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参法师:善生经浅说
发布时间:2024-11-23 02:34:34作者:楞严经全文网
广参法师:善生经浅说
佛说善生经,是以倡导人生正行为宗旨的,尤其重视改善一切众生的关糸。本经在五乘佛法中,是属于人乘法,也是根本佛法,因为人为苦本,升沉由人,欲灭苦本,首要发扬人生正行,从净化自己的身心中,消极一般苦厄的来因,培养一切幸福的乐果。
善生经,是佛陀为一个在家青年男子,名叫善生,所说的法。善生虽是这位居士的名字,同时也是指本经所说的內容均是善生的法义,开示人生正行,消灭恶法,使善法生长,用以美化人生,所以善生不仅是居士的名字,同时也是摄持经中一切善法的总称。
如果人们能依本经如实去修持,当可消除现生的苦厄,增长人生的福乐,建立幸福美满的人生。人生正行的圆满,即是生天的善因,此生寿终,即能得生天上,所以本经不仅是人生的人乘法,同时也兼有生天的天乘法。
本经是在东晋时,从罽宾国来华的一位僧伽提婆法师翻译成中文的,佛典中的六十卷之中阿含经与五十一卷之增一阿含经,即为其所译,本经即是出自于中阿含经大品中。本经译者华言众天,生来抱负不凡,所译经典计有百万言之多,对中国佛教贡献甚大。
二、说法因缘
善生的父亲,生平有宗教信仰,一向都以礼拜祷告六方众生,作消灾祈福的行持,所以在他临终的时候,也希望他的儿子成为善良的人,所以遗命善生,希望善生在他死后,也能向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此六方众生作恭敬礼拜。善生毫无犹豫地接受了他父亲的遗命。
善生是个尊重孝道的青年,在他父亲逝世后,就遵照父亲的遗命,在早晨起床后,沐浴更衣,穿上新的蔴制的衣服,手上拿着新生的拘舍叶,到虾蟆林的水边,极其恭敬地向六方礼拜。
这时世尊正住在王舍城外的竹园精舍,清晨拿着衣钵,也准备到王舍城行乞,正当世尊在走向王舍城的时候,看到善生正在那里礼拜六方。
世尊就问善生,是信仰什么宗教,受谁的教化而礼拜六方。善生回答说是受父亲的遗命,并不知礼事六方的来历与功用何用。
善生的礼拜六方,只是一种孝行的表现,并不知这样的礼拜,会有什么效果,只是流于形式而已。佛陀深深地感到善生的纯朴与天真,立即为他开示善生法门,只要能分辨六方,谁是该礼敬,谁是不该礼敬的,把礼敬的对象,分別地弄明白之后,才有意义,否则只是盲礼瞎敬而已。
本经就是在这种因缘之下,佛陀为善生居士,开示了善生的法门。
三、泛说善不善法
佛陀向善生开示,要礼拜六方,不但要能善知分別六方,而且要能于一切地方,离去身心的恶行,不作不善业垢,才会有功德,如此在现世就会受到世人的敬仰与尊重,得到幸福美满的人生,临命终时,可以生到天上,享受天福的美果。
佛陀立即为善生开示,什么是四种恶业?什么是不善业垢?如何才能离去?这也是善生居士想知道的。
1.说四业秽:
从世间一般众生来观察,存在于世间众生,有四种造作的业,是不善的恶业。第一种就是杀生,杀害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上天有好生之德,众生有爱生恶死之情,人类为了利己损人,而杀生害命,破坏众生生存的秩序,形成怨气,危害人间和平安宁,所以罪恶甚大。
第二种业是业秽是不与取。不与取,就是不与而取,是偷盗的意思。将别人的财物,用劫夺、侵占、偷盗的方法,强占为己有,这是极不人道的行为,虽然不是直接杀害众生,但已经间接危害到众生生存的权利,所以是恶业。
第三种业秽是邪淫。邪淫,是指非夫妇,超人伦男女之间苟且的行为。世间众生有非礼越法的邪淫行为,不仅破坏伦常,造成家庭纠纷,亦且形成人类社会的纷争,危害到人类社会秩序的和谐安宁。
第四种业秽是妄言。妄言,是指不诚实的话,包括了哄、骗、吓、诈、花言巧语,挑拨离间,两舌恶口等皆是。由于妄言,能使众生邪正难分,黑白颠倒,能使众生离心失和,危害众生身心生命,导致人类社会秩序的混乱,所以是恶业。
这四种业秽,是众生中常见的事实,这四种恶业,能使众生受苦,是有智慧的人,应该抛弃的。
2.说四罪福:
上面所说的四种业秽,是众生表现在外在的身体与语言的行为,但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呢?这是因为他的内心有四种烦恼心情,所以才有杀盗淫妄的业行,佛陀为了让善生,更一步的了解身心与罪福的形成,所以又开示了四罪四福的业行。
第一行欲:
行欲,就是贪欲的活动,这是最重要的造罪心理,行欲便成多罪,可导致杀盗等恶行。贪欲的活动,范围极广,内而身心,外而世界,都可成为爱著的对象。
第二行恚:
恚,即是瞋恚,伴随着欲望,守卫着贪欲,因欲望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瞋恚,不但能破坏他人的一切作为,而且能毁坏自家身命。
第三行怖:
怖即恐怖,在欲望无法达成的时候,做出令人恐怖的行为,来达成目的,以各种恐怖手段,使众生苦恼不堪。
第四行痴:
对于一切事理认识不清,就是愚痴。这是最根本的造罪心理。人类的一切恶行,都由痴心的活动而造成的。如无痴心,众生间的欲、恚、怖心之表现,皆在理智控制下,受到约束,不致偏激地造成一切罪恶。
以上四种內在的心行,是众生一切罪恶的根源。如果能够把这四种心行去除,那就成为人间的善人,可以得到多福。不行欲,则少欲知足,身心泰然,消除人我之争,增进社会和谐安宁。不行恚,则可长养人类的善法功德。不行怖,则身心安宁,和乐安祥。不行痴,则智慧增长,对事理能明白认知。人类能造福,也是由这四种心理因素所造成的。
3.说六非道:
以上佛陀开示了人类道德生活的根本善行,接着为善生提出了,建立人生经济生活的正行,俾与根本道德生活相辅而行,人类如果不把经济生活处理得很好,道德的善行是很难建立起来的。
①种种戏求财物者为非道
以种种遊戏的方法,如赌博、竞赛、猜迷、抽奖等方式,作求财物的方法,这是不正当的方法。如果以这种方式去求财,会得到很多灾害与患难。像这种喜好戏博的人,赌输了,心生烦恼,会怨恨他人,有时心有不甘,有耻辱的感觉,造成心情烦燥不宁,睡眠都得不到安宁。像这样输去财物时,怨家会幸灾乐祸,而亲眷则耽忧不安,对众人失去信用,造成內心的痛苦。
②非时行求财物者为非道
作息没有规律,或者颠倒昼夜,非时行的求财,也不是正道。非时行求财,会有六种灾患。因作息没有规律,生活秩序乱了,有伤身心。非时出入,耗费增多,不能保有财物。非时之行,妻子多嫌恶,影响家庭之和乐。早出晚归,令人怀疑有不轨之图。而且非时之行,能遭遇意外,破财损身,疲劳致病。非时之行,常被人视为不务正业。
③饮酒放逸求财物者为非道
以请人饮酒作乐,从中图利,这不是正当的求财之道,所以会有六种灾患。不论是自饮,请人饮,陪人饮,都要耗费现有的财物。酒含毒性,会伤身体。酒能乱性,容易起纷争。酒后失言,容易洩漏机密。饮酒放逸,人不称誉,也不爱护。酒令人昏,灭慧生痴。
④亲近恶知识求财物者为非道
为了财物,而去结交坏朋友,这不是正道,所以会有六种灾患。亲近没有正知正行的人,等于亲近贼一样,是会受害的,是要被欺骗愚弄的。恶知识的言行,就是像醉汉一样,是放荡,为所欲为,不受礼法的控制。与恶知识在一起,学会嬉戏,摆脱不开,永远受其害。
⑤常喜妓乐求财物者为非道
常常喜爱娼妓歌舞,以之作为求财之道,所以会带来六种灾患。喜欢到歌厅听歌,耗时耗财。喜欢跳舞,不务正业。喜好音乐弄铃,喜拍两手,喜大聚会,会损财损志。
⑥懒惰求财物者为非道
懒惰不耐劳苦的作为,去求财物,如何能如愿以偿呢?所以会有六种灾患。懒惰的人,早晨贪睡,晚上早睡觉,早晚不工作,天气太冷太热不工作,肚子太饱、太饿都不工作,像这样不耐辛勤,以这种方式去求财,当然不是正道。
佛陀为净化世间,改善人生,广说非求财之道,以正常的经济生活,巩固人生道德的基础。
4.说四非亲:
佛陀为使善生知道师友在生活与行为中,有其密切的关糸,所以详述世间师友的善恶,以作亲近时选择之依凭。
①知事非亲似如亲
知事,即是善知人事,深知世故,以之谋取利益,使人不觉而受损害。以小惠施人,博取信任,而从中夺取大利,就是以少取多。或者伪装诚惶诚恐,与人相亲,使人误为可信可敬畏,而从中取利。或者习人所习,顺人所好,于同好中,讨人便宜。
②面前爱言非亲似如亲
在人的面前说些人们爱听的话,像温存、体贴、爱护、慰问、赞美等话语。在人之面前说好话,在背后又说人之坏话。世间这类人,比比皆是。
③言语非亲似如亲
有些人爱说言不由衷的话,口是心非,言语不真诚,如见人过,不肯直说,见人善行,反作讥譭。
④恶趣伴非亲似如亲
恶知识与人为伴,专教人学习戏博,放逸玩乐,教人饮酒作乐,教人遊荡,不分昼夜。与恶知识为友,自然会同流合污,造作恶业。
以上这四种人,都是不可亲近的。
5.说四善亲
那么,什么样的人,是可以亲近的呢?
要能与人同甘共苦,能为人捨身,能仗义疏财,解人危急,不作损人利己的行为,且为救人,妻儿亦能捨之。能有宽容的雅量,能互相谅解错失,能接纳忠言,像这样的人,是善人,是可亲近的人。
第二种人,是有同情心,见有危急,能仗义相助,能引导人做善事,能制止作恶的行为,能表扬别人的善行,能代人消除仇恨。这样的人是好人,是可亲近的人。
第三种人,处处求有益于他人,见他人得利,心生欢喜,自己不贪利,所以无利可得,亦不忧恼。这也是善亲之人。
第四种人,常以善法益人,凡人求助,无不尽力以赴。时时存心利益他人,关心他人生活之安危,财物之有无,友人财物用尽,即以财物济助。见到友人放逸不务正事,就忠直劝谏,使其改邪归正。像这样的人,是善人,是好人,是可亲近之人。
明白了善亲与非善亲的分別,就知道如何去亲近良师益友了。
四、正明六方四摄
善生居士的礼敬六方,只是秉承父教,并不了解礼敬之意义,所以佛陀特别为其广说六方善法。
佛陀说东方喻如父母,礼敬东方时,要观照子女奉敬供养父母之道。子女受恩于父母者最多,长大后,当为父母增益财物,负起家庭的责任,为父母分劳,分担工作。父母所需的资身之物,如衣食住行,要尽力供奉。而且要服从父母的意志,如有私人财物,亦应奉给父母。
为人父母者,时时爱护子女,子女之所需供给不缺,为子女办妥嫁娶,这些都是父母的辛劳。为人子女若能慈孝父母,当可增益幸福。
南方喻如师长。人生在世,不但有赖父母的生养,也需师长的教导,弟子对待师长,要恭敬顺从,师长有命,弟子当义不容辞地承受办理。无论在任何地方,见到师长,要速起相迎,弟子的所作所为,应遵从师长的教导,师长有困难,应赠送财物相助。
弟子亲近师长,是为学习技能,用作立身处世,所以教授弟子应把握时间,从速教导,而且尽其所知所能地传授弟子,而且要教导做人处世、交友之道。
西方喻如妻子。丈夫应时时怜念妻子的辛勤,礼待妻子,相敬如宾,信任妻子处理家务,这样必能增进夫妻恩爱之情。
妻子要爱敬丈夫,为丈夫治理衣食,时时体念丈夫的辛劳,细心管理家务,对丈夫的内亲外戚,都应礼敬不慢,诚实对待。而且应供养沙门梵志,为家庭纳福。
北方喻主仆。主人对待仆人,要让他做能力范围以内的事,要让他吃得饱、穿得暖,给予适当的休息机会。
仆人做事要按时,专心工作,忠于主人,主人有急难,不可远离不相顾。
下方喻亲友。亲友间的交往,应当爱敬,不轻慢,诚实无伪,有危难时,应该互相照顾。
上方喻施主与沙门梵志。施主应知在沙门行乞时,门前不设禁制,见到沙门,应欢迎赞美,恭敬招待沙门,布施的饮食,要净美丰饶,护持如法修持的沙门。
沙门受到施主的礼敬,当为施主说法,教导禁戒,教其博闻,增长慧解,要教人布施修福,开示教义,令施主修学智慧,建立人生之正行。
人生在世,不管是谁,都要与六方人事,发生直接关糸,所以是人人所当学的人生正行,能依此六方礼敬法,如实观照,则可成就人生的善德,增长人生之福乐。
除了六方礼敬法外,广大的人群,亦应有和谐的关糸。所以佛陀又为善生开示四摄善法。就是要常行惠施,以财物、善法、无畏,惠施人群。要说温柔关心的话语,以增进人群的和乐。不要专为自己打算,不作损人利己的事。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尊重他人的利益,才能消除人我之争。
五、结语
太虚大师说:「学佛需从做人做起」,本经所谈的法义,完全是做人的道理,举凡待人处世,与人交往,拜师择友,与人共事的方法,皆有相当明晰的说明,所以本经可当作吾人立身行世的指针。
如果人人都能按照本经所揭示的要点,确实去做去行,那么一定可以改善人群的关糸,建设幸福美满的人生,这样的社会,也一定是个和谐安乐的社会。
善生经,是佛陀为一个在家青年男子,名叫善生,所说的法。善生虽是这位居士的名字,同时也是指本经所说的內容均是善生的法义,开示人生正行,消灭恶法,使善法生长,用以美化人生,所以善生不仅是居士的名字,同时也是摄持经中一切善法的总称。
如果人们能依本经如实去修持,当可消除现生的苦厄,增长人生的福乐,建立幸福美满的人生。人生正行的圆满,即是生天的善因,此生寿终,即能得生天上,所以本经不仅是人生的人乘法,同时也兼有生天的天乘法。
本经是在东晋时,从罽宾国来华的一位僧伽提婆法师翻译成中文的,佛典中的六十卷之中阿含经与五十一卷之增一阿含经,即为其所译,本经即是出自于中阿含经大品中。本经译者华言众天,生来抱负不凡,所译经典计有百万言之多,对中国佛教贡献甚大。
二、说法因缘
善生的父亲,生平有宗教信仰,一向都以礼拜祷告六方众生,作消灾祈福的行持,所以在他临终的时候,也希望他的儿子成为善良的人,所以遗命善生,希望善生在他死后,也能向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此六方众生作恭敬礼拜。善生毫无犹豫地接受了他父亲的遗命。
善生是个尊重孝道的青年,在他父亲逝世后,就遵照父亲的遗命,在早晨起床后,沐浴更衣,穿上新的蔴制的衣服,手上拿着新生的拘舍叶,到虾蟆林的水边,极其恭敬地向六方礼拜。
这时世尊正住在王舍城外的竹园精舍,清晨拿着衣钵,也准备到王舍城行乞,正当世尊在走向王舍城的时候,看到善生正在那里礼拜六方。
世尊就问善生,是信仰什么宗教,受谁的教化而礼拜六方。善生回答说是受父亲的遗命,并不知礼事六方的来历与功用何用。
善生的礼拜六方,只是一种孝行的表现,并不知这样的礼拜,会有什么效果,只是流于形式而已。佛陀深深地感到善生的纯朴与天真,立即为他开示善生法门,只要能分辨六方,谁是该礼敬,谁是不该礼敬的,把礼敬的对象,分別地弄明白之后,才有意义,否则只是盲礼瞎敬而已。
本经就是在这种因缘之下,佛陀为善生居士,开示了善生的法门。
三、泛说善不善法
佛陀向善生开示,要礼拜六方,不但要能善知分別六方,而且要能于一切地方,离去身心的恶行,不作不善业垢,才会有功德,如此在现世就会受到世人的敬仰与尊重,得到幸福美满的人生,临命终时,可以生到天上,享受天福的美果。
佛陀立即为善生开示,什么是四种恶业?什么是不善业垢?如何才能离去?这也是善生居士想知道的。
1.说四业秽:
从世间一般众生来观察,存在于世间众生,有四种造作的业,是不善的恶业。第一种就是杀生,杀害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上天有好生之德,众生有爱生恶死之情,人类为了利己损人,而杀生害命,破坏众生生存的秩序,形成怨气,危害人间和平安宁,所以罪恶甚大。
第二种业是业秽是不与取。不与取,就是不与而取,是偷盗的意思。将别人的财物,用劫夺、侵占、偷盗的方法,强占为己有,这是极不人道的行为,虽然不是直接杀害众生,但已经间接危害到众生生存的权利,所以是恶业。
第三种业秽是邪淫。邪淫,是指非夫妇,超人伦男女之间苟且的行为。世间众生有非礼越法的邪淫行为,不仅破坏伦常,造成家庭纠纷,亦且形成人类社会的纷争,危害到人类社会秩序的和谐安宁。
第四种业秽是妄言。妄言,是指不诚实的话,包括了哄、骗、吓、诈、花言巧语,挑拨离间,两舌恶口等皆是。由于妄言,能使众生邪正难分,黑白颠倒,能使众生离心失和,危害众生身心生命,导致人类社会秩序的混乱,所以是恶业。
这四种业秽,是众生中常见的事实,这四种恶业,能使众生受苦,是有智慧的人,应该抛弃的。
2.说四罪福:
上面所说的四种业秽,是众生表现在外在的身体与语言的行为,但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呢?这是因为他的内心有四种烦恼心情,所以才有杀盗淫妄的业行,佛陀为了让善生,更一步的了解身心与罪福的形成,所以又开示了四罪四福的业行。
第一行欲:
行欲,就是贪欲的活动,这是最重要的造罪心理,行欲便成多罪,可导致杀盗等恶行。贪欲的活动,范围极广,内而身心,外而世界,都可成为爱著的对象。
第二行恚:
恚,即是瞋恚,伴随着欲望,守卫着贪欲,因欲望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瞋恚,不但能破坏他人的一切作为,而且能毁坏自家身命。
第三行怖:
怖即恐怖,在欲望无法达成的时候,做出令人恐怖的行为,来达成目的,以各种恐怖手段,使众生苦恼不堪。
第四行痴:
对于一切事理认识不清,就是愚痴。这是最根本的造罪心理。人类的一切恶行,都由痴心的活动而造成的。如无痴心,众生间的欲、恚、怖心之表现,皆在理智控制下,受到约束,不致偏激地造成一切罪恶。
以上四种內在的心行,是众生一切罪恶的根源。如果能够把这四种心行去除,那就成为人间的善人,可以得到多福。不行欲,则少欲知足,身心泰然,消除人我之争,增进社会和谐安宁。不行恚,则可长养人类的善法功德。不行怖,则身心安宁,和乐安祥。不行痴,则智慧增长,对事理能明白认知。人类能造福,也是由这四种心理因素所造成的。
3.说六非道:
以上佛陀开示了人类道德生活的根本善行,接着为善生提出了,建立人生经济生活的正行,俾与根本道德生活相辅而行,人类如果不把经济生活处理得很好,道德的善行是很难建立起来的。
①种种戏求财物者为非道
以种种遊戏的方法,如赌博、竞赛、猜迷、抽奖等方式,作求财物的方法,这是不正当的方法。如果以这种方式去求财,会得到很多灾害与患难。像这种喜好戏博的人,赌输了,心生烦恼,会怨恨他人,有时心有不甘,有耻辱的感觉,造成心情烦燥不宁,睡眠都得不到安宁。像这样输去财物时,怨家会幸灾乐祸,而亲眷则耽忧不安,对众人失去信用,造成內心的痛苦。
②非时行求财物者为非道
作息没有规律,或者颠倒昼夜,非时行的求财,也不是正道。非时行求财,会有六种灾患。因作息没有规律,生活秩序乱了,有伤身心。非时出入,耗费增多,不能保有财物。非时之行,妻子多嫌恶,影响家庭之和乐。早出晚归,令人怀疑有不轨之图。而且非时之行,能遭遇意外,破财损身,疲劳致病。非时之行,常被人视为不务正业。
③饮酒放逸求财物者为非道
以请人饮酒作乐,从中图利,这不是正当的求财之道,所以会有六种灾患。不论是自饮,请人饮,陪人饮,都要耗费现有的财物。酒含毒性,会伤身体。酒能乱性,容易起纷争。酒后失言,容易洩漏机密。饮酒放逸,人不称誉,也不爱护。酒令人昏,灭慧生痴。
④亲近恶知识求财物者为非道
为了财物,而去结交坏朋友,这不是正道,所以会有六种灾患。亲近没有正知正行的人,等于亲近贼一样,是会受害的,是要被欺骗愚弄的。恶知识的言行,就是像醉汉一样,是放荡,为所欲为,不受礼法的控制。与恶知识在一起,学会嬉戏,摆脱不开,永远受其害。
⑤常喜妓乐求财物者为非道
常常喜爱娼妓歌舞,以之作为求财之道,所以会带来六种灾患。喜欢到歌厅听歌,耗时耗财。喜欢跳舞,不务正业。喜好音乐弄铃,喜拍两手,喜大聚会,会损财损志。
⑥懒惰求财物者为非道
懒惰不耐劳苦的作为,去求财物,如何能如愿以偿呢?所以会有六种灾患。懒惰的人,早晨贪睡,晚上早睡觉,早晚不工作,天气太冷太热不工作,肚子太饱、太饿都不工作,像这样不耐辛勤,以这种方式去求财,当然不是正道。
佛陀为净化世间,改善人生,广说非求财之道,以正常的经济生活,巩固人生道德的基础。
4.说四非亲:
佛陀为使善生知道师友在生活与行为中,有其密切的关糸,所以详述世间师友的善恶,以作亲近时选择之依凭。
①知事非亲似如亲
知事,即是善知人事,深知世故,以之谋取利益,使人不觉而受损害。以小惠施人,博取信任,而从中夺取大利,就是以少取多。或者伪装诚惶诚恐,与人相亲,使人误为可信可敬畏,而从中取利。或者习人所习,顺人所好,于同好中,讨人便宜。
②面前爱言非亲似如亲
在人的面前说些人们爱听的话,像温存、体贴、爱护、慰问、赞美等话语。在人之面前说好话,在背后又说人之坏话。世间这类人,比比皆是。
③言语非亲似如亲
有些人爱说言不由衷的话,口是心非,言语不真诚,如见人过,不肯直说,见人善行,反作讥譭。
④恶趣伴非亲似如亲
恶知识与人为伴,专教人学习戏博,放逸玩乐,教人饮酒作乐,教人遊荡,不分昼夜。与恶知识为友,自然会同流合污,造作恶业。
以上这四种人,都是不可亲近的。
5.说四善亲
那么,什么样的人,是可以亲近的呢?
要能与人同甘共苦,能为人捨身,能仗义疏财,解人危急,不作损人利己的行为,且为救人,妻儿亦能捨之。能有宽容的雅量,能互相谅解错失,能接纳忠言,像这样的人,是善人,是可亲近的人。
第二种人,是有同情心,见有危急,能仗义相助,能引导人做善事,能制止作恶的行为,能表扬别人的善行,能代人消除仇恨。这样的人是好人,是可亲近的人。
第三种人,处处求有益于他人,见他人得利,心生欢喜,自己不贪利,所以无利可得,亦不忧恼。这也是善亲之人。
第四种人,常以善法益人,凡人求助,无不尽力以赴。时时存心利益他人,关心他人生活之安危,财物之有无,友人财物用尽,即以财物济助。见到友人放逸不务正事,就忠直劝谏,使其改邪归正。像这样的人,是善人,是好人,是可亲近之人。
明白了善亲与非善亲的分別,就知道如何去亲近良师益友了。
四、正明六方四摄
善生居士的礼敬六方,只是秉承父教,并不了解礼敬之意义,所以佛陀特别为其广说六方善法。
佛陀说东方喻如父母,礼敬东方时,要观照子女奉敬供养父母之道。子女受恩于父母者最多,长大后,当为父母增益财物,负起家庭的责任,为父母分劳,分担工作。父母所需的资身之物,如衣食住行,要尽力供奉。而且要服从父母的意志,如有私人财物,亦应奉给父母。
为人父母者,时时爱护子女,子女之所需供给不缺,为子女办妥嫁娶,这些都是父母的辛劳。为人子女若能慈孝父母,当可增益幸福。
南方喻如师长。人生在世,不但有赖父母的生养,也需师长的教导,弟子对待师长,要恭敬顺从,师长有命,弟子当义不容辞地承受办理。无论在任何地方,见到师长,要速起相迎,弟子的所作所为,应遵从师长的教导,师长有困难,应赠送财物相助。
弟子亲近师长,是为学习技能,用作立身处世,所以教授弟子应把握时间,从速教导,而且尽其所知所能地传授弟子,而且要教导做人处世、交友之道。
西方喻如妻子。丈夫应时时怜念妻子的辛勤,礼待妻子,相敬如宾,信任妻子处理家务,这样必能增进夫妻恩爱之情。
妻子要爱敬丈夫,为丈夫治理衣食,时时体念丈夫的辛劳,细心管理家务,对丈夫的内亲外戚,都应礼敬不慢,诚实对待。而且应供养沙门梵志,为家庭纳福。
北方喻主仆。主人对待仆人,要让他做能力范围以内的事,要让他吃得饱、穿得暖,给予适当的休息机会。
仆人做事要按时,专心工作,忠于主人,主人有急难,不可远离不相顾。
下方喻亲友。亲友间的交往,应当爱敬,不轻慢,诚实无伪,有危难时,应该互相照顾。
上方喻施主与沙门梵志。施主应知在沙门行乞时,门前不设禁制,见到沙门,应欢迎赞美,恭敬招待沙门,布施的饮食,要净美丰饶,护持如法修持的沙门。
沙门受到施主的礼敬,当为施主说法,教导禁戒,教其博闻,增长慧解,要教人布施修福,开示教义,令施主修学智慧,建立人生之正行。
人生在世,不管是谁,都要与六方人事,发生直接关糸,所以是人人所当学的人生正行,能依此六方礼敬法,如实观照,则可成就人生的善德,增长人生之福乐。
除了六方礼敬法外,广大的人群,亦应有和谐的关糸。所以佛陀又为善生开示四摄善法。就是要常行惠施,以财物、善法、无畏,惠施人群。要说温柔关心的话语,以增进人群的和乐。不要专为自己打算,不作损人利己的事。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尊重他人的利益,才能消除人我之争。
五、结语
太虚大师说:「学佛需从做人做起」,本经所谈的法义,完全是做人的道理,举凡待人处世,与人交往,拜师择友,与人共事的方法,皆有相当明晰的说明,所以本经可当作吾人立身行世的指针。
如果人人都能按照本经所揭示的要点,确实去做去行,那么一定可以改善人群的关糸,建设幸福美满的人生,这样的社会,也一定是个和谐安乐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