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全文网

《观经疏》四重判

发布时间:2022-05-24 11:01:48作者:楞严经全文网

  《观经疏》四重判

  善导大师(以下敬称大师)依《观经疏》立教开宗,其疏释《观经》慧眼独具、义理超绝,诸师相望,不啻云泥。大师思想简言之,分真实(实)与方便(权),导方便入真实,也就是“开二归一,废权立实”。

  “开二”者,先随众生执情。义路开分为二,即方便与真实,常以方便显说置前,真实隐密放后。

  “归一”者,终显佛陀本意。结归唯在一真,即此一真,一切皆真,回顾来路,倍觉亲切。

  既经开二归一,自然废权立实。如众水入海,失彼故名,皆得海号。

  大分为四:

  一约教:分要门弘愿,终归弘愿。

  二约宗:分观佛念佛,终入念佛。

  三约行:分正行杂行,终依正行。

  四约益:分见国见佛,终属见佛。

  教、宗、行为因,益即是果。教为能诠,宗、行为所诠,而分纲目。

  

  虽有四重,本质一脉,一气贯通,更无滞碍。二教诠解二宗,二宗统摄二行,二行获得二益。要门教,观佛为宗,摄定散诸杂行,不出释迦光台见国,意在令人欣慕。弘愿教,念佛为宗,统五正行入正定业,正顺彼佛本愿,的见来迎佛体,立即证得往生。

  略述如下:

  一、要弘二教判

  先开为二,文言:

  然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

  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所以见有二教者,有七:

  1.要门、弘愿,教名二也;

  2.释迦、弥陀,教主二也;

  3.观经、大经,教经二也;

  4.回愿、乘愿,教理二也;

  5.唯善、善恶,摄机二也;

  6.定散、称名,教行二也;

  7.求生、得生,教益二也。

  后指归一,文言:

  仰惟释迦此方发遣,弥陀即彼国来迎,彼唤此遣,岂容不去也?

  又言:

  娑婆化主为物故,住想西方;安乐慈尊知情故,则影临东域。斯乃二尊许应无异,直以隐显有殊;正由器朴之类万差,致使互为郢匠。

  开二,显明二尊教门不同,化用有别;归一,显明二尊佛意无差,遣唤一致。

  废权立实,文言: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定散两门”即是要门,“本愿”即弘愿。虽说要门,意在弘愿,废权立实,其义显然。

  二、念观二宗判

  先开为二,文言:

  今此《观经》,即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

  “此《观经》,即以”与“其要门者,即此《观经》”,“亦以”与“言弘愿者如《大经》说”,语气全同,意亦一贯,正由承接前面要弘二教,显明此处观念二宗。否则一经只能有一宗,哪来两宗?宗是主之义,如国无二主,天无二日,唯一无二,才称为宗。正因为有了“要弘二教“,才有“观念二宗”。要门教,观佛为宗;弘愿教,念佛为宗。譬如诸侯王于边国,天子主于中华,各在本境之内,都称为王,但统领之地有广狭之异。

  后指归一,文言:

  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定散观佛如指,弘愿念佛为月,以观佛指,指念佛月,废立显然。

  另外,大师解释第九观成,见到佛的相好光明,唯摄念佛众生不舍,总不论摄余杂业行者。五正行中,观佛列为助行,归宗于念佛正定业。这些都表明由观佛入念佛,舍方便入真实。

  三、正杂二行判

  专修念佛为大师倾其一生、竭尽全力劝化众生之所在,为大师应化目的、出世本怀;千言万语,千开万合,总归“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因为这关系到无量众生到底能往生、还是不能往生,如何升进、必令往生。

  为达此目的,分判要弘二教,显明观念二宗,辨别得益分齐,这里说明正杂二行。

  先开为二,文言:

  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

  后指归一,文言: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

  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明了正行杂行的利益得失,自然能舍弃杂行,归于正行。

  依教起行,依行证果,通前达后,行最为重要。大师释文,卷无量杂行,归极于称名,最为精详。先大判一切行为正杂二行,杂行为权,正行为实,当舍杂行归于正行。再细判五种正行为正助二业,四助为权,唯一正定业为实,即由助业入于正定业。

  

  由方便入于真实,为废权,简称“废”;由真实摄于方便,为立实,简称“立”。如众水入海,废众水名而立“海”名;若海不纳百川,岂号大海。若如井水不犯河水,则不说废立。

  废杂行立正行,乃至废助业立正定业也如是。无量杂行之众水,汇归“读观”二大河,流入“礼称赞”之近海,更向正定业之巨洋。当知一向专称自含五种正行之功,读观二行自包无量杂行之能,这样才说废说立,并非隔绝杂行、助业能有废立。

  

  诸行念佛比对,以显念佛超胜,引导诸行归于念佛,五部九卷之中,类似的文句,比比皆是。如:

  1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2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3念佛三昧功能超绝,实非杂善得为比类。

  4望佛愿意者,唯劝正念称名,往生义疾,不同杂散之业。

  5弘誓多门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

  6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7不为余缘光普照,唯觅念佛往生人。

  8一切善业回生利,不如专念弥陀号。

  9万行俱回皆得往,念佛一行最为尊。

  四、见国见佛二益判

  益者,往生。

  先开为二,如言:

  备修众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

  (杂行)虽可回向得生。

  似乎认同诸行、念佛皆得往生。

  后指归一,如言:

  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

  显明唯有念佛得生。

  末法众生往生以韦提希夫人为标本,之所以辨别夫人见国时还是见佛时得往生,正是为了显明定散(要门,见国)、念佛(弘愿,见佛)所得利益分齐的不同。而由要门进升弘愿,由定散转入念佛。

  《观经》得益说在经末,诸师多以总十六观成韦提侍女得益,又不像大师特别分判“得益分”一科,皆是法眼朦胧,不明真章。

  大师别科“得益分”,定判夫人有“光台见国”及“座观见佛”二重得益,前为方便,后乃真实。

  光台见国得欢喜益,求愿往生。经言:

  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

  这是要门教,回愿求生之义。

  座观见佛,悟无生忍,证得往生。经言:

  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欢喜故,叹未曾有,豁然大悟,逮无生忍。

  释言:

  斯乃序临净国,喜叹无以自胜;今乃正睹弥陀,更益心开悟忍。

  弥陀应声即现,证得往生。

  正显得生利益,唯在弥陀弘愿,不在释迦要门,“非是光台见国时得也”,以此判然语气,显明二教分齐。

  问:夫人光台见国得益、座观见佛得益、十六观一一得益、十六观总后得益,似是小节,何必大费周章,五分科节别作得益一分,七门料简专开得益一门?

  答:故知此中大有深义。依大师释,释尊光台现国,正显要门教体,“定散门”详示通别五文,明定散二善出在,即明此义。座观空立本尊,正是弘愿教体,得益门明其出在,依文释明“不舍本愿,来应大悲”“弥陀在空而立者,但使回心正念,愿生我国,立即得生”。

  夫人乃末法一切凡夫之代表,定判夫人得生之益在座观见佛,不在光台见国,是要表明众生往生之功唯在弘愿专称,不在要门定散。十三定观三福九品一一行成皆得往生,非是定散本身之力,全由三心投托佛愿,乘佛愿力,乃得往生,释以“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以此总摄定散归入念佛。

  若据大师判释,而今行人修定散二行回向求生极乐宝国,相当夫人光台见国,得欣慕益;由此更加一心归命,专称佛名,即同夫人座观见佛,必得往生,故名正定业。

  诸师不明此旨,或说一一观成皆得其益,或以十六观成总得其益,或指见国见佛皆得其益,众说纷纭,不识根底。而今后学盲然,固是难免。更知我祖大师弥陀化身,本地觉眼,可尊可仰,是凭是依矣!

  四重判属,清清楚楚,前后一贯,彼此互含,因果分明,结构整然,得一自知其余,昧一全体皆暗。

  

  诸有智者,为菩提道,求真求实;愍众生苦,归佛归法,必能抛成见如吐喉鲠,揭障叶如去眼翳,亲见泰山,何其畅快。若只任胸臆,漫随病眼,短绠不及深泉,便谓井中无水;盲目不见阳光,便说天上无日,可乎?但有大心菩萨,为物示现,知示不知,故作反说,正由众生病深,不惜痛下狠手,非敢评议。

  唯愿逆顺俱获解脱,赞谤齐蒙救恩,同结净土缘,同种念佛因,同生极乐国,利益诸众生。

  不论凡夫、只论弥陀之喻

  阿弥陀佛到底是怎样的佛身?极乐世界到底是怎样的净土?依净土宗开宗祖师善导大师的楷定之说,《观经》九品皆是凡夫,阿弥陀佛是报佛,极乐世界是报土。善导大师在《法事赞》中用“无为涅槃界”五个字说明极乐报土的景象。极乐世界是远离造作、不衰不变、不生不灭的,是法性本身的境界,是佛本身的境界。

  极乐报土是如此高妙的境界,凡夫如何能往生呢?

  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设了一个问答。

  问曰:

  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乘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答曰:

  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这个问答就给了我们答案:凡夫能往生“报法高妙”的极乐世界,不在凡夫这边论——论深、论浅,论福、论罪,论有功德、无功德;只看阿弥陀佛那一边。因为众生这边不可论,毕竟凡夫都是罪垢、业障,如果这样论的话,我们罪恶生死凡夫就无法往生了。阿弥陀佛不论这些。

  我们能往生,只论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托阿弥陀佛的愿力作为强缘,所以“五乘齐入”。“五乘齐入”则是上到等觉菩萨,下到五逆凡夫,都平等往生到弥陀报土。

  以下用几则譬喻说明凡夫往生极乐世界报土境界,不论凡夫,只论弥陀。

  暗屋阳光喻

  往生报土,不论凡夫,只论弥陀。为什么不论凡夫呢?因为凡夫下劣不可论。比如要想让千年暗室一片通明,必须靠阳光照耀。房间体性黑暗,不能发出光明。

  我们凡夫体性黑暗,必须靠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明照破黑暗,必须靠阿弥陀佛的弘誓愿力往生净土。

  跳高跳远喻

  同时,也是因为我们所要去的目标太高远——目标高远不可论。因为以凡夫来讲,如果论的话,顶多可以论我们修行五戒十善,将来感得人天果报。道绰大师说:“纵有人天果报,皆为五戒十善能招此报,然持得者甚稀。”所以,要论我们凡夫的本性,是堕落的,能够得到人天果报就不容易了。

  然而,人天果报很低劣,相对于出三界,那就差得太远;相对于到弥陀的报土,那就更加遥不可及了。

  比如路遇障碍,一尺高,可以考虑迈步跨过去;如果一丈高,就不敢论跨过去了。更高的目标,如到月亮上去,那必须靠宇宙飞船才可以,不可能论大家跳高,看谁能跳到月亮上去。因为这不是同一种境界,跳得再高,顶多一米两米;对于登月,则是目标太高,不能论我们跳高。如果渡海,大海茫茫无边际,我们无法越过,所以不论跳远。

  作为凡夫,我们的修行力量,最多也是跳高,一米两米而已;如果想到弥陀报土,就像要到月亮上去一样,那根本不可以讨论。如果论我们的修行,顶多是过一丈两丈的小沟;如果要广渡生死大海,依我们的修持力量完全不够。

  所以,一切不从凡夫这边论,目标高远,不可以来讨论。

  国王召见喻

  老百姓要去觐见国王,以老百姓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能见到国王,都是国王的召见。

  我们凡夫就好像一个乡下老百姓,阿弥陀佛就像国王一样。如果以我们本身的力量,不可能往生极乐世界;能往生,就是依靠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所以,善导大师说: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善导大师作出这样的解释,让我们知道:往生净土,大菩萨和我们小凡夫都是平等往生,而且全靠佛愿力,不靠我们的修行力,我们自己没有力量。

  远途乘车喻

  就好像我们坐车,从长春到乌鲁木齐,这么远的距离,如果靠我们走路,那就不能论了,这靠走路很难到达。如果坐车,跛脚老太婆和马拉松冠军平等到达,因为都是靠车的力量,所以不论自己的力量。往生极乐世界也是如此,目标太高远了,从凡夫这边无法论。

  乘船过海喻

  再比如我们乘船过海,要论只论坐船,不论我们自己的游泳本领。因为海太宽了,不可能跳下去游过海,故不论这一点。

  而我们渡过生死海,到达极乐界,比世间过海还要困难得多。所以,如果想渡过生死海,只论乘坐弥陀愿船,不论凡夫有为造作。

  如果想飞天,只论坐飞机,不论我们自己挥动双臂,因为我们本身没有这个力量。

  往生到如此高妙的极乐报土,只论阿弥陀佛,不能论我们凡夫的修为。所以,要看就看阿弥陀佛,他有没有这个愿力,他有没有成佛。

  无眼无腿喻

  没有腿的人就不能论他走路,他要出门,就要坐车;没有眼睛的人,就不能论他自己看,他要出门,就要人家牵着。我们在佛法修行当中,如同没有眼、没有腿的人。为什么说没有眼呢?因为我们不能明了大乘佛法的甚深义理,两眼漆黑。为什么说没有腿呢?因为靠我们自己修行,禅定无力,持戒无力,没有开发智慧,戒定慧三学不能成就,就好像没有腿一样,不能走路。

  因此,就不能论我们自己修行,只论阿弥陀佛的接引。

  溺水施救喻

  也好像一个人掉到水里淹得要死了,我们不能要求他这样划动手臂,那样划动手臂……就不能论他游泳的技术了了;要论,只论怎样去把他救起来。

  我们在三界的生死苦海当中沉浮,如果想要出离,只论是否有人来救我们。如果没人来救我们,我们只有堕落下去。所以,只论阿弥陀佛,不论其他。

  重石过海喻

  一粒沙子虽然轻,如果把它放到水里,它会直沉水底;一块石头虽然重,如果把它放在船上,就可以到达彼岸。

  沙子、石头是沉水,还是到彼岸,不是因为它们重量轻就可以漂起来,也不因为它们重量重就一定会沉到水底。如果乘船,大石头和小沙子同样可以到达彼岸。

  我们能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一样,和我们的业力大小、罪障深浅没有关系。哪怕只有头发丝那么大一点点的业障,若不靠阿弥陀佛的大愿船,也会沉到生死海底;但即使业障有大石头那样大,有千万斤巨石那样重,也不能说就一定堕落,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到极乐世界。

  沙子虽轻,如果不乘船,不能自己浮起来。这比喻一个人虽然有修行,如果没有业尽情空,不靠阿弥陀佛,就不能了生脱死。

  石头虽重,如果乘船,可以到彼岸,代表凡夫虽然业障重,如果念南无阿弥陀佛,乘上弥陀愿船,就不会堕落三恶道,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成佛。

  净宗法义的修学次第与弘法原则

  前言

  今天能够和大家在沈阳相聚,感到非常欢喜。我们念佛人的人生,就像中秋的明月,既清净,又清凉,不热闹,不烦躁。我想利用这次机会和大家谈三点:首先是净土法义修学的次第,其次是当前弘法形势的介绍,最后是净土宗弘法的原则。

  一、净土法义修学的次第

  法义学习的重要性

  首先谈谈净土法义修学的次第。

  净土法义的学习非常重要。法就是我们的生命,如果不学法,就没有信仰的建立。净土法门其实很简单,就是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但是法义学习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如果法义不通达,教理不明白,就不能安心,念佛就会念不下去,念得就会很沉重,很有包袱,可能慢慢就不想念了,甚至会改转法门或改变信仰。

  闻说与执持

  《阿弥陀经》里有这样两句话:

  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闻说阿弥陀佛”与“执持名号”之间的关系,是先有第一句,再有第二句。“闻”就是听闻,“说”就是听人家讲说。“闻说”就是学习法义,就是听闻善知识讲说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利益。

  净土法门的道理我们听明白了,才能执持名号。如果没有正确地听闻,正确地解说,这句名号是执持不下来的。

  人生归宿如何解决

  我们在座修学净土法门的莲友年龄都比较大,一般都是这样。为什么呢?因为年纪大一些的人,生死观念会比较强。“我已经到这个年纪了,我要解决自己的归宿问题”,这也就是死后往哪里去的问题。

  那怎样才能解决呢?弘愿寺有这样一套书,我提供给大家参考。但这套书我们修学的次第是什么样的呢?接下来我为大家详细介绍。

  我以大家熟知的齐老居士为例,他净土法义的学习就非常深入。

  齐老居士今年已经82岁了。像这样的年纪,学习是不能光靠记忆的。如果靠记忆,82岁还能有什么记忆?他本人法义学得很好,而且说话很有智慧。今天早晨他就给我讲了他的修学体会。

  他说:“他力是非常好理解的。不要说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在我们娑婆世界,离开了他力,你根本就活不下去。比如我们每个人谁能不吃饭?你吃的饭是自己种的吗?你也没自己亲自种呀,全凭他力嘛。”齐老居士话不多,但道理说得很明白,说明他闻法闻得非常好,而且非常会解说。

  他还说:“我们学习净土法门就是要专,这个非常好理解。比如京剧四大花旦,不同的派别就有不同的唱腔,你跟师傅学习就得跟得准。有的派是这个调,有的派是那个调,都是不一样的,这是最简单的例子。学习佛法也是一样的道理,没有派别、没有师承,那怎么能行?所以我们修学就是要专,要专门依靠善导大师。”他解说得非常明白。

  齐老居士接触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之前,心里老是背着个沉重的包袱。“我够不够善男子的标准?如何才能达到一心不乱与清净心?临终怎样才能做到心不颠倒?万一我不能往生,肯定是要下地狱的!”当他听到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心中的三道难题迎刃而解,心中那两扇关闭的大门终于彻底打开了,真的是欢喜庆幸啊!

  他的经历,不就正好印证了《无量寿经》“闻其名号,信心欢喜”的经文吗?齐老居士现在每天念三至五万声佛号,内心充满了感恩与欢喜。这种欢喜,不就是从“闻其名号”得来的吗?如果他不听闻法义,他的内心能有这么欢喜吗?

  闻法次第

  其实闻法有个诀窍,就是要反复不断地学习。

  首先学习的就是《阿弥陀经大意》和《印光大师精要法语》,这两本书都不是很长,先学哪个后学哪个都是可以的。《阿弥陀经大意》主要讲的是齐老居士遇到的三个问题,现在已经成书,名叫《阿弥陀经核心讲记》。《印光大师精要法语》也有讲记,这本书是一条条讲解印光大师的精要法语,体系性不是很强,但听起来比较管用。第一步我们可以先从这两种讲记开始学习。

  接下来就要学习《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这是我在长春般若寺讲的,内容比较系统。

  这三本书都学习完毕,大家平常遇到的问题基本上就都可以解决了。

  这些法义,大家要反复不断地学习,不能只看一遍,因为我们的思想都不是很纯粹。在法义上,看过一遍只能吸收其中的百分之十。所以我们要多学习几遍,要反复不断地学习。像我们沈阳的齐老居士,他之所以现在念佛这么精进、这么专一、这么法喜,关键秘诀就是反复学习。

  我们每天都要有闻法的时间,这样才会有很好的效果。只要不断地学习,法义就会慢慢化作我们的血液,慢慢就会成为我们的生命。所以,听闻的时候千万不要得少为足,以为自己已经完全学会了,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这三本书学完几遍之后,就可以进一步学习《第十八愿讲话》。这是慧净上人的讲记,比较完整,比较有次第,这本书共有三十六万字,展开得比较广泛,内容非常好。学习这本讲记需要以前面的三本书为基础,这样纲目才能抓得比较准确,思路才会比较清晰。

  之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学习《净土宗概论》。《净土宗概论》这本书比较专业,对教理的展开比较深入。如果从安心的层面来讲,你不学习也是可以的。前面都已经学习了,问题都已经解决了。如果你想更深入地了解净土宗作为一个佛门宗派的必要性,这本书会有很详细的阐述。

  自己的宗派

  现在讲经说法的人很多,常常会提到“八宗并弘”“诸法圆融”,听起来非常有道理。其实这种情况根本就不存在。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宗派,你不可能有很多的宗派。当然,一个人通达各宗各派的教理是有可能的,但他肯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宗派。

  “宗”是主的意思,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比如天台宗人讲净土,他不叫净土宗,叫“天台净土教”。他以天台教观的思想来阐释净土宗理论,讲到最后一定要回归到他自己的天台宗教理,这样才能叫作天台宗。禅宗人怎么讲,最后也都要回归到自性清净心,这样才能叫作禅宗。

  这样对于天台宗、禅宗来讲是对的,但对于净土宗就不对了。他们讲自性,你也跟着讲自性,还以为很圆融,其实理解全部都改变了。净土宗人,无论怎么讲,最后都是要回归到弥陀名号的,这样才能叫作净土宗。不然你就没有自己的宗派,没有自己的脊梁,无论你怎样努力修学,最后肯定都是不能成就的。

  法脉传承的重要性

  看书学习,要从白话文看起,由浅入深。

  白话文一定要看,不能随意把自己拔高,直接去看祖典,那是不行的。

  我们理解经典,是依据祖典来理解的,不是自己直接看经典,这就是法脉传承的重要性。

  比如《阿弥陀经》,我们就不能自己直接来理解,而是一定要依据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来理解。因为《阿弥陀经》历史上有很多位大德对其进行注解,蕅益大师有解释,元照大师也有解释,这么多大德的解释,你要依据哪个为标准呢?

  我们一定要依据善导大师这一法脉为标准,这就是我们读书的诀窍。我们一定要依据我们的门派与传承来修学,这样才会稳当,不然就是个人的见解。因为经典的内容非常丰富,非常深邃,非常磅礴,我们凡夫自己直接去理解,那是肯定会出现偏差的,还自以为理解得很对,其实早就错了。

  天台祖师的解释,肯定是从天台宗的角度与眼光出发。像蕅益大师撰写的《弥陀要解》就很好,但以我们净土宗的眼光来看,他有些地方的解释还是会照顾到天台宗的教理,那就不是很纯粹。华严宗祖师的解释也是一样的,禅宗祖师的解释也是一样的。

  我们要纯依净土宗的解释,这样才能知道这个解释是纯还是不纯,这就是我们读书的诀窍。依祖典来理解经典,祖典,像善导大师的《观经疏》,我们一开始读也是蒙蒙的。现在还有很多人在讲《观经疏》,讲的怎么样呢?还是依他个人的理解。

  我们是以善知识的理解来理解。慧净上人把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主纲提炼为“本愿称名,凡夫入报”,这样就会感到非常通达,没有夹杂一点他宗他派的思想。因为我们是以善知识的教导来理解,所以我们就会有一个比较明晰的传承关系,这些解释都是善知识经过消化,变成我们懂的语言,让我们非常容易明白。

  修学要脚踏实地

  我们修学,不要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弘愿寺有位居士,他是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的老师,也是我的同学,智慧很高。他读书就非常实在,非常踏实。他就是反复看反复听我们的白话文讲座。他难道没有阅读经典的水平吗?他的知识领域非常广阔,我和他一比,简直就是文盲。

  有一次他问我:“我现在想读一下《心经》《金刚经》,可以吗?”

  我想他是个文化人,他想读也不能说不行。我讲话就比较含蓄:“我觉得你现在可以试一试。”他非常聪明,一听我这话,就把这个想法放下了,又在白话文和祖典里面进一步深入。他后来对我说:“师父,你当年讲的话太正确了!”

  现在他在法义修学上进步得非常快,时间并不长,但你看他写的文章,对整个法门的认识判断非常准确,这就说明他在法义上非常透彻。这位居士和我们交流才是真正的无障碍,这是任何人情关系所不能达到的默契。

  我推荐大家学习的白话文书籍一共有五本,大家一定要看,一定要掌握。《阿弥陀经核心讲记》《印光大师精要法语》,这是最短的。《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比较厚。《第十八愿讲话》加上《净土宗概论》,这五本书大家一定要多了解,其中的道理讲得非常透彻。大家如果不看不学,实在太可惜了。

  净土法门全凭他力

  大家修学净土法门,一定要有正确的观念。

  我们这个法门是救度的法门,不是修行的法门。如果理解成修行的法门,就没有入门,就肯定是苦恼的,肯定不能往生。如果理解成是救度的法门,心中就会充满欢喜与感恩。

  修行哪有那么容易?不要谈修行。你修学净土法门,如果还谈自己的修行不够,表面上你好像很谦虚,实际上你就是个外行。就像我们人如果坐上了车,就不要谈走路。你还在谈怎么走路,说明你根本就没有坐上车。哪有坐车的人还想走路的?像我们乘船过海,乘了船的人脚上还有水吗?不可能的。如果我们身上到处都是水,还说自己在努力乘风破浪,那就证明我们根本没有坐上船。如果你还在这个世间说“我在怎么样地降服烦恼”,其实你的心中根本就没有获得弥陀的救度。不管你一天当中念了多少万声佛号,你还是在用这句佛号来对付你的烦恼,说明你根本就没有乘上南无阿弥陀佛的本愿船,这样做是非常危险的。

  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大愿船。一旦乘上,还有什么烦恼弥陀破不了的呢?根本就没有阿弥陀佛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只要靠上阿弥陀佛,根本就不会存在任何问题。

  怎样才能靠得上?那就需要多听闻、多学习。

  二、净土宗弘法的原则

  坚持本门与本流

  净土宗弘法的策略,我想讲两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坚持本门与本流。净土法义一定要单纯,一定要独立。因为净土宗本身具有完备的理论体系,这一点我已经谈了很多,这里就不具体展开了。

  搞好团结的必要性

  第二个原则是要搞好团结。所谓搞好团结,就是净土法门不同道场、不同念佛团体之间一定要一团和气、互相包容、互相支持。我建议大家不要随意把杂行杂修的帽子扣在某个人的头上,这样很会伤感情,也会打击对方的积极性。

  对于圣道法门的人,我们也要与他结个很好的缘。我们要赞叹他:“你这个法门很好。我根性不行,只能念这句佛号。”当他感到力量不足的时候,他就会很容易接受净土法门的教理。你的心量能够包容对方、肯定对方,你们之间的关系就能处得很好。如果你见到他心情就不好,不喜欢他,排斥他,这样就会给弘法带来障碍。我们将来的弘法道路会越来越宽广,你没有宽广的心量是走不远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起来为法门服务。

  总结

  总结一下今天所讲的内容。第一,净土法义需要反复不断地学习,从浅入深地学习。当前的弘法形势一片大好,我们要报恩,要报佛祖的恩德、报众生的恩德、报国家的恩德,报恩的具体做法就是我们要好好地弘扬这个法门,脚踏实地的念佛。第二,净土法门的弘法原则是坚持本门与搞好团结。搞好团结很重要,小到家庭,大到社会,都要搞好团结。

  三、现场答疑

  问:我接触净土法门的时间不是很长,对西方极乐世界的认识也不全面,自己愿生西方的心不是那么切,应该怎么办呢?

  答:首先你有这样的认识就很难得。知道自己愿生心不切,恰恰说明自己还是很愿意往生的,不然连这个想法都没有。你这种情况,问题不大,保持念佛就可以。

  心中想要快点到达目的地的人,才会嫌自己走得慢;如果不想迅速到达目的地,是不会嫌慢的。觉得自己愿生心不切,恰恰证明你是很愿意往生的。如果整天稀里糊涂的,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你还是值得肯定的。

  另一方面,也要增加自己对这个世间的无常感。通过不断地听闻,用佛法判断世间,自己的愿生心就会急切起来。因为生命是无常的,先把阿弥陀佛的保单拿到手,不管以后愿生心切不切,都肯定往生的。

  问:我同事的父亲得了癌症,我劝他一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感觉挺害怕。他认为往生就是结束生命,是件挺可悲的事情。请问我应该怎么给他开示?

  答:我觉得一方面要给予他正确的引导。往生并不是代表死亡,而是生命的一种升华形式;另一方面,也和他本人有关系,他感觉害怕,说明他还是听进去了,他还是比那些听到不害怕的人强。他为什么害怕?他感觉自己会失去某些东西,但是往生后得到的东西他却不知道。一旦到了极乐世界,无量寿、无量光,分身无数,三明六通皆具足,难道不好吗?当他慢慢感觉到往生是一件好事时,就不会害怕了。

  问:请问观音菩萨和阿弥陀佛是什么关系呢?

  答:观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助手,是极乐世界的上首菩萨。

  念阿弥陀佛跟念观音菩萨,功德有大小,利益也有大小。念阿弥陀佛功德最大,利益最大。念观音菩萨要回向西方极乐世界,还要靠到阿弥陀佛,所以是缓了一步。因为阿弥陀佛有本愿,阿弥陀佛的本愿说:“只要你称念我的名号,我的光明就会摄取你,救度你到极乐世界。”观音菩萨也有本愿,他的本愿是协助阿弥陀佛度众生。这样就有主次之别。

  如果你和观音菩萨有特别因缘,可以辅助念一些观音菩萨名号。我以前就很喜欢念观音菩萨名号,现在我专念阿弥陀佛了。专念阿弥陀佛的人,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如影随形。像古代皇帝出行,大臣必然随护。

  观音菩萨是法臣,是法王子;阿弥陀佛是法王。你只要念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无量清净大海众菩萨都念到了,都请到了。

  问:我自己学佛,家里人都不反对,但他们都不信佛。我应该如何做才能带动全家人和我一起学佛?

  答:你很慈悲,对家人有真爱。

  我觉得首先应该进一步改善自己的行为;第二要有耐心,度化自己家里人确实不容易,要有耐心,如果你很着急,反而会起反作用;第三就是自己平时念完佛要回向给他们。这样,慢慢你的家人就都会跟你一起学佛了。

  问:我念佛时会有很多妄想,这样会对往生产生障碍吗?

  答:妄想来了,你就需要警觉起来。这时如果佛号心中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妄想自然会慢慢消失。过一会儿烦恼又来了,你也不要慌张,不要觉得前功尽弃。只要你念佛,虽然妄想纷飞,依然不影响你往生极乐世界。

  法然上人针对这个问题有一段法语:

  不顾妄念余念,不谓散乱不净,唯口称佛名。

  若常称名者,以佛名之德,

  妄念自止,散乱自静,三业自调,愿心自发。

  故愿生心少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散心增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妄念起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善心生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不净之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清净之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欠缺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具足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现起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成就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此即决定往生之方便也,纳于心腑莫忘失。

  你要相信,这个法门是易行道。只要我们依靠阿弥陀佛,就像我们坐船一样,任你妄想纷飞,不都会到彼岸吗?

  今天我们就相聚到这里,谢谢大家!

  认识观世音菩萨

  一、认识观世音菩萨

  1.名称: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观音菩萨观音老母观音娘娘

  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2.道场:虚无之身无刹不现身极乐世界补怛洛伽山浙江普陀山布达拉宫

  3.性别:唐以前多男相,后多女相,表示慈悲。勇猛丈夫观自在。水陆庵观音相。

  4.长相:见《观经》。①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②身色:紫金。项有圆光,光中五百化佛。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现。③顶上:天冠立化佛。④面:如阎浮檀金色。眉间毫相,备七宝色,流于八万四千光明。⑤臂:如红莲华色。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手掌作五百亿杂莲花色。⑥指端:八万四千画、印、色、光,柔软普照,接引众生。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于一切处身同;众生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

  5.身世:《悲华经》阿弥陀佛过去生中曾为转轮王无诤念,他有一千个儿子,长子名不眴。宝藏佛授记名观世音。《大悲心陀罗尼经》正法明如来

  6.地位:一生补处菩萨无量寿佛化身西方三圣之一弥陀长子侍者上首弟子辅弼

  7.经典:《无量寿经》《观经》《心经》《法华经普门品》《华严经》《首楞严经》《观音授记经》《悲华经》《大悲心陀罗尼经》《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

  8.法门:耳根圆通照见五蕴皆空持名持咒大悲咒六字大明咒准提咒

  9.道力:分身六道寻声救苦

  10.特质:慈悲

  11.本怀:救苦分身平等化化得即送弥陀国观音引接见弥陀

  12.应身:《法华经?普门品》所举的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三身,与《楞严经》三十二身大致相同。那便是:佛身、辟支佛身(即是独觉和缘觉)、声闻身、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将军身、毗沙门身、小王身、长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罗门身、比丘身、比丘尼身、优婆塞身、优婆夷身、长者妇女身、居士妇女身、宰官妇女身、婆罗门女、童男、童女、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及非人等身、执金刚神身。三十二及三十三都不是定数,实则应化无量。《楞严经》卷六中,尚有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臂、四十臂、一百八臂,乃至千臂、万臂、八万四千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一百八目,乃至千目、万目、八万四千目

  13.十三观音杨枝观音龙头观音持经观音持莲观音持珠观音合掌观音圆光观音游戏观音白衣观音莲卧观音施药观音送子观音自在观音如意观音马头观音蛤蜊观音鱼篮观音水月观音洒水观音马郎妇观音一叶观音青颈观音威德观音延命观音六时观音众宝观音岩户观音德王观音泷见观音能静观音阿耨观音叶衣观音琉璃观音普慈观音一如观音不二观音多罗尊观音阿摩提观音感应

  14.影响感应节日民俗

  15.民间信仰观音老母观音娘娘慈航大士妈祖赵五娘观音会

  二、观世音菩萨与我们的关系

  1.是三圣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

  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

  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

  又观世音大势至,于诸圣众最第一,慈光照曜大千界,侍佛左右显神仪。

  度诸有缘不暂息,如大海潮不失时,如是大悲大势至,一心稽首头面礼。

  2.是一体

  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现。

  一切时中缘法界摄取六道现身中

  眼见耳闻心内事寻声救苦刹那间

  3.是救主

  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画,犹如印文;一一画,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

  观音相好佛无异慈悲救苦最为强

  救苦虽遥别世界众生急念应时来

  悲心拔苦超三界慈心与乐涅槃期

  随逐众生身有异分身六道度时机

  一切时中缘法界摄取六道现身中

  眼见耳闻心内事寻声救苦刹那间

  两手纤圆杂华色恒将此手接众生

  救苦分身平等化化得即送弥陀国

  4.是护主

  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十往生经》云: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

  又如《观经》(意)云:若称、礼、念阿弥陀佛,彼国者,彼佛即遣无数化佛,无数化观音、势至菩萨,护念行者;复与前二十五菩萨等,百重千重围绕行者,不问行住坐卧,一切时处,若昼若夜,常不离行者。

  5.是胜友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6.是侍友

  无量菩萨为同学,性海如来尽是师。

  弥陀心水沐身顶,观音势至与衣被。

  欻尔腾空游法界,须臾授记号无为。

  7.是老乡

  有二菩萨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一名观世音,二名大势至。此二菩萨,于此国土修菩萨行,命终转化,生彼佛国。

  如《随经》(《灌顶经》卷一一意)云十方佛国皆悉严净,随愿并得往生。虽然,悉不如西方无量寿国。何意如此?但阿弥陀佛与观音、大势至,先发心时,从此界去,于此众生偏是有缘。是故释迦处处叹归。

  8.是老师

  顶上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

  不违师教念弥陀

  天冠化佛高千里念报慈恩常顶戴

  观音顶戴冠中住,种种妙相宝庄严,

  能伏外道魔憍慢,故我顶礼弥陀尊。

  当华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

  9.是同学

  普劝有缘常念佛,观音大势为同学。

  若能念佛人中上,愿得同生诸佛家。

  10.是兄弟

  同一念佛无别道,远通乎法界之类皆兄弟也。

  三、观世音菩萨给我们的利益

  1.助佛普化

  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

  弥陀侍者二菩萨号曰无边观世音

  一切时中助佛化分身六道起慈心

  2.长劫相随

  念念随机为说法惛惛难悟罪根深

  百计千万数出世万中无一出烦笼

  念汝众生长劫苦诸佛对面不相逢

  3.摄取六道

  一切时中缘法界摄取六道现身中

  4.分身六道

  随逐众生身有异分身六道度时机

  5.咸蒙大悲

  众等咸蒙大悲力碎身惭谢报慈恩

  6.灭罪增福

  作是观者,不遇诸祸,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如此菩萨,但闻其名获无量福,何况谛观。

  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

  7.寻声救苦

  救苦观音缘法界,无时不变入娑婆。

  观音相好佛无异慈悲救苦最为强

  救苦虽遥别世界众生急念应时来

\

  悲心拔苦超三界慈心与乐涅槃期

  随逐众生身有异分身六道度时机

  一切时中缘法界摄取六道现身中

  眼见耳闻心内事寻声救苦刹那间

  8.摄归本国

  两手纤圆杂华色恒将此手接众生

  救苦分身平等化化得即送弥陀国

  恒舒百亿光王手普摄有缘归本国

  9.称名满愿

  如经言“阿弥陀佛国,有无量无边诸大菩萨,如观世音、大势至等,皆当一生于他方次补佛处”。若人称名忆念者、归依者、观察者,如《法华经·普门品》说,无愿不满。

  10.救人现患

  时毗舍离国人民,遭五种恶病:一者眼赤如血,二者两耳出脓,三者鼻中流血,四者舌噤无声,五者所食之物化为粗涩。六识闭塞,犹如醉人。有五夜叉,吸人精气。良医耆婆,尽其道术,所不能救。时有月盖长者为首,部领病人,皆来归佛,叩头求哀。尔时世尊起无量悲愍,告病人曰:“西方有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菩萨,汝等一心合掌求见。”于是大众皆从佛劝,合掌求哀。尔时彼佛放大光明,观音、大势一时俱到,说大神咒,一切病苦皆悉消除,平复如故。

  11.为做胜友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12.平生来护

  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十往生经》云: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

  又如《观经》(意)云:若称、礼、念阿弥陀佛,彼国者,彼佛即遣无数化佛,无数化观音、势至菩萨,护念行者;复与前二十五菩萨等,百重千重围绕行者,不问行住坐卧,一切时处,若昼若夜,常不离行者。今既有斯胜益可凭,愿诸行者,各须至心求往。

  13.临终来迎

  执台、执华、授手、放光、安慰、赞劝。

  生彼国时,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

  如来尊号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

  但有称名皆得往,观音势至自来迎。

  14.净土说法

  当华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

  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

  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

  普门品偈颂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

  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

  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

  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

  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

  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

  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

  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

  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

  螈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然,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

  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

  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

  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

  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的地方,在那里都是“一生补处”的大菩萨。那么,如何到达如此绝妙的极乐净土呢?《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经中没有具体说明什么是少善根,但经文接下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就说明念佛能往生,念佛即是多善根。

  玄奘大师翻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阿弥陀经》的同本异译)说:“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名号前用“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来形容,这不就是多善根吗?而且“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是法藏比丘因中发愿、兆载永劫修行而成,是无漏真实的,是究竟圆满的。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说:“持佛名者,善根福德同佛无异。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也。”可见称念佛名的人,善根福德与佛平等,当然就是多善根。

  善导大师《法事赞》说:“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观经疏》说:“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以上经文和祖师的解释都在明示:南无阿弥陀佛即是万德洪名,具足无上功德;而念佛即是多善根,专修念佛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下面以几则譬喻来说明念佛即是多善根。

  名片与帝号喻

  普通市民,福报、威势不如市长大,市长福报、威势不如省长大。省长把名片拿出来,就显示“我是省长”,“省长”这个名称就代表了他的福报、威势。而省长的福报、威势也远不及国家主席大。国家主席的福报、威势大,就在于他是“国家主席”,有了这个名义,就能依法治国,福荫百姓,所谓名正言顺,在其位,谋其政。

  阿弥陀佛的善根福德无量无边,彻底圆满,就体现在“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中。这六个字不简单!有成佛的德能,才能有成佛的名号。

  纵观中国历史,向来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天下大乱之时,诸侯混战,最后降服各路诸侯、平定各地叛乱、一统天下的人,就能建都称帝。可见这个帝号是来之不易的,经过几十年的文治武功,南征北伐,天下平定,大功告成,才有了帝王称号。帝号代表了他一切的文治武功、一统江山的功绩与威势。

  法藏菩萨为了拯救一切苦难众生,经过五劫思惟、兆载修行,剿灭一切烦恼敌,累积无量功德,直至功德彻底究竟圆满,才成就“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这个名号是来之不易的,代表了阿弥陀佛从因地发心,直到果上正觉的圆满功德。一切菩萨、阿罗汉的修行跟六字名号相比,那简直是无法相比,正是:“五戒十善滞三界,声闻缘觉非大乘,菩萨万行未圆满,较之六字皆少德。”

  圣旨对土特产喻

  有人觉得,只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空空荡荡的,干干巴巴的,苦苦恼恼的,于是怀疑:这样就能往生吗?如果行布施、放生……善根功德清清楚楚,实实在在,依靠这些往生不是更有把握吗?

  如老百姓蒙受皇上召见,要去封官加赏,高兴至极,但转念一想:“自己一无所有,对国家毫无贡献,怎么可以封官加赏呢?”他又一想:“有好办法了,家里有土特产,带一点家里种的地瓜、土豆去上贡。”他辛辛苦苦把地瓜、土豆挑到宫门,挑得满头大汗;但卫兵却把他拦住,不让进宫,因为他忘了带圣旨。他觉得圣旨不过几个字,轻飘飘的,也不是自己的贡献,应该不重要。结果他进不了宫门。

  我们所修行的五戒十善,一切的功德,只如一个地瓜而已;而这六字名号是阿弥陀佛赐给我们的圣旨和号令,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能到达极乐世界,畅通无阻。

  “莫讶一称超十地,须知六字括三乘”,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就可超越十地菩萨,因为声闻、缘觉、菩萨的善根福德都包含在六字名号里。

  太子对群臣喻

  《印光法师文钞》里有一则比喻:“譬如太子堕地,贵压群臣。”这个小小的太子,才生下来,呱呱坠地,他的尊贵就超过了一切大臣,宰相也要向他礼拜,因为他长大后是要做皇帝的。

  我们念佛人就好像刚坠地的太子,我们的父亲是阿弥陀佛。我们愿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佛子诞生坠地,而阿罗汉、辟支佛等就如群臣。我们念佛就超过了阿罗汉、辟支佛,直接进入菩萨的阶位。

  房屋对门窗喻

  比如我们讲“弥陀宝殿”四个字,大殿里外的佛像、柱子、门、窗、墙、屋梁……通通包括在内。可是,如果单讲柱子,就不能包括门;讲门,就不能包括窗。随便说哪一种,都是挂一漏万;说弥陀宝殿就一含一切,总体包括了。

  “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是总功德,就好像“弥陀宝殿”是总称一样。如果我们只是去读某一部经,诵某一个咒,修某一个法,就好像门、窗、砖、瓦,只是部分的功德,不是整体的功德。

  我们修行五戒,有五戒的功德,可是没有比丘戒的功德;修比丘戒,有比丘戒的功德,但是没有菩萨戒的功德;诵这部经,有这部经的功德,但是没有那部经的功德。如果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经,一切咒,一切戒、定、慧的功德都包括在内。

  摩尼宝珠对杂宝喻

  摩尼宝珠虽然只是小小的一颗,但能生出一切宝物。如果说“我现在要赈济天下贫民,需要黄金一百吨”,话音还没落,就像下雨一样,摩尼宝珠里喷出一百吨黄金。如果说“还不够,还需要一百吨珍珠”,马上像下雨一样,喷出一百吨珍珠。摩尼宝珠就有这样的功能。

  杂宝就是金、银、珍珠、玛瑙、赤珠等等。一个大仓库,里面有很多的宝物,有黄金、白银、珍珠、玛瑙等,一应俱全。在仓库中间放了一颗小小的摩尼宝珠。如果要取宝物,救济众生,有的人看见一大堆黄金,马上就扛着黄金出去了。黄金虽然贵重,但是很快就消耗完了。真有智慧的人,就会取那颗摩尼宝珠。拿到摩尼宝珠后,想要什么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果是拿黄金、白银,又累又辛苦,而且仍然是有限的。

  所以真正的价值并不只是看表面的数量。像摩尼宝珠,它就是一颗,但是可以吐出一切宝;种种杂宝,数量虽然多,反而比不上一颗小小的摩尼宝珠。

  “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就是摩尼宝珠。这六字名号里,有《金刚经》《法华经》《地藏经》等一切经的功德,有《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等一切咒的功德,有持戒、布施等六度万行的功德。其他种种修行,虽然都很尊贵,都不可思议;但那些功德就好像是杂宝一样,只是金、银、珍珠、玛瑙……尤其是凡夫所修的五戒十善,档次就太低了,简直就是破瓦块,因为我们所修的还是有漏、有为的善法。可是有的人还以为自己修的一点点戒善比念佛还强,那就是抱着破瓦块,弃了摩尼宝,只能说不识宝了。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怀带着“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摩尼宝珠,这样才能获得圆满的功德;修其他种种的法门回向求往生,只是得到杂宝的功德。

  六字名号是万德洪名,所有功德都包含在内,那岂不就是摩尼宝珠吗?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就称弥陀名号是“清净摩尼宝”。摩尼宝珠虽是一颗小小的珠子,可以吐出一切宝物。这句六字名号虽然简短,只有六个字;但是含摄一切佛、法、僧三宝的功德,一切经教、一切咒语陀罗尼、一切修持法门的功德,一切菩萨、声闻、缘觉的功德。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