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全文网

重视精神慈善的力量,引导慈善事业健康发展——以上海玉佛寺为例

发布时间:2022-12-03 08:56:21作者:楞严经全文网

  重视精神慈善的力量,引导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以上海玉佛寺为例

  觉醒

  慈善,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佛教历来有致力于慈善公益来利益社会、回报社会的传统。佛教慈善以其无私的济世思想引导和调节道德行为,对每个不幸者给予必要的关怀和帮助,这种关怀和帮助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鼓励。

  在佛教的慈善事业中,精神慈善占据的比重似乎更大。因为佛教首重对人们心灵境界的提升、注重增强人们对于自身境遇的心理缓释能力。佛教希望通过自己的慈善举措,帮助困难者脱离心灵上的煎熬、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佛经中常讲:“心净则国土净”、“心能转物即同如来”、“万法因缘生,还从因缘灭”,希望能够帮助困苦者找到病根,进而借助别人的援手,依靠自身的力量摆脱困苦、走向新生。因此,从佛教的角度说,精神慈善是重于物质慈善的一个选项。

  从佛教“缘起法”的角度来看,在我们向别人行慈善的同时,别人既是在接受你的慈善利益,同时也是在给行慈善者积累功德的机会。因此,“感恩”思想应该是贯穿于佛教慈善行为之中的重要内容。台湾的慈济功德会有很多富人参与慈善项目,有的富翁给贫困的老太太洗脚,非但不嫌脏累,洗完后还会满怀深情地说声“谢谢”。望着老太太疑惑的神情,富翁笑着说:“谢谢您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来行善。”这就是“感恩”,这让人“感动”。佛教强调布施行为要做到“三轮体空”,也就是说完成布施的三个因素——布施者、受施者、布施行为,应该是在“无相体空”状态下完成的,杜绝了任何居功自傲的心理和自卑反感的情绪,从而让慈善行为真正达到了皆大欢喜的效果。树立“感恩”观念,对于施者和受者同样重要、同样关键。

  近年来,上海玉佛寺每年都会通过市慈善基金会捐助一批贫困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随着岁月的流逝,一批批受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有的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就在前两年,市慈善基金会开展慈善受助人回访活动,有位曾经受过资助的学生很不耐烦地对回访的工作人员说:“我都已经不用你们资助了,还来找我干什么?”也有个别同学认为玉佛寺资助学生主要是为了宣传自己。听了这些言论,作为提供无私资助的人心里很不是滋味。行善者固然不该企求感恩与回报,可是作为受助方,起码的感恩心理还是不能缺失的。由此我想到,宗教界的慈善行为,物质慈善固然十分必要,精神慈善的作用也是亟待重视。中国古代也有“救急不救贫”的说法,对于困难群体,在满足他们急需的物质条件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理念上,暂时的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人安于贫困而不思进取。这是当今开展慈善事业需要关注的主题。

  本着这样的思路,近年来,玉佛寺在救助贫困的同时,积极朝着“精神慈善”方面倾斜,在慈善对象的选择以及慈善项目的确定方面,注重将精神慈善与物质慈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慈善与文化联姻,是玉佛寺2005年开始的一次尝试。2005年11月,玉佛寺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联合创办了“觉群慈善书店”,承诺将书店的营业利润悉数捐赠给市慈善基金会,用于资助贫困学生的购买学习用品。在书店的醒目位置,设立了慈善捐书专柜,捐赠的书籍将由书店定期赠送给贫困学生。从而在捐赠者与贫困学生之间搭起一座交流的桥梁。捐赠者既完成了自己的慈善心愿,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贫困人群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

  2005年12月,上海多家新闻媒体发起了“云南七娃新年上海行”活动。鉴于七个孩子在求学中碰到的实际困难,为了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尽快成才,为祖国建设以及民族地区的脱贫致富事业做出贡献,玉佛寺特别从‘觉群慈善基金\’中拨付专款资助他们完成小学、中学乃至大学阶段的学业。七个孩子应邀走进玉佛寺接受捐款的现场,法师们纷纷慷慨解囊,奉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捐款活动后,七个孩子在法师们带领下来到商场选购学习用品,他们脸上洋溢的灿烂笑脸足以说明他们感受到了来自佛门的亲切关怀和温暖。

  针对不少贫困大学生苦于经济困难放弃假期返乡探亲的情形,以及深入边远山区支教的学生缺少生活经费的困难,2007年5月,玉佛寺特别设立“情系大学生专项基金”,资助贫困大学生假期返乡探亲及深入边远贫困山区支教,为贫困大学生们增添了家庭的欢欣,为支教学生安心支教提供了便利,同时,对于享受支教的边远山区的孩子来说,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自2006年起,玉佛寺每年还向市少数民族联合会捐款,用于奖励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让他们感受到上海人民的温暖和关爱。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非常严峻,为了解决青年学生的燃眉之急,玉佛寺特意拨款1000万元,设立“觉群大学生创业基金”,资助大学生自主创业,两年来,已有数十位大学生享受了基金带给他们的实惠和帮助。

  2009年10月,玉佛寺在援助汶川地震灾区的善款中特别提取一部分,捐建了都江堰市某乡镇的文化站,为丰富灾区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二届“觉群慈善公益周”上,玉佛寺觉群慈爱功德会的曾丽云副理事长再次慷慨解囊,向50名品学兼优而生活困难的大学生捐赠助学资金,为大学生朋友缓解了新学年的后顾之忧。

  为了推动玉佛寺的慈善事业朝着更加专业、更加有序、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2008年5月,我们发起成立了“觉群慈爱功德会”。作为玉佛寺专门的慈善机构,“觉群慈爱功德会”的创会理念正是基于“精神慈善”而确立的。我们的理念是“日行一善,快乐365天”,号召广大信众及爱心人士,每天捐出一元钱,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推动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向前发展。我们的宗旨是:让做慈善的人心理没有压力,在完全自觉、十分自愿、轻松自在的状态下帮助别人;让享受慈善的人怀着对社会的感恩之情,在获得物质援助和资金资助的同时,感受到人类爱心的伟大、社会情感的珍贵、感受到精神力量的崇高。功德会成立两年多来,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孤儿院的儿童、投向敬老院的孤寡老人、投向生活贫困的山区、投向急需救援的灾区,除了经常性的慰问活动外,功德会还组织孤儿们看社会、看世博,送戏、送温暖给孤寡老人,送水送钱给山区学生,以各种形式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

  按照我们的慈善计划,上海世博会举办期间,玉佛寺在圆满完成海内外佛教友人参观世博会接待任务的同时,也要尽力帮助社会弱势群体达成“拥抱世博、共享世博”的心愿。早在今年4月,玉佛寺觉群慈爱功德会就对外发布了“一加一看世博”活动倡议,号召广大爱心人士踊跃参与,资助上海、云南、西藏等地近200名学生走进上海世博会。倡议发布后,吸引了众多爱心人士的热情参与。世博会召开以来,玉佛寺已先后资助了50名上海儿童福利院的孤残儿童、34名昆明寻甸县和普洱镇沅县的师生代表、25名西藏孤残儿童、20名西藏盲童学校学生走进世博园,领略了上海世博会的隆重、热烈、盛大、壮美。

  说实话,云南、西藏边远山区的孩子限于家庭经济条件,极少有机会走出大山,有些甚至连县城都没去过。大上海,在他们的头脑中是一个极其遥远而神奇的地方,世博会对他们来说更是只有在电视上才得以一见的盛会。亲历上海世博会,对很多山区的孩子来说,只能是梦想和渴望。今天,我们向这些孩子伸出了欢迎之手,把他们从山区接出来,来到梦寐以求的大上海,亲眼目睹世博会的精彩热烈,对于他们来说,一定会是件终生难忘的有意义的事。既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又增进了对上海的了解,更增添了对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的真实感受,对于激励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势必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这些学生大都来自少数民族,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圆成看世博的心愿,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增进民族感情,也将具有积极的意义。相信本次活动,在参与者今后的成长道路上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记。我想这应该就是“精神慈善”的力量。

  作为“一加一看世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庆节前夕,玉佛寺举行以“世博牵手你我,慈善连接万家”为主题的“喜迎国庆,共享世博——玉佛寺向社会赠送世博门票”活动,向上海贫困家庭、共享阳光学员、癌症俱乐部成员、市慈善基金会各区分会赠送了2000张世博门票,用于帮助更多的上海市民实现世博梦想。从而,借以表达玉佛寺僧俗大众“拥抱世博、参与世博、奉献世博”的热情以及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真诚关爱。

  慈善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受助者感受到在困难面前自己并非孤立无援,社会的关爱无处不在,进而在他们的心底里树立起摆脱困境的信心和勇气。而对于那些因为知识和技能缺乏而陷入困境的人来说,帮助他们尽快掌握谋生技能就显得尤为迫切。近几年由于体制改革,下岗工人、特困人员、外来人员增多,他们的就业问题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玉佛寺也及时洞察了这一现状,于2005年春节前夕,配合市慈善基金会等机构,设立“觉群就业培训中心”,对下岗失业人员、特困人员、残疾人及农村富余劳动力免费进行各种实用技能培训,让他们不仅能享受到社会的慈爱,更可在择业能力上增强其自身的造血功能,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和再就业,以最终摆脱贫困。截止目前,已有数百名受训者重新走上工作岗位,过上了理想的生活。

  本着快乐慈善、长效慈善的理念,在今后的慈善实践中,玉佛寺将不断拓宽慈善领域,进一步挖掘精神慈善的内涵,吸引更多的社会人士热心慈善、关注慈善、支持慈善,使慈善公益活动变成社会的自觉行动、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为、变成每个人生活中的一部分,让慈善真正成为对每个人都有益、使每个人都快乐的社会习惯。

  事实证明,佛教通过各类慈善活动把社会各阶层人群融合在一起,体现了佛教融入社会、服务生活、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协调功能。与此同时,佛教在力行慈善的过程中,积极弘扬并实践为社会做贡献、为他人献爱心的慈悲理念,树立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佛教慈善的上述功能有力地证明了精神慈善的重要和关键。作为物质慈善的重要补充,精神慈善值得积极引导并大力提倡。

\

  原载于2010年10月《中国宗教》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