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运法师:「法华七喻」与七种增上慢心(二)
发布时间:2024-10-27 02:31:37作者:楞严经全文网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大家欢喜!我们昨天讲了人的增上慢心,用《妙法莲华经》的种种譬喻,来把慢心袪除,因为「慢」是障道的根本。第一种慢,用「火宅喻」来对治,就是说众生在三界的火宅之中,不肯出离,于是佛巧设方便,用三种车来诱引众生乘坐,比喻三种不同的人,都可乘车离开火宅,这就是佛的慈悲。第二种慢,用「穷子喻」来说明,穷儿子不知道自己原是大富之子,不敢回家与自己有钱的父亲相认,经过多年的考验与磨练,才识得自己本来的身份,继承父亲的家业。这也是一种方便说明。第三种慢,用「药草喻」来说明,草有大、中、小三种,但一雨普润,一场甘霖雨水普遍降落到地上,但大草吸收的雨水较多,小草吸收的雨水就较少,这也是方便譬喻。第四种慢,用「化城喻」来对治。一位导师带领一群人到五百由旬远的地方去取宝藏,由于路途艰辛,大众走了一半便不想走下去;就好像我们念佛一样,念到一半便不愿意念了,觉得极乐世界太飘渺、遥远,而生起了退心;于是佛菩萨便化现了一个极乐世界,让我们感受其中的种种庄严,稍作休息,补充粮食,体力得以恢复后,眼前的一切便消失了;然后佛菩萨又告诉我们,这不过是一个化现的世界,要继续前行,才能到达真正的宝所。就好像大家从南昌来,到了深圳便歇下来休息,稍作安顿之后,领队便告诉大家,香港的距离只是一河之隔;隔了一条深圳河便到了,于是大家便满心欢喜的继续乘车到达香港;否则的话,大家来到深圳便觉得太累了,香港太远了,太辛苦了,不想去了。这也是善巧方便。所以说,佛实在非常的慈悲,想方设法,用种种的方便、譬喻,劝我们回家。因此,念佛人要时常紧记佛陀的叮咛:「回家吧!回家吧!」所谓「如子忆母,如母忆子」,可我们很多人就是不愿意回家,宁愿在街上四处飘泊流浪。所以,佛对众生的种种劝导及勉励,实在是苦口婆心。每每当我读诵经文的时候,都会感动得流泪,因为佛实在是太慈悲了。
今天我们接着讲第五种喻,散乱增上慢心──这种慢心,用「系珠喻」来对治;「系珠喻」出自《妙法莲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比喻说,有大智而满足于小智,就好像有一个穷人去探望亲戚,这个亲戚家里非常富有,于是用很多美好的饮食来招待,穷人大食大喝,结果便醉倒了;亲戚本来应该好好的照顾他,但是由于赶着要出门公干,而穷人醉酒又一时无法醒过来,恐怕他醒来之后,没有水渴、没有饭食,那怎么办呢?于是就把家里的一颗宝珠,缝在穷人的衣袋里,希望他醒来以后发现,把宝珠拿去变卖一点现金,买点衣服、食粮,不必再贫穷渡日。穷子醒来以后,发现富人亲戚已经出门,心想亦不好留下,于是便离开了。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身上藏着一颗明珠,由于身无分文,于是便到处沿街乞讨,能乞到一点食物,就很高兴、很满足。
记得小时候,我们家乡虽然很贫穷,还经常看见很多外地人来讨饭吃,捱家靠户的大喊:「大娘!大婶!给我一点饭吃吧!」若不给他就不走,一直在那里敲门,一般来说,都会给他施舍一点。这个穷人也是这样,人家给他一点饭,他就非常的欢喜,所以一路一路地沿街乞食。一天,他沿街讨饭的时候,刚巧遇见这位有钱的亲戚;亲戚问他:「你为什么在乞食呢?」穷人回答说:「没有办法呀!因为我没有钱,不乞讨的话,那里有饭食呢?」亲戚说:「我临出门的时候,把一颗宝珠缝在你的衣袋里头,你怎么不知道呢?你拆开衣袋便可以看见了。」穷人回答说:「真的吗?」于是连忙拆开衣袋一看,真的有一颗宝珠在里面。这个醉酒而卧的公案,就是说,一般的小乘人,闻到偏空的二乘法,就已经很满足了,却不知道有大乘法可学,而且最终可以得到大涅槃。正如我们很多念佛人,即使觉得现在很苦,但是仍然对此世界充满贪恋;虽然知道西方净土有「九品往生」,但是心想将来能往生就已经很好了,不要期望太高;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因为我们通过一念到十念,都可以往生西方净土,但是我们不要妄自菲薄,不能只求下品下生,最少也要求中品中生或以上,乃至上品上生。有了这种志愿、这种信心,就好像有了一颗宝珠,不必再向外追求、寻觅,所以我们念佛人,要自我肯定,要求最高的大涅槃。我们不要满足于所得到的一点点感应、一点点的法喜,那是不究竟的。
这个给穷子宝珠的人,其实就是释迦佛,穷子就比喻我们众生身怀宝珠而不自知,还是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佛就是要让我们一步一步的觉醒,舍三乘而最终归于一乘。这个系珠喻,就是对治我们的「散乱增上慢心」。因为我们虽有大乘的善根,却忘而不觉,所以不知求取大乘,反而得少为足,起增上慢心,生虚妄想,所以称之为「颠倒」。亦即是明知实有大乘而不求大乘,所以用「系珠喻」来对治;当我们懂得这个譬喻的道理之后,就会往大涅槃的方向进发。
「法华七喻」与七种增上慢心(二)之(中)
───宽运法师佛七开示
(接7月21日文)
第六种,实有功德增上慢心──用「顶珠喻」来对治。「顶珠喻」出自《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安乐行」即指菩萨于恶世末法期间,安住身心的方法;计有身安乐行、口安乐行、意安乐行、誓愿安乐行等四种,称为「四安乐行」。亦即诸众菩萨应远离身、口、意三业的过失,并发誓教导众生,度化众生,行自利利他的安乐行为。就像我们中午过堂时所讲的,身、口、意、识四种安乐,都能做到的话,那就是真正的安乐行了。为什么用「顶珠」来比喻呢?「髻」,就是发髻,以前古代不论男人女人,都会在头顶上结一个发髻,然后加上发簪。发珠,是指转轮圣王髻中之珠。轮王,比喻如来;髻,比喻二乘权教;珠,比喻一乘实理。珠在髻中,犹如实理为权所藏。为什么转轮圣王会将珠子放在髻中呢?就是因为当时他是最有福报的人,平时不轻易把珠子赏赐给大臣;因为开始的时候,他们还达不到转轮圣王的要求,到最后他们都达到了,转轮圣王才会把珠子赐给他们。佛也是一样,说种种的方便法,开始的时候讲偏空涅槃,到后来才讲《妙法莲华经》。正如转轮圣王,最后才告诉大众髻里有珠;因为珠在发里藏着,犹如实理为权所藏,珠就是一乘的实教,可是大众不知不觉,仍然去追求二乘。当佛开权显实,大众明白了之后,转轮圣王才把珠赏赐给有战功的臣子。这个髻珠喻,无非是方便施设。但为什么叫做「实有功德增上慢心」呢?就是说原本学大乘教的人,因为增上慢心的缘故,虽然实学的是大乘,但却趣大而取小果,犹如最珍贵的宝珠藏在里面,他却不知道,佛最后才告诉他,这就是开权显实的意义。用「顶珠」来比喻、来对治,同样说明了佛的慈悲。
第七种,实无功德增上慢──以「医师喻」来对治。「医师喻」出自《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天台宗非常重视《妙法莲华经》,里面所讲的是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的道理,在以前的经中都没有说过。大家有机会可以看一看,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经典。所谓「医师喻」,「医」,比喻如来;「子」,比喻三乘人。这个公案里说,从前有一位聪明又有智慧的良医,通达医理,深明药性,善治各种疾病,时常都到各地为人治病。他膝下有众多子女。一天,这位良医有事远行他国,家中的孩子们由于无人照顾,竟误饮了毒药,毒性大发,心神散乱,痛苦地在地上打滚;不过其中有些中毒很深,有些则中毒较浅,有些还没有迷失本性。不久,医生归来,惊讶地发现儿女误饮毒药。孩子们不论神智迷失或清醒,看见父亲都欢天喜地,哀求父亲救他们的性命。
医生看见孩子们如此痛苦忧愁,赶紧为他们配制药方,找来各种色、香、味俱美的上等药草,调配和合,想让孩子们服用并且说:「这是上等的良药,色、香、味俱全,你们赶紧服食,毒害的苦恼很快就能解除了。」其中较为清醒的孩子,看到这种色、香、味俱美的良药,立即服食,于是毒性尽除而痊愈。但也有神智不清的孩子,虽也认得父亲,希望得到治疗,但是中毒太深,失去分辨的能力,怀疑这个药能否把病治好,而迟迟不肯服药。更有一些孩子,一方面不相信父亲的药能把病治好,另一面亦不以为自己有病,觉得自己很正常,所以都不肯服药。
医生心想:「这些孩子太可怜了!毒气攻心,神智颠倒,虽见我欢喜而求治疗,但见好药却不肯服用,我只好用权巧的方法,让他们把药喝下去。」于是,医生便语重心长的对他们说:「孩子们!我现已年老体衰,离死期不远,这些良药就留在家里,需要时,你们可以自己取来服用,不用担心,这些药一定会把你们的病治好。」说完,医生再度启程出门。离去之后,心中仍然时刻惦记着,于是派人通知儿女们假称自己已死。听到父亲客死他乡的噩耗,孩子们都非常悲伤愁苦,遗憾地想:「如果父亲还活着,一定会因爱护怜悯而想办法救我们,现在他抛下我们,远丧他国,我们都成了孤儿,从此无依无靠了。」由于这样的哀恸,使他们忆起慈父的种种。
故事中的医生比喻佛陀,他的孩子们犹如众生。原来,伟大的佛陀一直都在我们身旁,但因我们总是欢喜见佛,却不喜欢服用他的法药,所以佛陀于临涅槃前,嘱咐所有迷失的众生:「这是良药,你们要喝啊!」也就是说佛涅槃前为众生留下了《妙法莲华经》等重要经典作为遗教,如果众生发现了自己中了贪、瞋、痴、慢、疑的毒,就应该赶紧服用这种药,不然佛涅槃之后,就看不见佛了。可是,我们愚顽的众生,佛还未涅槃之前,都不肯服用;佛涅槃以后,才明白这是最好的药,才肯喝下去。佛陀示现灭度之相,就是为了教导我们自依止、法依止。佛在世间只是示现而已,真正的佛是长生不灭,是法身常在的。所以,我们要珍惜佛陀所说的法,如此身心中的烦恼、痛苦,才能获得解除。但是众生虽本性善良,但由于颠倒想,仍然会有慢心。不过最后毕竟仍是归于一乘。所以,佛说种种的法,就是要袪除这种实无功德不修大乘的人的增上慢心,他们闻说第一法而不去取,反而说第一法非第一,所以用「医师喻」来对治。佛的方便设施,就是希望最终三乘人都能同上法船,都可以同到极乐世界去。这就是「医师喻」的真正意义所在。
以上七种增上慢心,我们已经讲完了。其实我们很多人还未将慢心彻底袪除。我们都知道《妙法莲华经》是天台宗的重要经典,是一部开权显实的经典,也是一部很好的净土经典;这部经的根本义理是说三乘人均可成佛道,其中述及佛为提婆达多授记,还有龙女成佛的故事;龙女本来不是人,佛也为她授记成佛,所以,这是一部的非常慈悲的经典。我们如果能细心体会,便可从经中得到很多的妙用。因为西方寺是教演天台,行归净土的道场,所以我们应该用天台教法宣扬净土,除了提倡念佛,我们应该从经教里面吸取更多的体会,所谓「一经通,百经明」,所有法门,其实都是殊途同归,最终都是一样的。所以大家在听经的时候,要有这种体会。(待续)
「法华七喻」与七种增上慢心(二)之(下)
───宽运法师佛七开示
(接7月23日文)
在《佛说四十二章经》里说,众生修行上有二十种难;由于众生都是贡高我慢的多,所以二十难之中的第十三种难是「除灭我慢难」,
意思是说,人能不生骄傲轻他之心实在是非常的困难。一般众生的毛病就是我执强、我慢重;有些人对自我的感觉非常的好,总觉得自己比别人优胜,比别人精进,比别人修得好,比别人聪明;即使别人确实比自己更有智慧,但我们都不肯承认、不肯虚心学习,还自欺欺人地说,别人其实跟自己差不多,这种贡高的心特别难以袪除。还有些人,太过高估自己,自己没有德,却说自己很有德;自己没有修,却说自己修得很好;自己不懂,却装得很懂。佛说这些都是我慢的心,都是因为愚昧、愚痴的关系。有些人对别人傲慢无礼,即使顶礼也不肯五体投地,我们佛七第一天说过,僧人法达拜会六祖惠能大师头不着地的公案;只要我们谦虚一点,把头低一低便可以了,我们就是不肯,就是因为对自我太过肯定。所以,佛教我们要一心恭敬;我们拜忏的时候,所要求的就是一心恭敬,这种恭敬心是从我们内心发出来的。因此,有些时候,在很多典礼中都要大家敬礼;敬礼不是一种表面的姿势,而是发自内心的敬意,是对治傲慢的最好方法。我们合掌、叩头,都是表示对他人、对有修行人的恭敬。而我们礼拜、叩头的对象,并不限于佛,可以是对塔、对长老、对和尚、对法师等,都可以礼拜表示恭敬之意。如见到上座、和尚、阿阇梨、大同学、大同修等,我们都应该礼拜问讯。佛告诉弟子们,凡是年长于自己,或僧腊高于自己的比丘,都应该对他们恭敬顶礼;不过男众比丘不必向比丘尼顶礼,即使是已受具足戒的比丘尼。
此外,我们经常去礼拜一些长老大德,有五种情况,是不应该或不适合顶礼的:第一种情况是,上座在诵经的时候,我们去顶礼是不恭敬的,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不应该向上座顶礼。第二种情况是,我们在高处,上座却在低处,这个时候,我们也不要去顶礼。我们要紧记。第三种情况是,上座在前面正准备要离去,我们在后面就不要追着去顶礼。第四种情况是,我们不能在座上、在椅子上向法师顶礼,必须离开座位,在法师前面五体投地的顶礼,这样才算是如法。第五种情况是,我们载着帽子不可以拜佛、顶礼,这是不恭敬的。还有在大街上也不要向法师顶礼,因为其他非佛教徒看见了,会觉得很奇怪,所以都不适合。还有顶礼法师的时候,不要面对着法师顶礼,要对着佛像的方向顶礼。我们佛教徒都要懂得这些规矩,如果不懂,别人就会取笑我们;比如说很多人学佛多年,连搭衣都不会、顶礼都不会,这是不如法的。很多时候,在法会、典礼中,我们礼佛、念佛,不要一边走路,一边很大声的念,或者拿着念珠高声的念,看起来比法师、大德长老更有修行,这些都是不适合的、不恭敬的。因为大德长老,很多时候是不用念珠来念的,而是用心来念的,所以我们要有一种谦卑心、恭敬心。以前曾经跟大家讲过,我们不要赶上风,就是跟大德长老走路,不要走在他们前面,要跟在他们的后面。还有大德长老走过的时候,我们都要起身合十表示恭敬。中国传统都是恭敬有德之人;起身合十,就是表示谦虚,表示没有傲慢心,我们佛教徒要慢慢培养这种心。一般众生的习性,很多时候都很贡高、很傲慢,比如说,看见这个法师其貌不扬,便不去顶礼了;看见这个法师不顺眼,便不去供养了,这都是不正确的。我们应该如法供养,任何法师只要搭了比丘的衣,我们就要恭敬他,我们可凭着对三宝的恭敬来种福田,凭着供养清净的福田僧来种福田。身为佛弟子务必紧记,这都是对我慢的根除。我们把慢除掉以后,还要将贪、瞋、痴、疑也袪除,这些都是学佛修行的根本障碍,所以要彻底清除。我们要时刻检验自己有没有贪、瞋、痴、慢、疑呢?学佛修行就是要修正自己的愚痴、自己的错误,如果每一天都能觉悟一点,每一天都能学习一点,每一天都能吸收多一点,如此长年累月,种在八识田中,最终便能彻底解脱。不然的话,即使受了五戒、菩萨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而我慢未除,就完全没有功德了,所以大家要千万记住。
等一会,我们一起来拜佛;我们的头不只要着地,还要拜在拜垫上,本来引磬的节拍应该慢一点,让大众一拜拜到底,然后再起来,由于法师们比较熟练,所以拜下去很迅速便起来了,从威仪上来说是不够的,但是我们可以慢慢去学。还有,我们念佛要大声的念,所谓「大声成大佛,小声成小佛,不出声就不成佛」,我们要有决心,要有成佛的决心,如果没有成佛的决心,我们的动力就不足;动力不足,我们的成就就小。不过我们现在所办的是一般的佛七,我们打算在农历十一月份打一个精进佛七,就是从清晨五点开始念佛,念到六点;再从八点念佛,念到十二点;下午一点半念到四点;晚上六点念到九点。在精进佛七中还要给大家授八关斋戒。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我们利用七天的时间,提炼、浓缩一年来的所修所学,给自己一个总结。我们很希望能成就更多人来精进念佛,去年有一百多人参加,希望今年成绩更好。不过,要成就一个精进佛七实在很不容易,要有很多法师来领导,还要请很多大德来开示,还要很多居士的热诚参与;因为香港人都很忙碌,能够抽出七天的时间,抛开俗务,也是非常的不容易。很多人跟我说,很想参加精进佛七,如果因缘具足的话,十一月初一就举行;只要大家欢喜,我们就乐意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