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的社会时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3-07-10 14:52:23作者:楞严经全文网智慧
从公元402年《金刚经》由丝绸之路的河西走廊传入内地,著名翻译家鸠摩罗什首次把它译成汉文,到公元702年唐代僧人义净最后一次重译,短短三百年间,《金刚经》在中土先后有六种译本问世,足见这部经典在中土受崇奉的程度。
《金刚经》传入中土时,正值魏晋玄学兴起。中土学人认为般若思想方法,与玄学可以相通,互为发明,所以当时中土思想界十分重视以《金刚经》为代表的般若经典,其程度远胜于印度。《金刚经》在中土社会,既迎合了士人的情趣,又得到了统治者的扶持。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唐玄宗颁布《御注金刚般若经》,把它和《孝经》、《道德经》一起颁行天下,明成祖编纂《金刚经集注》,敕令天下奉行等等,都是例证。
在悠久深厚的文化史中,《金刚经》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随处可见,直至近代和当代,寺院僧人日常课诵和讲经说法,都依此经。在民间,连目不识丁的妇孺也可以随意背出《金刚经》的一段或一句经文。
《金刚经》可以说是佛教史上影响最大的经典。包含了大乘佛教般若学说的精华,其以“性空幻有”、“扫相破执”为主要内容的般若思想是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
《大智度论》中说: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
《大般若经》中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是诸菩萨母,能生诸佛,摄持菩萨。
《金刚经》也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人的一生,要面对种种复杂的生活问题需要解决,还要解脱现实中的烦恼……所以这个般若智慧就显得太重要了!而《金刚经》的般若智慧则可以给我们带来圆满幸福的生活。
法会因由分: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本分是叙述此经的启建缘由,祗园法会由此揭开序幕。是佛陀演说般若法会的因缘。从如是我闻到佛陀入舍卫大城乞食……洗足已,敷座而坐。看起来和一般人一样的去来行住、穿衣吃饭,日用家常生活无异,显示般若的妙趣,以宣说此经,令众生都能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间,去体会般若的生活。为什么却以此经文来揭开甚深般若一会的序幕呢?我分四点分别讲说它的内涵和意趣!
一、六成就的重要;
二、如是我闻的我;
三、一时师资合会;
四、生活即是六度。
这四点是了解启建“金刚法会”因缘的眼目,也是般若妙用无穷的流露。经典上说:“见因缘法,即见佛。”若能由此信解法会因缘,那么入般若室,得般若珍宝,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一、六成就的重要
成就的意思是因缘果熟。就像世间的人事物的成就,其中的每一个因缘都不可或缺。比如:一个人的成长,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这过程必须有父母养护、师长教导,乃至各行各业供应衣食住行的因缘等等,一个人才可能平安健康的长大。因此世间的人事物都离不开彼此因缘依存的成就,更何况出世间的佛法呢?世尊每每在宣讲法音妙谛时,首先必须具备六种因缘的成就,哪六种成就?
1.大众对佛法的信心已建立──信成就;2.大众都已具备听闻佛法的资粮──闻成就;3.讲说的时***也最为确当──时成就;4.讲经的处所是非常的适合──处成就;5.说法主佛陀正欢喜宣讲──主成就;6.听众都全部集合到齐──众成就。
要启建一场法会,必须有六种因缘的成就。宇宙间无一事无一物是违背因缘法则,而可以单一的存在。《长阿含经》吹法螺的故事,可以引喻因缘和合的关系。
二、如是我闻的我
佛法诸多的经论都讲“无我”,也都一再强调“我’是烦恼的根源。为什么佛经里却都要安置一句“如是我闻”的“我”呢?佛经里的我,指的是阿难尊者,为什么不是其它的大弟子?因为佛陀入灭之际,曾对多闻第一的阿难嘱咐,经藏之卷首必须置有“如是我闻”,一是区别外道的经典。二表示是阿难听闻佛陀亲口所说的。
这是事相上的“我”,指的是阿难尊者,但在一个真如理体上,不过是随顺世谛,假立宾主。我闻,主要是令众生启发信心,显示般若实相。
三、一时师资合会
佛经里一概没有交代讲经的年月日,都用“一时”来交代。为什么佛陀不明确表明时间?因为所谓的时间概念,不过是缘于众生业感果报不同。例如:地球上每一个国家的时间都不一样,北京的时间是下午一点钟,美国已经是凌晨了。一个地球因为地域不同,就有“时差”的分别,更何况佛经里的“十法界”的时空,又哪里能用娑婆世界的时间涵盖得了?
佛经的“一时”泯除众生对有限时空的观念。在诸法平等性中,只要我们和佛陀能师资合会,虽然只是“一时”感应,在法性里却是亘古无穷的受用。
四、生活即是六度
《金刚经》的第一分,主要叙述佛陀著衣持钵、次第乞食、洗足敷座等等日用寻常事。已经觉悟的佛陀具足有六种神通,为什么还要穿衣吃饭?吾人若欲信解《金刚经》,受持《金刚经》,圆满《金刚经》,要能会得佛陀这一段般若风光,要能明白般若无二般,一切现成而已。
佛陀于《金刚经》中示现的日用行住生活,旨要吾人打开昏矇的心眼,在穿街过巷,觅食求衣,当下那个即是,因为生活即是六度,六度要在人间生活展现般若的光明。
佛陀一日的生活,从穿衣吃饭到洗足敷座完成五种波罗蜜。这些呈现于外的日常形相,是般若的“相”,也都是从般若的“体”流露的,应用于生活的行住坐卧则是般若的妙用。
六度以般若为导,修行以般若为炬,佛陀示现这段般若放光的六度生活,没有扭捏作怪的展现神通,是要我们自己往内心去觅求。如何过一个“放光”的般若生活,打破内在的黑闇执迷,而不是去依靠上师的灌顶加持;也不是求圣水符咒就能消灾免难。《地藏经》云:“下心含笑,亲手遍布。”诸佛菩萨要成就度化的志业,是谦卑如地,含笑亲手布施。般若是光,光是没有染污,清净自在的。放光不是诸佛菩萨才有的,只要在生活里,我们说柔软的爱语,不也是口里放光?能亲手为别人服务劳动,不也是手掌放光?对于他人的轻贱垢秽能含容不二,这难道不是通身放光吗?《楞伽经》说:
一念不生,即如如佛。
这一念不生即是般若放光的生活。
如何有般若,如何能开悟见性,别人代替你不得!我引用“不能代替”这则公案,做这一分的结语。
道谦禅师与好友宗圆结伴行脚参学,途中宗圆因不堪跋山涉水的疲困,三番两次的闹着要回去。
道谦就安慰他说:“我们发心来参学,现在半途而废实在可惜。我知道你很倦累,那么从今以后可以替你做的事,我一定代劳,只是有五件事我帮不上忙。”
宗圆问道:“哪五件事呢?”
道谦笑答:“穿衣、吃饭、疴屎、撒尿、走路。”
道谦的话,宗圆终于领悟,这一切是代替不得啊!
既然别人代替不得!那么就从你我的生活中寻找吧!从中体悟佛法,感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