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全文网

慈心禅与正念禅

发布时间:2022-07-25 16:31:24作者:楞严经全文网

界文法师:慈心禅与正念禅

  什么是禅?怎么禅修?禅学也称心学,它是有关心的培育、心的调整、心的训练的专业技术。没有经过训练的心,就像一片没人管理的荒原,要么非常荒凉,要么杂草丛生,甚至可能还会有很多毒草或害虫,会给心灵世界带来很多痛苦、烦恼,伤害自己和别人。禅修的过程是我们梳理,净化心灵世界的过程,让这片荒原得到开垦灌溉,让美好的植物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经过有效禅修的心灵,一定是一个高品质的心灵。

  作为一个发菩提心的佛教徒,想要利益众生,破迷开悟。如果心不经过训练,可能跟亲人都无法很好地相处,也可能没有办法做好工作。

  心灵世界有它自身的规律,不是我们的意志可以做主的。如果不训练,净化、调伏内心,我们即使学到了许多高深的理论知识,在现实中仍然会用不上。所以禅修是非常重要的。

  修慈心,是开发每个人心灵里的慈悲品质。慈,是希望众生得到快乐;悲,是不愿意众生受苦。回想你和好朋友在一起时,很想为他做点什么,比如当他生病了,你想帮助他;比如他受人欺负了,你想安慰他;比如希望父母健康,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甚至对陌生人,比如突然发现一个很可爱的孩子要冲到高速公路上时,你会赶忙把孩子抱住。此时的心就有慈悲:不希望众生痛苦,希望他快乐,平安,健康。

  但是每个人内心里也有愤怒的种子,比如自私自利、冷漠、恐惧。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系统的禅修来不断有意识地训练,培育心中正面的、阳光的、慈心的种子,让它茁壮地成长。这就是修习慈心禅的目的。总体上,它适合所有需要慈悲、爱和关怀的人,比如脾气很坏的、缺少耐心的、抑郁焦虑的、有恐惧症、失眠、亚健康的,在与人相处中难以沟通的,包括在学佛的过程中心量无法打开的,感觉到不能去很好的利益众生的这些人。我们修习慈心禅能增加爱心,增加耐心,增加正能量,增加菩提心的纯度和力量。

  修慈心禅非常简单,首先是找出慈悲心,找到爱的感觉。你可以回想生命中有慈悲的那段记忆。比如,小时候爸爸妈妈抱着你,喂你吃东西的时候所感受到的温暖幸福;或者朋友陪你去看医生时,感受到的爱和关怀;或者朋友陪伴、支持、鼓励你,帮你渡过困难;还有可爱的小宠物,它摇头摆尾的跟在你旁边,你为它洗澡、喂食,精心的照顾它时感受到的一种爱心。慈悲心必须是纯净的。对父母、子女、同性的朋友、小动物都可以,这种爱是纯净、没有欲望的。在最开始时不适合作为修慈心的对象的有:正在恋爱的情侣,关系太好的异性朋友。因为这里边带有激情,不够纯净,情绪会波动。应该选择让心温暖,情绪稳定,不会引起伤痛、流泪的对象。

  大家回忆,搜索一下这样的场景和对象,然后就运用这个记忆来修慈心禅。首先,把你体会到的爱的记忆转向自己,对自己展现微笑,轻轻地向自己祝福。祝福语有四句。第一句:“愿我自己平安”,想像一个更有爱心、更温和的自己在祝福着此时的自己或者像个孩子一般的自己,“愿我自己平安,愿我自己平安……”,展开这种爱心。第二句:“愿我自己平静喜悦”,内心没有烦恼,平静、喜悦、开阔,“愿我自己平静喜悦……”。第三句:“愿我自己健康自在”,想象自己健康活力的样子,对自己快乐地微笑,“愿我自己健康自在……”。第四句:“愿我自己快乐通达”,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在生活中处处通达,最终究竟成佛,不再迷茫,“愿我自己快乐通达……”。

  对自己修完慈心后,转向你爱的对象,想象对方幸福微笑的样子,绵绵密密地祝福他:“愿你平安,愿你平静喜悦,愿你健康自在,愿你快乐通达”。再把爱心扩散给此时此刻,整个寺院里所有的禅修者、所有默默奉献的义工们、所有飞翔的鸽子、水里的鱼儿,所有无形的众生:“愿道场里的一切众生,愿你们平安……愿你们平静喜悦……愿你们健康自在……愿你们快乐通达……”。最后,把爱心送给遍虚空、尽法界的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平安,愿一切众生平安……愿一切众生平静喜悦……”。

  任何姿势都可以修慈心禅,最有利于培育定力的是端坐。注意事项如下:第一,不要对死者修,一定要对活着的众生。第二,开始修的时候不要针对异性,这会引起你的欲望、杂染的情感,但可以对整体中的一切众生。第三,不适合在开始时对关系特别好的对象修,这会引起情感急剧波动,要选稳定的对象。当慈心强大后,可以从自己到可爱的对象、陌生人、敌人,乃至一切众生。当你能够把慈心毫无保留的发送给所有的众生时,慈心禅就比较圆满了。光是对自己修慈心是不能得到禅定的,对一个可爱的众生乃至对一切众生修的时候,才有可能得到最根本的定力。慈心禅可以证到初禅、二禅、三禅,它的定力提升得非常快,很容易摄心,很容易让你静下来。

  前面介绍了四个祝福词,平安是没有危险,受到了保护;平静喜悦是心灵层面的;健康自在是身体层面的;快乐通达是整个生命幸福的层面。如果不喜欢,祝福词可以更换,因为最重要的是传递爱、慈悲。祝福词不能太功利化,如“愿我马上录取到某某大学”,或对孩子,祝福他发财、早点买房。这种带着贪婪和功利的祝福会破坏慈心,要从心灵、生命的层面去祝福,不要从现实、世俗的层面去祝福。否则我们的慈悲心就会被染污,就不能得定了。

\

  止和观的区别是什么呢?止,是止心一处,就像我们昨天,不管你祝福的是自己,还是家人,还是一切众生,它的所缘只有一种,就是慈悲心,就是爱心。当你把心安住在慈心上面,就是一种止。你不想其他,只是安住于慈心,安住再安住,让心静下来。观禅就不太一样,它不是在把心止在一个地方不动,而是一种流动性的观察。它的作用是开发智慧,而不是以修习定力为主。

  如何在观察的过程中开发智慧呢?那就要掌握观察的方法、态度和见地。

  第一,什么是观?

  观,是要对我们此时此刻所发生的身心现象有一种了了分明的觉察。观禅的对象都是此时此刻所发生的,你不用去观过去和未来。观什么呢?就是五蕴或六处,我们的身心、感官——眼耳鼻舌身意所体验到的一切。所以观禅相对于止禅来讲,它既不容易又很容易。止禅的容易是在于你只须要修一个点、一个对象就行了,而观的对象是我们的身心,五蕴、六处、一切法,非常得复杂。

  为什么说观禅更容易呢?因为观禅的对象都是现成的,你不须要从心里去制造一个对象。像修慈心,你要去观想那个对象,念诵祝福词,让慈爱升起来。念佛法门,你要去想,去念阿弥陀佛。观禅的对象都是现成的。呼吸,不管你观与不观,呼吸都在。你的身体感受,腿麻、腿痛,也是观禅的一种观察对象,那就是你此时此刻的实相。有的同学说天太热了,我好热。热也是观禅的一种对象。凡是你此时此刻所体会到的,你感受到的凉风,听到法师的说话声音,心里生起的各种杂念,所有这些都是我们观禅要去观察,去了了分明地觉照的。这是第一点,观禅的对象永远是现成的,此时此刻正在发生。

  第二,怎么观?

  我们首先要去体会它的特相,然后再慢慢地去感知、领悟到它的共相。什么叫特相和共相?特相,就是每一法自身的特征。比如,我说话的声音和空调的嗡嗡声是不一样的,它的频率、音色、音量都不同;你的呼吸长短也不一样;产生了善心或不善心,心定住和没有定住,都不一样。所以任何一法都有其特征,这是我们首先觉察到的。你会发现米饭有米饭的特征,豆腐有豆腐的特征,甜点有甜点的特殊味道,和辣椒的味道不一样。吃饭的时候,我们如果了了分明地觉察的话,其实首先体验到的都是特相。如果不觉察,可能哗啦哗啦就吃完了,你不知道米饭是什么味道的,好像没什么味道,那是因为你不知道,你没有观察到米饭的特相。

  除了特相之外,我们还要去领悟它的共相。什么是共相?那就是无常、无我和空。什么是无常?不管是法师说话的声音,还是照相机咔嚓咔嚓的声音,还是某个人咳嗽的声音,或者优美的音乐,每个声音在它生起的当下就会灭去。当你体验到这一点的时候,就会了解到声音所具有的共相:无常性。不管是好吃、不好吃的饭菜,所有的味道会在喉咙里灭去,是不是?它只在舌头上短暂存在一瞬间,到了嗓门的时候就已经消失了,这就是味道的共相,让我们体验到无常性。我们也会体验到无我性,那就是身体不是我们所主宰的。你坐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就开始麻,开始痛,是不是?你想让它不痛,它反而会越来越痛。这时候,你会体验到一种无我性,身体不是我们所能主宰的,它有其自身的规律。它在痛,是吧?不是我在痛,身体在痛,心知道。

  如果从无我的角度去体验,你会像个旁观者一样地看着这个疼痛,不会再因为痛而想去控制它,抗拒它。再如杂念的生起。你也会发现,杂念的生起不受你的控制,是不是?你想让心静下来,心偏偏要东想西想,这也是体验了一种无我性。所以我们就看到这些念头来来去去,是不是?念头本身是自生自灭的,它有无常、无我的特征。如果你想控制念头,你反而就会陷入跟自己打架的尴尬境地。而且你会发现,有时候你很难控制,是不是?但是当你放弃了控制念头的时候,过一会儿,你只要不断地放松,放松,你会发现,心自己会安静下来。如果你不搅动它的话,它会自动安静下来的。所以领悟无常、无我和空就会让我们慢慢开始进入世界一个更真实的层面。

  第三,观的态度。

  观禅的对象都是现成的,就是我们的五蕴身心。我们的六个感官所感知的一切法,都是无常、无我的,不为我们所控制,不是我,也非我所。我们就像旁观者一样的态度,不要去执着它,不要去说“长呼吸是好的,短呼吸是不好的”,想让自己产生短呼吸,那可能会打破你本来长呼吸的节奏,你就会憋闷。其实,即便你不去管呼吸,呼吸也会自己运行的。所以,观禅需要的态度,是顺其自然的,像旁观者一样不执着、不抓取,只是观察。法师说话的声音,不管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该来的它会来,同时,它肯定会灭去,所以你也不用操心,只须要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听到,听到”,观察这些声音在虚空里生起,又在虚空里自动地灭去。所以我们用这种态度来观察的时候,心是无为的,不造作,不抓取。所谓“长空不碍白云飞”,就是进入一种观的过程。

  一般来说,对于观的对象,佛教里把它列为身、受、心、法四大部分。身体,像我们的呼吸、动作,我们的坐姿。就像此时此刻,大家感受到自己在坐着,知道自己在坐着,本身就是一个身念处的观察,我们发现自己“坐着,坐着,坐着”,用什么姿势在坐。感受,愉快不愉快的感受。腿痛的感受是不愉快的,心静下来之后有乐受。心,包括我们的杂念、情绪、心态。法,表现为眼耳鼻舌身意所感受到的色声香味触法,这些感官所了解的一切对象都是法。

  刚才我简单地介绍了什么是观禅,就是对此时此刻所发生的一切保持了了分明的觉照,就是保持知道。观的对象就是身、受、心、法,身心的一切。观的态度,就是不执着,不控制,像个旁观者一样地顺其自然,先看到它们的特相,最后感受它们的共相。共相呢,是自然而然地领悟到的,不用去思维它的无常,而是实际的体会它的灭去。(本文刊于第24期《人世间》)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戒幢法雨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