个层次的,就在人道就离开了。
虽然说带业,带著烦恼,但是里面还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古大德告诉我们,只带旧业,不带新业,旧业是什么?以前所造的,
没有遇到这法门之前我造的,这个可以带;不是说我学了这法门之后,可以带业往生,我就天天造业,没关系,反正到时候还照样去,那就错了,那你把带业的意思解错了,这是只带旧业不带新业。
实在讲,新业我们天天在造,那天不造业?想不造业不行啊,它偏偏要造;于是这个说法我们听了,虽然觉得有道理,但是觉得自己没指望。古人又说,多听听,多参考参考,这个事情就会搞清楚了。
古人又说,虽然不能够灭除业障,但是要伏住业障,就是讲我们要伏烦恼;断烦恼难,把烦恼伏住,我们逐渐逐渐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了。所以用这一句佛号把烦恼伏住。烦恼是什么?就是念头,就是妄想、杂念。
这念头一起来,古德也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来不怕,如果你不起念头,那你已经成佛了,成菩萨了,凡夫那有不起念头的道理,一定会起念头。要觉悟的快,第一个妄念起来了,第二个就阿弥陀佛,把这个妄念压下去了,这就叫‘功夫’。愈快愈好,阿弥陀佛要不快起来,那妄念一个接一个,它就麻烦了,就造业了。第一个念头起来还没有造业,我一句‘阿弥陀佛’把它伏下去了。
所以佛号念久了,专心念,一心听念,念久了佛号就有力量了,这叫‘功夫’。为什么?确确实实能把妄念伏住,控制住,有此本事就能往生。所以虽然不是断烦恼,是伏烦恼,伏烦恼容易,我们任何一个人在一生当中都可以作得到。如果讲断,那确实不是一般人可以作到的。
虽然伏烦恼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我们看到西方极乐世界的状况,就恍然大悟。西方世界没有恶源,所以你到那个地方,烦恼习气没有断,就环境也把你伏住了,没有源嘛。那个地方的人都是‘诸上善人’,没有坏人,没有害人的人,也没有欺骗人的人,都是好人;不但是好人,是最好的人,上善之人。
西方世界的环境,六尘都说法,所以那有不开悟的道理?故我们带著烦恼去西方极乐世界,到那边去不多久,烦恼真断了,他们的‘精勤求索’,一个是求理论,一个是求方法,然后才达到自己的理想、目标。
‘恭慎保持’,‘恭’是恭敬;‘慎’是谨慎;这样你所修学的才不致于丧失。下面说他修学的时间,这时间不是一个短时间,是五劫这么长的时间。这‘劫’在此地我们也不必细说了,是一个很长的时间。
佛经里说劫,有很多种的说法,其中我们最常听到的是‘增减劫’。佛告诉我们,我们娑婆世界的人,这人的寿命是讲平均的寿命,平均寿命最短的时候是十岁,那世界非常、非常之苦,每隔一百年增加一岁;过一百年就十一岁,再过一百年就十二岁。一百年加一岁,加到八万四千岁,这是平均年龄最高的。然后再从八万四千岁,每隔一百年减一岁,减到十岁,这样一增一减叫一个‘小劫’。二十小劫叫一个‘中劫’,四个中劫叫一个‘大劫’。
这个经是大乘经,大乘经上讲的劫数,一般都是大劫。法藏比丘修行的时间这么长,这样长的时间才能将一切诸佛刹土的长处、美好的地方,自己统统吸收了;不如人意之处,统统都舍弃了,完全取它最美好的。
十四、【于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刹。所摄佛国。超过于彼。】
所以它是集一切佛国里美好之大成,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这么建来的。因此到他那个地方去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呢,是十方世界移民去的,移民的条件很单纯,只要心清净,‘心净则土净’,教我们用信、愿、行这个方法修清净心,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能把妄想、分别、执著伏住,就达到初步清净的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能生凡圣同居土。 前面曾经和诸位报告过,佛在《无量寿经》给我们说了三个真实的智慧。‘住真实慧。勇猛精进。’怎么个讲法呢?你能够在一切法中认识佛法,这是真实智慧。这世间所有的法太多了,你能认识佛法,不容易啊。在一切佛法当中,你能认识大乘;在大乘法门当中,你能够认识净土;在净土法中,你能选择信、愿、持名,求愿往生,把心真正安住上面,这叫‘住真实慧’。
然后像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教我们用功的方法,这方法简单的讲就是对于这法门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那就是‘勇猛精进’。我们这一句佛号,一天到晚不要中断,知道只有这个是真实的,其它的都是虚妄的。
我们世俗人常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过因为现在我们还没死,所以妄想还很多,什么时候死,谁知道呢?没有人晓得。其实我们每天晚上睡著了,跟死了没有两样。所以晓得世间这一切都是虚妄的,都是一场空,这是我们真正要觉悟的。惟有念佛往生,生到西方,寿命同佛;阿弥陀佛无量寿,西方世界每一个人都是无量寿,所以修行时劫的长短,那就无所谓了,为什么?因为你有足够的寿命。
无量寿来看五劫,算什么吗?这时间不算长,所以说寿命长这才是真实的,没有寿命,所有一切都落空了。所以这才是真实的智慧,没有比这个更真实了。 这一句是教给我们修学的原则。佛家讲修行,首先要把‘修行’这个名词的定义搞清楚,‘行’是行为,‘修’是修正,当然我们的行为不正,这才要加以修正,如果行为正就不修了。邪正的标准是什么?此地简单给我们提出纲要,这就是我们修行的标准。
我们心里常常起‘贪嗔痴欲诸想’,这就不正了,这就需要加以修正了。真心里面没有这些东西,六祖能大师说得很好,‘本来无一物’,那是真心,那有贪嗔痴慢?这些东西是妄心,有了这些东西,我们虽然有真心,真心不能清净,必须要把这些东西除掉,你心就清净了。
外面是境界,‘色声香味触法’是外面境界来诱惑你,外面有诱惑,里面就起贪嗔痴。佛在大经上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我们本来是佛,现在堕落变成这个样子,什么原因?原因就在此地,我们经不起外面的诱惑,里面起烦恼。《华严经》上说得好,‘妄想。执著。’这是我们烦恼之所以生起,因为有妄想,因为有执著,执著就变成贪嗔,妄想是愚痴,这是病根。
我们要‘积植德行’,‘植’是培养、培植、累积、积功累德,要从‘不起贪嗔痴欲诸想’作起,‘不著色声香味触法’外,不被外境所诱惑,内里面不起妄念,‘贪嗔痴欲’就是妄念,那就叫‘功德’。你能这么作,这是功夫,你得的是什么?心地清净。
清净心能生智慧,那就是你所得,所以你得的是定、慧,这里面就有大受用。定、慧是自己的真心作用,他在宇宙之间,自己能作得了主宰。定、慧失掉了,自己作不了主宰了;那作主的是什么呢?作主的是烦恼、是诱惑。这烦恼、诱惑作主,人就可怜了。所以这个道理我们要知道,晓得修行修什么,无非是去贪嗔痴而已,内断贪嗔痴,外断一切诱惑。
底下一段,那就说得更明白了,举出许多例子。第十六是原则,第十七是许多例子了。 我们要想积功累德,‘德’是道德,就是此地讲的‘植众德本’,‘本’是根本。第一个要能吃苦,所以世尊常告诉我们,‘以苦为师’。实在讲,你初学时感到苦,你真正心得清净时,那是乐;别人看是苦,你自己非常之乐。到那个境界当中,看到世间人每天在花花世界里,你会看到那是真苦,苦、乐的标准不一样啊。
我们看苦行僧,他真苦,一天吃一餐,你看吃的东西很粗糙,我们觉得苦;穿的衣服很单薄,其实他那一件衣服,他夏天穿在身上凉,冬天保暖;不像我们,我们这个身体三天不洗澡,身上气味就很难闻了。我听人家告诉我,我没有见过,人家跟我讲虚云老和尚一年洗一次澡,他身上有香气,有一股清香。我们一年不洗澡还得了吗?我们看他苦,他看我们可怜,标准不一样,所以这个要知道。
‘计’是什么?不要计较,不要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少欲知足’,‘少欲’是什么?我们的欲望很小,很容易满足我们的生活,这样子,你才真正得到幸福快乐,那就是‘于人无争。于事无求。’,心安理得。对于世间物质生活不追求,能过得去就好了,聪明人是少欲知足,一昧追求物质精神享受的人,那是不知足,不知足的人苦啊,身心都苦,知足的人常乐。
衣食住行愈简单愈好,住房子,实在讲,愈小愈好,收拾容易。我在美国看到许多同修住的房子非常豪华,庭院好大,请我到里面坐坐,我感叹不已,为什么?不是人住房子,是房子住人;一天到晚就侍候这房子,整理这房子,所有的时间都浪费在上面,人是房子的奴隶,你说可怜不可怜?还要负担贷款,精神的压力好重,这是何苦来?愚痴啊!说他贪图享受,我没有发现他享受什么,我只发现他天天在作奴隶,什么事都不管了才叫享受。
在美国,大家都晓得请人作是不可能的,样样事情自己作,这那叫享受?房子在享受,他在作奴隶。所以我在没学佛之前就很懂得一个享受的观念,那就是‘愈小愈自在’,我的房间十分钟就收拾干净了,你说这多自在。衣食住行都要简单,饮食简单,长寿之道。我们中国人常讲‘病从口入’,现在人奇奇怪怪的病多得不得了,那来的?饮食当中来的。
饮食简单,天天吃一样的菜,吃得没味道,那是心里在作祟。牛、羊天天吃草,一辈子吃草,没有换第二样东西,又肥又壮,这是事实。我们到大陆上去旅行,大陆农村里吃的是粗茶淡饭,没有这些肉食,偏偏那里的人健康长寿,这给我们作了一个证明,愈是单纯的饮食,愈是健康长寿之道。所以我们观察大陆农村的同胞们,第一个他心清净,他没有什么妄想;第二个他生活规律,饮食简单,这是他们健康、长寿的原因。我们吃东西,餐餐都要挑口味,一身的毛病,所以‘少欲知足’是健康、长寿之道,也是养生之道。
‘专求白法’,经典是从印度文翻译过来的,我们中国人习惯讲‘善恶’,印度人讲‘黑白’,黑就是恶,白就是善,所以‘专求白法’就是‘专求善法’,一心向善,一意向善。什么是善法?什么是恶法?善恶,佛在经上为我们讲了一个最简单的标准,佛告诉我们,凡是自利都是恶;凡是利益众生的,那就是善。
我们初学佛的人听了这几句话,很不服气,为什么为自己就是恶?假如你对于佛法道理稍稍明白一点点就知道。佛告诉我们三界六道是怎么来的呢?是由我执而来的,换句话说,念念都有自己,念念为自己,这是变现出六道轮回。所以阿罗汉他超越六道轮回,他凭什么?阿罗汉没有‘我执’了,所以‘我执’破了,轮回就没了;‘法执’破了就明心见性。
两种执著,法执就是所知障,我执就是烦恼障;有‘我’就有烦恼,有法执就有无明。所以破我执就超越生死轮回,故佛教给我们,如果念念都想自己,你这个我执天天在加重,你怎么能出得了三界?小乘人修行,困难;我执是无量劫来生生世世坚固的习气,怎么会破得掉?你晚上作梦也没把自己忘掉,可见得真难。
大乘方法巧妙,教我们起心动念去想一切众生,利益大众,逐渐把自己淡忘掉了,起心动念,所作所为都要为众生,不要想到自己。
众生有福,那我这身也福,因为我也是众生之一,不是众生之外;众生有难,我也免不了。所以起心动念去想众生叫‘惠利群生’,不要想自己,这样就对了。而且尽心尽力去帮助一切众生,‘志愿无倦’,不疲不倦,认真努力去做,你就会作得很自在了。
我这个身体现在在这个世间,干什么用的?替众生服务的;我的身体健康、长寿,众生有福;我若短命死亡了,众生没福。身体与自己不相干,与自己没有利害得失,是利用它来作利益众生的工具而已,这怎么不自在?一桩好事作圆满了,自己没有功;作失败了,自己没有过。没有功过,利益是属于大众的,所以‘志愿’就‘无倦’了。
‘忍力成就’,这里面当然还得有真实的智慧,前面讲‘住真实慧’,由于有真实的慧,他才知道利益众生是桩善事,也有机缘,也有程序,也有先后次第,必须要有耐心才能成就。正如同《金刚经》上所说‘一切法得成于忍’,所以菩萨六度,‘忍辱度’是成败的关键,你看《金刚经》六度说得很详细,但是说得最多的是‘布施’和‘忍辱’。换句话说,佛在般若会上特别强调这二条。
十七、【于诸有情。常怀慈忍。】
这是教我们处事、待人、接物,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待人?要以慈悲心,要以容忍心,对人要慈悲,要能够容忍。
十七、【和颜爱语】
这是表现在外面的态度。
十七、【劝谕策进】
时时刻刻以善巧方便劝勉大众,帮助他求进步。那些事情?以下所举的都是一切善法,一切幸福的真正根源。
十七、【恭敬三宝。奉事师长。】
这里所说的三宝是指住持三宝,和我们所讲三归依的三宝不一样,三归依所说的重点是自性三宝,觉、正、净是我们真正的归依处。此地所说的三宝,用现代的话的说就是教学的机构,我们对它要恭敬,没有这个机构,佛陀教育就不能推行了,所以此地的三宝是指道场。
当然这道场要有真正的内容,有真实的内容,具足佛、法、僧三宝,三宝当中以法宝为主。佛不在世了,我们要依法来修行,佛所说的经典很多,经后人集结,我们中国人称为《大藏经》,这《藏经》,古人也有个比喻,比喻作宝山,我们入了宝山,要是一无所得的回来,那就非常可惜了。
入了宝山,我们要求的是什么?这事自己一定要清楚,如果这比喻难懂,我们再用一个比喻,古人到山上去采药,这比喻好懂。我们三藏经典好比大山一样,这山上什么药都有,你到山上采什么药?一定采能治好我这病的药,那就对了。所采的药治不了自己的病,那你就错了。我们到宝山不是替别人采药,是替自己采药,那就对了。
因此,这么大的经典,我们要的是什么?这就是我们在佛法里面的修学,究竟要修学那个法门?那就细细想一想,我今天要的是什么?这法门确实能帮助我解决问题,能够增进我生活的幸福,确实能帮助现前社会安定,世界和平,这就是我们当前所需要的。
因此,古来祖师大德讲经说法,即使同一部经,讲法不一样,我们看看这些注解就晓得了。唐人的注解和宋人的注解不一样;宋人的注解和明、清的注解不一样。为什么说法不一样?是这个时代的人需要不一样,他那个说法一定能契合那一个时代人大众的根基,让大家都能得到利益。所以我们看古今的注解,就能够了解到注解等于是用药,也就能知道某一个时代,那些人的心理之状况,他所要求的是什么。
所以经没有一定的讲法,这是遇到真正善知识才有这个本事,我们经上常讲‘圆人说法。无法不圆。’,你要碰到那个善知识才行,遇不到善知识,我们自己看经论,一筹莫展。好在是经典多,这一部看不懂看那部,能够在经典里面体会几句,我们一生就受用无穷。我们这次在经典里选择这些句子,就是这个意思,选择我们现前最需要的,我这个选择是现前大众所需要的,不一定是净土宗的。如果专为修净土的人来选择,我不选这些,应当选什么?选四十八愿啊!所以这不是为净土选择的,是为广大大众,现前所需要的,是以此标准来选的。
所以三宝是教学机构,三宝里的僧宝与佛陀教育的承传有著最大的关系。僧,实在说就是职业的传教师,对于佛教育一定要认真的修学,勤恳的去弘化、去宣扬。
‘奉事师长’是我们古时候所说的‘尊师重道’,佛法与我们儒家同样是建立在孝亲、尊师的基础上,儒教育是以此发扬光大的,佛陀教育也是从这里发扬光大的。所以孝亲非常重要,从孝亲这才能够尊师;我们对老师真正能够尊敬,老师的道,我们真正才得的到。假如对老师没有尊敬心,这个老师再高明也无法传授给你,为什么?你不相信嘛,你不愿意学;你对老师尊敬,老师的话你听得进去,你会认真依教奉行,功德利益你当然就得到了,所以‘尊师’是为了‘重道’。
十七、【无有虚伪谄曲之心。】
这不仅是对三宝、对老师,对一切大众,我们都要用真诚的心,要培养这个习惯。别人欺骗我,无所谓,不必去计较,不要去认真,我们绝定不可以欺骗人。为什么?我们希望再过几年就到极乐去了,极乐世界没有一人是骗人的,我们还要欺骗人,换句话说,极乐世界去不了啦。我们被人骗没关系,极乐世界照去,不可以骗人,所以我们的目标和世间人不一样。欺骗人的人,他们是搞六道轮回,我们是想和六道轮回告别,所以六道轮回里面这些习气应当要断除。
十七、【庄严众行。轨范具足。】
‘庄严’是我们世间人常讲的真、善、美,世间人讲真、善、美,实在说,有名无实,西方世界那是实实在在的真、善、美、慧。我们遵从佛的教诲,以真诚心、恭敬心、清净心、大慈悲心,处事、待人,接物,我们的心行那就‘庄严’了。
我们念阿弥陀佛,我们一定要以阿弥陀佛的本愿作我们自己的本愿,念《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不是念阿弥陀佛的愿,是依照阿弥陀佛发这个愿,我也发这个愿;我发这个愿和阿弥陀佛一样真实,这叫‘学佛’,这是真实、真正的。
‘轨范具足’,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模范’,‘具足’是没有欠缺,无论在那一方面都可以作大众的榜样,不但作修行人的榜样,也作一般社会大众的榜样,所以此句话里面的意思是无尽的深广。我们现在在这个社会是什么样的身份、什么样的地位,从事某一种的行业,我们在同行里都要作大家的榜样。你看《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五十三位善知识都是菩萨,这些菩萨所示现的大多数都是在家身份,五十三人只有五人是出家身份,其他都是在家身份。各行各业,男女老少,所表现的都是社会的榜样,都是大众的典型。
所以不仅是言教,也身教,一举一动都是大家的榜样,这叫‘菩萨’,这叫‘大慈大悲’。久了能够转移风俗,劝化大众,所以他这个劝化不仅是用口,所作所为,起心动念,刚才说了,世间人都为自己,菩萨都为众生。在家菩萨从事这个行业,这行业也是为社会、为众生,那就是菩萨。
我开了一间公司,公司里头用了几十个员工,我必须要体认到,我养活这么多人家,我一定要把公司办好,这才是菩萨。若认为他们都是替我赚钱的,赚来养活他自己一家的,这是凡夫,凡夫和菩萨差别就在此地,菩萨心是利益社会、利益众生,不是利益自己的。所以你就愈做愈愉快,没有烦恼了。员工愈做他心愈服,为什么?这一个公司就是他自己的家庭,他怎么不尽心、不努力?那里还有什么劳资纠纷,劳资纠纷都是产生在自私自利。所以这一句包含的意思就非常之广。
十七、【观法如化。三昧常寂。】
这二句是属于境界,‘法’是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是如幻如化,《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何必当真?‘三昧’是梵语,中文是‘正受’之意,换句话说,享受啊,享受什么?清净寂悦,这清净寂悦的享受是佛与大菩萨的享受,我们在家菩萨也能得到。
我们同修当中也有生意作得很大的,公司开很大的,遇到我,‘法师,我苦得不得了,员工不听话...生意不好作...天天在操心。’,有什么好操心的?他不懂得‘观法如化。三昧常寂。’,没有遵守佛的教导,佛的教导你要是真正听进去了,依教奉行,你会过得非常快乐,非常自在,那有苦?
企业家也有不少学佛的,但是他学佛没有学得透彻,对于佛所讲的这些原理、原则,没有觉悟;真正觉悟了,那就不一样了。我们看到梅光羲老居士在《无量寿经》序文里所写到的,满清在初期时,宫廷里读《无量寿经》,所以清朝那时兴盛,在我们中国历史上,过去是没有过的,康熙、雍正、乾隆一百多年,将近一百五十年,最盛的时期,宫廷里皇帝带著文武百官每天念《无量寿经》。
这个高明,大家都听佛的教训,依照佛的教诲去作。如果我们知道这殊胜的利益,你一个公司行号,早晨员工上班,可以用个十五分钟、二十分钟读经,老板和员工都听佛的话,都是佛弟子,都遵照佛陀教训来行事,那有不兴旺的道理?
今天世界上有句很时髦的话,‘建立共识’,我们的共识依据什么建立?依据佛法,依据佛陀的教诲,这就对了。大家都能够依照佛所说的去作,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观法如化’这是智慧,这才知道一切法的真相,一切法真相了解了,明白了,处理自然就非常容易了,不会错误;所有一切错误的措施,都是对于事实真相不了解,这才把事情做错了。都能了解,怎么会做错事呢?所以心是清净的。‘三昧常寂’,‘三昧’是正受,正常的享受,心地清净这才是真正的享受,这是世间人不知道的。什么最乐?心地清净最乐,没有妄想,没有烦恼,没有牵挂,没有忧虑,你看那多乐啊,世间人不懂,这叫‘真乐’。
十七、【善护口业。不讥他过。】
这是身、语、意三业的造作,佛教我们一个原则,必需要遵守的,‘守口如瓶’;看到别人过失不批评,不要去说,为什么?我们见到的未必是真实的,《阅微草堂笔记》里记载有一段事情,说有一个出家人住在一个小庙里,就他一个人住在小庙,这个法师平常的行持,没有人瞧得起,不但小庙里没法器,大概他也不作早晚课,连香花的供养都或有或无,他自己也种些菜维持生活。
附近人看到了,除了他没头发及无妻子之外,跟在家人没有两样,没人瞧得起他,也没有看到他念经,也没有人看到他念佛,就这样在这破庙里住了二、三十年。有一天他把邻居统统召集起来,他说他要往生了,居然坐在那儿走的,跟大家说完之后就走了。人家内在的工夫,往往我们会看错了,他心真清净,外面邋邋遢遢的,连早晚功课都不作,不像样子,但他真修行,临终一著,示现给人看出来了。所以我们往往由外在看一个人,不见得是真的,故言语一定要谨慎。
十七、【善护身业。不失律仪。】
‘身’是动作,‘律’是戒律,‘仪’是威仪,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礼节。佛法‘律仪’包括一般礼节、法律,就是守法;还包括道德的观念、风俗习惯,像这些都要注意,都要遵守的。
十七、【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三业当中最难的是意业,最容易造恶业的是口业,所以他把口业摆在第一,通常我们讲身、语、意,他把口业摆第一,就是人最容易造作的是口业。意业要清净无染,学佛不仅仅是出家,在家也学佛,佛是什么?佛就是清净心,你看《无量寿经》经题上,‘清净平等觉’,虽然讲的三桩事情,‘清净’、‘平等’、‘觉’,一而三,三而一,心清净了一定平等,他不平等怎么会清净?既然清净了一定觉,清净心起作用就是觉,觉心一定是清净的,一定是平等的。所以这三个,一个得到了,三个一定都具足。
我们学佛,特别是净宗所说的,偏重的是清净心,我们只修清净心,平等、正觉自然在其中。一切时、一切处,无论是顺境、逆境,保持心地的清净无染。这个无染是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内不起贪、嗔、痴、慢,外不执著这一切善恶境界,我们的心自然就得清净了。诸位要知道清净心是真心,清净心是真实智慧,你处理一切事绝不会有错误,无论什么事情,你会处理的恰到其分,作得非常圆满。一切的错误都是从欲望上生的,都是从利害上产生出来的。 ‘恒’是永远不能断的,时时刻刻都应当要遵守这六个原则。‘布施’对自己来说是放下,是舍弃,帮助别人。大乘经上将‘布施’归纳为三大类,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佛告诉我们,财布施得财富的果报;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你看这三种果报都是我们所希求的,我们希望有财富,有聪明智慧,有健康长寿。这心里求,不知道去作,去修因,那都叫‘打妄想’,那是求不到的。
希望自己财富不缺乏,你就修财布施;希望自己聪明智慧,你就修法布施;希望自己健康长寿,修无畏布施,无畏布施里第一个就是不恼害一切众生,不但不杀生,令别人及另外众生起烦恼都不可以。所以佛家,特别在中国,这‘素食’就是属于无畏布施,不食众生肉,不恼害众生,更积极的就是放生。
放生,在美国这个环境里和中国不一样,美国一般人对小动物都非常爱护的,和我们中国不一样,中国人什么众生都吃,都要杀害,所以杀业造的很重,这当然都是有果报的,这我们应当要知道。
这些事情真正知道的人不多,我学佛之后才晓得这桩事情,这三种果报我也想得到,所以老师就教我修因,认真的去修。我是一个很没有福报的人,这个我自己知道,而且是短命之人,过去许多为我算命、看相的都这样说法,我也同意,我心里很清楚、很明白。但活到现在还没死,好像现在这福报一年比一年大,那里来的呢?都是这一生依照佛法修学来的。
福报不能自己享,自己享,没几天就享完了;福报来了给大家去享,这福报就永远享不尽啊!这是真实的,有福大家享,自己不必去享受,这个是真正的福报。聪明智慧增长,对于一切事理、过去、未来,看得比以前更清楚、更明白;我们作利益众生的事情,作得更恰当、更美满。没求寿命,自己就延长了,这真正得自在。所以菩萨行里面,布施列在第一。
第二是‘持戒’,不但佛为我们制定的戒法要遵守,刚才说过了,世间的法律、风俗习惯也统统要遵守,这些都是属于戒律的范围。所以持戒,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守法。‘忍辱’这是讲有耐性,无论作什么事情要忍耐,忍耐才能够圆满,才能够成就。‘精进’是菩萨道唯一善根,特别注意是‘精’,‘进’是不退,‘精’是纯而不杂,那你会在短时期有很殊胜的成就。
于现在,我们学佛的同修多半犯了一个毛病,就是同时学的东西太多、太杂,虽然天天在进步,他是杂进,他是乱进。所以费的时间很多,用的精神也很多,所得到的非常有限,这毛病在此地,不知道‘精进’真正的利益。实在讲,现在好的善知识也很难遇到,我这一生有一点小成就,是得力于好老师,我的老师是绝对禁止我杂进、乱进。
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十年,李老师教导我们,聪明能力好的顶多也只能学两样东西,绝定不同时教三样;看你程度不够,只可以学一样。一门学会,要他认为你可以,才可以再学一门,否则的话决定不许可。我在李老师会下十年学五部经,一般的佛学院里,一学期都不只五部,我十年才学五部,那五部经呢?我告诉你们大家,我第一部学的是《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这本子我印得很多,你们大家都看到,很少,一点点,不多。第二部学的是《阿弥陀经》,第三部是《普贤菩萨行愿品》,第四部是《金刚经》,第五部选了一部大经,《楞严经》,十年我就学这么一点东西。
李老师的标准是这东西学会了,什么叫‘会’呢?你能够在讲台上跟大众讲得很透彻,这算你这部学会了,你才可以学第二部。如果不是在讲台上表演一番,他在最后一排坐著听,为什么?我们没有麦克风,要他能听得见声音才行,他听不见,不算。这就像是考试,我们的考试是这个考试法的。所以不可以同时学两样东西,就怕杂,就怕乱,所以它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这个基础奠定下去了,其它的大经大论,我们拿到手上没有困难,自然就能解决了。
我在台湾讲经,恐怕至少有五、六十种之多,都没学过的,包括《华严》、《法华》,都没有学过的;那《地藏经》讲了好多遍,禅宗的典籍也好多,都是没有学过的,这就是佛法里所讲的‘一经通,一切经通。’,问题是你有没有真正学通。所以真正好老师,他的标准是在此地,你学两样东西,你分心了,你的心不专,你就学不好。所以世间事情,没有什么难,也没有什么巧妙的,就是‘专精’就成功了。
你们是在家居士,我在台中学佛的时候是居士身份哪,那时候没有出家;如果我出家了,到李老师那里,恐怕什么都学不到,为什么?李老师对出家人很恭敬,这一恭敬,那就完了,所以幸好那时没有出家。没有出家,他把我当小孩看,李老师大我三十八岁,所以可以打,可以骂的,他是真打人,真骂人,教学非常严格,你不愿意接受,那你就出去。你跟他学,他真打人;但是在他打人、骂人的时候,教室外面派人看著,不准人接近,为什么?怕难为情嘛,同学在一块,看到没有关系,不能让外人看到。
外人看到时,哎呀,他今天被老师打了,被老师骂了,这多难为情,我们又不是小孩,都是二、三十岁的人了,里面年龄最大的林看治,六十岁,最小的都二十多岁。所以这么大的年龄了,他老人家还是打,还是骂,所以要关门教学,不能让人看到,道理在此地。这是‘精进’,所以你们要想成就,要记住,‘精进’。
‘禅定’,‘定’是心有主宰,不会轻易的被外面境界动摇,你如果学一样东西,专心在这一样东西,人家说那个不好,我并不动心,你心才有主宰。‘智慧’,简单讲就是理性、理智、而不用感情,处事、待人、接物,要有理性、理智,一动感情就失败了。这是教给我们六个原则,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菩萨以这个六条纲领‘教化安立众生’。 这几句实实在在可以作为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处事、待人、接物的准则,佛首先教我们要‘发菩提心’,‘菩提’是梵语,它的意思是‘觉悟’,‘发菩提心’也就是‘发觉悟之心’,这一点关系最大。凡夫之所以称为凡夫,实在说就是迷惑颠倒,‘菩提心’恰恰和这相反,我们不迷惑、不颠倒。怎样才是真的不迷惑、不颠倒?
我们从形相上去观察那就很清楚了,一个真正觉悟的人,也就是对于自己、对于我们生活的环境认识得清楚,认识正确,这个认识就是觉悟,我们认识没有错误。可是这个标准在那里呢?佛是一个真正觉悟的人,换句话说,佛就是我们的标准,佛告诉我们这世间的真相是苦、空、无常,这是世间法的真实相,任何一个人都不能避免。
那有无真常、不苦、不空?佛告诉我们有,确确实实有,常、乐、我、净,那真有,但是常、乐、我、净不在我们这个世间,我们这个世间是苦、空、无常;常、乐、我、净是诸佛菩萨的境界,确确实实有的,这是我们必须要把它认识清楚,认识清楚之后,我们一定会舍弃苦、空、无常的世间,我们要去取得常、乐、我、净的境界,一定要能够取得,这就是真正觉悟的人。
换句话说,佛门常讲的‘了生死。出三界。’,‘了’是明了,对于六道轮回生死的状况,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觉悟了,不迷了。所以事实真相搞清楚了,那我们第二步就是要超越六道,要摆脱轮回,这就是佛菩萨的事业,这是真正觉悟的人。
佛又告诉我们,佛陀在世时,所谓的正法时期,人的根性很利,修学一切的法门,多数人都能成就,根识利。到像法时期,距离佛陀时代远了,人根性差了一等,传下来的佛法,慢慢也变质了,怎么变质呢?参杂著许多众生的知见在里面。
佛的经没有变质,讲经的人把经讲变质了,传的时间愈久,愈传愈讹。我们现在是末法时期,距离佛灭度三千多年了,按中国人的记载,今年是三千零二十年,变质的状况愈来愈严重了,严重到确确实实教我们无所适从,我们要想在佛法上修学而得证果,就愈来愈困难了。
因此佛在《大集经》里为我们留了一句话,这实实在在说呢,世尊对于今天社会状况,他在三千年前就看得清清楚楚、了如指掌。我们真正有心求出离的人,真正有心求佛法证果的人,佛没有辜负我们,所以在《大集经》上告诉我们,末法时期修净土成就。这句话实实在在是世尊告诉我们现代的人,我们依照此法门,决定成功。此法门一直到末法的终了,正如同《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将来佛法在此世间灭尽,我们晓得末法是一万年,现在才过一千年,还有九千年。九千年后佛法灭尽了,《阿弥陀经》还在这世间多留一百年;一百年之后,《阿弥陀经》也没有了,还有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尚留世间。
由此可知,这六字洪名功德不可思议,连那时期的人,依这句名号都能得度,何况我们现在?我们再回想古时候,道绰大师,这是唐朝时候的人,一生讲净土三经二百余遍,这法师一生其它的经统统不讲,只讲净土三经,这是净宗的一代祖师。由此可知,他心之专,专修专弘,那叫‘圆满的菩提心’。
所以我们真想了生死,第一个要真正知道人生苦啊,来生还要再作人吗?这一辈子苦还没受够吗?来生必定比这一生更苦。来生不想作人,这愿望能达到吗?可以说除了念佛求生净土之外,你的愿望不见得可以达到。所以我们要有决心,这一生当中决定得生净土,一定得生,这就是真正的菩提心。
觉悟的心有了,下面还有觉悟的行为,也就是说,我们要过一个觉者的生活。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也是念念觉而不迷,这才行啊。下面就是佛所教给我们,菩萨住在世间,他们的起心动念、造作行持。
第一要‘持诸禁戒。坚守不犯。’。第一个就是持戒,这在前面为诸位报告过了,广义的持戒就是守法、守礼,佛为我们制定的戒律,我们要遵守;遵守戒律一定要懂得戒律的精神、戒律的旨趣,才不致于死在戒律条文之中,为什么?条文是依照当年印度那一个社会背景、生活方式所写的,和三千年后我们现代人、现代生活方式不相同。所以说要守它的精神,而不是在条文上。
条文里面只有几个重戒是永远不变的,像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是永远不变的,超越时间,超越空间。其它在生活习惯里,许许多多的威仪,现代都用不上了。以穿衣来说,我们中国人穿的衣服,和印度人一块布裹在身上不相同;饮食,印度那时出家人吃饭是托钵,现在是接受供养,不在外面托钵了,所以这些生活方式,戒律里都用不著了。现在读这些戒律是纪念的意思。
戒律的精神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是小乘戒,‘众善奉行’是菩萨戒,就是大乘戒。因此善恶的标准我们要知道,经论里将善恶的标准讲得很详细,它也有层次的不同,有浅深次第不相同;如同我们一般人讲的‘五乘佛法’,这就是把佛法分为五个层次:人乘佛法、天乘佛法、声闻乘佛法、缘觉乘佛法、菩萨乘佛法。
五乘里人和天都没有出三界,没有超越轮回,这个诸位要晓得的,到声闻、缘觉这才真正超越六道轮回。可是圆满的佛法是建立在作人的基础上,人都作不好,怎么能成佛作祖?所以学佛从那里学起?从作人学起。世尊在《观无量寿经》教给我们,未学佛之前先修三福,三福里第一条就是人天福报,共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作人的基础,底下第二十条就是十善,我们以此为生活原则,一定要遵守它。
禁戒里包括了最重要的五戒,五戒叫‘根本戒’,诸佛菩萨都遵守的。从戒律引申就是法律,我们奉行国家政府颁布的法律,绝对要遵守;道德的观念、风俗习惯都要遵守,都是在戒律范圉之内的。要克制自己的情欲,‘坚守不犯’,这就是‘诸恶莫作’,小乘戒律的精神。
‘饶益有情’此句是属于大乘菩萨戒,‘有情’是说众生,有情的众生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广大的人群,要作对人有利益的事情,这利益上加‘饶’,就是最丰饶的利益,现代人讲最高的利益、最大的利益。这事我们要尽心尽力去作,也许我们的力量很有限,很有限不怕,问题是你有没有这个心。你有真诚的心、恭敬心、精进心、耐心去作,必定得到诸佛菩萨威神加持,一定能够教你满意。
佛在大乘经上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这句话很重要,从心想生,我们天天想它,念念不忘它,这事情就成功了。如果想这事好难,作不到,算了,那这事情就不能成功了,为什么?你这念头中断了,不能产生力量。真正能发生不可思议的力量是你念心不断;我们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念佛可以成佛,念佛人必定得生净土也是这个道理。我念阿弥陀佛,念西方极乐世界,念得很勤,念得不断,那时一定就把阿弥陀佛给念来了,就这么回事情。所以‘饶益有情’的事情,我们要尽心尽力的去作,对于众生有真实的力量,有广大的利益,这念头绝对不教它中断。
‘所作善根。悉施与之。令得安乐。’,这是说将我们的心量拓宽,未学佛之前,我们念念都想自己,想到自己这一生的幸福、家庭的幸福,很少去想国家、去想社会、去想一切众生,这心量小啊。学了佛之后,尤其是看到阿弥陀佛的大愿,他的境界包括了虚空法界,那是真心圆满的显露,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所以我们无论作什么事情,小小一点善事,都要把这些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要用现代的话来说,我们所修的福报与一切众生共享,回向就是这个意思,我不独享,我与一切众生共享,这就叫‘回向’。我把我的智慧、福德、才艺、能力都与一切众生共享,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得到安乐,这叫‘菩萨行’。一个觉悟的人他一定是这样的行为,假如他不是这样的行为,念念还是自己、为家庭,甚至为一个小团体,他没觉悟。为什么?心量小啊,觉悟了心量一定是很大的。
以下这段就是十善业道,我们起心动念,处事、待人、接物的标准,人若能一生依照这十条去作,那才叫‘善人’,这是善恶最简单的标准,这十条我们就不必细说它了。 这于我们身心修养、健康长寿、幸福快乐有很大的关系,这四句作到了,上述诸项决定得到。会养生的人,人常说的长寿,长寿要健康、要不老,那才叫‘真正幸福’。怎样才能作到呢?‘一心清净’就作到了,佛经上不是常说‘依报随著正报转’,正报是什么?正报是心,就是我们讲的念头,这念头不是真心,是妄心;妄心它会起很大的作用,什么作用?所有一切现象的变化都是它在主宰的,大经上所说的森罗万相、一切万法,皆是唯心所现。
心是不生不灭的,清净无为的,所以唯心所现的那个境界也是不生不灭,那是真的。佛在经上称这境界为‘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唯心所现,如果把‘一真法界’迷了,这迷了自性就变成凡夫了。这一迷就把不生不灭的真心变成了生灭心,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妄想念头,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从早到晚不晓得有多少念头在生灭,生灭叫‘十’,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怎么变的?唯识所变。
这‘唯识所变’就是刚才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想’是‘十’,真心不想,真心里头没有想,所以十法界是从心想生。换句话,这‘心想’、‘十’,它是能变、能生,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所变所生,我们要把这个道理、事实真相弄清楚。搞清楚、搞明白了,就自己会变啦,就能够随著自己意思去变了,譬如我想健康,我想不老,你懂理论和方法,你就会变了。你不懂这方法,就坏了,随著你的情绪,随著外面环境去变,自己作不了主宰,这就有苦了。
因此我们用心,用什么心呢?要用一心,要用清净心。心一清净,心就健康,心健康,身就健康了,生理随著心理在转变,操纵在心理,心清净,身就清净,身心清净那有不健康的道理?绝定健康。
‘一心’在我们净土宗修行的标准就是‘一心不乱’,我们这‘一心’真正的内容是什么?就是这一句万德洪名,一天到晚把这心定在‘阿弥陀佛’佛号上,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佛号,‘南无’是印度话,中文是‘归依’之意,‘南无阿弥陀佛’的中文意思就是‘归依阿弥陀佛’、‘礼敬阿弥陀佛’。
‘依’是依靠,‘归’是回头,从万事万法里回头,现在一心依靠阿弥陀佛,这就行了。你真回头,所有一切污染离开了;真依靠,那就清净了,所以‘一心清净’非常重要。
‘端正身心。绝欲去忧。’,刚才我说了,我们要健康,我们要长寿,我们还要永远保持年轻,这两句话就是永远保持著年轻,重要的就是要‘端正身心’。‘端正心’就是前面所说‘一心清净’,你的心就端正了。心里只有一句‘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外什么都没有,这心是真的端正。
言语是‘身’的一部份,我们身体的动作,一举一动,一言一笑,这都是属于‘身’,身直端正要与威仪相应,威仪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与礼相应。礼,诸位要知道,古今中外不同啊,我们要守礼,我们要懂古礼,古礼不能不懂;也要守现在人的礼,因为我们是现在人。所以古礼的精神我们明白了,现代人的礼节我们遵守,一举一动都能够合礼,不违背佛菩萨的教诲,这就是‘端正
身’。
下面这句是我们身心不端有著很大的障碍,必须把这个障碍去掉,身心就‘端’了。那两大障碍呢?一个是‘欲望’,一个是‘忧患’。对身体的障碍是‘欲’,它在那里诱惑你啊,使你的身不端正。心有‘忧’,所以你的心就不能端正,真正要作到‘身心端正’,一定要把‘欲’、‘忧’去掉,没有欲望,没有忧虑。
不但自己没有名闻利养、享受五欲六尘的欲望,在菩萨道里,前面不是说‘饶益有情’吗?我们去帮助别人,连这帮助别人的欲望也没有了,那才清净啊。有度众生的欲望,还是错了。佛在《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佛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度者。’,佛没有度一个众生,为什么?一切事情随缘就好,‘随缘’用现代的话就是‘顺其自然’,有这个机缘,我们尽心尽力去作,作了也不必居功,没有缘就不作,这样就好。不要去攀,要随缘啊,你们同修说要怎样,要发动搞什么,那叫‘攀缘’。
攀缘,心就不清净了,对于自己的损失非常大,对于别人也不见得作得很圆满。古人常讲‘好事多磨’,古时候磨少,现在磨多,多少百倍千倍都不止啊。你要作好事那有那么容易,好事不知不觉变质,就变成坏事了,变成造罪业了。这是我们不能不小心,不能不谨慎的。
所以我们做人,随缘随份去作,不要攀缘。我们为社会、为大家是作了一些事,在台湾、在国外,也有些同修来告诉我,我们应该募化一笔基金,大家来凝聚力量,我说不要,为什么?流弊很多,不可以这样作法,还是随缘作得心安理得,作得真快乐。
我学佛这么多年,没有忘记老师的教训,我们力量多就多作,少就少作,没有就不作,这个好啊。所以绝对不要伸手向人要钱,这个很重要,绝定不能够化缘,绝定不要生事。天下什么事最好?无事最好,好事不如无事,所以无事最好,这个要知道,所以要‘绝欲去忧’。
‘慈心精进’,‘慈心’是慈悲心;对自己,心要清净;对众生,心要慈悲。‘进’是不退,一直往前进。‘精’是纯而不杂,一个目标、一个方向,勇猛精进。 这些都是障碍精进的,要真正作到‘慈心精进’,必须要把这些障碍除掉。第一个是嗔恚心,是大障碍,所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一切障碍都来了,不要有嗔恚心。这桩事情很不容易作到,为什么作不到呢?是因为你把世间一切人事看得太认真了,所以才觉得很难。
佛告诉我们,这世间一切事,是怎么回事呢?梦幻泡影,假的,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是妄。’,我们要常常记著《金刚经》上这几句对宇宙人生的写实,‘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人与人之间,人与万物之间,都是因缘果报。缘里面有善缘、恶缘,所以当我们遇到恶缘现前时,晓得恶的果报是过去有恶缘,别人对我不高兴,有杵逆之事,一笑了之,知道这笔账消了。假如我们嗔恚心再发起来呢?那好了,这笔账又要加上了,不但消不了,麻烦还在后头,为什么不让它消掉?欠财的还钱,欠命的要偿命,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只有真正觉悟的人,这心很平静,很平淡。善缘来,也没欢喜心;逆缘来了,也没有嗔恚心;永远保持心地的清净光明。心清净,对这事情的前因后果,就会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不能有嗔恚,不能有嫉妒。这嫉妒,说实话,糊涂啊,贪嗔痴里,这是属于痴,愚痴啊,见不得别人的好处,别人有好处,那是他有好因得好报,这有什么好嫉妒的呢?
我们自己要想得好果报,不难,种好因就行了。所以要懂得随喜功德,要有成人之美的心愿,不成人之恶,把嫉妒的障碍打掉。
‘不得贪餮’,‘贪餮’也是众生的一个大病,狭义来讲是挑剔食物、好吃;广义来讲,是指一切物质的享受,均不可以贪图。‘悭惜’是吝啬,自己有的不肯布施,这是错误的。前面说过,布施的功德非常、非常之大,对自己可以断烦恼、消业障,这是对现前来说。对修学来讲,能够破无明、见本性。
所以菩萨修行,说实在话,就是修布施。你看六度里所说的,第十八条里讲的也是六度。布施一共有三大类: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我们把六度合起来看,布施里有这三种,持戒、忍辱是属于无畏布施。一个持戒的人,大家对你不会提防,譬如说你持不偷盗的戒,他的金银财宝放在这里,‘他这个人不偷盗,我们放心他。’,他没有恐怖的心,这就是无畏布施。他修忍辱,我们说话不小心得罪他,‘没关系,他不会计较的。’,所以人家心里很安,不会害怕。所以这二种都属于无畏布施。
精进、禅定、智慧是属于法布施,所以你看看六度,一归纳就是一个‘布施’,六度统摄万行,菩萨所修无量无边法门,不出这六大愿;六大愿一归纳,就是一个‘布施’,所以才晓得布施的功德是真正不可思议,为什么不肯去作呢?我们要修‘一心清净。端正身心。’,能修布施就能够得到,问题在你要真肯干才行。‘贪餮悭惜’是无始劫来的习气,是不能认真修布施的最大障碍,必须要克服。
生活要节俭,而且要能够保持;将来发达有大财富,生活还一样节俭,那这个人真正有福报了。我们在历史记载上看到了一个人,范仲淹,宋朝时的宰相,他是清寒出身,当秀才时在庙里住,家境清寒,每天煮一锅粥,大概煮的比较厚,把它切成四块,每餐吃一块,过这样日子。一直到以后当将军、宰相,他家庭的生活还是保持著最清苦的标准。
他收入很丰富,拿来作什么用?拿来帮助穷人。我们念古文《忆田记》,上面写著他为人的状况。他当宰相时养三百多家,凭一个人的收入;你想想看,他要是自己过,那日子多愉快啊。养三百多家,自己的生活就非常的清苦。我们印光大师对他非常佩服,非常尊敬。在中国,孔子之外,范仲淹是第二人,他的家运,世世不衰,永远保持著家风。
范仲淹的儿子都很了不起,儿子当中有一个是当到宰相的,一个是御史大夫,以现在的话说,像台湾的制度,一个是行政院长,一个是监察院长,都能保持家风。范仲淹死了之后,连棺材都买不起,你想想他自己家里的生活标准,他所有一切的收入都作社会慈善事业,帮助一些苦难的人;帮助一些年轻、家境清寒,可以受教育的,他办义学,请老师来教导这些学生,替国家培养人才。
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死了以后将住宅捐献出来作寺院。所以这些都是要在平常生活当中去培养的,生活愈清苦、愈简单,就愈长寿、愈健康。我们看到许多年岁比较大一点的人,都要自己留一点钱,干什么?老的时候病苦很多,作医疗费用,这在一般人讲很正常的。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他想到他年老会生病,诸位想想,会不会生病呢?一定会生病,他天天想到会生病嘛,他把钱就用到这上面去了。如果念头转一转,我把医药费拿去救济那些贫苦的病人,统统捐出去了,你会不会生病?不会生病,为什么不会生病?没有医药费了。生病也要生得起病的人才能生病啊,生不起病的人不生病。
学佛要学这些智慧,一定要知道。我刚出家时,有位法师和我住在一起,常常生病,因为他有医药费。他就问我为什么不生病,我就告诉他:‘我没有医药费。’,那时候人家供养我的很少,但是我每个月都会捐一点医药费给医院,我的医药费捐出去了,我不生病了,不捐出去而留在这里,就准备自己生病。要懂道理,要知道因果报应,所以我们把医药费捐出去多好呢?这多自在,所以不可吝啬,不可悭惜,真正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天天想自己,真的把自己毁掉了。
‘不得中悔’,‘中悔’是中途后悔,你作了善事了,中途后悔这就错了,你的功德都丢掉了,全功尽弃,‘不得中悔’。特别是我们在修行时选择法门,我选择念佛法门,念佛法门是第一智慧,一生决定成就。你选择这个法门,中途后悔再去学禅,那就坏了,决定不中悔,一定要修下去,不要求感应,也不要问效应,都不要问,一句‘阿弥陀佛’老老实实念下去,决定成就。
‘不得狐疑’,这就是疑惑,‘狐’,狐狸多疑,所以一般讲疑惑,都以‘狐’来作比喻,对于圣贤人的教诲及佛菩萨的经教决定不怀疑,这才能够真正作到精进。这几句话都是精进的障碍,有这些东西,精进谈不上了。 ‘孝顺’是佛法的大根大本,本句的涵义是无限的深广,实在讲,将‘孝顺’圆圆满满作到是成佛,惟有佛才能够尽孝,佛以下的,孝顺都作得不够圆满,这都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你要是真正明白了,我们要是想把孝顺作得圆满,那就一心念佛,念到自己往生净土,见到阿弥陀佛了,你的孝顺就圆满了。
怎么说呢?你的父母、家亲眷属,不但是此生,生生世世的父母你都认得了,你都记起来了,他们现在于那一道里,你都看清楚了,你都听到了,只要缘一成熟,什么叫‘缘成熟’?你劝他念佛他肯听、他肯接受,这就叫‘缘成熟’了,你就有能力去帮助他;所以佛不度无缘之人,生生世世家亲眷属和自己有缘哪,都能帮助他们脱离六道,往生不退成佛,这叫‘大孝’、‘真孝’。
所以在眼前,对于父母生活,尤其晚年精神上的生活,我们都能照顾到就好,最重要的是劝父母念佛,那才是真正的孝顺。父母不能接受,是因为你学佛没学好,你要学好了,他自然就接受;所以自己真正要学好,然后一定会影响他,他会接受的,所以要有耐心等待时机因缘。最明显的例,学佛之后和没有学佛之前,判然是两个人,使你父母感觉到,这小孩学佛之后特别孝顺,对我特别好,要问他为什么,他说这是学佛的,他父母对学佛就有好感。
万万不可以在学佛之后,回去看到父母没有学佛,一天到晚批评他、责备他,‘业障重啊,将来要堕恶道。’;这父母一听完全起反感了,这大不孝,佛不能学,愈学愈不得了啦,愈学愈不孝顺了。你虽然是好心,但你的方法错误,起了反作用。所以一定要知道善巧方便,要能够诱导他。
二一、【至诚忠信。】
这是对人的原则,对人、对事,我们要真诚、要忠信,对人要忠信,对事要真诚。
二一、【当信佛经语深。】
一定要相信,特别是净宗的经典,《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佛说这三经是‘难信之法’,为什么?这三经从表面上的文句看不深,好像都能够懂得,其实里面的境界、意义非常深广。
我们看善导大师在《观经》注解里,不但一般人不能透彻理解,就是阿罗汉、辟支佛、诸大菩萨,也没有办法把三经的内容搞清楚。所以不但凡夫听了难以相信,甚至于大菩萨们还怀疑,真正是‘难信之法’。虽然难信,它很容易修,难信易行,真正照修,成功高啊,难信的道理也在此地。我们要相信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不是菩萨境界,难在这个地方。
二一、【当信作善得福。】
前一句是说的佛法,此句讲的是世间法,我们在世间要晓得作善才能得福。但是善恶一定要有智慧能够辨别,往往世间人没有智慧,把善看成恶,把恶看成善,这叫‘颠倒’,这叫‘迷惑’。颠倒迷惑的不少,我们自己要谨慎,不要作颠倒迷惑之事,也就是说善恶一定要有能力辨别的。 这和《金刚经》上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是一个意思,这是说明宇宙万法的真相。这些‘相’有,不是没有,但是这些现象不是真的;所谓不是真的,就是它不是永恒的存在,而是刹那变化,所以佛叫它作‘无常’,‘无常’就是它不能够永远存在。
这一切法,我们可以受用它,不能够执著它,你执著它就错了,执著就有苦了,所有一切烦恼、恶业、果报都是发生在执著,所以要晓得这一切法都是梦幻泡影。这个‘响’是回音,回音是空的,我们在山谷里叫一声就有回音,这个‘响’就是回音,都不是真实的,都是属于‘无常’的。
一切法不要执著,这一切法里包括我们自己的身体,我们身体也是无常的,所以对身体也不要去执著。不要去执著,什么事都没有了,身也随缘。假如我们这个身真的有病了,不管大病小病,真正学佛的人,不要去找医生,也不要吃药,念佛求生净土。如果我们这世间的缘还没了,念几天病就好了,就没事了。这并不是什么菩萨保佑,什么感应道交,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心清净,清净心对身体自然调整,它就恢复正常了。
这身是随心转,心一清净了,你这身体各部位像机器一样,它就恢复正常了,病就没有了,还是从心想生,这真有道理。所以绝对不贪生,绝对不怕死,为什么?没有生死啊,生死也是梦幻泡影,那有生死?你执著有生死,你就会贪生怕死;我对生死不执著,生死对我就没有了,这叫‘了生死’。此时念念求生极乐世界,念念想见阿弥陀佛,这缘不是更殊胜吗?不是更好吗?所以真正要觉悟。 真正明白这个事实真相,对于‘我’不再执著了,‘我’不执著了,先前讲的老、病、死就没有了。这些东西那里来的?都是因为‘我’才有的,我老了,我病了,我要死了,因为‘我’才有这些东西,才有这一大堆的问题,‘我’都没有了,这些东西全都落空了,全都没有了。转变在一念之间,问题在你会不会转,你明不明白这个道理,知不知道这些事实,搞明白了,搞清楚了,自己就会转。 这两句话,我们在《无量寿经》上跟诸位同学报告过了,‘密’是秘密,其实诸佛那有秘密,凡是有秘密都不是好人,不可告人之处是秘密,那能是好事呢?所以佛这个‘密’是深密,不是秘密;太深了,一般人不能够了解,是深密而不是秘密,佛门里头没有秘密,但是有深密。
‘藏’就是藏,藏起来,因为它太深了,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诸佛的‘密藏’是什么呢?给诸位说,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名号功德的究竟,知道的人实在太少,像善导大师讲的,许多菩萨都不知道,他要知道了,他决定念佛了,他为什么还要修其它的法门?因为他不知道啊,不晓得这方法是成佛最快速、最稳当、最圆满的方法,是因为不知道,他才不肯修,知道了,谁不愿意修这个法门呢?
在我们中国历史上,许多不是净土宗,其它宗派的祖师大德们,到晚年了解了这个法门,认识清楚了,他就全心去念佛了,把其它的统统放下,专心念佛求生净土。这是什么?到晚年他真的搞明白了,他真的懂了;真懂了没有一个不修这个法门,这是‘诸佛密藏。究竟明了。’,死心塌地,念佛求生,决定没有二念,这是搞清楚了。
二四、【调伏诸根。身心柔软。深入正慧。无复余习。】
这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大菩萨们,我们可以说这个境界是实报土的菩萨,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还有习气在啊,这里讲的‘无复余习’,习气都断了,都没有了,这是实报土的菩萨,‘诸佛密藏’是‘究竟明了’了。换句话说,菩萨的修持,我们可以说一句‘功德圆满’了,所以他能‘调伏诸根。身心柔软。’,你要问他用什么方法呢?就是这一句佛号念到身心清净,像《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上讲的‘我与五十二同伦’,这句话很重要,‘同伦’就是同一类,志同道合,专修这个法门的,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的。
那五十二个人呢?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这就是告诉我们,他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没有改变,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这真不可思议啊,一句‘阿弥陀佛’教自己从凡夫圆满成佛,成佛之后,普度众生用什么方法?还用这一句‘阿弥陀佛’,这是大势至菩萨的法。所以夏莲居老居士在《净修捷要》里提出来‘净宗初祖大势至菩萨’,这是我从前没听说过的,我看到这一句,非常佩服,他能说的出来,不简单哪,大势至菩萨真的是净宗初祖啊,这个初祖是法界初祖,在虚空法界里,第一个提倡专修的,成功最快的,就是这一个法门。
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成佛,大家知道,菩提树下二七日中宣讲《华严经》,佛示现成道第一部讲的经,《华严经》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我们娑婆世界的净宗初祖。东晋时代慧远大师在庐山东林念佛堂领导一百二十三人专修念佛法门,是我们中国的初祖。这都是讲的专修专弘,大势至菩萨那是纯到极处,那叫‘真精进’。
我们把这些事理都搞清楚了,我们的‘疑’才真正能断掉。断掉之后,那个现象是什么呢?一部《弥陀经》,一句‘阿弥陀佛’,其它的统统都不要了,这才叫‘疑’真正断掉。还想念个《金刚经》,还想去拜大悲忏,给诸位说,这都叫‘杂修’,这不是‘精进’。天天很努力,很用功,我常说这叫‘杂进’;换句话说,你的成就就要打一个问号,也就是说没有把握了。
你要是精进的话,在一般人来讲,三年到五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自己是真有把握。我这一生没有白过,我这个事情办成功了,就是经上讲的‘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这两句话真能作到啊。但是诸位要晓得,学大势至菩萨才行,你才真正在一生当中‘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你要是搞杂进就靠不住了,那就要看临命终时,你的机缘如何,这样就没有把握了。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留意的。 这是赞叹佛经,佛在经上所说的话,字字句句都是真诚,‘诚’是诚实,绝对不是妄语;‘谛’也是实实在在;所以‘诚谛’就是真实,所说的话,字字句句都真实。
二五、【深入义味。】
‘义’说的是义理,‘味’就是常讲的法味,不但是经,先是这一句佛号就‘义味’无穷,怎样才能尝到呢?刚才讲,要一心专念,那无穷的‘义味’,你才真正尝到;尝到之后的现象是欲罢不能,要想叫你不念是不可能的事情,欲罢不能,法喜充满,就是这个样子啊!
我们现在念佛没有尝到法味,念一念就忘掉了,念阿弥陀佛想到别的东西去了。这个不要紧,这是功夫不得力,继续努力的去念,要继续努力,要认真,凡是障碍的东西,统统要舍弃。换句话说,要专心,要一心,要清净心,要真诚心,要恭敬心,这样去念,你念个半年,在一般讲需要半年,就能尝到味道,法味尝到之后,往生西方信心就有了,你愈往下去念,信心就愈坚强,所以往生的时候,预知时至。
功夫要是更深更好,那就不是预知时至,是可以随意往生,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想早去也行,想晚去也行,这就是我们常讲的‘生死自在’,所以功夫深的人可以达到这个境界。这个境界,说老实话,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作得到的,问题就是你肯不肯干,肯不肯专念,最怕的就是觉明妙行菩萨在《西方确指》所说的,念佛最忌讳的是‘夹杂’,所有一切功夫不能成就,都坏在‘夹杂’上,这‘夹杂’,简单讲就是不专心,刚才讲了,一面念佛,一面想念咒,一面还要看别的经,这叫‘夹杂’,所以你功夫不得力,这是一定要晓得。
二五、【度诸有情。演说正法。】
诸佛菩萨教化众生,虽然说一切法门我们要晓得,他所说一切法门是诱导大众,换句话说,都不是正说,是方便说,这是有道理的。真正的正说是什么,正说就是教你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这才是正说。所以说《华严》拐弯抹角,费那么多事情,到最后还是叫你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可是一般凡夫要不经过那一番,他不相信啊!你直接告诉他念佛就行了,不信哪,不能接受,正所谓‘难信之法’,就难在这个地方。
所以我们晓得佛菩萨慈悲,苦口婆心,善巧方便,种种方法诱导,让我们入这个境界。所以真的入这个境界了,明白了,对于佛菩萨的恩德才生起感谢的心。不是这样委曲婉转,怎样能够认识?怎样能够死心塌地去学此法门?唯有此法门,一生成就,不用此法门,这一生在佛门种点善根而已,来生还照样搞轮回。
底下这一段,很值得我们参考的。 西方世界的大众,他们有这种能力,时时刻刻,遍游一切诸佛刹土,这是我们在三经里面都看到的。他们对于一切诸佛刹土,绝定没有染污,什么是染污?喜欢是染污,讨厌也是染污;换句话说,遍游一切诸佛刹土,他心是清净的,从来没有起心动念,从来没有分别执著,这是我们要学的。
我们虽然没到西方世界去,还没这么大能力,现在交通便捷了,常常出国旅游观光,这个地方你喜欢不喜欢?一喜欢就完了,被污染了,这要记住啊!我们也要学到处去观光旅游,我们是去修行的,修什么呢?修定、修慧。我们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慧’;没有爱慕,这是‘定’。所以观光旅游是定慧等学,那个就有意义了,没有违背佛法,真正在用功。
一般人观光旅游,是把时间、精神都浪费掉了,会修行的人,观光旅游是在用功,定慧增长。不仅如此,在日常生活当中,每天看到这些人、事,也要在这里头修定、修慧。你在家庭,会念佛的人,会修行的人,家庭就是非常好的道场。这个人给点气让你受,那个人说几句难听的话,你能够不起心、不动念,你在修一心不乱。那些人是你的大善知识,没有这些人,你的忍辱波罗蜜从那里成就?这些人给你甜言蜜语的,你不生爱恋的心;给你一些是是非非的,没有嗔恚之心。这些人统统是善知识,成就自己定慧的功夫,也就是净宗里所讲的‘一心不乱’、‘念佛三昧’,是在这个地方修成的。
换句话说,听到些是是非非、闲言闲语,心里就动了念头了,你立刻就要忏悔啊!我怎么又错了,又被境界所转了。你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之处,念念都能够觉,都不迷,你念佛的工夫不必要三年就成功了。所以一切时、一切处都是我们的善知识,都是我们的好老师。
《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五十三个人,说明白了,就是我们从早到晚,所看到的那一些人,就是这五十三个人。这五十三个人代表社会里面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是我们每天所接触到的。善财会参,我们不会参,我们天天和这五十三位善知识闹别扭、过不去啊,善财和这些人成就无量的智慧。
你看他参访,看清楚了,听明白,增长智慧。最后一章是‘礼辞’,‘礼’是礼拜,‘辞’是告辞、告别;他的用意,我很清楚,很明白,我没有起心动念;所以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是‘礼辞’的意思。
善财童子修什么法门?念佛求生净土,他修这个法门;但是参学呢?什么法门他都参学,参什么?如如不动啊,我还是念我的阿弥陀佛;你参禅,我并没有跟你学啊,你那个禅我都懂得,我念我的‘阿弥陀佛’。你那个‘密’,我也都懂得,我还是念我的‘阿弥陀佛’,绝定没有受干扰啊,这是‘定’,这个就是念佛三昧成功,一心不乱。我去参访,我样样清楚,样样明白,这是‘慧’。有定、有慧,这是我们应当要学的。
不是说我跟那个学就跟那个走了,不是的,他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我们怎么知道他是念佛的?我过去讲《华严经》,讲了十六年了,我这个念佛法门是从《华严经》上学来的,‘难信之法’,我从前也不相信啊,我对净土的信心是从《华严经》上得来的。
有一天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善财学什么?他修那个法门?仔细把《华严经》从头到尾看一遍,恍然大悟,他修的是念佛法门,怎么知道的?他的老师是念佛法门,他的老师文殊菩萨在《华严经》上是念佛求生净土,文殊和普贤都发愿求生净土。善财是他最得意的学生,最得意的学生,一定传授最得意的法门。
文殊菩萨发愿求生净土,文殊菩萨是菩萨当中智慧第一,他选择的法门一定是第一殊胜,一定也将此传给他的学生,所以我们就知道善财必定是和他的老师一样,念佛求生净土。然后我们再细细看,看他参学,第一个是德云比丘,德云比丘是第一个善知识,教给他的是念佛法门。
我们中国人常说‘先入为主’,第一个老帅很重要;再看最后一个,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就晓得,自始至终,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我在《华严经》上看到这个事,才知道这个法门不可思议,重新来观察,重新来肯定,这才真正发心念佛。以前虽然在李老师会下十年,天天劝我念佛,我也不敢违背,但是不甘心、不情愿,所以真的叫‘难信之法’。我还是真的要把事情搞清楚了,搞明白了,才肯相信,才肯把这些经教舍弃掉,专修了。所以那放下也实在是不简单哪。
我对于大乘经论,从初学就非常喜欢,这个‘喜欢’就是污染,所以佛法也会污染人,一定要晓得,要真正能做到‘无爱无厌。亦无希求不希求想。’,‘希求’是错误的,‘不希求’也是错误的,落在二边啊。所以佛菩萨行的是中道,‘中道’简单的讲就是‘随缘’,随缘不攀缘,攀缘就不是中道了,一切随缘。
‘亦无彼我违怨之想’,这‘彼我’就是‘人我’,《金刚经》上所谓的‘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违怨’就是喜欢、讨厌。换句话说,处事、待人、接物一定是用的清净心,有这些念头,心就不清净,‘心净则土净’,这清净心感应的就是净土,善心感应的就是三善道,恶心所感的就是三恶道。念佛修行人,善恶二边都没有,叫‘清净心’。清净心是真正的善心,善恶二边都不要才叫‘真善’,和‘恶’相对的那个‘善’不是‘真善’,那还是一个污染。善恶二边都打掉,这个叫‘中道’。 ‘慈悲’上加一个‘大’,这个字不能轻易看过,‘大’是什么意思?‘大’是平等心、清净心,没有分别、执著,才有一念分别、执著,那个慈悲心就不能叫‘大’了。大慈大悲是清净心的慈悲,平等心的慈悲。
二七、【舍离一切执著。】
这才能
二七、【成就无量功德。】
‘成就无量功德’也不会有‘成就无量功德’的念头,有这个念头又错了。但是‘成就无量功德’是事实,心里面痕迹都不留,才叫‘真实的成就’。
世尊这几段话,说明的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他们有此能力遍游佛刹,此地的‘遍’是‘普遍’,也就是说虚空法界的一切刹土,要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讲,那就是宇宙太空当中,所有的这些星球,他都有能力到达。实际上,我们今天所能够觉察到的空间,依旧是非常、非常有限;我们这个空间之外,还有没有空间呢?告诉诸位,还有空间,不但有,而且真的是无量无边。
现代的科学家,用科学仪器侦察,从数理上来推论,知道空间是无量无边,所以绝不限于现前我们能力所能觉察的这个空间。佛经上告诉我们,有过去,有未来;过去还有过去,未来还有未来;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我们就能想像到空间(佛法里称作‘法界’)实在是太大、太大了。
这样广大的法界,都是菩萨游历的范围,那个地方有缘,就在那个地方示现。前条(第二十七条)讲的就是示现,菩萨示现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舍离一切执著。成就无量功德。’。‘功德’二字,我们要懂清楚,‘功’是讲‘功夫’,‘德’是讲‘收获’,和‘得到’的‘得’同义。
我们能得到些什么?‘功德’的‘德’是‘得到圆满’,换句话说是‘无所不得’,我们求无量的寿命,寿命可以得到;我们求无量的智慧、无量的才艺、无量的能力,一切的无量统统都可以得到。得到是果,功是因,所以修‘功’,后面就得果,这是‘功德’。
‘功’要怎么修?佛法里教给我们三个原则,戒、定、慧,叫作‘三无漏学’,依这三学修学就叫‘功’。但是戒和定,诸位一定要知道,持戒若得定,戒即是‘功’,为什么?因为你有‘得’,你得到‘定’了,有功有得。修定开悟了,定即是‘功’,开悟了就是‘得’。持戒不能得定,这个持戒不算功德,为什么?没有‘得’嘛,有‘功’无‘得’,那这戒算不算是白持了呢?告诉诸位,也没有白持,这戒就变成‘福德’了,持戒变成来生得人天的福报。
诸位要晓得,人天的福报,这个‘得’太小了,要是得定,那这个‘得’就大了。修定要开悟,修定若不开悟,‘得’也小;得的是什么呢?果报是色界天、无色界天,这是修定的人去往生的,但是没有能够出三界,所以他这个‘得’就小。如果开悟了,明心见性,那就超越三界,他这个‘得’就大了。所以这‘功德’要清楚。
‘功德’上加‘无量’,‘无量的功德’是成佛,佛果才是‘无量功德’,‘成就’就是你得到了。这是果报,也是我们学佛终极的目标,学佛就是希望自己将来要成佛。怎样才能‘成就无量功德’呢?前面这一句重要了,这一句就是修因,要‘舍离一切执著’。由此可知,我们之所以不能成就,就是我们的执著放不下,这是病根之所在。
‘执著’上加‘一切’,换句话说,不但世间法不能执著,出世间法也不能执著,因为这‘一切’里包括出世间法。出世间法也不执著,能够把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统统舍掉了,那你就‘成就无量功德’了。诸佛菩萨在十方世界教化众生,总是以此为目标。
这些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相当困难,如果有一桩放不下,就是不能舍离,那我们就谈不上成就了。此世间,几个人能放下?佛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于是乎阿弥陀佛真正兴起无尽的大慈悲,在法界当中建立一个特别修学的道场,极乐世界就是特别修行的道场,让我们这些放不下的人也能成就。
这个很不可思议,十方世界诸佛道场都得要统统放下,世出世间法统统放下才能成就;唯独阿弥陀佛这个世界不放下也行,这大家才真正得救了,真正是得度了,佛法里的‘得度’在外教里叫‘得救’,这真正叫‘得救’了,放不下也行。
但是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与诸上善人(即诸大菩萨),他们来协助我们,还是要‘舍离一切执著’,才能证得无上菩提。极乐世界修行的环境好,这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我们今天对极乐世界信心生不起来,愿心不恳切,实在是对于这些事理没有搞透彻,心里面总还有怀疑,虽然听说好,但是究竟好到什么程度,也没搞清楚,原因在此地。
其实三经里真的已为我们介绍得很清楚、很透彻,只是怪我们自己业障习气很重,经典在我们面前,念了几百遍、几千遍,还是不懂。古来祖师大德的注解也注得非常好,可是我们看了、听了,依旧不能够透彻,这是自己业障、习气重的原因。
业障习气重也不怕,只要有心,有什么心呢?有真正求脱离生死轮回的心,知道世间苦,知道轮回苦,有这个心就好。这个心是真正菩提心的基础,菩提心就从此处生的;知道世间苦,知道轮回苦,有出离的心,你就会有。将来经和古大德的注,你一定会明了,一定会透彻。此段说的是修因证果的原理。 佛家常讲‘四大皆空’、‘五因五果’,这二句就是‘知一切法。悉皆空寂。’,意思完全相同。‘四大’是什么?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讲就是物质,物质有四种,叫它做‘四大’,它有四大特性,以地、水、火、风来表达。地表物体,我们今天讲它是一个固体,这物体很小,实在讲我们肉眼看不到,它在佛法里的名字叫‘微尘’,现代科学家用仪器看到了,看到原子、电子、粒子。
现代科学家所看到的,是否为佛经里所讲的‘微尘’呢?不晓得,因为佛经上讲的‘微尘’是最小的,不能再分了,假如我们科学将来还进步了,现在所看到的原子、电子还可以把它分解,那就不是佛经上所说的,佛经上讲的是最小的物质,不能再分了。
四大的特性,‘地’表确实有这个东西存在,我们在科学仪器里能把它看出来,它确实存在,这叫‘地大’,它是个物体。
第二个特性是‘火大’,它有温度。第三个特性是‘水大’,它有湿度。现在的科学里不叫‘火’,也不叫‘水’,现在叫‘电’,带阳电、阴电,阳电就是我们佛经里讲的‘火大’,阴电就是‘水大’。第四个特性是‘风大’,‘风’表它是动的,它不是静止的,而且以很大的速度在动,这个确确实实,现代的科学已证明佛经上讲的‘四大’,就是基本的物质。所有一切的森罗万象,都是这个基本物质组合而成,所以《金刚经》上讲‘一合相’,‘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就是这一个基本物质组合成了森罗万象。大的组成星球、星系,小的有我们讲的‘微尘’,佛经上常讲的‘汗毛’,都是这个东西组成的,现代我们的科学家也看出来了,统统是这一个基本物质组合的。所以有没有东西?没有,只有这么一个基本的物质。
这个基本的物质从那儿来的?是从心法变现出来的,你看唯识经论里就讲得很清楚了,‘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唯缘长六粗。’,这个就是‘三细相’,‘三细相’里的见分和相分,能见相和境界相,这基本的物质就是‘境界相’,就是‘相分’。相分则是见分变现出来的,‘一切法悉皆空寂’,明白这个道理才知道佛家讲的‘万法皆空’,这是事实。
我们眼前这些法摆在面前,眼睛所见的,耳朵所听的,身体所接触的,这些法到底是空、是有呢?从理上讲是空的,有理有事,事上讲是有的,摆在面前,有啊,这个‘有’是‘假有’,不是真的,是假的,而‘空’是真的;这‘真’、‘假’怎么个说法呢?
佛经里的定义,所谓‘真’是永远不变的,如果它会变,那就不是真。所以那‘空’是永远不变,故叫‘真空’。这个‘有’,一切现象都在变化,我们人很显著的变化就是生、老、病、死,这是任何人都可以觉察出来的。其实微细的变化,如我们身体细胞的新陈代谢,刹那刹那都不停啊,所以它是在变化的。
至于植物,经上讲有生、住、异,灭;矿物,甚至于星球有成,住、坏、空,这都是我们能理解,能觉察到的。所以一切的物相,统统是在变化,既然都是在变,那就不是真的,所以这个‘有’,佛称它为‘假有’、‘幻有’、‘妙有’,真空妙有啊。
但是诸位要知道,佛家所讲的空、有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如果把空、有分开来了,那就大错特错了。‘真空’在那里?‘真空’就在‘妙有’之中;‘妙有’在那儿?‘妙有’就在‘真空’里;‘真空’是体,‘妙有’是相。这样我们才能够把一切境界相看清楚了,看明白了。看清楚、看明白有什么好处呢?帮助你舍离一切执著。执著从那里生的呢?是不了解事实真相,以为可以得到,这才执著。搞清楚了,才晓得原来什么都得不到,不但身外之物一样都得不到,连自己的身体都得不到,那还有什么好执著的?自然就肯放下了。
真正放下了,说老实话,那个真的、永远不灭的,你才会得到,那叫‘真正的自己’。‘真空’讲的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为什么叫它‘真空’呢?因为它没有迹象;它没有一丝,眼看不见;它没有音声,耳朵也听不见;甚至于我们连思维想像都达不到,我们的六根,对它完全失去了效用。它确确实实存在,它是宇宙一切万法的本体,一切法都是从这个‘体’变现出来的。
所以什么叫‘成佛’?你见到性了就叫‘成佛’,明心见性,见性就成佛了。见到性之后,就如经上所言,你就不生不灭了。至于你要现相,那就很自在了,喜欢现什么相,就现什么相。我们现在迷惑颠倒,怎么想都枉然,变不出来,到见性之后,自己就能现得出来。尽虚空、遍法界,自己作得了主宰了,自己作了主人了,这叫得‘大自在’。所以一定要晓得事实真相,‘一切法。悉皆空寂。’,这是从理、体所言。
‘生身烦恼。二余俱尽。’,‘二’指‘生身’及‘烦恼’这二桩事情。‘余’意指习气,是最难断的;最难断的都统统断干净了。‘生身’是生死,我们在六道里舍身、受身;现在这个身体于寿终之后,依佛经所言,一般人于四十九天之后又去投胎了,又去找一个身体了,这叫‘舍身。受身。’,就是讲的生死轮回。
第二个就是烦恼,生死轮回是相,是现象,为什么有此现象?就是因为有烦恼。所以六道轮回的现象是烦恼造成的,烦恼断了,轮回就没有了;阿罗汉断见思烦恼,故他超越六道生死轮回。
以下是比喻,经上比喻甚多,我们只取数句,作为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用功的参考。 ‘雪山’是比喻,佛经里比喻到借镜,常常用‘雪山’,就是喜马拉雅山。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生,就是现在的尼泊尔,在喜马拉雅山的南麓,所以雪山距他们很近,佛讲经常常用此作比喻,心清净就像雪山一样,一片白色,无一丝毫杂色。
二九、【忍辱如地。一切平等。】
‘地’是比喻。‘忍辱’是修行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课目,《金刚经》告诉我们‘一切法得成于忍’,不但是佛法,世间法也一样,不能忍就不能成就。大的事业要大的忍耐才能成就,小事业也要小的忍耐功夫才行;就是上学念书,上到大学也要四年才能毕业,你若无耐心去忍耐四年,你就毕不了业。
学佛也不例外,所以经上常讲凡夫修行需要三大阿僧祇劫,这真的是天文数字,很长很长的时间,你若无耐心就不能成就。所以我们读到《弥陀经》、净土经典,心里面非常喜欢啊,喜欢什么呢?因为西方世界成佛,时间很短。我们从经上仔细去观察,生到西方世界成佛,我想最长四劫就成就了。
我这个说法大概都说得太多、太多了,但最长不会超过四劫。我从什么地方看出来呢?经上告诉我们,第一点是阿弥陀佛成佛至今只有十劫,西方世界声闻、菩萨一生补处之人数甚多,这句话很重要,这就是说阿弥陀佛这十劫以来的成就,这很可观。特别要注意的一桩事情,即经上所言‘诸上善人。其数甚多。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上善’指等觉菩萨,乃后补佛,非普通菩萨。
十地以下的称为‘善人’,‘上善’指等觉菩萨,等觉菩萨无量无边,诸位仔细想一想,西方极乐世界,那一种人占的比例最大?等觉菩萨最多,第二位才是菩萨,第三位声闻,愈来愈少。于是我们就能想到了,这些统统是十劫所成的,如果说第一劫去往生的它成等觉,第二劫以后的,现在还是菩萨;换句话说,等觉少,菩萨多,这是一定的道理。
现在是等觉多,菩萨少;由此可知,第五、六劫去往生的,现在都已证了等觉,如此等觉的人数才算‘多’。所以我们从经文仔细去观察、去推想,我们博地凡夫带业往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最长不要超过四劫就可以成佛,应当差不多是三劫就可以成了。三劫和三大阿僧祇劫不成比例啊,这才知道西方极乐世界之可贵,非去不可,你不去此地,那你的苦头就吃大。别的世界要去修行成佛,那时间太长、太长了,西方极乐世界快。
当然这快有许许多多的因素,最殊胜的就是圆证三不退。我们在他方世界修行,进进退退,进的少,退得多,所以这时间花得太长了。我们晓得这事实,今天修净土要用最大的耐心、真心,真正有愿求生净土,真正有愿亲近阿弥陀佛。换句话说,要下定一个决心,此生非去不可,非见阿弥陀佛不可,要有这样的决心,老老实实的一句名号念到底,这样的人决定得生。
除这一法之外,其它的都不要紧,为什么呢?‘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要去计较了,一切得过且过,不要去执著,对于一切法平等看待,一心一意只求净土。我们一生当中,什么都不求,不求名,不求利,生活愈节俭愈好,这节俭呢,说实在话,少造业啊。过得愈简单愈好,对于这世界没有贪恋,求生的心是愈来愈恳切,愈来愈勇猛;所做一切善行,甚至于心里动的一切善念,统统都回向庄严净土,不求世间的福报,这样就好。
二九、【清净如水。洗诸尘垢。】
这是讲心清净,像水一样的清净,一样的平等,所以供佛,在佛面前供一杯水,这是最简单的供养,香花等都不供养,也没有关系。水表什么呢?表清净心,每天看到这杯水了,就想到我的心要像这杯水一样清净,像水一样平,不起波浪,这是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的。佛的心就像水一样清净,一样平等,我们也要如此学法,把自己的烦恼、妄想、分别、执著洗刷的干净,‘尘垢’就是指这些东西。 心要正,心要直,‘正直’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真诚,以真诚的心待人接物,不要怕别人欺骗我们;有人说诚心诚意待人会吃亏的;吃亏不怕,为什么?吃不了多久的亏,我们就到极乐世界去了嘛。这点很重要,假如怕吃亏,别人骗我们,我们也欺骗他,这不真诚的心用久了不好,怕将来西方极乐世界去不了,为什么?西方世界人人都真诚,我们用心和他们不一样,到那时候,阿弥陀佛很慈悲,愿意接引我们去,但是那地方同学伴侣那么多人反对,阿弥陀佛也没法子。所以要知道真诚的心是要在平素养成,我们用至诚待人接物。
‘论法不厌。求法不倦。’,这是讲自行化他。‘论’是讨论,讨论是自他二利,不但帮助别人,也能够利益自己,正所谓‘教学相长’。‘求法不倦’是没有懈怠,没有疲倦,求法要专求,不要多求,为什么?第一点是我们今天时间有限,也就是讲寿命有限,在六道里,我们寿命不长,没有那么多时间学很多东西,所以要‘专求’。
到达西方极乐世界,一生到那儿就无量寿,有了无量的寿命就可以多求了,所以四弘誓愿里说的‘法门无量誓愿学’,应该是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学习。所以有关四弘誓愿,我常说我们在现前所要的是前面二条,要发大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要真正修行,‘烦恼无尽誓愿断’,我们在这里干这个。
烦恼断了,心清净了,心净则佛土净,所以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办以下二桩事情,‘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那二条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办。在此地,我们晓得那二条是办不成功的。 这二句是说明我们处世的态度,要‘淳净’,要‘温和’;淳净是内,温和是表现在外面,尤其是‘和’,佛法里讲的‘六和敬’。‘寂定’、‘明察’都是讲心,心要清净,清净心就是‘寂定’,定心起作用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明察’,也就是智慧现前,明察是属于智慧。‘寂定明察’在佛经上另一个术语‘定慧等学’,有定有慧。
我们世间人常常追求幸福、快乐、美满,这些名词都很好听,实际上能否达到呢?我在一生当中活了这么大的年岁,不但没有见过,听都没有听说过;可见得这些好听的名言是‘有名无实’。什么原因?他没有定、慧,那来的幸福?那来的快乐?真实的幸福、快乐是从定、慧来的,心地清净充满了智慧,这个有。
真、善,美确确实实是事实,不是虚假的,所以定慧非常重要,只要能够放下万缘,就是把修定的障碍舍掉了。一心持名就是修定,不但修定,诸位要知道,持名是修福,持名是修慧。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明白的开示我们,一心执持名号就是多善根、多福德。诸位想想,多善根就是慧,多福德就是福,所以念这句‘阿弥陀佛’是福慧双修,很多人不知道啊!
为什么是福慧双修呢?你想想,尽虚空,遍法界,这些人有谁的智慧比得过阿弥陀佛?有谁的福报能比得上阿弥陀佛?我们在净土经论去观察,阿弥陀佛的智慧、福报不得了啊,连释迦牟尼佛都赞叹他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光’就是智慧,‘光中极尊’那就是智慧里极尊,‘佛中之王’是所有一切诸佛里面,智慧、福报最大的。
念‘阿弥陀佛’的人,真心念、诚心念,真诚就感应道交,说是‘一念相应一念佛’,什么相应呢?这一念相应,把阿弥陀佛的智慧变成我自己的智慧,把阿弥陀佛的福德变成我白己的福德,这佛号念久了,不知不觉中,阿弥陀佛的福慧,我们都沾上光了,都把它融通变成一体了。所以念佛人,修行的时间短,成就却不可思议,道理在此地。把阿弥陀佛无量劫所修行的功德变成自己的,这方法妙极了。所以‘寂定明察。福慧双修。’,一句佛号当中能完成。 此句著重在‘无有爱贪’,‘爱’是烦恼,你看十二因缘里面,这是解释六道轮回的,这十二条里,只有三条是因,即爱、取、有,这三条任断其一,轮回就没有了,就超越六道轮回了。佛教给我们,对于世间法(世间包括六道,包括天上。),爱贪断掉了,轮回的因就没有了。
‘爱’上没能断,‘取’上断也行,‘取’是什么?就是执著。诸位要晓得,‘爱’是惑,‘取’是执著,‘有’是业;所以你不执著能超越轮回。这也去不掉时,那就在‘有’上断,这功夫就更深了。
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和我们大家在一起‘和光同尘’,中国人最熟悉的是济公活佛,我们看他,‘爱贪’好像没有丢掉,执著
也没有丢掉,他怎么能成就?他无‘有’,这功夫高啊!太高啦。我们凡夫于后二条做不到,就在‘爱贪’上下功夫,那么我们身心就清净了。
身心为什么不清净?你有‘爱’、有‘贪’。有爱就有嗔恚,为什么?‘爱’要是有妨碍就生嗔恚了,所以从这‘爱’,贪、嗔、痴、慢、乱七八糟的统统都有了,这是根哪,这个要是拔掉了,根就拔掉了,所有一切烦恼都没有了,心清净了,心清净,身就清净。
实在讲,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不但要往生,我们必须非常重视它;就是我们现前在这世间,中年以上的人都知道,什么最幸福?不生病最幸福,有钱有势力没有用,要是带了一身病苦还是活罪;所以最幸福的是不生病,身体健康长寿,那是真正的福报。 世出世间法有无成就,可以说就是看他的‘志愿’是否‘安定’。‘安’是讲心安,‘定’是讲定在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这就成功了。所以佛法的修学,善导大师讲的好,如果是为了学‘解’,那任何经典都可以学,可以多学。如果是讲到‘行’,谈到将来要证果,那只有修一个法门,一门深入,这才能成就。学多了,那是忌讳,绝定得一门深入,所以我们修行和求解不同。
在此社会及时代,我们今天所处这个时代,乱世啊,真的是天下大乱的时代,生活非常艰苦,世上有许多落后的地区,那我们不必说,像美国如此先进的国家,我们仔细观察这边大众的生活,还是苦啊,真的苦不堪言。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如果我们还以一部份的时间用在‘解’上,那实在讲,相当可惜,应当把力量集中在行门上,这一生当中取得决定的成就。
就像古时候祖师所说的‘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这是自己下定决心,一门深入,不求解了,时间精力都用在行门上,这是取得绝定成就的唯一方法。所以选择正确了,心安理得,心安了,定于一门。
‘求道和正’,这一句是讲修学的态度,以什么态度去修行?要‘和’,要‘正’。此地的‘和’,就是通常我们讲的‘中道’,不缓不急,以此心态。‘正’是绝定与佛的教诲相应,那就‘正’了。像我们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有深信、切愿,这是‘志愿安定’了,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修学此一法门,一定要以经典的理论方法做依据,这个修学就没有错误了。
‘净定安乐’是我们现前所得到的受用,我们的心清净,我们的心安定,真正得法喜充满,确确实实就像世间人所讲的幸福、快乐、美满,真的能够享受得到,确实得到了。所以修净土殊胜的利益,不仅是在往生之后,在未往生之前已经得到。
以下这段,是佛教诫我们,凡夫在这世间,在什么地方迷惑了,那些事情做错了,他并不知道,他要是知道,他就不会做了,知道就不会遭受这些苦难的恶报,所以这都是迷惑。 这句话是总说。‘世人’指六道,不仅是我们世间人道,六道众生不仅在做,且争著在做,做什么呢?都是不要紧的事情,无关紧要的事情,什么是要紧的事情?了解六道轮回是要紧的事情,也就是说,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事情要紧。了解六道轮回,也是认识宇宙人生真相的一部份,这事情要紧;如何脱离六道轮回,这事情要紧。没人去做啊,大家对这要紧的事并不著急,他不争著去做。诸佛菩萨看在眼里,看到这些众生,感叹的说‘可怜悯者。’,真正是可怜、可悯。
三四、【于此剧恶极苦之。勤身营务。为心走使。有无同忧。】
‘剧恶极苦’是指果报,‘剧’是讲‘大’,大恶啊,这是说什么呢?说世间人没有觉察到,身造杀、盗、淫;口,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贪、嗔、痴。这十类的恶业,不断地在那里增长,所以这是‘剧恶’。有了这些恶业,那有不受苦报的道理。
大的环境是六道轮回苦,小的是我们此生当中,从生到死,生活之苦。在这么一个环境当中,他‘勤身营务。为心走使。’,这个‘心’是什么呢?贪、嗔、痴,为贪、嗔、痴,天天在忙个不停:每天勤奋忙碌,为的什么?为贪、嗔、痴在忙,为名闻利养在忙;为五欲六尘在忙,都搞这些啊。‘营’是经营,‘务’是造作。
‘有无同忧’,‘有’是什么呢?‘有’是得到了,得到了怕丢掉,很苦啊!没有时,想得到,也苦啊!患得患失,天天在干这个事情,这是我们现在社会的写实,人间的真相。 这是佛对于我们的教训。人与人相聚都是缘,这一生当中偶尔见一次面,也是缘份,何况能够到一个家庭变成一家人,缘份就更深了。缘是多生多世结的,不是偶然的。缘很复杂,佛告诉我们,世间众生,父子夫妇四种缘,当然缘很复杂,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四大类,没有这四类的缘,就不会结成一家人。
这四种缘是什么呢?第一种是报恩的,过去生中有善缘、欢喜缘,这当然是最好的,所以孝子贤孙是报恩来的。第二种是报怨来的,过去的冤家债主来了,我们常讲的败家子,小孩将来长大了,搞得家破人亡,报怨来的。这都是事实,我们晓得。
第三种是讨债的,讨债鬼,那就看父母欠他多少,欠的少,讨几年就讨完了。讨债鬼的小孩,一般都生得非常可爱,为什么呢?人家才肯还啊,还完了,他就走了。如果欠得多,大概要念到大学,那花了不少钱供养他。第四种是还债的,还债是儿女欠父母;那也看欠多少,欠得多呢,对父母生活会供养得很周到;欠得少呢,大概就是教你不捱饿、不捱冻就可以了,恭敬你一点点就行了,没有孝敬心,对父母不尊重,只是在物质生活上把你照顾到,那叫做‘还债’的。有这四种缘,这才变成一家人。
缘若是疏些,就是家庭的亲戚朋友,世间就是这么一回事情,所以不要把它当真啊,当真你就苦了,就有得受了,而且要造很重的业,一定要看清楚、看明白。善缘当然好,恶缘来了,总归是要报的,所谓是‘欠命债命,欠钱还钱。’,这是不能不酬偿的,既然来了。但是后天的教育能够补偿,教育是真正能教他明白此一道理,纵然过去世有怨,怨能够化解。
实在讲,没有不能化解的冤仇,所以教育就是帮助我们化解,把恶缘变成善缘,化世间恩爱之缘为法缘,这是最殊胜的了。佛此段开示就是教我们的家庭如何处得幸福、和睦,人人能够遵守佛的教训;纵然有意见,纵然有不平,都有个分寸,不越界限,这就很好,所以说‘不越常轨’。
故教给我们‘父子兄弟。夫妇亲属。’,‘亲属’就是讲我们的家族,‘当相敬爱’,这是做人的道理。古时候,一个人能够治家,就能够治国。古时候的家和我们现在的家不一样,现在是小家庭,古时候的家是大家庭,一般多数是四代同堂,还有五代同堂的,所以一家往往有一、两百人口。能够治这个家,就可以治国,那是一点都不假,所以这要有学问、有德行。
你掌管这个家,都是有亲属关系,处事要公平,要能教人人心服口服,不是一桩简单的事情。儒家讲的伦常,五伦五常;讲的十义,义是义务,每个人都具有十种不同的身份,你要尽到你的义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你在家庭对父亲,你就是儿子的身份,对上要孝顺;对你的儿子,你就是父亲的身份,你对他要慈爱。
所以懂得伦理,明白道义,这叫做‘教育’,所以现代教育没有了,教育是教我们怎么做人,教我们如何与人相处,知道人与人的关系,知道人与人如何相处,这叫做‘教育’。所以教育的功效是维持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安定、国家的强盛、世界的和平。
今天没有了,今天的教育很可悲,与古时候教育的目标恰恰相反,所以应该要知道‘敬爱’,相敬相爱。‘无相憎嫉’,‘憎’是有怨恨心及嫉妒心是绝对不可以的。‘有无相通’是讲物质生活上,我有多的,他有少的,我要帮他,主动的去帮助他,不必要等他来求;就是在生活上,大家要互相照顾。
世间人,每一个人一生所修的不相同,因此福报就不一样,福报大的人要照顾那些福报少的人,大家就能够相安了。如果有福报的人,像社会上,我们今天所讲的企业家,如果他们是为富不仁,只图自己的享受,不顾别人的疾苦,这个社会一定会有动乱。小则有盗贼,大则社会动乱。如果富有的人能够照顾贫民,贫民生活能够过得去,知道富有人对他有恩惠,这个社会就会安定,人人都能够过太平日子。故‘有无相通’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安定,我们的日子才能过的幸福。社会有动乱,无论你有多大的福报,有多大的财富,都过得很痛苦。
‘无得贪惜’,不可以贪财,不可以吝惜,自己有的,舍不得帮助别人。‘言色常和’,‘言’是言语,‘色’是面色,是讲常常带著笑容,说话温和,笑面迎人。佛的教育,对这一点非常重视,所以佛门正式的道场,各位在中国大陆可以看见,道场的建设,它是有一定的格局。
进了道场,第一个建筑一定是天王殿,天王殿当中供奉的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代表‘言色常和’,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学佛,才能进佛门呢?像弥勒菩萨那样的人就受欢迎了,就可以入佛门了,它表这个意思。
‘莫相违戾’,‘违戾’以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意见不同,意见不同必然就有纷争,这也是很难的一桩事情,现代所谓要建立共识,建立共识这观念是正确的,如何来建立,谁服谁呢?这个事情就难了。
我们观察这个世界,许多国家、民族、政党维系的时间都很短,里面就分裂了。为什么分裂呢?大家的意见不相同,没有办法建立共识,谁都不肯服谁,这个我们今天看的很清楚。
我们再看看古时候,古时候这些政治人物、政治领袖确实比现代这些政治领袖要高明。他们用什么方法来领导大众建立共识呢?古圣先贤,大家都佩服,没话说。在中国汉朝,以孔孟学说来建立共识,汉武帝开始的。他如此作法,确实使人家心服口服,所以孔孟的学说一直到满清都很盛。
满清在中国统治了二百六十八年,除了尊孔之外,他们学佛,满清的帝王都是正式归依三宝的佛弟子。在清朝盛世之时,康熙、雍正、乾隆,特别是雍正、乾隆时,宫廷里读《无量寿经》,这很高明,皇帝没有说写多少语录,你们都要听我的,大家都听佛的,听孔老夫子的。大家都听孔老夫子的,大家都听佛的,这没有话说,简直是心服口服,以此方法来建立共识,高明啊。
今天大家不讲这个,都是依自己的理论、自己的主张,听你的人少数,不听你的人多数,所以很容易分裂,这实实在在值得我们多去想想。 这二句话就是警惕我们要知道防范灾害,不但是自然的灾害,更重要的是人为的灾害,虽然现在没有,人必须要有远见,要能看到将来,才知道现在应该怎么样做法。所谓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就是这个道理,何况世间人事变化无常。
在从前无论怎么变,还能够判断个几成,为什么?大家都受同样的教育,有一个道德的标准,无论在什么时代,总是距离这个标准不会太远的,所以判断容易。现在呢?这个标准舍弃了,在中国,孔孟也不要了,古圣先贤的东西都不要了,佛法也不要了,换句话说,今天这个思想是无所适从,这就非常非常可怕了。
我们从最近一年来所得到的消息,有一个好的预兆,就是大陆上现在有一些学者想整理中国的一些古籍,希望能够把中国古籍发扬光大。这个真的是一个好消息,是给黑暗的世界带来了一线光明,这是值得我们每位在海外的中国人,应当全心全力来支援他们,希望他们的工作能做得很圆满,能够提前完成。
我听说九月份要在海南大学召开一个《四库全书》研究会,这是全国性的。还有一个消息,《四库》所没有收录的那些书,有目录了,他们希望依目录把这些书编成《四库全书》的续编。大陆上有计划来做此工作,这也是很可喜的一个好事,类似这样的事情,我们要有远大的眼光。
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想一桩事情、看一桩事情,最低限度都要有全球的眼光,为什么?我们这一个国家好,别的国家落后,我们还是有苦难。以美国为例子,二次大战后,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世界上许多落后的国家要靠美国救济,没有多少年,美国今天被拖垮了,恐怕将来要靠别人救济了。
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实在讲是眼光不够远大,救济别人,别人未必感恩,这个我们也看到的,美国救济许多国家,多少国家接受救济却还怨恨美国,为什么不把教育、科技转移呢?我自己一个国家富,为什么不希望世界上每个国家都富呢?这是眼光的问题,心量的问题,见识的问题。如果美国真在那时候,把教育、科技能够普遍向落后地区推广,美国今天必定是更强大、更富有。佛家讲因果,这靠施小惠是不行的,这些都是真正的学问,真实的见解。佛在此地给我们提了一个原则,世出世间一切法都用得上。 此经是汉朝所译,译经时尽量用最浅显的文字,所以诸位如果细细比较一下,以佛经和《古文观止》来比较,佛经比《古文观止》浅显得很多。换句话说,和当时的白话文一样,这是译经者的苦心,希望佛经能够普遍流通,稍为有一点学术基础都能够看得懂。
‘若曹’是汉朝时代的话,就是‘你们大家’;‘当熟思计’,就是应该好好的想想,仔细的想想,‘理’想明白了,‘事’你就会认真去做了。什么事情?‘远离众恶’,凡是于别人有损害的都叫‘恶’,这是浅显的解释,此事我们决定不能做,这也是对没有意思出三界这种人所说的。
假如我们要想了生死出三界,我们真的想往生极乐世界,那这个‘恶’解释就更深一层了,凡是对自己有利的都是‘恶’,那些事情对自己有利?以下讲‘爱欲荣华’,这是世间人所贪求的,这些东西绝定障碍你往生,为什么?你念念心都在这上,怎么能往生极乐世界呢?临命终时还贪恋这世界,那就去不了,你平常功夫用得再多都没用处。所以必须在现前,我就把享受统统都舍弃掉,所以要晓得这不是一个好事情。
故对自己有利益的名闻利养要舍,对待别人有害的绝定不能做,‘远离众恶’,我们真把此理想通了,事上就会有很高的警觉心,时时刻刻警惕自己。
‘择其善者。勤而行之。’,现在我们对于选择善法也明白了,也有这点智慧了,也能看得出来,辨别善恶,能够取舍善恶。对自己选择的善就是‘信愿持名。求生净土。’,对于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法,我们只取净土三经,其它的统统放下了,我心定了,一生依照这三经的教训修学,我们的目的才能达到。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一定要做有利于社会大众的这些事情,这些事情我们随缘随分,尽心尽力,那叫‘圆满功德’。有同修听说我在大陆上做了些事情,要发心来帮助我,我统统谢绝了。为什么谢绝呢?刚才讲,尽心尽力就圆满了,不要攀,攀缘那是别有目的,搞名闻利养了。我有一块钱就做一块钱,我功德圆满了,要想动脑筋找别人,大家凑钱来给我做,那我叫‘自找麻烦’了。做得多,也不是圆满功德,何况这里头弊端很多,我们要晓得防范,图个心地清净,心安理得,好啊,这就快乐了,不要找自己的麻烦。
做这些事情决定是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大众,有利于国家民族,我们目标放在这上面;我们做得少,没有关系,抛砖引玉啊,将来别人觉悟了,有大能力的人去做,我们不是更自在了吗?别人做的,就是我做的;我想做的,他做到了,那就是我做的,何必要分彼此呢?这样就好。
所以说,名闻利养决定不能沾,沾上了都是麻烦,钱财决定不能要,那是害人的东西,绝对不是有利的,一定要舍。所以善恶能够辨别清楚,就好了。‘勤而行之’,努力去做,自利利他。‘爱欲荣华’,我们讲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五欲是财、色、名、食、睡,这些东西都是‘不可常保’,真的是过眼云烟,纵然现在得到了,我们在这社会上冷眼旁观,许多人得到了,但没有几年,统统丢掉了。
不但眼前我们看得多,自古以来,这个例子就不少;我想同修们,你们念古文《圬者王承福传》,‘圬’是做泥水匠的,常常替人家粉刷房子,好像是韩愈写的,很有味道。这房子是某大官住的,没几年,他家败了,卖给别人了,别人又请他来整修,他一生看这些兴亡都不常长。富贵能保一生就很难、很难,能够保得三世,那就要相当的德性啊。所以通常我们看到的富贵人家,短短的几年,十几年就完了。有些到最后身败名裂,真的是不能常保,一定要记得要修善,唯有修善积德才能保得住,否则的话,保不住。
世出世间,诸位冷眼观察都能看得到,出世间是什么?这些出家人哪,你仔细看他,看他后来的结局,然后想想佛教导我们的确实是非常有道理。这里面事、理明白了,我们的起心动念、所作所为,自自然然就警惕,自自然然就晓得应该怎样去做。 这是佛在经上特别的提醒我们,这个世界是五浊恶世,特别是在现代的社会,我们每天从大众传播工具里面,晓得各地方社会的状况,实在是造恶业的多,而修善业的少。既然认识佛法,接受佛的教诲,就应当在此乱世,特别留意到‘端心正意’。
此句和儒家讲的‘诚意正心’是一个意思,同样地,佛在许多经论上给我们讲‘发菩提心’,‘端心正意’就是‘发菩提心’,希望端正自己的心。简单的,如儒家所说,不合理、不如法的,我们不要去思想,也不必去看,也不必去听,这都是‘端心正意’的功夫,即‘诚意正心’的意思。
‘不为众恶’,凡是不利于众生的都叫做‘恶’,经典里讲的‘十善’、‘十恶’,那是非常具体给我们举例出来,我们能够遵守,不为‘众恶’,这就是‘大德’。‘甚为大德’就是我通常所讲的‘积功累德’。 ‘恶’是因,‘五恶’就是杀、盗、淫、妄、酒,这在经里讲的很清楚。‘五痛’是花报,‘五烧’是果报,所以这里头有因,有果。你造的恶因,这一生所得的一切不如意,这是‘痛’,我们生活会很痛苦。‘烧’是讲将来三途的苦报。可见得造作恶业,不仅现前,现前叫‘花报’,将来果报更苦。
佛把此事实为我们讲清楚了,这是相当不容易。我们了解了,就要在起心动念上下功夫,这就是‘降化其意’,《金刚经》上讲的‘降伏其心’和此意思是相同的,只是词句不同。我们恶念一起,要有智慧,要有警觉,马上把它中止下去,这叫‘降伏其心’。
一切恶念,第一个念头起来了不怕,第一个念头都不起,那你已经是圣人,不是凡夫了,凡夫自然会起恶念,为什么呢?无始劫的烦恼习气,它会起来的,这一起来就觉悟了,古德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一觉,我的念头就控制住了。这念佛人马上把念头转到‘阿弥陀佛’,那就是‘大觉’,不管是什么念头,恶念一起来,第一个恶念,第二个就‘阿弥陀佛’了,就转到‘阿弥陀佛’了。这就叫‘修行’,这就叫‘功夫’。
在禅宗里讲,这叫‘觉照’,所以功夫得力与否,就在这里看,我们能这样做,功夫就得力了。能够‘降’,‘降’是把它压住;‘化’是转变过来,把恶念转成了善念,这恶念转成‘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善中之善,再没有比这念头更善的了,要会转。
‘令持五善’,‘五善’就是五戒;‘获其福德’,我们能够守持五戒,不但不杀生,而且更进一步,我们能吃长素,素食对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好处。
现在这个世界,奇奇怪怪的病很多,这病到底从那里来的呢?这些医学,乃至于科学家,说一套似是而非的理论,不见得是正确、真切的。真正的因素,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了,是吃肉,肉食里来的。
我们中国俗话常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肉,绝定有毒。印光大师有篇开示,他说了一个事实。他在早年看到一篇杂志报导,是一位西洋妇人,她用自己的奶喂孩子,第一个孩子死了,第二个孩子没多久也死了。她就怀疑,于是乎将奶拿去化验,化验出她喂奶时是在生气时候,这一生气,奶里就有毒,所以把自己小孩毒死了而不知道,以后化验了才了解。
你看人在生气不高兴时,奶水都有毒,这些动物在你杀它时,它不生气,它不恨吗?所以印光大师调查此事并证明了。有一位妇人来归依时把这事情说出来,她承认自己有一位孩子也是喂他之后死的;因为她先生脾气不好,常常打她,这一打,小孩吓哭,哭了就就赶紧喂奶,这样子就死了一个。她的女儿也是发脾气时喂奶,也死了一个。所以印光大师证明此事是真的,所以他说不知多少小孩如此而死,却不知道真正原因,被嗔恨心所引起毒素的母奶给毒死了。
所以由此推断,一切生物当它被杀害时,那时的怨恨心要比平常的嗔恨心不晓得要严重多少倍,所以他老人家讲,凡是肉都有毒,吃肉就是服毒,虽然不致于立刻就得病,但那是长年累积下来,身体内的毒素累积到发作时,奇奇怪怪的病就都出来了。
现在医学证明,我们身体的细胞每七年因新陈代谢而整个换新,换句话说,我们吃七年的长素,身体内从前的那些毒都没有了,要有这么长的时间才能够适应环境,希望大家对于这一点留意。
不但不杀生,素食绝定是健康长寿,这是不杀得长寿,不盗得大富,不淫是得相好庄严,不妄语是得大众的尊敬,不饮酒是属于智慧,保持头脑常常清醒,这些能得福。 此段就不必细说了,只说大意。这是世间肉眼凡夫看不到的,佛是五眼圆明,对于六道轮回之状况,他老人家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说六道众生冤冤相报,正如同经里所说的,人死为羊,羊死为人,互相酬偿,‘更相报偿’啊。这是一个非常惨痛的事实,它这个报偿不是报的恰好,要是报的恰好就没事了,这个账就还清了,它总要多一点。这多一点,怨恨生生世世就永远扯不清了,而果报也一次比一次惨烈。
诸位读《安士全书》,此书分四个部份,第一个部份就是《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看《阴骘文》前面一段,文昌帝君说他自己十七世的因果,那果报之惨,实在可怕,值得我们警惕。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晓得这个事实,对于一切众生之命,应当要加以怜悯爱护,决定不能够伤害。 ‘法’是法律,‘度’就是一般讲的制度,在此地包括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不守法,不守礼,社会就乱了。下面就是说这些乱象。
四一、【奢淫骄纵。任心自恣。】
‘任心自恣’就是‘为所欲为’。
四一、【居上不明。】
这是在上位的。
四一、【在位不正。】
这二句都是讲社会领导阶层的人物,‘不明’是不明理,‘不正’是他的思想行为不正,换句话说,以私害公。下面是举例。
四一、【陷人冤枉。损害忠良。心口各异。机伪多端。】
这些事实,古今中外都在所不免,纵然是一个很贤明的领导者,难免都冤枉几个好人,难免做错几桩对不起老百姓的事情。找一个十全十美,一生当中决定没有过失的人,在古今中外的历史找不到啊。
我们读历史,冷静的观察这个社会,不能不由人产生很大的恐惧,恐惧什么?假如有一天,我们学佛了,因为在佛法里修福比较容易,福报修大了,而却没有往生得了,来生做了总统,做了帝王,做了大官了,也会像过去那些人一样造罪业,冤枉好人,福报享尽了,这罪报就现前,没有不堕三途的,真是可怕。
所以你认识得愈清楚,了解得愈明白,你才会有坚定的决心,这西方世界是非去不可,不去绝定解决不了问题,绝定惹麻烦啊。
四一、【尊卑中外。】
这是说这个家庭里面。
四一、【更相欺诳。嗔恚愚痴。欲自厚己。欲贪多有。利害胜负。结忿成仇。破家亡身。不顾前后。】
古人常说,家不和,外面才有人欺负你。家庭如此,社会、国家也不例外,所谓是‘家和万事兴’。‘尊’是家庭中的长辈,‘卑’是晚辈,‘中’是自己家中,‘外’是自己的亲戚朋友,这都是对一个家族说的。
这一家不和,父子、兄弟、亲戚、朋友都互相欺骗,‘嗔恚愚痴’,什么原因呢?都是从贪心上生的。贪财、贪欲,多半是从这地方发生的。‘欲自厚己’,自己总想多得一分,自己多得一分,换句话说,家里兄弟姊妹就少了一分;这一家的财富只有这么多,不能互相退让,彼此来争执。
这些事情,在现在的社会,几乎我们天天都可以发现,兄弟姊妹去打官司,为什么?为家里财产反目成仇,这是很大的不幸。所以‘结忿成仇’,结果是家破人亡。‘不顾前后’,‘前’是前因,‘后’是后果,后果在恶道啊!不晓得现前造的这个恶因,后来要受恶报。 前面‘世间人民。不顺法度。’,这是总纲,都是不合理的,不学佛就不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愚痴蒙昧,变成自私自利。学佛了,佛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的真相,这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的,诸佛菩萨,一切众生的本性是一。这桩事情,诸位如果细读《楞严》,你就能明白了。
明白之后才知道,原来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和自己有密切的关系,你的看法、想法、做法,自然就不一样。我爱护自己,我会爱护一切众生,知道帮助一切众生,就是帮助自己。福报从那里来的?绝定不是自私自利来的。自私自利那来的福报?福报是帮助人愈多,福就愈大。换句话说,他是随著你的心量而来的,你的心量愈大,福就愈大。
所以世出世间,佛的福报最大,为什么最大呢?佛心量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啊!他的福怎么不大?我们要想大福报,一定要学佛,把心量拓开,关心一切众生,特别是苦难的众生。
我们放眼看现前的世界,这世上有不少在受苦受难的众生,还有一些生活过得很惬意、很自在的众生,他有没难呢?同样在受难。一个是受身体折磨的苦难,一个是在那里迷惑颠倒、造作罪业,那也在遭难啊。世间人那个不遭难?除了很少数真正觉悟的人了。觉悟什么?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种人不遭难的,除此之外,没有不遭难。
诸佛菩萨教导我们,富有是福报,福报不要享尽了。不会积德的人,福报再多,都有尽头的时候,什么时候尽?谁也说不定。佛经上常说财为五家共有,你要是认为是你的就错了。那五家呢?第一是水,大水来了统统淹没了。第二个是火,火无情,火会烧掉啊。第三个是官家,现在虽没有,但也不一定。从前你犯罪了,抄家,财产充公了。第四个是盗贼,强盗、小偷,他都有份。第五个是败家子,防都没办法提防的,所以财是五家共有。
财要怎样才能保全?说实实在在的话,世间人没有一个不想保全自己的财富,将来好好受用,不致遭遇到贫困。可是往往老天不从人愿,用尽了心机还是保不住,实在讲是不听佛的教诲啊。佛教给我们的那叫‘万全之计’,可是世间人相信的少,不相信的人多。
佛教给我们什么?把财散掉,散财是你保财最妙的方法。你命里有财富,绝定丢不掉的,你散掉了,过几天它自己再来了。你不散呢?不散就这么多,而且丢掉之后就不会再来了,这散财叫‘布施’,多做社会慈善利益的好事,这样去散。这样的散,你的财都没有丢掉。
我们中国大陆供财神,现在台湾人供关公,我想不通,关公怎么会变财神了。大陆上供陶朱公,有道理;陶朱公是范蠡,在春秋时代,越王勾践的大夫。越被吴灭了之后,他帮助勾践恢复了国家,他知道国王心胸狭小,可以共患难,不能共富贵,他有知人之明。
所以国家恢复之后,他就改名换姓逃掉了,逃出去之后作生意,没几年发大财,发了财之后,他统统把财布施掉,再从小本生意做起。没几年又发了,发了之后又布施,三聚三散,这真正是有智慧,有才干。所以供他作财神,以他作为我们经商,从事工商发财的模范,这是非常正确。
所以我们虽然得到合理的利润,我们自己衣食足了,应当照顾那些贫穷的人,应当为社会、为地方造福,这就对了。范蠡是这样的人,所以他知道修善,他知道修福,他知道积德。所以财是愈施愈多,你不要怕施了以后没有了,不会的,愈施愈多。不懂这个道理,不相信佛所说的话,认为我好辛苦赚来的钱,怎能舍得?他不晓得‘舍’底下有‘得’了,你不‘舍’就不‘得’。所以‘富有悭惜’不肯舍,‘不肯施与’。
四二、【爱保贪重。心劳身苦。】
此段是讲富贵人现在的享受,他的享受是什么?‘心’很‘劳’,为什么呢?钱多了,患得患失,不知道怎么好,一天到晚伤脑筋。‘身’很苦,想尽方法来保也保不住,所以有钱人很苦,没有我自在。
四二、【如是至竟。无一随者。】
这就是我们俗话常讲‘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口气不来了,一样也带不走,没有一样是跟著他走的。
四二、【善恶祸福。追命所生。】
财物带不去,但是业会带去;善业得福,恶业就招祸,‘追命所生’,这会跟著你去的,‘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这是善恶业。
四二、【或在乐处。】
‘乐处’是讲人天二道。
四二、【或入苦毒。】
‘苦毒’是讲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六道轮回往那里去,是你的善恶业在支配。这里面不是阎王,也不是上帝,也不是佛菩萨作主,是自己的善恶力量在牵引著你走啊,这是受的果报。
四二、【又或见善憎谤。不思慕及。常怀盗心。悕望他利。用自供给。消散复取。神明克识。终入恶道。】
这也是不善的心行,这一类在社会上也常有,古今中外都可以能见得到,嫉妒心很重,看到别人有善的,他就诽谤,这是出于嫉妒。他不知道‘慕及’,‘慕’是仰慕,看到人行善,我也效法他,这就对了。他不但不能效法,还来诽谤,这错误了。
‘常怀盗心’,这就是以种种不正当的手段,把别人的利益,想方设法据为己有,这是‘盗心’,属于盗行,偷盗之行为。用完了,再想办法来取,取别人的,这是不义。‘神明克识’,此地讲的神明是天地鬼神,你起恶心,造恶行,可以欺骗众生,绝对不能欺骗鬼神。
天地鬼神那地方好像是有记录的,这是一个说法。第二个说法,‘神明’是指自己的神识,我们中国人讲良心,你造的恶事,别人不知道,自己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阿赖耶识的种子不会消失,因缘成熟了,他一定要受报,这个果报是‘终入恶道’,终究要堕到恶道去了。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去做呢?这些事实,实在讲,没有佛,没有人能为我们讲清楚,没有人能说得明白;佛把这个事实告诉了我们,这就是加持,这就是保佑,使我们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随时能提起警觉,不起恶念,不造恶业,这就是离苦得乐。 这三句说明人世间的真相,人不能离开社会,不能离开人群,所以叫‘相因寄生’,彼此互相依赖,我们想自己,一定会想到别人,这个是真的。何况人生寿命是很短促的,人在这世间,诸位如果很冷静,仔细去思惟,人生确确实实是一场大梦啊,这数十年寒暑,确确实实是一无所得,何况生命非常脆弱,这些都要看破。
换句话说呢,都要看清楚,都要看明白,然后佛教给我们‘放下’,我们就肯放下了,知道佛家讲的放下是正确的,是真实的,对自己确实有好处,没有害处。不肯放下,那个麻烦就大了。
四三、【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怀邪恶。常念淫佚。烦满胸中。邪态外逸。费损家财。事为非法。所当求者。而不肯为。】
这段经文是说明世间祸害的根源,就是这一条,本条里面告诉我们的就是‘淫佚’之害,‘身心不正’都是贪爱淫佚。这桩事情,在古今中外的历史记载著很多,为了女色,大的甚至于国破家亡。在古时候,大家知道殷纣王宠爱妲己,周幽王宠褒姒,国家亡了。你看每一个亡国的皇帝都是宠爱一个妃子,那是他亡国真正的因素。
唐明皇在未遇到杨贵妃之前,政绩不得了,你看历史上所赞叹的‘贞观、开元’,唐朝政治最好的是唐太宗的‘贞观’,唐玄宗的‘开元’,开元晚年遇到杨贵妃,几乎亡国,确实是国破家亡,不能不警惕啊。
修道的人,道业不能成就被毁掉的第一个因素,也是在色,贪色,其次才是名利,所以名利之为害,没有贪色来得严重,这是特别要注意的。修道如果不能放下这个,道业绝对不能成就,三界没法子出去。世间法里头,如果这个不能放下,家庭绝定不美满,事业绝定失败。不要看现在事业顶兴盛的,你看那做皇帝的,事业不是到顶点了?最后亡国啊。佛在经论里面,可以说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要我们以最高的警觉心来面对这个事实。 下面讲的是十恶业了。
四四、【两舌。】
是挑拨是非。
四四、【恶口。】
是说话很粗鲁,很难听,‘恶口’伤人哪。
四四、【妄言。】
是打妄语。
四四、【绮语。】
是花言巧语,当然他的目的也是在欺骗大众。‘绮语’比较不好懂,没有前面三种明显。我们举个比喻,现在有许多的歌、戏剧,都是属于‘绮语’这一类的,一般人很喜欢,但是它引导你邪思。
所以现代的艺术,说实在的话,美其名‘为艺术而艺术’,尽干的是‘绮语’,这造罪业啊。中国古时候的艺术不一样,它要对社会负责任的,所以诸位看平剧,这是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或看中国古代的这些小说,我们仔细的观察它,它有一个中心的理念,就是‘因果报应’,绝定是善人到后来有好报,恶人到后来有恶报。
表扬的是忠孝节义,所以它变成是社会大众的教育;我们知道中国自古以来教育并不发达,学校非常之少,中国老百姓那么多,老百姓都那么善良,他从那里学来的?听戏学来的,听说书学来的,那是教育啊,和现代人不相同。
从事于艺术,它要引导社会向正面走,这是无量功德。现代就不一样了,诸位仔细看,电影明星,无论中外,都不得好死,这是花报,果报呢?那就更不必说了,三途去了。什么原因?他所演的东西,在社会上影响多少人,他不能没有责任,编剧的人有责任,导演有责任,演员有责任。
我在台北讲经的时候,距离我讲堂不远是世新(世界新闻大学),世新好像有演艺剧这个科系,他们同学来听了经之后问我,说将来要去当演员,有没有背因果?我说佛经讲得很清楚,他就改科系,不念了,这聪明。
四四、【憎嫉善人。】
对于好人好事,他嫉妒,他嗔恚。
四四、【败坏贤明。】
好人好事,他总是从当中去破坏,不能够成人之美,不能够随喜功德,他在那里造恶业啊。
四四、【不孝父母。轻慢师长。朋友无信。难得诚实。尊贵自大。谓己有道。】
真是狂妄到了极处。这里面所说的不仅仅是社会大众,连佛门里面都不例外。出家人为佛弟子,不但是出家,在家也包括在其中。佛在《观经》为我们讲三福,我们要修福,佛教给我们三条。
第一条里面是讲人天福报,佛为我们讲了四句,第一句就是‘孝养父母’,第二句是‘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福报是这么修的啊。‘孝亲尊帅’是根本的根本,人不孝亲、不敬师,其它都不必说了,纵然做得很像样,那都是假的,都不是真实的,从什么地方看到真实的呢?从看他孝顺父母否,所以这是四众弟子都包含在其中。特别是出家人‘谓己有道’,那是大妄语,所谓是‘未得’却告诉别人自己已经‘得’了,大妄语果报在阿鼻地狱,这是毁坏佛法,欺骗众生哪。 这是侵犯别人。
四五、【欲人畏惧。不自惭惧。】
‘惭’是惭愧,自己没有惭愧心,‘惧’是不怕因果。
四五、【难可降化。常怀骄慢。赖其前世福德营护。】
这样的人是作威作福,甚至于在佛门内拿著佛的招牌,造作一切罪业,欺骗在家信徒,争名夺利,他怎么果报不现前呢?难道是佛菩萨不灵吗?这是俗话所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为什么说时候未到呢?他今天虽造作罪,他前生修了大福报,那福报在这撑著他,这福享完了,他造的罪业‘恶贯满盈’,报就现前了。所以他今天恶报还未现前,是赖他的‘前世福德营护’,‘营’是经营,在保护他,是这么一回事情。
四五、【今世为恶。福德尽灭。】
他现在造作恶,他的福不但不能增加,而且那个福是快速地在损失,趋于灭尽,这是非常可怕的一桩事情。
四五、【寿命终尽。诸恶绕归。】
等他的寿命尽了,他的恶业现前了,所作一切恶业统统受报,绝定不是没有果报。 这几段都是说明我们社会的现象,特别值得我们认真去反省,佛所讲的这些重恶,我们自己有没有?‘徙倚’是心志不定,我们俗话说没有主张,没有主意,心神不定。‘懈怠’是懒惰,这样的人在社会上必然是一事无成。
我们知道世出世法要想成就,第一个条件是要立志,就是我这一生有一个努力的方向,有一个奋斗的目标,你就会得到的。有人求名,他能够成名。有人求利,他能够获利。为什么?目标专一,这三心二意不行。
学道也是如此,目标也要专一。佛门宗派很多,修行的方法很多,只能取一个,不能走二条路。从前善导大师说的很好,如果求解,你可以多学一些法门,你求明理,各种东西都可以涉猎,可以多听听。如果讲修行,那只能走一门,路只能走一条,路可以多认识些,走的时候只能走一条,你不能同时走二条路。所以行门绝定是一个,你才能达到目标,这是从原理原则上说。
诸佛如来,没有一尊佛不劝人求生净土,这又是什么原因?宗派那么多,为什么要教人念佛求生净土呢?诸位要晓得,这里头确实有难易不同,譬如说:参禅,它的目标是明心见性,这东西难哪,不容易,要想见性,我们的真心本性为什么见不到?
佛说这里有障碍,什么障碍?见思烦恼是一种,尘沙无明又是一种,根本无明是最后一种,你要把这些烦恼断尽就明心见性了。这可以试试看,断见思,断尘沙,至少破一品无明,这才叫‘明心见性’。古时候还有人能做到,现在没有人可以做到。
不要说破无明、破尘沙了,见思烦恼都没办法断,所以诸佛如来劝我们念佛求生净土,这叫‘带业往生’。我见思烦恼一品都不断也行,这法门的殊胜在此地,这法门容易,其它法门难。这是佛为什么要劝勉我们,这一句关系重大,我们如果犯了‘徙倚懈怠’这毛病,就是念佛都不能成就,都不能往生,这要特别注意的。
‘不肯作善’,不肯作善的人,就是真正没有福报的人,世间人,中国人,外国人都一样,那一个人不求财富?财富对人,真的是多多益善啊,没有人怕多。那一个人不求聪明智慧?那一个不求健康长寿?都求啊!能求得到吗?佛告诉我们绝定求得到,‘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此话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你要懂得道理,要懂得方法,如理如法,有求必应。
财富是果报,有果必有因,你修因就一定得到果报。财富的因是什么?是财布施,前面讲范蠡的故事,愈舍愈多,舍是种因,舍的心非常清净,舍得自然,没有一丝毫留恋,所以他来的果报特别的快,特别的丰满啊。
聪明智慧是果报,法布施是因。法布施包括的范围非常广大,凡是我们知道的、熟悉的,无论是世法或是佛法,都很欢喜乐意的传授给别人,教给别人,自己绝不吝法,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别人,增长聪明智慧。
健康长寿是果报,无畏布施是因。观世音菩萨施大无畏智,众生有恐怖、有困难、有害怕,我们帮助他,使他心地能安稳,离开一切恐怖,凡是这一类的,都叫做‘无畏布施’。无畏布施里面做得最彻底、最究竟的,无过于素食,不食一切众生肉,不恼害一切众生,果报就健康长寿。所以你明理,知道方法,肯这样去学,肯这么去做,这三种果报,你一定得到。所以要知道‘作善’,要欢喜‘作善’这才对,不肯‘作善’,那是真正没有福报。
‘治身修业’,‘治身’就是我们通常讲的修养,不能在个人身心修养上下功夫。底下这‘业’是事业,对于自己的事业不能专心去经营,这是错误的,他没有现代人讲的‘敬业的精神’。
‘父母教诲’他也不听;‘违戾反逆’就是违背父母教诲。家庭里面就‘譬如怨家’;‘不如无子’,父母对儿女如此的失望。‘负恩违义’,孩子辜负父母的养育之恩。‘无有报偿’,不但不能够养父母,而且是‘放恣游散’,成天在外流浪不回家之类的人。现在这个社会,中国、外国,这种现象愈来愈多,以前有,不多,很少,现在很多,几乎到处都见到。
‘耽酒嗜美’,‘美’指美味好吃,好吃懒做之类的人。‘鲁扈抵突。不识人情。’,脾气怪扭、粗鲁、跋扈、不讲理,不懂得人情事故。‘无义无礼。不可谏晓。’,就是没有办法劝导他,善言他听不进去,好话他不能接受。这在佛法里叫‘一阐提’,‘一阐提’是梵语,翻成中文是‘没有善根’,佛也没有办法教导他。
所以我们读了这些经文,看看现前的社会,佛在三千年前把我们现代这个社会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对此社会现象虽然很痛心,虽然很感叹,但是不能灰心,为什么?这三千年前佛就看清楚了,我们在这个大时代当中如何拯救自己,如何帮助别人,这才是大事,佛家常讲的‘大事因缘’啊。 ‘五道’就是说的六道,六道为何说五道?不算阿修罗就是五道,所以佛经里有说五道,有说五趣,大乘经上常说六道,《楞严经》上讲的七道,数目字虽然不一样,事实完全相同,一个是归纳,一个是展开详说。说六道,阿修罗就算一道,五道就不算阿修罗。
为什么?佛在《楞严经》上讲的很清楚,阿修罗天上有,人间有,畜生里也有,恶鬼里也有,只有地狱里没有阿修罗。所以除了地狱,其它四道里都有阿修罗,在那一道就算那一道。如果讲六道,那个阿修罗专指天上的阿修罗,人间以下的不是,天就分成二类,天和阿修罗。七道呢,再加上‘仙人’一道,仙道,通常‘仙’我们不算他一道,仙有天仙,人间有仙人,畜生里也有仙人,你们常看《聊斋》,狐狸也可以修成仙人。所以仙人也是分散在各道里面,他在那一道就算那一道,《楞严》讲得特别详细,把他们也算一道,叫‘七趣’。诸位看到经上讲‘六道’或‘七道’,统统是一个意思。
‘五道’是清清楚楚讲天、人、畜生、饿鬼、地狱,‘五道分明’。五道怎么来的呢?善恶报应的现象,心善、行为善,他就一定生到人天二道,这是善道。心恶、行恶,他就果报在三恶道。同样在人道,人也有贫富贵贱不等,这是别业不同,统统到人道是共业,这果报是相同的。但是每一个人在过去生中所修的善福不一样。
福修得大的,这一生就在人间享福;福如果修得少,那就要受很多困苦艰难的折磨,这些因因果果非常复杂,‘祸福相承’哪,祸里面有福,福里面有祸,这真正要慧眼才能看清楚,才能巧妙的运用。
祸里有福,譬如说,我们今天生活非常困苦,三餐不继,这是祸;万缘放下,老实念佛,往往他很快的成就了,这是真的有福。所以问题是你会不会运用,会用,佛告诉我们,以苦为师啊,苦,实在讲,使我们对这世间没有留恋,往生净土的心,想见阿弥陀佛的心,更恳切,往往反而得福了。享受人间富贵的人,虽然念佛,很难往生,那就是福里有祸,为什么?他太富裕了,太享受了。西方极乐世界虽然好,没见到,他不想去,纵然念佛,有口无心,不相应。这是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类似的太多太多了。
这些都‘身自当之。无谁代者。’,谁都不能代替你。佛门有句话说‘各自上山,各自努力。’,谁都不能代替谁,确确实实是这个样子的,这是我们必须要了解,要认识的,要认真努力。有些学佛的同修,有一个很大错误的观念,认为佛菩萨靠得住,我靠他就行了。
佛在这里讲得清楚,‘无谁代者’,这‘谁’包括佛菩萨,佛菩萨也不能代替。《楞严经》上就说了个很鲜明的例,阿难尊者,他是佛的堂弟,释迦牟尼佛共有八个堂兄弟,世尊是老大,阿难是最小的。阿难多闻第一,不修行,脑子里老是打妄想,以为别人都得修,别人不修不行,他老大哥是佛,到时候就会把三摩地、奢摩他给他了,他不用修了,有靠山啊。
遭到摩登伽女之难才晓得靠不住,这就说明了一定要自己修;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没有人能代替。《地藏经》上
为我们讲修福,超荐修福,那是怎么一回事情呢?这要搞清楚,不搞清楚就变成迷信了。
经上讲得明明白白,我们家的老人过世了,我们为他念经,他要不过世,我们就不念经了。念经谁得呢?自己得,所谓七分功德,六分自己得,他只得一分。他那一分怎么得呢?是因为他走了,给你这个缘份,让你念经,他就沾这点光啊,其它的都得不到。所以你念七遍了,他算得一部的福,实际上是否真得一遍的福?不见得,他只得个缘而已,教你念经,教你修行,教你成就,是这么一个道理。你这念的人还要诚恳,还要真心,他才有利益。
我们看经上的例子,婆罗门女、光目女,婆罗门女念到一心不乱,怎么知道她一心不乱呢?她在定中去参观访问地狱,无毒鬼王说的很清楚,这种地方只有二种人能来,一个是菩萨,是来参观的;另一种是受果报的人,除这二种人,是不能到这里来的。婆罗门女的成就一定是得一心不乱才有这个本领。
光目女是在梦中见的境界,那功夫比她(指婆罗门女)差一等了,叫‘功夫成片’,才有这个效果啊。你自己认真读经,依教奉行,修行证果,鬼道里的人一看,哎呀!某某人是某菩萨的父亲,
是某菩萨的母亲,鬼对他另眼相看,尊敬他,是这么回事情,他得的福报就是这个。所以他能离开地狱道、鬼道到忉利天,这是尊敬他、奉承他。
如果只敷衍塞责,念几部经,有口无心,他什么都得不到,这个要知道。所以超度佛事有理论、有方法,确实能将恶道里的家亲眷属脱离恶道,生到人天善道,这个是真的。如果是超度到西方极乐世界,诸位想想看,我不必说了,能不能做到?如果能做到,我们还修什么行?念什么佛呢?佛菩萨大慈大悲,天天为我们念,超度一下,我们都去了。所以要晓得,佛讲真话,没有欺骗我们啊,‘身自当之。无谁代替。’,求生西方净土是自己的事情,佛菩萨不能代替,要是能代替的话,尽虚空遍法界的众生统统都生西方了,要不生西方,佛还叫什么慈悲?佛就不叫‘大慈大悲’了。
佛也没法子,佛只能够把方法、理论教给我们,事情还得我们自己干,这是正理,不像其它宗教,信了就得救;我们佛门信了不得救,解了也不得救,一定要行,还要功夫相应才得救,不相应还不得救,这才是真的给你讲真话。 明白这事实真相之后,佛这段的教诲就很重要了,一定要记住。‘若’是假设,‘能自于其中’就是于现代这么复杂、恶劣的环境之中,五浊恶世,浊恶到了极处,我们在此环境当中,重要的是‘一心制意’,‘一’是念头,‘制’是克制,所有一切恶念都要把它克伏住。
‘端身正念’,‘端’是端正,守礼守法,对于佛的一切教诲,我们记住,遵照教训去做。‘正念’,特别在净宗法门,就是在心里面时时刻刻都有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就是‘正念’,如果佛念没有了,我们的念头一定落入在‘不正之邪’;邪、正都没有,落在无明里,无记、无明。无明的果报是愚痴,畜生道啊,总没有办法脱离三恶道,所以这句佛号就非常、非常要紧了。
‘言行相副’,所说的和所做的要相应,不可以口是心非。‘所作至诚’,对人、对事、对物都要真诚,不要怕吃亏,不要怕上当。我真诚对人,别人欺骗我,那我不是吃亏上当了吗?可是自己想一想,我们吃亏上当,能够上当多久呢?纵然是吃亏上当,也不过是几十年而已啊,往后到西方世界去做佛去了,那么眼前吃亏上当值得啦,何必去计较?
眼前不肯吃亏上当,来世还搞轮回,还要讨债还债,生生世世搞不完的,这不是聪明。所以我们只是用真心,用什么心对佛菩萨,就用这个心对人、对事、对物,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目标是求生净土。
‘独作诸善。不为众恶。’,大家都造恶,我不做;大家都不肯做善,我一个人作善。要常常想著,大家都搞轮回,都往三恶道去,我为什么要跟他?学佛就是要学觉悟,学佛就是要学聪明,不做糊涂事。我们看别人错了,以善巧方便提醒他、警惕他、忠告他,他不能接受那就罢了,缘不成熟。他能接受很好,我们给他做了增上缘,帮助他回头是岸。
所以知道是善事,知道是好事,我们一定要做,要认真努力地去做,不怕人耻笑,不怕人阻挠。善行善事对社会、对大众绝对有利益的。
‘不为众恶’,不但恶的事不能做,恶的念头都不能生。
‘身独度脱。获其福德。’,谁度谁呢?自己度自己,真正所谓‘佛不度众生’,佛只是把事实真相为我们说明,明了之后,路是要自己走的。 这二句是总说,下面举出事例,详细说明。‘小微’指小的迷惑颠倒,如果不在此时觉悟,不在此时回头,此时回头容易啊,辗转变成大恶,那就麻烦了,底下讲
四九、【皆由贪著财色。不肯施惠。】
这是六道众生的病根,必须把它舍弃掉。我们晓得,每一个念佛的同修,就像佛在《无量寿经》上所说的,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学佛了,都念佛了,就单单讲供养诸佛如来,那个数字都无量无边,为什么没有往生?就是这二字障碍了,没有放下,所以今天还是这个样子。
如果这二个字放下了,早到西方极乐世界,今天已经是佛,是菩萨了,那里还是六道众生呢?就被这二字害了,要真正觉悟啊!无量劫的修行不能成就,就坏在这二字。我们这生当中,这二字若还不能彻底把它放弃掉,此生依旧靠不住。
四九、【各欲自快。无复曲直。痴欲所迫。厚己争利。富贵荣华。当时快意。不能忍辱。不务修善。威势无几。随以磨灭。天道施张。自然纠举。】
这‘自然纠举’就是我们一般讲的‘良心的责备’,也就是说这些恶行自然必定有果报。这几句都不难懂,意思很清楚、很明白。贪财、贪色不肯布施,讲求自己的享受,‘各欲自快’就是讲求享受。这里面邪正是非善恶,自己不能辨别,就是‘无复曲直’的意思,这叫‘愚痴’。‘厚己争利’是我们世间人讲自私自利,争名夺利。
‘富贵荣华。当时快意。’,当时快意,但不能够保持长久,而且富贵享尽之后,这些恶业就现前了。‘不能忍辱’就是不能忍耐,这是大错特错。富贵人对于自己享受能够节制,能够节俭,就是忍耐,他的富贵就能够长保;藉自己生活过得节俭点,能够布施啊,那是个福报,源远就长久了。
一面享受,一面又在修福,又在积德,这就对了。不能忍受,那就要一次享尽了,很快就报掉了;不肯修善,换句话说,他的福报就不能再增加。
‘威势无几’,‘无几’是指时间,不长啊,作威作福的时间很短,‘随以磨灭’。‘天道施张。自然纠举。’,‘天道’是讲天理;‘自然纠举’是讲人情,天理人情确确实实是这样的,必定有果报。 ‘博爱’二字是出自《无量寿经》上的,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许多的成语都是佛经上的,由此可知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对于中国人生活层面的影响,都非常的深。
对圣人一定要尊敬、要仰慕、要效法,他们成圣,我也能成圣。对善人,我们要敬重,我们要尽心尽力成人之美,这就是佛法里面讲的‘随喜功德’,成就他的善,就是成就自己的善,自他不二,这是真的。所以要培养仁慈博爱的胸襟,这是真正幸福美满的根源,我们要幸福美满,根就在‘仁慈博爱’。
‘仁’是推己及人,想到自己就会想到别人,想到天下一切众生。 这一节是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去修行,‘修行’这名词,我们必须要有正确的理解。‘行’是说行为,‘修’是修正。我们的行为错误,我们赶紧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
行为非常之多,但总不出身口意三大类,这段也就是从身口意三方面来说。
等一个就是意业‘当自端心’。‘心’就是我们的念头,这思想如果有了错误,可以说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所以在佛法里,无论那一个宗派,那一个法门,都讲求从根本修,根本就是心,佛在此地教给我们‘端心’,‘端’是端正,心有不正,赶紧把它修正过来。
说‘修行’都加上‘自’字,可见得这桩事情是别人帮不上忙的,一定要自己努力去克制,才能够真正收到效果。下一句‘当自端身’,底下是‘耳目口鼻。皆当自端。’,身、耳、目都归纳在身业里。口业造恶最容易,而且也造得最多,所以有时候把它特别提出来。此地我们看到身口意这三业‘皆当自端’。
修身的标准,佛在此地为我们说出来,而且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使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之处,时时要检点,这标准就是‘身心净洁’。‘净’是说心,‘洁’是说身,身体要清洁,心要清净,这是总纲领、总目标,心一定要清净。
什么样的心才是清净心?没有妄念,心就清净了。诸位要记住,有念皆妄,什么叫‘妄念’?心里有念头都叫‘妄念’;无念那就是正念,正念无念,心就清净了。那为什么不标榜‘无念’?怕使我们发生误会,有念是错误,无念也错了。所以佛法讲的‘无念’是无念也没有,无有念,无无念。
因为有念是妄想,无念是无明,都要不得,都是错误。无念不太好懂,因此佛法讲的正念是‘无有念,无无念。’,那个念就叫‘正念’,禅宗里叫‘无念’,不是有、无相对的那个‘无’,有、无相对的‘无’也是错误的,为什么?有、无相对的‘无念’是什么境界都不知道,不知道就是无明。佛法里真正的无念是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清楚,这个那真是高明,所以它不是无明,这是讲修心的标准。
修身的标准要清洁,清洁就是没有垢秽,没有污染,身要有污染就不干净了。我们把身体洗洗干净是容易的,但经的意思很深,底下讲‘与善相应’,若‘与恶相应’就是污染了,所以底下为我们说得很清楚。
‘勿随嗜欲’,‘嗜’是嗜好,‘欲’是欲望。如果我们的嗜好贪欲不能够舍离,这身体洗得再干净,佛菩萨看了还是不清洁,你这身体还有污染。
‘不犯诸恶’,简单的说就是十恶,身犯杀、盗、淫,口犯恶口、两舌、妄言、绮语,意里贪、嗔、痴,这叫‘诸恶’。诸恶不犯就是修十善,所以‘与善相应’就是与十善相应,不犯十恶。
‘言色当和’,佛法里非常重视‘和’,不但佛法重视,世法也非常重视。中国古时候,可以说从汉朝一直到前清,治国的最高纲领,就是用一个‘理’。《论语》里说得好,‘理之用,和为贵。’。我们看北京的故宫,主要的建筑物里,我们中国俗话讲‘金銮殿’,是皇帝上朝会议的处所,它的名字叫‘太和殿’,后面是‘中和殿’,再后面是‘保和殿’。皇宫里三个大的建筑,起的名字都叫‘和’。
所以从前帝王治国,就把此字牢牢抓住,俗话常讲‘家和万事兴’,一家和睦,此家必定兴旺。道场和睦绝定是正法住世,国家朝野和睦,国家一定富强,世界的人大家都能和睦相处,世界大同,天下太平,‘和’重要啊!
从那里作起呢?从我们本身作起,言语要柔和,颜色要温和,‘颜色’是表情,我们和人相处,表情要温和,言语要柔和,这非常重要,处事待人接物,不可不知的。
‘身行当专’,这句尤其是重要,不专就不能成就,如果我们要想成就,无论是世法或佛法都要专精。我们在学校读书要专心一个科系;在社会上要专精某一个行业,你才会成就。佛法里也不例外,如果专攻一部经典,专修一个法门,此人一生当中绝定成就,怕的是他不专。
不专就学得很多、很杂,那成就就有限了,为什么?我们的精神、时间、力量分散掉了。所以‘专一’在一切经论当中,我们常常看到的。菩萨修学,六大纲领的‘精进’,‘精’就是‘专’,专精;‘进’是‘进步’,他才能成。
‘动作瞻视。安定徐为。’,古人对于这方面(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风度、仪表。)很重视,现在的人对此不讲求了,所以诸位要是冷静、仔细去观察现在这个社会,觉得每个人心浮气躁,这在整个社会不是好现象,不像从前讲求的稳重。‘安定’是心,心情安定;‘徐为’就是讲稳重,‘徐’也当作慢,不急躁,这是应当要学习的。
‘作事仓卒。败悔在后。’,这就是刚才所讲的,现在这个社会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急躁、匆匆促促的。现在虽然学业、事业、道业不成就,从前的人还会后悔,现在的人不知道后悔了,他想想自己没有过错,既然没有过错,当然他就不后悔了。
佛法里这些教训,念多了,冷静想一想,自己真的从早到晚,从年初一到腊月三十,那一天不在犯过夫?实在说,这些过失自己不知道而已,知道自己的过失,这叫‘觉悟’了。佛法里常讲的‘开悟’了,什么叫‘开悟’?知道自己毛病,知道自己过失的人就叫‘开悟’。能把自己的毛病、过失修正过来是‘功夫’啊。某人有功夫,这就是修行的功夫。 这四句也是教导我们修行的大纲领。我们学佛的同修知道,世间法、出世间法总在一个‘缘’字,这‘缘’里有善缘、恶缘,缘从那里来的?缘是自己造作的,是自己结的。因此诸佛菩萨时时刻刻教导我们要存好心,要说好话,要做好事,这就是‘培植德本’,‘德’是福德,这里面有福。
不但要培植,更要广植,广其心量,广其所为,那你的福报是既深又大。纵然在浊恶之世,大家的共业不好,共业虽然不好,你的别业里还是享福,为什么?有福报嘛。福不能不修啊,不修福的人是世间最可怜的人,我们经上常讲‘可怜悯者。’。
福报里面,最真实、最广大、最圆满、最究竟的就是念佛求生净土,我跟大家讲的这几句话,字字真实,任何的福报,没有比这个更大了。世间很苦啊,底下这段就讲‘饮苦食毒。未尝宁息。’。
世间太苦,我们要知道。在这世间,希望享受、享乐是假的,纵然你今天得到一切荣华富贵,那像什么呢?像那病人打了一针强心剂,让他兴奋一下而已,时间太短暂了,石火电光,转眼就空了;何况在享福里,免不了造罪业,往往造的罪业要比贫穷清寒的人要广得多,所以要知道修福。
‘勿犯道禁’,‘禁’是禁止,不应该做的。‘道禁’,狭义来说是佛的教诫,佛教诫我们那些事不能做,那些话不能讲,那些念头不能生,这不能不知道。就在这部经里面,佛就说了很多,我们要把它记住。广义的来说,包括世间的法律、风俗、习惯、人情忌讳;像这道场,我今天在此吃饭,偶然看到后面桌上,大概有十几、二十张美国净宗学会的会员单子,这叫‘道禁’,这是大错误,怎么可以到人家的道场来拉信徒呢?那有这种话?大错特错啊!不可以的。
道场当中绝定不能拉信徒,绝定不能化缘,绝定不能散传单,别的道场有什么活动了,到这里来贴传单、发广告,不可以的。这都是普通常识,那有这种作法的?特别是讲经的道场,到这地方来化缘、贴传单,听经的同学吓到,下次不敢来了。你把人家的法缘断掉了,这罪过多重啊!这不可以不知道的,都列在‘道禁’里。
‘忍辱精进’,‘忍辱’是说凡事要忍耐,要精进,不能忍辱就谈不上精进,六度里面,‘忍辱’之后就是‘精进’,先要能忍,忍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天然的灾害要忍耐,人与人之间,更要讲求忍耐。大家在一起,我们对每个问题看法不一样,想法不一样,如果每一个人都坚固的执著,这冲突就在所不免,就谈不上和睦了。大家都能够退让一步,这问题就解决了。所以说天下本无事,退上一步就无事,一定要忍让、要精进。
‘慈心专一’,‘慈心’是对众生,一定要大慈大悲,要能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即‘拔苦与乐’。今天举世之人最苦的是什么呢?我们要知道,最苦的是迷惑无知,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清楚、不明白、想错了、看错了、说错了、做错了,还要希求福报,这是最苦啊。
我们这一生当中,真的是很幸运闻到佛法,闻了佛法之后,我们常讲‘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这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份内应该要做的。怎样报恩?怎样拯救三途苦?这三途苦,跟诸位说,不是地狱、恶鬼、畜生;他已经变成畜生了,他已经做了鬼,堕了地狱了,我们有什么能力救他?没有能力啊。
这‘下济三途苦’是叫我们看现代的人,造了这个业因还没有堕下去,我们可以帮他忙,已经堕下去了,就没有法子了。说实在话,已经堕落下去了,地藏菩萨要助他都困难,何况是我们。
那些是堕三途苦的人?贪心重的人,贪心就是来生去鬼道,做鬼去了;嗔恚心重的人,嗔恚堕地狱;愚痴重的人,愚痴是黑白不分,邪、正、善、恶,他都搞不清楚,往往都颠倒了,这叫愚痴,愚痴是畜生道的业因。
换句话说,眼前贪、嗔、痴很重的人,那就是三途众生,我们要‘下济三途苦’,就要帮助他们,尽心尽力去帮他忙,去提醒他,让他自己觉悟,让他回头,这就对了,那叫‘下济三途苦’,所以我们要认真去做,这是大慈悲心。
‘专一’是对自己说的,‘一’就是净宗讲的‘一心不乱’,不但自己平常修行是以‘一心不乱’为宗旨,就是一切时、一切处,我们帮助大众的心也不能乱,还是在‘一心不乱’里行大慈悲,报恩度苦,那就对了。
如果我们帮助别人,而这心马上就乱了,那你就乖乖的在家里念佛,不要去帮助别人,这不为过,为什么呢?一帮助别人,你的心就随境界转,说老实话,你今天没有能力帮助别人。什么时候有能力?我接触大众,心不为境界所转了,像《楞严经》上讲的,‘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你要能转境界,不要被境界所转,才有能力帮助别人。没有这功夫,先修自己的,先求自成就,自行而后再化他,这很重要。
菩萨有的发大心,自己尚未度,先度别人,那是什么人?也是自己心地专一,不为境界所转,才可以帮助别人。自己未度是还没有成佛,但成罗汉,成菩萨,他有余啊,他成不了佛就是了,是这样的人。绝不是自己还会随著境界转变,而要帮助别人,那自己还要堕三途,这个错了。所以经典里面的话,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能够错解经意。 ‘此世间’是指娑婆世界,五浊恶世,就是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今天这个社会善少啊,造恶的多,这不必多说,我们都清楚、都明白,确确实实是这样的。
五三、【饮苦食毒。未尝宁息。】
饮食是我们六道凡夫不能够缺少的,我们今天饮食是什么呢?饮食是‘苦’和‘毒’。在过去要是说这样的话,我们很不容易理解,但今天的社会,再看经上所说的,几乎大家都点头了,确确实实是如此。
印光大师苦口婆心的劝导我们一定要吃素食,为什么?不管什么样的肉都有毒,这是真的。通常我们一般人在生气时,我们身上流出来的汗都有毒。在从前,妇女生气时,用奶喂孩子,奶有毒,往往这孩子吃了这奶后,没几天就死掉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所以嗔恨心是毒啊,嗔恨心一生,身体每一部位都是毒液;你想想这些畜生被人杀时,难道它是很高兴、很欢喜被你宰杀?不可能的,它是没有能力抵抗,但是嗔恚心到了极处啊,那有不含毒的道理?日久天长,你身上的毒素发作起来就是奇奇怪怪的病,所以‘病从口入’一点都不错,你要是希望自己能够健康长寿,你为什么要糟蹋你自己?这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的素食里,说实在话,也有毒了,人为的,蔬菜里有农药,所以连吃素都食毒,你看怎么办?这是什么世界了!诸位同修,现在交通便捷,观光旅游很发达,你们要是能够到大陆上去观光旅游,吃大陆上的青菜,你会觉得跟我们这里的青菜不一样,那里的青菜味道特别鲜美,原因是什么?大陆上没有农药,菜的样子不好看,味道真的很美。
所以大陆人虽很苦,但个个都长寿,什么原因呢?他没有吃毒;我们这里奇奇怪怪的病比大陆还多,寿命没有他们长,什么原因?天天在‘饮苦食毒’,天天在干这事情,干坏了,‘未尝宁息’,要知道啊。 佛劝勉我们,我们自己得到佛法殊胜的利益,一定要告诉别人,希望每一个人都得到佛法的利益。在过去,印光大师在世时,上海举办了一次‘护国息灾法会’,请印祖去主持。今天不只是一个国家,是全世界了,所以我们不能不发起‘护世消灾法会’,我们要护地球,要护这个世界啊,我们这次达拉斯的佛七就是这个性质。
印祖说得很明白,要怎样才能护国呢?怎样才能息灾?念佛、吃素,人人都吃素,人人都念佛,灾难自然息,国家自然护。我们把这个推广到全世界,我们要护世、消灾,还是印祖这二句话,念佛、吃素啊,他老人家把‘念佛吃素’这四字讲得很透彻。
在这‘护国息灾法会’法语上,他每天有一段时间的开示,记录成小册子流通,是我们不可以不读的。这就是我们要把自己的利益,‘转相教语’,一家眷属、朋友,我希望自己好,当然希望一家人都好,希望我们的亲朋好友个个都好,这就是有责任把佛法的功德利益传授给他们。
现在传授的方法比从前多了,经书、善书很容易得到,所费无几,何况现在还有录音带、录影带,不喜欢看书的,可以听嘛。现代人的福报比古人大;古时候,印刷书不好拿,民初以前大部份都还是木刻版,书的成本很高,数量很少,那有现在这么方便。
我们明白这些事实,就应该利用现代科技的方便,来尽量的帮助大众。所以我就想到,我们今天自己的目标是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专一啊。我们对社会大众的目标,不要希望这些人也都和我一样老实念佛,求生净土,那是办不到的,为什么办不到?《无量寿经》上讲的非常清楚,那段经文我们有摘录。我们要晓得,举世之人期望的是什么?都希望自己这一生过得很幸福,家庭美满,社会安定,国家富强,天下太平。无论中外,那一个人不求这些呢?
这些到那里去求呢?刚才讲了,除非人人都觉悟,都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那这些目标统统都可实现,都可达到,我们以此目标来做济世的事业。古圣先贤的教训太多、太多了,散在书本里,这些书本不仅是中国的,西方古今的圣者也不少,这些典籍,我们今天那有时间去读它呢?那有时间去看?
所以我就想了,如果能够有一批人发心,把中外这些圣者对于此方面的教训,就以我们今天这方式,一段一段把它摘录下来,印成一册,流通全世界,让每一个人都能够读,都能够理解,都能够奉行,‘世界和平,天下大同。’的目的就可以达到,这就是‘转相教语’,我们应该努力来做此工作。
五四、【自相约检。和顺义理。】
这是彼此互相的勉励,‘约’是约束,‘检’是检点,也就是佛法所讲反省、忏悔之意。约束就是持戒,持戒忏悔。我们自己见不到的过失,别人见到了,真的好朋友会告诉你,要提醒你;他见不到的,而我见到了,我要帮助他,提醒他,这就是‘自相约检’。‘和顺义理’,和顺要本于义理,可见得他不是感情用事,他是理性的,我们今天讲理智而非感情,这就对了。
‘欢乐慈孝’,这是对于父母,作儿女的对父母要孝顺,作父母的对儿女要慈爱,一家欢乐,这是基础,这是根本。因为家庭推展开就是社会,社会的推展就是国家,国家再推展就是整个世界。所以要晓得幸福、欢乐的根本在家庭。
五四、【所作如犯。则自悔过。去恶就善。朝闻夕改。】
如果我们思想、见解、言语、行为犯了过失了,就应当悔过,怎么样才叫作‘悔过’?我们佛法里讲忏悔,是不是在佛菩萨面前烧一柱香,磕几个头,祷告一下,我今天做错事情,希望佛菩萨原谅我,是不是这个意思呢?你做再多的事情,佛菩萨才不管你,佛菩萨要是操这个心,那他比我们还苦啊!他操不完的心。
真正的忏悔是底下讲的‘改过自新’,这是真忏悔,‘去恶就善。朝闻夕改。’,这叫真正的悔过,真正的忏悔。可见得不在形式,形式是对自己警惕而已,提高自己的警觉,这是真正的忏悔。 佛门当中常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的愿望都能达成,都能满愿,那你就是‘有求必应’。到那里去求?前二句就是教你求的方法,你只要是如理的求,如法的求,没有求不到的。
你想想看,我们凡夫求成佛而都能成佛,这多难啊,而成佛以下的都是鸡毛蒜皮,那会求不到呢?你今天求不到,是你不合理、不合法,那当然求不到了;如理如法,有求必应。
怎样才如理如法?‘改往修来’是如法,‘洒心易行’是如理,那里求不到呢?过去坏的习惯、坏的习气,统统改过来;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这是修‘来’,修将来的,我要认真来修,这是从事上讲的。
‘洒心易行’,这是从理上说的,‘洒’和‘洗’同意。我们心不清净,念头不清净,思想不清净,见解不清净,要好好的把它洗刷干净。过去思想、见解、念头都错了,从今天起把它换过来,‘易’是换过来,换成什么呢?换成‘阿弥陀佛’,用信、愿、持名的方法来‘洒心易行’;用‘断恶修善’、‘转相教语’的方法来‘改往修来’。
你真心这样去做,真实这样去做,‘自然感降’,这是我佛门‘感应道交’的另一句话;不要去求感应,它自然就来了,就能满你的愿。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要如理,要如法,不求神通,不求感应,它自然来。求就错了,有求的念头,我们心就不清净了;不求自得,因为你种的是这个因嘛,它当然得此果报。
我今天种瓜,我希望得瓜,那个希望是多此一举,它当然结瓜,它怎不会结瓜?它会结成别的吗?这是一定的道理。时间、因缘到了,自然就成就了,就能够满你的愿。也就是我们中国俗话说‘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就对了,这一句也是此意。 ‘佛’是指佛教育,‘行’是实行、推行,‘佛所行处’就是佛教育推行的地方,实行的处所。大指一国,‘邑’是一个都市;‘丘聚’是一个村庄、乡镇。大至一国,小至一个村庄,真正奉行佛的教诲,‘自然感降’,自自然然就得到这样的效果。
‘靡不蒙化’,无不蒙佛陀的教化。教育有了成绩了,使接受教育的人都能变化气质,恶变成善,染变成净,邪变成正,这是‘化’。
五六、【天下和顺。】
这是人事、人和。天时、地利、人和都现前了。
五六、【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
这三句是天时,天然的灾害没有了。我们知道现在全世界所发生的天然灾害,比过去多了很多倍。诸位在此地,看到这边的报纸、电视报导的台湾,台湾的基隆是雨港,三十八年我在基隆住了二个月,大概只有一、二天的晴天,住在基隆,出门没有不带伞的,现在居然干旱,没有水啊。
看看全世界许多地方,旱灾的、水灾的、瘟疫的,到处都是,不能不教我们深深的去反省。灾害从那里来的?科学家有一套理论,不相信佛说的话。佛告诉我们,依报随著正报转,正报是人心,依报是环境。人心好就风调雨顺;人心不好,连自然环境它也变坏了,这是感应;我们的心是能感,自然环境是应。所以能接受佛的教育,能接受佛的教诲,依教奉行,必定能感得‘日月清明。风雨以时。’。
台湾各个地方,现在都到处在作法求雨,那法有没有效就很难说了。我们读莲池大师的专集,莲池大师的《疏钞》在台湾流传得很广,前面有他老人家的传记,里面有记载著,过去他老人家住在云栖寺时(杭州),杭州有一年干旱,太守听说莲池大师很有道德,就礼请他出来求雨。
老法师说:‘我不会,我只会念佛,不会求雨。’,但是既然为了大众的事情,也不能不去做做,去试试。他老人家拿著木鱼,带著徒众到外面田边上念‘阿弥陀佛’。诚则灵,心地清净诚恳,他老人家的木鱼敲到那个地方,雨就下到那个地方,真灵,诚则灵。所以他也没有求雨的仪规和形式,就去田边念佛。我也把事情特别提醒台北的同修,你们也不妨试试看。
五六、【国丰民安。】
‘丰’是物产丰富,衣食足,老百姓自然身心安稳,自在安乐。
五六、【兵戈无用。】
不但没有战争,底下讲连盗贼都没有,社会治安好。
五六、【崇德兴仁。】
为什么原因呢?因为大家都推崇道德,人人都守法守礼,这个社会当然祥和。‘仁’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人都有此观念,人人都能这样做。
五六、【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
这是从人事上必须要做到的几个条件,才能够真正得到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国家富强,那就是一定要教礼让,要讲礼,互相尊重,彼此忍让,社会上治安自然好,所谓是‘夜不闭户’。
‘无有怨枉’,这是讲司法,审判公正。
五六、【强不凌弱。】
这‘强’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在地位、财富、学术都能够彼此尊重。
五六、【各得其所。】
这个‘各得其所’,好啊!每个人都能各如其分,因为每个人所修的福不一样,所得的果报也不一样。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了,我贫穷,我会安于贫穷,知道这是我过去没有修富贵之因,今生那有此富贵的果报呢?今生虽然贫穷,我贫穷得很快乐,我会修因,知道我将来会好,能够‘改往修来’。
富贵人也不骄傲,晓得这是过去世修的富贵之因,这一生得来的果报,这是当然的。虽然富贵,我更应该帮助贫穷的人,使我的福报能够绵延不断地去享受。每个人都明理,每个人都知道事实真相,晓得自己应该怎样去做,这是佛教育。 ‘阿逸多’是弥勒菩萨,‘弥勒’是他的姓,‘阿逸多’是他的名字。弥勒菩萨在《无量寿经》会上,他也属于当机者,无量寿法会二个当机的人,前半部是阿难尊者,后半部是弥勒菩萨,这意义非常深重。
因为弥勒是我们这世界当来下生佛,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第五尊就是他。世尊在法会里对他的开导嘱咐,诸位想想看,他将来成佛,那有不讲《无量寿经》的道理呢?那有不劝人念佛求生净土的道理呢?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清楚,真把事实搞清楚、搞明白了,我们就会死心塌地念佛求生净土,原来弥勒菩萨也不例外嘛。
‘当知’是叫著他,你应当知道‘疑惑于诸菩萨为大损害’,这‘疑惑’不是普通的疑惑,就是信愿持名往生净土这法门,经典上有净土三经,你对于净土三经要是有疑惑,对于信愿持名要是疑惑的话,这对菩萨来讲,损失就太大、太大了。
我们不要说一般的菩萨,就是以圆教法身大士来说,就照普通经典一般所说,圆教初住就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了,十住、十行、十回向要修多少时间呢?一个阿僧祇劫,天文数字啊,我们没法子算的。从初地到七地这七个位子又要一个阿僧祇劫,愈往上去愈难;八地、九地、十地这三个位子也要一个阿僧祇劫,常讲的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
假如这些菩萨要是相信净土三经,相信信愿持名,他也来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他一生就成佛了,这那要三大阿僧祇劫?说老实话,连一劫都不要,法身大士一劫都不要。所以佛在此地说他的大损失,大损害,‘为失大利’,这一点都不错啊!
我们仔细在经典里观察,阿弥陀佛建立西方极乐世界到今天才十劫,十劫和三大阿僧祇劫比,那不能比啊!那时间太短太短了;而十劫之中,在西方极乐世界,去往生的人已经证得阿鞞跋致,已经证得等觉补处果位的人,不晓得有多少,算不清的。经上讲的‘诸上善人’,‘上善人’是指等觉菩萨,十地以前都叫‘善人’。等觉菩萨,换句话说,就成佛了,这些人都是十劫里修的,数量之多,这‘多’绝定是超过半数,那才叫‘甚多’。
假定说阿弥陀佛成佛后,第一劫去往生的,现在证得等觉菩萨了;第二劫去的也证得了;第一劫到今天十劫了,第二劫到今天是九劫,他证得了。第三劫去的到今天是八劫,他也证得了。第四劫、第五劫去的都证得了,第五劫去的,只修行五劫就证得了,这数字才一半一半,还不能说‘甚多’。
换句话说,第六、七劫去往生的,都已经证得了。由此可知,我们凡夫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要多久呢?我的想像绝对不会超过四劫,所以菩萨去往生,一劫就成佛了,我们这样的凡夫都不会超过三、四劫就成佛了。你想想看这利益多大?这账好好算算啊,才知道真正的好处,不能不去;你要是不去,这损失实在讲太大、太大了,没有法子弥补。我们凡夫不去不得了,菩萨不去,损失是大,还可以,我们不去麻烦就大了,为什么?我们不去,来生必定堕三途,人天都没份。
五七、【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
诸佛的‘无上智慧’就是给我们开示这法门,就是给我们讲净土三经。所以讲净土三经,教我们念佛求生净土,是诸佛如来‘无上智慧’,这一点不假。为什么?净土三经都是诸佛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竟,九界众生,包括等觉菩萨,如果不蒙诸佛如来本愿加持,等觉菩萨也说不出来。
所以能说能劝是‘无上智慧’,这法门叫‘难信之法’,真难信啊!我们这一生当中,很幸运遇到这法门,也能明白一些,真正能信、能愿,真正发愿求生,跟诸位说,这样的人就是‘无上智慧’的人。不但智慧无上,福报也无上,所以不是第一等的智慧、福报,他不会修这法门。 这段是说学佛的人不能出三界,不能往生,那一类学佛的人呢?我们要警惕,这段是个镜,我们自己好好照一照,看看自己是不是这样的人。如果是这样的人,那我们比不上菩萨,菩萨只是损失很重,我们的麻烦就大了,看看‘彼等’有无包括我们在内。‘所种善根。不能离相。’,‘不能离相’是执著,我发心做了多少好事,将来会有好的果报,希求人天福报;他有这个念头,这个念头就是很大的障碍。
他‘不求佛慧’,什么是‘佛慧’?前面说过了,‘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求佛慧’就是求生净土,净土就是‘诸佛无上智慧’,所以不要把这意思搞错了,以为‘求佛慧’大概是求开悟、求神通,那你就搞错了。佛没有说错,你把他的意思看错了,这就是常说的‘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三世诸佛都喊冤枉,我不是这个意思,你把我意思错会了。
所以一定要晓得‘诸佛无上智慧’,就是净土三经劝你求生净土,这就没错了。你不肯一意去往生,‘深著世乐’,你深深的贪著世间的荣华富贵,这是‘人问福报’,你贪著这些。
‘虽复修福。求人天果。’,这是讲真正持戒修善的,如果是破戒修善,果报在三恶道,不在人天。持戒修善,果报才在人天;破戒修善的,我们也能看到,特别是在现在,你看落在饿鬼道的去做鬼王,去做鬼神,现在这个世间拜鬼神的有多少啊!鬼神的势力很大,有权有势,徒众又多。
畜生道,我们在美国看到他们养的猫,吃的东西及餐具,那是一般人享受不到的,畜生道享福,去搞那个去了,那是不是我们的期望呢?看到这些小猫小狗,想不想来生也跟它一样呢?所以诸位要记住,那是破戒修福,持戒修福才得人天果啊。
五八、【得报之时。一切丰足。而未能出三界。】
实在讲,我非常害怕得人天福报,说老实话,不如当畜生享福,当畜生享福不会造罪业,得人天福报做了大官、大将、大富人家了,自古以来,我读历史读的是心惊肉跳啊,那一个做大官,当帝王的不造罪业,不冤枉人?真可怕哪!
在中国历代帝王当中,乾隆号称‘十全老人’,真的是没人比他更好的,真叫‘人天福报第一’啦,他造的罪业就不少,细读他的传记,也冤枉不少好人,尤其是晚年,被和坤奉承得糊里糊涂了,造多少业啊!他自己不知道。出去到各地巡视,劳民伤财,官员勒索百姓,许多人为此家破人亡,搜括财钱供他挥霍。他好的方面不少,但是造作的罪业也多,福报享尽了,来世恐怕三途去了,纵然不是三途,来世在人间也不是那么富贵了,也不晓得降了多少等,一代不如一代。
所以想到这地方,不往生怎么行呢?这事情太可怕了,所以我们多读历史,看看现在这个社会上有权有势的人,看他们的造作,看他们的行为,就晓得人间不能再来了,再来人间是要以佛菩萨来应化,那就没事。如果不是成佛、成菩萨应化而来,还是业报而来的,那就不得了的不得了。所以这是我们要牢牢的记住,要时时刻刻提高警觉,不但人间福报很可怕,天上福报也不究竟啊。
天上虽然造恶的机会比较少,福报享尽依旧要堕落。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四禅天、四空天人往往堕落地狱,遭这个很不好的果报,而未能出三界。真的,《法华经》上所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这话是真的。 这也是值得我们深深警惕的,前面一种人‘不能离相。不求佛慧。’,这种人是‘取相分别。情执深重。’,这四句要好好的记住,如果犯了,无论怎么样修行都出不了三界,只能够享三界内有漏的福报而已,虽然他们造的福是真大。
我们看看世间大富大贵的人,都是前世为修行人,但都得了这四句的毛病,这四句只要有犯一句就出不了三界了。由此可知,我们这种念头不能有啊,这种念头要把它洗得干干净净,前面讲的‘改往修来。洒心易行。’,就是把这些东西洗干净。
一定不著相,无论修的大善、小善,做了就算了,不要把它记在心,心地永远是清净,只要记一桩事情,‘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只要记这个,其它都不要记。
‘作大福田’,‘作’比‘种’还要殊胜,‘种’是自己种田,此地是作一个大福田让一切众生来种,可见得此人修的福就大了,太大、太大了,所以他来生感大福报。像那一类的呢?我们平常自己种福,举个例,佛门里种福,最浅显的就是布施财物,供养三宝,这是福田,我们建一个道场就是‘作大福田’了,拉许多众生都到这里来种福,这就不一样了。道场愈大,福田就愈大。
再举一个例子,我们孝养父母是福田,如果我们办一个老人院,那就是‘作大福田’,类似这类的,我们今天所谓的‘慈善事业’。慈善事业是大福田,诚心诚意的去做,尽心尽力的去做,但里面还有一个‘取相分别’,这个念头没有放下。
‘情执深重’,执著在情感上,处事就不公平了;分别取相,心就不清净了。心不清净,做事就不公平,以这样的修善,‘求出轮回’,‘终不可得’。
有很多话我都不能说,说了会得罪人,人家看到我就骂我,诸位同修心里要有数,听了之后要开心眼,要明白事实的真相,佛不欺骗我们。经上古大德所说的,这是好事,好事不如无事,为什么不如无事?
无事不造罪业,好事如果像这里所说的‘取相分别。情执深重。’,就要造罪业。我早年在台中,曾经有一次劝李老师办养老院,因为李老师办了慈光育幼院,我想到老人很可怜,没人照顾,办个养老院,好事情嘛。那时慈光育幼院刚成立没多久,他就告诉我,老人院不容易啊,一个人一个怪脾气,大家在一起,若照顾不好,天天吵架,那是造罪业啊;不像小孩,只要一喝,他就不敢动了,老人不行啊。
要找什么人,真正有慈悲心、忍辱心去照顾?找不到啊,一想,真的是有道理。假如再要是外面有一点捐助的钱财,你若用的不妥当,或是自己拿去私用,那罪过就更重了,不得了啦。不办这事业,他不堕地狱,办了这事业,里面许多办事业的人来生都要堕地狱,非常可怖,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俗话常讲‘善门难开’,这也是双关语,办慈善事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业,就是此地讲的‘作大福田’,你这个福田是不是真实的福田?是不是里面没有流弊?一有流弊,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我们要以孝亲的心来对佛陀,‘孝’要讲‘顺’,孝顺父母,我们要孝顺佛陀。佛为我们说的种种开示教诲,我们要顺从,要依教奉行,那就叫‘孝于佛’了;如果不能依教奉行,这就是不孝了。
‘常念师恩’,‘师’是善知识,佛灭后,佛法都是这些善知识一代一代传下来,我们才能常听到法,才能够接受啊。没有历代祖师大德的承传,佛法再好,也早就在这世间消失掉了,我们那有机会接触到?
常念佛祖,佛和祖师大德,就是这二句的意思,念念不忘恩德。这恩德要怎么报呢?下面就是教我们如何报佛恩,如何报师恩,这非常重要。
‘当令是法久住不灭’,你才是真的孝佛,真的念佛。‘是法’就是《无量寿经》,就是念佛往生这个法门,一定要自己真修,一定要尽心尽力的宣扬,劝勉一切大众。对于不信佛的人,对于宗教有排斥心的人,我们用这个方式很好,用节录的方法很好,为什么?这些句,他看到可以接受,你拿经文给他,他不能接受。
我这节录里没有四十八愿,为什么呢?四十八愿里的每一愿,对于排斥宗教的人,他都不会接受。那有西方极乐世界?教你‘当孝于佛。常念师恩。’,这话不错,他能听入耳,这就行了。
所以对于不求往生的人,我们给他种善根;不能接受全经的人,我们给他一部份;不能接受经典菁华的人,我们给他浅显的一部份,这才能够‘令法久住不灭’啊。
‘当坚持之’,‘坚持’是坚决保持,坚决保持我们的信念,我们的信心、愿心,坚决保持,我们努力来推行佛教育的工作。
‘无得毁失’,‘毁’是毁犯,‘失’是把这法门疏忽了,没有专心专力去推行,都包括在这二字当中。如果正法在我们自己手上毁失,我们就对不起诸佛如来,对不起祖师大德。
正法久住,这里面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培育弘法的人才,底下接著有人去做了,这自然就不会毁失了;如果后继无人,一定要断绝。现在有一个好处,就是利用科学的工具,我们除了文字的传播之外,就是印送经书,还有录音带、录影带的流通,这比从前进步了很多。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人才,人才从那里来呢?是那些真正修行人里面,已发真实心来修学的,无论在家、出家,就是人才。
出家应当要努力来弘经,在家人一样可以发心来弘经,功德都是无量的。我过去在台中,李老师办一个‘经学班’,培养讲经弘法的人才,里面出家的,是以后出家的,只有三个人,我们同学共有二十多人,只有这三个出家,二个男众,一个女众,其余统统是在家人,现在于台湾各地,都在那里讲经说法。所以我也希望在家同修能够发心,这是‘孝佛念师’真正的表现。
我们的法会至此圆满,谢谢各位。 每天做同样的工作,一定会觉得很厌烦。尤其是家庭主妇,好像永远没有解脱的一天,许多人都觉得苦恼。假如能将观念转变过来,就会做得非常快乐。凡夫观念中执著有‘我’,我在做,我好辛苦,我为什么替他们做?愈想烦恼就愈多。若学菩萨道,发大誓愿要普度众生,他的想法看法就不一样了。
行菩萨道,第一要修‘布施波罗蜜’。主妇菩萨在家庭里为一家人服务,就是修布施波罗蜜。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财施有内财、有外财。外财是指在外面赚钱,供养一家人生活。内财是用自己的体力、智慧为一家人服务。在家事里做出圆满的三种布施。你将家事整理的井井有条、干干净净,使家人生活舒适,让邻居羡慕,这是‘持戒波罗蜜’,持戒就是守法。你能有耐心的做,不疲不厌的做,即是‘忍辱波罗蜜’。每天还要改进,希望明天做得比今天更好,就是‘精进波罗蜜’。虽然每天做很多家事,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即是‘禅定波罗蜜’。清净心中常生智慧,法喜充满,是‘般若波罗蜜’。于是觉了,原来菩萨的六波罗蜜,就是擦桌子、扫地、洗衣、煮饭圆圆满满的成就。这就是《华严经》上善财童子所表演的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你将家事做好了,即是作世间所有主妇的榜样,一切家庭的榜样。这就能度邻里,推展开就能影响社会、国家、世界,乃至尽虚空遍法界。这才晓得菩萨在家里扫地、擦桌子、煮饭、洗衣,原来是在做度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的大愿大行。这是学佛、是正念、是诸法实相。若能如是观,则法喜充满,如何会起烦恼!佛法的修学一定要落实在生活中,不落实在生活中则没用。若明白这一点,以此类推,在公司上班,也是修六波罗蜜。菩萨在各行各业,示现男女老少,各种不同的身分,修学即是本分生活,平等不二,皆是第一,没有第二。 谨提议以 净空法师宣说之简要必生十念法,为净宗学人今后之一般自修与共修之常规。兹说明于后:
自修者,即是日中九次之念十声佛号法。是日晨起与睡前各一次,日中三餐各一次,午前开工及收工各一次,午后开工及收工各一次,共计九次。每次称念十声四字或六字弥陀名号,原有日常定课可照常行之。
共修者,凡讲经、开会、聚餐等无特定仪轨之集会,在共同行事之始,而行此十念法。亦即是约同大众合掌同声称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而后始进行讲经、开会、用餐等活动事宜。
按此自修与共修之十念法,有其特殊之法益。试举如下:
一、此法简单易行,用时少而收效宏,确实而切要,可久且可广。
二、为‘佛法家庭’之具体有效方法。例如:于家庭中三餐时行之,则举家之成员或信或不信皆蒙摄持不遗。且有佛化亲朋邻里,普及社会之大利益在。
三、以简单易行,一日九次,从早到晚,佛气不断。一日生活之中,佛念相继,日复一日。久能如斯,则行人之气质心性将呈逐渐清净,信心与法乐生焉,福大莫能穷。
四、如能随顺亲和,称念十声佛号,便有袪除杂染,澄净心念,凝聚心神,专心务道,以及所办易成,所遇吉祥,蒙佛加佑,不可思议等等之功德。
五、自修与共修,相资相融,资粮集聚,个人之往生在握,而共同之菩萨大业,亦共成焉。
六、此法可以二法名之。
一为‘净业加行十念法’,是对已有行修定课者言,因此法是在原有之课业上加行之故。
一为‘简要必生十念法’,是指适于目前以及今后净业学人中大部分无定课者言。因现今社会递变,匆忙无暇,局碍多难故。而此法易集资粮,信愿行之,平易圆具。而‘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标准,亦甚符合无缺。
因每次念佛时间短,易摄心及不懈怠故。又以九次念佛之功行,均衡分布贯穿全日,全日之身心,不得不佛。亦即全日生活念佛化,念佛生活化。
总而言之,此法简要而轻松,毫无滞难之苦,如此法大行,则净业学人幸甚!未来众生幸甚!诸佛欢喜。
南无阿弥陀佛
一九九四年诸佛欢喜日美国净宗学会四众同伦敬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