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全文网

《佛说阿弥陀经》慧静法师讲经弘法系列三

发布时间:2022-07-13 10:22:13作者:楞严经全文网

再看下一段经文:“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这一段则说的是菩萨众。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略称,翻成中文,古译作“大道心众生”,新译为“觉有情”,就是觉悟的有情众生。什么叫“大道心”?什么叫“觉”?它的标准又是什么?这个在经论里面讲得很清楚,就是必须要发菩提心,才能称之为大道心众生,才能称之为觉有情。

以净土法门来讲,净土法门属于大乘法,如果没有菩提心,绝对不可能成就大乘法里面的往生!所以我们看看世间人,念佛的人多,真正得生净土的人少,原因在哪里呢?心不相应啊,这个是特别要注意到的。

我们学佛学什么?学平等、学清净、学慈悲,这就是修学大乘佛法,这个是大乘佛法的根基。一切境界决定不迷,不迷就是觉悟,迷则不觉了,不迷就是觉,所以这三种心是清净圆满觉悟的心,是我们人人本来具足的,但是现在被烦恼所障碍住了,那么我们必须要好好地来修学,恢复我们自己原有的净圆觉心,这就是“菩萨”两个字的意思。

佛在这段经文里面,提到了四位菩萨,我们一位一位地来认识一下。

先介绍文殊师利菩萨,在有些经论里,“文殊师利”也被译作“曼殊师利”。这是印度语音译过来的,它到底有什么意思呢?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妙德”,第二个意思是“妙首”,第三个意思是“妙吉祥”。我们知道,净土是讲信愿行。“妙首”,“首”是第一,即学佛“信”第一。华严大论里,佛告诉我们,信为道源功德母。信是入道的根源,一切功德都始于它,所以称为功德母。“母”是表示能生的意思。所以信是一切万法之首,称之为妙首。“妙德”呢?“德”是指他有大智慧德能,这个法门如果没有大智慧就没有法子相信。“吉祥”是表示“行”的意思,只有这个法门最吉祥。所以在这位菩萨德号里头,把净土信愿行三资粮统统包含了。舍利弗尊者代表权智,对实智来说,实智是根本智,权智是后得智。舍利弗智慧第一,是权智。所以声闻众里面,舍利弗排在第一。文殊菩萨,在菩萨众里面智慧第一,代表的是实智。他表明“有生净土”,是事一心不乱。而“无生净土”是理一心不乱。钝根的人,由权入实,所以说带业往生,或者是从事一心往生,都是由权入实。而利根的人,则“权实双融”,权实不二。文殊菩萨在此地,是显示这一部经典“非浅智能信”,要有甚深的智慧,才能够信,才能够接受。

第二位菩萨是“阿逸多菩萨”,就是弥勒菩萨。弥勒是他的姓,阿逸多是他的名。这一位菩萨与我们的关系很密切,因为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当来下生”弥勒佛,经典里面告诉我们“龙华三会,度生无量”。不过,他还要等五十多亿年以后才会到我们这个世界来示现成佛。

我们中国人现在所供养的弥勒菩萨的佛像,大家一看就晓得,很胖,肚皮很大,笑眯眯的。诸位听了上面所讲的,大致意思你就晓得了。这一位菩萨常常在世间,但是我们不认识他。弥勒菩萨在我们中国示现,历史上明文记载的有两次。一次是示现为在家居士,另一次是示现为布袋和尚。这位布袋和尚在中国的史传里面都没有记载他的姓名,也没有记载他的籍贯,只知道当时曾出现在浙江奉化一带。因为他每天拿着一个大布口袋到外面去化缘,不管人家供养他什么东西,他都欢喜,往布袋里面一装就走了,所以大家就称呼他布袋和尚。无论见到什么人都笑眯眯的,一团欢喜,从来没有看见过他生气。他在临终的时候,把自己的真实身份说了出来。说明弥勒菩萨常常在人间示现,而人们却不认识他。此后,大家晓得布袋和尚就是弥勒菩萨示现,所以在中国所塑的弥勒菩萨的佛像就是参照了布袋和尚的形象。 那么这个像塑在哪里呢?就塑在山门。在中国传统寺院里,一进寺院的门,第一个看到的是天王殿,天王殿正当中就是布袋和尚的像。所以你一进寺院的门,看到的第一位菩萨

就是他,正如同经典里面所讲的,众生见者,皆得慈心,纵然不能得,生了慈悲心。我们政府这些年来提倡的微笑运动,而弥勒菩萨正好也是提倡的微笑运动。进佛门来,大家就一团欢喜,就得笑眯眯地对人。肚子很大,表示什么呢?能包容。这一尊佛像,代表的意思就是大慈大悲。所以“生平等心,成就喜悦之相”。入佛门来,第一个要学这个,唯有平等慈悲,才真正能够救护一切苦难的众生。

在印度所看到的弥勒菩萨佛像就跟观世音菩萨差不多,是一位女生的相。我们所塑的像,是宋朝布袋和尚的像。弥勒菩萨还有许多形象是大家都不知道历史,也不清楚来历的。有些人把他称作欢喜佛,见他笑眯眯的、欢欢喜喜的,于是塑成什么像呢?一群小孩围绕着他。这一群小孩的数量也是有用意的,有塑五个的,也有塑六个的。塑五个小孩,代表五欲——财、色、名、食、睡,一天到晚围绕着他,可他笑眯眯的如如不动,表示在五欲而不染五欲。如果塑六个小孩,那就代表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表示在六尘而不染六尘。

下一位菩萨是“乾陀诃提菩萨”,这位菩萨常修万行,修六度万行,广度众生。就像《楞严经》里面阿难尊者所发的愿,这一首偈子说:“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我们想想,这个愿与地藏菩萨的愿,有什么两样?地藏菩萨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你看阿难尊者发的愿,如果一个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这个愿力实在是太大太大了。他这个愿就是常修万行,自度度他,永不休息。因此,他自己的修行,就是自行化他,才无有疲厌啊!

与如是等诸大菩萨。“与如是”是总结上面;“等”是其余菩萨,无量无边,用不着一一列出来了。菩萨众里面,只列了四位,这四位表法的意思是代表“净土三资粮”,“资”是资助的意思,“粮”是粮食。

\

这四位菩萨,文殊代表“信”,弥勒代表“愿”,不休息与常精进代表“行”。文殊菩萨,具根本智者能信,一定要具足根本智的人,对这个法门才能相信。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这个智慧,哪能信得过呢?弥勒菩萨表愿,前面说过了,他遇到大慈菩萨,就发愿将来自己成佛,也跟佛一样,不但要跟佛一样,连佛的名字都一样。我们借用过来即一切众生愿生西方,同佛无量光寿。不休息,常精进,这两位菩萨代表行门。行门,即是这部经典里给我们讲的:执持名号,念念相续,精进不疲,达到一心不乱,就是止于至善。一定要精进不休息,才能够圆满的成就。所以,这四位菩萨,很明显地是代表了这一部经里面修学的方法。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