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全文网

临济宗演正观(30):观 修

发布时间:2023-10-14 02:32:48作者:楞严经全文网
临济宗演正观(30):观 修 如果还有一念分别执着,就不能开悟,执着是修行的绊脚石,心里无所住,无所住就是妙用,有所住就是烦恼。不着相的念头是起妙用,着相的念头是妄想造业。真正的道,是内在里面得大自在解脱,行住坐卧一尘不染。为什么禅宗要讲活在当下?活在当下,就是讲要我们念念都做得主。每一念之间都是我来做自己的主人,做心的主人,不是随外在的一个染缘起念,而是随真如而行,生命当下就是要这样。活在当下,注意现前一念,念念在自心上做功夫,行善弃恶,以智慧看破念念皆缘起性空。修行要在平时学会用功夫,要在待人接物、处事应事、行住坐卧都在修炼中,不光是在念佛打坐中炼。修行人处处都是道场,道场是自己的心,能把心收为一心,最后一心也无,常在定中。对境修炼心,是绝好的方法。独处修炼,觉得心平常,遇到事上,心立不安,这是无用的,那还是没功夫。静与闹境中,心能如如不动,那才是真功夫。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六根有认识功能,六尘作为认识对象,六识则为随生的感受与观念。比如,认识的器官是眼睛(眼根),认识的对象是花朵(色尘),而认识的作用是心中对花的色彩、形状的认识(眼识),最后于内心产生美好感觉的便是意识。尘是污染,能遮盖本来清净的佛性,如眼观色尘起贪念,色尘覆盖佛性,如耳闻声尘起执着,鼻嗅香尘起取着,舌尝味尘起乐着,身着触尘,意缘法尘,都能覆盖佛性。六根六尘都是由真空实相上幻化出来的虚妄法,本来并非实有。众生不肯出离生死,皆因留恋自己有六根、六尘、六识,在这十八界内打转,离十八界即无众生,所谓此无故彼无,十八界和合即有众生,故云此有故彼有,众生本来空,若无六根、六尘、六识,何来会有众生,只是众生不肯把十八界放下,十八界覆盖佛性,是故处处受生,六道轮回,无有了期。如果能够了解此理,虽有六根对待诸尘,但仍可以不受诸尘所染。最终能够做到眼见色尘而平等一如,由不起分别而视天界地狱相等,眼识看见五欲心不动,则眼识清净无染;耳闻声尘而不作分别,无论他人是毁是誉,终归不起欣喜心、沮丧心,耳识闻到外面声音而不动,则耳识清净无染;鼻闻香尘而不作分别,能使厕室化作香殿,鼻识嗅到香臭而不生喜厌,则鼻识清净无染;舌识尝味尘而不拣择甘苦、不生欣恶,则舌识清净无染;身感触尘而无意于涩滑软硬,身识接触到粗细不生恋慕与舍弃,则身识清净无染;意触法尘,而不随逐诸法,并能不随虚假打转,心中自定,陶冶涵养,心意识于法空性相应,则意识清净无染,但使六识出六门不染六尘境界,如是修证者,终归显出真心本性。要体悟到万法本来就是空,现前当下这一念,离一切相,究竟放下的心,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不起心不动念。动念即乖就是动到执着的念头就是错,就偏离了本性。连动念都不行,连动一个说我放下,我不执著,我无所住都不行,连个无相也无。虽超越而不可有超越之心,虽了悟而不可有了悟之念。到达了这个境界,叫做性相一如,本不可得。究竟实相就是无相无不相,所有的相,透视它,都是短暂的,刹那生灭。法界万象是无常、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观无常,心就渐渐清凉,就没有得失的观念、着相的观念、是非的观念、善恶的观念。一切皆无常,善无善性,恶无恶性,是也不一定是,非也不一定非。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幻相灭尽了清净自性就显现。有些人执着佛经中的诸法名相,其实法相是要我们依着来修行的,并不是要我们取执的,“有”莫取,“非有”亦莫取,修行时不是见“有”就是见“无”,见有之时不取有相,就过了“有”关。见无之时,不取无相,过了“无”关,要透过有无二关才能悟道。非空非有才是中道实相,因此,明空不住空,说有不住有。不着有,不着无,有无亦不着,空有两边都不执著,非有非无亦不着,不着亦不着。故彻悟心性者,融会色空,冥合体用,既不偏空,亦不执有,于无生灭处,不妨示现生灭,虽生而无生,无生而无不生。处处现身而实无来去。凡夫闻说性是无形的,便执着于无形,殊不知有形的万物当体即性。

并非是在生灭法以外,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法可得,而是在生灭法中发现到不生不灭的真相。世间的真相就是如此,它本来是不生不灭的,只因我们的智慧被烦恼所遮盖,以为它有生灭。在这生灭万法之中,一切法的本性都是不生不灭。所以唯有断除烦恼的圣者,才能证得涅槃。已经证得自性的圣者,即使在惑乱的现象界中,也不起分别执着。即无所谓幻,也无所谓不幻。更没有在幻和不幻的中间,另有一个中道的真实自性。如果有一个中道的真实自性,那也等于是一种惑乱,也等于把惑乱当做真实。离幻即真,但真也是没有一种境界和现象的。如果认为断了一切惑乱,才能证得真性,那也就是一种惑乱,仍然不得清净。所谓断惑证真,仍然是法眼的翳障,等于避溺而投火,永远得不到解脱。证悟的阿罗汉并没逃到一个所谓不生不灭的地方去,而

是在这世间体悟到一切万法本来不生不灭。如果有一天我们觉悟到无所得时,即是断除了一切烦恼,那时就证悟涅槃了。涅槃就是无生,因为无生所以不灭,所以涅槃也称为不生不灭。只要不执著于任何境界,如明镜当空而照见万象,于万有景象过即不留,自然会体证得本来寂灭的自性。但所谓寂灭,却不是说什么都没有,如果这样,只是一种断灭空,即顽空而已。须知寂灭无为是自性天然的本色,它本来能起照应事物的妙用。当它照见事物的时候,寂灭无为的自性,就在照用事物之中。但在不照不用的时候,依然还是它本来的寂灭无为。所谓当用之时,体在用中。在体之时,用归于体。就是如如不动,无来无去,就名为如来了,也就是大乘菩萨道的圣贤境界。菩萨应该无所执住而生起自己智慧的心理。虽摄持护卫一切众生,又不生爱着之心;虽一切作为均以空相为出发点,但仍能培植种种功德善根;虽奉行诸法无相,但仍能救度众生;虽诸行无常,但仍然修善不断;虽诸法无我,但仍然悉心教诲众生,没有厌倦;虽一切诸法本性空无,但仍然不肯放弃救助众生的大悲之心;虽奉行不起心之分别,但又能作种种善行;虽然奉行一切诸法不生不灭的无相行,但并未绝对灭相,而仍以种种美好的法相装饰自身,仍在世间生灭中承当弘法利生的责任;虽然能分别诸法相,可是不执著万境、不染着万境,这就是在第一义而不动。发菩提心,广修一切善行,利益一切众生,用出世无我的心,行入世利他的事,这样一切法都是善法。所以大家不要把学佛的精神和生活与现实人生分开。“应无所住”是体,“而生其心”是用,用不离体,体不离用。“应无所住” 既不着有,“而生其心”亦不落无,方是金刚本旨。应无所住就是一切不住着,一切不执著。无住生心、无我度生、无住生活、无得而修、不住好坏、不住善恶、不住有修无修、不住空有、不住世间法、不住出世间法、一个物体也不住、一个地方也不住、就是在时间上也不住、空间上也不住,所有一切法

都不执住。此时整个宇宙空间也就是整个法界都和我打成一片。达到圆融无碍、应用自如、如如不动这种状态。那怎样生心呢?就是生我们本来所有的妙明真心,就是生悲愿无尽的菩萨心、宽恕心、忍辱心、菩提心、慈悲心、平等心、利他无我心。这种种心都是无所住而生的心,便是真心、清净心,也就是佛心;依般若智而生的妙明真心。而众生所生的心,乃是贪心、我执心、贡高心、差别心、乃至八万四千烦恼心,这种种心都是有所住而生的心,便是妄心,业识心,也就是众生心。为什么呢?因为众生处处着相,相多所以心也多,心多不能清净,心不清净,就不能悟得实相真心。所以学佛的人要求悟到实相真心就得放下一切,一切不住着,真心就自然显现。一切无住,便是降伏。要是另求降伏,便是头上安头。一念不生,于是就如如不动,万物同体,那就是实相的无住真心。如果有一个寻觅的心,念头稍微一动,就是有所住,有所住就不是实相。向外驰求皆是幻,谁知本性遍大千。在五花八门的事相中,心里不住着一切相。守住自己不动摇的心,不要让它迷失和受到污染,自净其意,始终保持着原本清净的本心。面对一切境界,心都能如如不动,安住在无量的喜悦和安详当中,对生命有了主宰,我们就成为最会享受生命的人。有两种方法可以使内心平静,一种是由禅定而引发,另一种则是由般若智慧引发。唯有修炼好自己的真性,消除心性上的妄念,务必使自己的本性在二十四小时中保持清净如明珠一般,保持安详而谦虚的心境,真道自然能进来居住。其实妄心当下无所住就是真心,凡夫不明白,以为有一妄一真,其实即妄即真,即波浪就是水,不须要待波浪灭才见水。不须要待妄心灭才见真,波浪当下就是水。真心在什么地方?就在事相上,不离事相,但是着在事相上也不对,着在事相上就是执着事,那也错了。着在法身、着在事相上都不对,因此离开事相落空了也错。所以,要不即不离,要透过事相见性,事事不住着。不要着在上面,妙用真心时时现前。这清净无染而了了分明的灵知之心就是佛心。不着相,任运自然地为群众服务,在事境上不断地锻炼,除尽妄习而圆证佛果。不着于相也不住无相。不执著于无相的念头,也不执著于我在无相,我在无相又变成有相。不执著有一个实相。要除掉妄想的那个也是妄想,但于妄想处着手,放下分别执着。其实不生不灭的本性,连放下都是多余的,但是我们没有悟到,所以必须在次第里面讨论和修行。我现在在观空,现在在观空的那一念,这还是妄想。我在观空,空当下无所着,连空都不可以执着,这就是我们的本性。当修行人真正证悟空,就知道没有能证的智慧,也没有所证的真理可得,没有能所心。若还分别有能证的智与所证的境就是有我有法,我空和法空就是智与境皆空无相,即证悟智境无二。证悟无智亦无得之后,继续依般若无所得的心,入世间修六度万行的菩萨道。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