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刘宋西域三藏法师良耶舍 译
发布时间:2023-07-24 02:33:47作者:楞严经全文网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称佛号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刘宋西域三藏法师良耶舍 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
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
国太夫人。名韦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蜜和。用涂其身。诸璎珞中。盛葡萄浆。密以上王。
尔时大王食饮浆。求水漱口。漱口毕已。合掌恭敬。向耆阇崛山。遥礼世尊。而作是言。大目犍连。是吾亲友。愿兴慈悲。授我八戒。时目犍连。如鹰隼飞。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世尊亦遣尊者富楼那。为王说法。
如是时间。经三七日。王食蜜。得闻法故。颜色和悦。
时阿阇世。问守门者。父王今者。犹存在耶。时守门人白言。大王。国太夫人。身涂蜜。璎珞盛浆。持用上王。沙门目犍连及富楼那。从空而来。为王说法。不可禁制。时阿阇世。闻此语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贼。与贼为伴。沙门恶人。幻惑咒术。令此恶王。多日不死。即执利剑。欲害其母。
时有一臣。名曰月光。聪明多智。及与耆婆。为王作礼。白言。大王。臣闻毗陀论经说。劫初已来。有诸恶王。贪国位故。杀害其父一万八千。未曾闻有无道害母。王今为此杀逆之事。污剎利种。臣不忍闻。是旃陀罗。我等不宜复住于此。
时二大臣。说此语竟。以手按剑。却行而退。时阿阇世。惊怖惶惧。告耆婆言。汝不为我耶。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
王闻此语。忏悔求救。即便舍剑。止不害母。语内官。闭置深宫。不令复出。
时韦提希。被幽闭已。愁忧憔悴。遥向耆阇崛山。为佛作礼。而作是言。如来世尊。在昔之时。恒遣阿难。来慰问我。我今愁忧。世尊威重。无由得见。愿遣目连。尊者阿难。与我相见。作是语已。悲泣雨泪。遥向佛礼。
未举头顷。尔时世尊在耆阇崛山。知韦提希心之所念。即大目犍连。及以阿难。从空而来。
佛从耆阇崛山没。于王宫出。时韦提希。礼已举头。见世尊释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宝莲华。目连侍左。阿难侍右。释梵护世诸天在虚空中。普雨天华。持用供养。
时韦提希。见佛世尊。自绝璎珞。举身投地。号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恶子。世尊复有何等因缘。与提婆达多。共为眷属。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此浊恶处。地狱。饿鬼。畜生盈满。多不善聚。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今向世尊。五体投地。求哀忏悔。唯愿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
尔时世尊放眉间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无量世界。还住佛顶。化为金台。如须弥山。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皆于中现。或有国土。七宝合成。复有国土。纯是莲华。复有国土。如自在天宫。复有国土。如玻镜。十方国土。皆于中现。有如是等无量诸佛国土。严显可观。令韦提希见。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尔时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从佛口出。一一光照频婆娑罗王顶。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心眼无障。遥见世尊。头面作礼。自然增进。成阿那含。
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汝今知否。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佛告韦提希。汝今知否。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善哉韦提希。快问此事。
阿难。汝当受持。广为多众。宣说佛语。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以佛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如执明镜。自见面像。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
佛告韦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远观。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见彼国土。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当起想念。
正坐西向。谛观于日欲没之处。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
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
是为日想。名曰初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着。名为邪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初观成已。次作水想。想见西方一切皆是大水。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既见水已。当起冰想。见冰映彻。作琉璃想。此想成已。见琉璃地。内外映彻。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宝所成。一一宝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映琉璃地。如亿千日。不可具见。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以七宝界。分齐分明。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华。又似星月。悬处虚空。成光明台。
楼阁千万。百宝合成。于台两边。各有百亿华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
是为水想。名第二观。
此想成时。一一观之。极令了了。闭目开目。不令散失。唯除食时。恒忆此事。作此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水想成已。名为粗见极乐国地。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
是为地想。名第三观。
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地想成已。次观宝树。观宝树者。一一观之。作七重行树想。一一树高八千由旬。其诸宝树。七宝华叶。无不具足。
一一华叶。作异宝色。琉璃色中。
出金色光。玻色中。出红色光。玛瑙色中。出砗磲光。砗磲色中。出绿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众宝。以为映饰。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以为璎珞。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犹如和合百亿日月。不可具名。众宝间错。色中上者。此诸宝树。行行相当。叶叶相次。于众叶间。生诸妙华。华上自然有七宝果。一一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其叶千色。有百种画。如天璎珞。有众妙华。作阎浮檀金色。如旋火轮。宛转叶间。涌生诸果。如帝释瓶。
有大光明。化成幢无量宝盖。是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亦于中现。见此树已。亦当次第一一观之。观见树茎枝叶华果。皆令分明。
是为树想。名第四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树想成已。次当想水。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
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分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宝妙色。黄金为渠。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一一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
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者。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
是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作天伎乐。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此众音中。皆说念佛。念法。念比丘僧。
此想成已。名为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
是为总观想。名第六观。
若见此者。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命终之后。必生彼国。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
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
时韦提希见无量寿佛已。接足作礼。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未来众生。当云何观无量寿佛及二菩萨。
佛告韦提希。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于七宝地上。作莲华想。
令其莲华。一一叶上。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一一脉有八万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见。华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莲华。具有八万四千叶。一一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盖。七宝合成。遍覆地上。
释迦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其台。此莲华台。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妙真珠网。以为校饰。
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一一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幢上宝幔。如夜摩天宫。复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处处变化。各作异相。或为金刚台。或作真珠网。或作杂华云。于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
是为华座想。名第七观。
佛告阿难。如此妙华。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若欲念彼佛者。当先作此妙华座想。作此想时。不得杂观。皆应一一观之。一一叶。一一珠。一一光。一一台。一一幢。皆令分明。如于镜中。自见面像。此想成者。灭除五百亿劫生死之罪。必定当生极乐世界。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想佛。所以者何。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想彼佛者。先当想象。闭目开目。见一宝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见像坐已。心眼得开。了了分明。见极乐国七宝庄严。宝地宝池。宝树行列。诸天宝幔。弥覆其上。众宝罗网。满虚空中。见如此事。极令明了。如观掌中。
见此事已。复当更作一大莲华。在佛左边。如前莲华。等无有异。复作一大莲华。在佛右边。想一观世音菩萨像。坐左华座。亦作金色。如前无异。想一大势至菩萨像。坐右华座。
此想成时。佛菩萨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照诸宝树。一一树下。亦有三莲华。诸莲华上各有一佛。二菩萨像。遍满彼国。
此想成时。行者当闻水流光明。及诸宝树。凫鴈鸳鸯。皆说妙法。出定入定。恒闻妙法。行者所闻。出定之时。忆持不舍。令与修多罗合。若不合者。名为妄想。若与合者。名为粗想见极乐世界。
是为像想。名第八观。
作是观者。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此想成已。次当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阿难当知。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
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其光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眼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
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作此观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是故智者。应当系心谛观无量寿佛。
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得见无量诸佛故。诸佛现前授记。
是为遍观一切色身相。名第九观。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无量寿佛了了分明已。次亦应观观世音菩萨。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色。顶有肉髻。项有圆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现。
顶上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观世音菩萨。面如阎浮檀金色。眉间毫相。备七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一一化佛。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变现自在。满十方世界。
臂如红莲华色。有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其璎珞中。普现一切诸庄严事。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画。犹如印文。一一画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
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台。下足时。有金刚摩尼华。布散一切。莫不弥满。
其余身相。众好具足。如佛无异。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
是为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名第十观。
佛告阿难。若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当作是观。作是观者。不遇诸祸。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如此菩萨。但闻其名。获无量福。何况谛观。
若有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先观顶上肉髻。次观天冠。其余众相。亦次第观之。悉令明了。如观掌中。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次观大势至菩萨。此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圆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
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此菩萨天冠有五百宝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一一台中。十方诸佛净妙国土广长之相。皆于中现。顶上肉髻。如头摩华。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
余诸身相。如观世音。等无有异。
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当地动处。有五百亿宝华。一一宝华。庄严高显。如极乐世界。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
从下方金光佛剎。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剎。于其中间。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分身观世音。大势至。皆悉云集极乐国土。畟塞空中。坐莲华座。演说妙法。度苦众生。
作此观者。名为观见大势至菩萨。是为观大势至色身相。观此菩萨者。名第十一观。
除无数劫阿僧祇生死之罪。作是观者。不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妙国土。
此观成已。名为具足观观世音。大势至。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时。当起自心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跏趺坐。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
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眼目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
若出定之时。忆持不失。见此事已。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
是为普观想。名第十二观。
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
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华。如上所说。
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于一切处。身同众生。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
是为杂想观。名第十三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凡生西方有九品人。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
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
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
是名上品上生者。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
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华。经宿则开。
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放光明。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
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应时即能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受记。
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
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
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
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莲华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
是名中品上生者。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华乃敷。华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
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
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
经七日已。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
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辈生想。名第十五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华乃敷。
当华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
是名下品上生者。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
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
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经于六劫。莲华乃敷。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
是名下品中生者。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
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当华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
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
尔时世尊说是语时。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逮无生忍。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世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
尔时阿难。即从座起。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此法之要。当云何受持。佛告阿难。此经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汝等受持。无令忘失。
行此三昧者。现身得见无量寿佛及二大士。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佛说此语时。尊者目犍连。尊者阿难及韦提希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尔时世尊。足步虚空。还耆阇崛山。尔时阿难广为大众说如上事。无量诸天龙夜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退。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念佛圆通章〉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谛 译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