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愿法师:念佛行者佛菩萨守护决往生余行不定
发布时间:2024-02-02 02:31:43作者:楞严经全文网
第二十二段文仍然是,法然上人所开示的法语。
「又念佛行者,弥陀如来、观音、势至等,常来守护,如影与形,不暂舍离,余行不然。又念佛行者,舍命已后,决定往生极乐世界,余行不定。」
这段法语出自法然上人的著作《观无量寿佛经释》。《观无量寿佛经释》,是法然上人对《观经》简要的解释,并不是就《观经》的经文一句一字逐句逐字的解释,是将《观经》的要义说出来。
这段法语,法然上人将念佛与诸行做一个分判。不论是现前的利益或当来的利益,都是念佛比较殊胜。也许修余行的人心中会这样思惟:“难道诵经、持咒、朝山、拜忏、放生、修诸万行,不如念佛吗?”就往生极乐世界清净报土而言,确实,唯有念佛是往生极乐世界清净报土的真因。
法然上人的净土思想,可说完全继承自善导大师。善导大师将阿弥陀佛的净土教法,彰显的淋漓尽致。《观经四帖疏》这部祖论就可以看出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也将念佛与诸行做一比较,说出念佛是殊胜,余行是下劣。诸余众行虽然是善,然与念佛做一比较,念佛是胜。善导大师与法然上人都做这样的分判。
就机与法能够相契相应得到法益而言,因为念佛是阿弥陀佛的本愿,余行非是阿弥陀佛的本愿,这是就法而言;就机而言,念佛是众生堪行,余法是众生不一定堪行,譬如以念佛和诵经做一较量,念佛是人人都能,诵经就不一定人人都能。所以就机与法而言,念佛确实是殊胜的,所以法然上人才会如此开示:
“念佛行者,弥陀如来、观音、势至等,常来守护”,我们如果想要得到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守护,我们就要经常念佛。佛菩萨如何守护念佛行者?
“如影与形,不暂舍离”,法然上人如此的开示,令我们念佛行者,更能对念佛的修行生出信心、生出兴趣,因为念佛人可以无时无刻不受到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守护,只是我们凡夫障眼不能亲见佛菩萨的真身妙相。如果我们能看见佛菩萨的真身妙相随时守护在我们的身边,我们一定会很有兴趣念佛,也会很喜爱念佛,也会很认真念佛。
“余行不然”,念佛以外的余行,就不一定能够得到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如影随形的守护。所以,将念佛与余行做一比较,当然念佛是殊胜的。
而且就往生极乐世界当来利益而言,“念佛的行者,舍命以后,决定往生极乐世界”,法然上人在《观无量寿佛经释》,对念佛往生这件事,用“决定往生”非常肯定的话来说,这容易使我们念佛人内心能够安心念佛。了不起的祖师所开示的法语,当然句句字字都是为了要坚固我们的念佛信心,使我们一生念佛不退。对凡夫而言,念佛如果肯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这样的利益是得的到的,凡夫众生当然就会认真念佛,就会有兴趣念佛。凡夫众生对有可能得不到的,或者是要得到的希望是非常的渺小,就没有兴趣了。所以,法然上人如此的开示,我们就对念佛一行的修持,越来越有兴趣,越来越有信心。
“余行不定”,余行的修持,舍命以后,不一定往生极乐世界。修诸余行的行者,所修的余行未必然就是为了要往生极乐世界,譬如古今不少的参禅行者,参禅是为了要求开悟,不是为了要求生极乐世界,当然也有不少的参禅行者兼修念佛,也发愿求生极乐世界,不管修持任何法门,在相应往生极乐世界的修因都一定要具足,往生三法信、愿、行,念佛的行者、参禅的行者或者修余行的行者,只要是要往生极乐世界,不论是自力的修行、二力的修行、他力的修行,都必定要具足往生三法信、愿、行,这样才能与阿弥陀佛的本愿名号相契相应。
念佛人经常受到佛菩萨的守护,当然就能消灾免难、增福延寿,当然就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威神光明普摄,带给念佛人吉祥如意。既然念南无阿弥陀佛,受到佛菩萨如影随形的守护,就是阿弥陀佛的不断光明普摄故。所以念南无阿弥陀佛,也可以念南无不断光佛,不少的念佛人对这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往生的道理,不是相当深入的了解,所以念佛很怕自己在临终阿弥陀佛并不会现前来迎接,或者是深怕自己在临终失去念佛的正念,恐怕不能感召阿弥陀佛的现前接引往生极乐世界,如果你有这样的担心或顾虑,不妨你念南无阿弥陀佛,也可以改念南无不断光佛、南无不断光佛、南无不断光佛……顾名思义,就称念的佛号,南无不断光佛,心中自然想到,阿弥陀佛在我们念佛人念佛的当下,以不断光明对我们念佛人的普照,那这样念佛的心就能安心。
《观经》第十二观普观,说到佛菩萨常常来念佛行人之所:
「《观经》言: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这段《观经》的经文说出,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经常来到念佛人之前,也就是法然上人所说的“念佛行者,弥陀如来、观音、势至等,常来守护,如影与行,不暂舍离”。我们凡夫因为有烦恼、有业障、有无明,所以障住真如本性的见性,所以我们凡夫障眼,无法亲眼目睹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真身妙相。但是,在临终的时候,因为乘阿弥陀佛的临终接引愿,所以你我在将来临命终还未断气的时候,也就是这口气还在的时候,阿弥陀佛现前。阿弥陀佛现前会对临终者威神加持,并且开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说:净信的善男子与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名号,若一日至若七日的思惟系念不乱,在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对这位净信的念佛男子或女人,“慈悲加佑,令心不乱”,这八字对我们念佛人而言,我们如果明白意思,心中决定是相当的法喜与安心,因为临终的事情,阿弥陀佛早就为我们设想的非常的周到。阿弥陀佛相当了解凡夫众生的烦恼很重,在临终很有可能业障现前,在临终很有可能障碍很多,在临终很有可能失去正念,所以誓言临终接引愿,就是要使我们这样烦恼厚重的凡夫众生在临终,能因为佛现前的“慈悲加佑,令心不乱”。
所以,阿弥陀佛对凡夫众生的心情非常的了解,誓言念佛人的临终现前接引,对念佛人开示,慈悲加佑。诸位菩萨!观想自己现在就是临终,当你以凡夫障眼亲见阿弥陀佛现前,你会欢喜吗?当你临终亲见看见观世音菩萨现前,你会欢喜吗?当你临终亲眼看见大势至菩萨现前,你会欢喜吗?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对你威神的加持护佑,能不能使你正念分明?能不能使你心不颠倒?能不能使你意不凌乱?很多念佛人就是因为对佛菩萨的神通道力还不是相当的了解信受,所以很怕自己业障深重,在临终心会颠倒,这种担心顾虑,就是对《阿弥陀经》的经文“心不颠倒”这句,没有深入的体会了解;再来,对阿弥陀佛本愿绝对的救度信心不足。
《阿弥陀经》正宗分往生因的经文,相信诸位一定很熟。经文世尊说: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这段《阿弥陀经》往生因的经文,可以分成三段,因为有三个时态。这三个时态明白了,你就不会对“心不颠倒”这句经文充满担心顾虑。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是第一段文。第一段文,“若一日至若七日”,是说平时的时间。第二段文: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临命终时是这位执持名号的善男子善女人,还未断气的时候,所以第二段文所说到的“临命终时”这句经文,就是在说临终的时间。第三段文:
“其人命终,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其人命终”是指这个执持名号的善男子、善女人已经断气了,这是指死后的时间。
“若一日至若七日”是平时的时间,“临命终时”是临终还未断气的时间,“其人命终”是已经死亡之后的时间。“心不颠倒”是在死亡之前还是死亡之后?死亡之后——“其人命终,心不颠倒”。第一段平生的时间,“若一日至若七日”的念佛之因,感召临命终还未断气的时候,“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前”,这个时候执持名号的善男子或善女人还没有死,才叫做临命终。还没有死,叫做临命终,就是当生,所以古德都说净土法门是当生成就的法门,从《阿弥陀经》这段正宗分往生因的经文,可以得到印证,说的一点都没有错,是当生见佛,不是死后才见佛。有平生念佛的因,感召临终佛菩萨现前的果,这是第一重因果。
第二重因果,有临终“佛菩萨现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的因,所以随佛往生极乐世界,心不颠倒,有这样的果报。所以最重要的就是在平生“若一日至若七日”的念佛。临终很重要,平生就不重要吗?非常的重要。
所以,从《阿弥陀经》这段经文,可以使我们得到这两重因果。
原来,我们将来临命终能够受到阿弥陀佛现前威神加持,就是因为平生念佛的因。后面我们就会说到法然上人的法语——法然上人说,就是因为平生念佛之因,感召临终阿弥陀佛现前,才有临终正念。一般念佛人都会有这样思惟:“我临终有正念,才感召阿弥陀佛现前。”不对!是因为平生正念的因,感召临终阿弥陀佛现前;阿弥陀佛现前使临终者有正念,这样才正确。这样的道理,是法然上人所开示的。所以重要的是平时念佛的修因,这样才符合阿弥陀佛这句名号要让我们念的欢喜、安心、自在、快乐、幸福、美满的道理。如果念佛念三十年烦恼三十年,念五十年担心五十年,念越多的人越担心,这样怎么会有道理?这样就没有道理了。平生就会知道自己将来临终,能够得到阿弥陀佛的接引,往生极乐世界,那平生的念佛当然就会法喜充满。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是心意识往生的,还是肉体往生的?心意识往生的。既然是心意识往生的,何必要等到这个身体死了才能往生!这样思惟,你就知道,往生有体失往生,有不体失往生。不体失往生就是,往生决定在平生。所以,念佛确实是非常殊胜的修行。(选自《决定往生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