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全文网

“佛教可以世间化,不可以世俗化”(组图)

发布时间:2023-07-28 02:34:52作者:楞严经全文网
“佛教可以世间化,不可以世俗化”(组图) 光孝寺住持释明生。南方日报记者严亮摄 南华寺方丈传正。 “2010广东禅宗六祖文化节”由广东省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广东省佛教协会主办,广州光孝寺承办,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广东电视台、广州市佛教协会协办,于今日-11日在广州举行。主要活动包括文化节开幕式及佛教音乐晚会、千僧万众齐诵金刚经、六祖圣像开光暨迎亚运祈福大法会、佛教历史文物书画展及古琴名茶鉴赏会、六祖文化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内容。这将是历年来我省佛教界和社会各界规模巨大的一次盛会。 日前,本报记者首先专访了与六祖有密切渊源的两位高僧———光孝寺住持释明生和南华寺方丈传正。 闹市熙熙攘攘,人来车往,游客从中山六路拐入光孝路,远远可见到岭南第一古刹光孝寺。 光孝寺住持释明生大师,海青加身,慈眉善目,静候寺庙门口。大师身后,有着2000年历史、被称作“岭南第一古刹”的光孝寺巍巍而立。提起光孝寺,不得不让人想起禅宗南派的创始人:六祖惠能。 他留下的“人间佛教”的禅宗思想成为光孝寺源远流长的精神血脉。如今,光孝寺扶贫救灾、助残疾人康复、捐助希望工程、资助大学生捐助,践行的正是“人间佛教”、“弘法利生”的菩提智慧。在禅宗六祖文化节前夕,南方日报记者前往光孝寺拜访释明生大师,听他悟禅宗智慧、忆佛门往事、谈寺院管理、话芸芸众生,犹醍醐灌顶,可明心见性。 窗外,公元502年印度高僧智药三藏法师种在戒坛前的菩提树阴翳蔽日;堂内,大师佛珠捻落,智慧浮现。 谈“人间佛教”应该化世俗,而不能为世俗所化 如何传承佛教传统文化,与时同进?千年前,在时空的彼岸,六祖惠能是这么回答的,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沿承六祖智慧,光孝寺提出了“人间佛教”的理念,要在世间觅得菩提,服务社会。 南方日报:佛教应该出世还是入世,争议一直很大。在当今社会,您怎么看待佛教的世间化? 释明生:佛法从来就不是空中楼阁,佛教必须在人间传播。我认为,世间化和世俗化是两回事。佛教可以世间化,但是不可以世俗化。佛门弟子所作所为应该实现利生价值的最大化,而不是利益的最大化。佛教在人间传播,应该化世俗,而不能为世俗所化。 南方日报:承袭惠能祖师的智慧,光孝寺近年来一直大力弘扬禅宗文化中“人间佛教”的精神。 释明生:六祖大师提倡“人间佛教”,我们要落实这一点,就要与时俱进地“弘法利生”,力所能及地使众生幸福快乐,既要从精神上强调和谐、去除烦恼、减少妄想,也要从物质上帮众生解决困难,所以我们发起这么多慈善活动,根据社会最迫切的需求,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力所能及奉献社会、服务人群,这就是把佛法的真实利益在人间落实。我们说的是有观音菩萨的慈悲、文殊菩萨的智慧、地藏菩萨的愿力、普贤菩萨的行动。 南方日报:今年的玉树地震,省佛教界在光孝寺举行了祈福法会,前年汶川地震时,你们也捐了特别多款。 释明生:我们做的社会公益慈善,从扶贫救灾、残疾人康复,到希望工程,资助大学生。对粤北的少数民族地区连山、连南、乳源、阳山等地,我们帮助建移民工程、小学和贫困瑶胞的养蚕房。我们也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在全省举办禅宗六祖文化节,就是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利用佛家文化来服务社会,这对建设和谐社会有一定积极作用。 谈和谐社会都市人欲望太多,要放下 在光孝寺禅堂里,除了僧人禅定、持戒、诵经之外,诗书画院内,法师的演讲吸引了众多信众;抄经堂里,一位女子聚精会神抄佛经,缓缓描开“观自在菩萨,行深若波罗蜜多时”。 明生大师说,以前很多人习惯到寺庙里烧香拜佛,匆匆来往;现在,光孝寺将佛教文化内涵扩展,通过开放讲坛、举办学习班等多种方式引导信徒修行,找到内心宁静。 南方日报:越来越多地听到周围的人抱怨学习累、工作累、生活累,我们怎么样才能获得内心的宁静? 释明生:现在都市人的欲望太多,怎么能不累?要放下。 禅宗的理念,就是要人们放下不必要的执着,节制内心的欲望。只有当内心世界清净和谐了,烦恼自然也会消除。佛教戒律规定,日中一食、过午不食,也是这个道理。 南方日报:那您自己有烦恼吗? 释明生:有。时间不够用,要干的工作太多。但我个人生活已基本放下了,没有家庭烦恼等后顾之忧,更不必想升官、发财。俗话说“不如意事常八九。”而我一进佛门就看到了人生目标,工作和生活统一了,就安心了。 南方日报:所以整个社会对人文关怀、人文精神也越来越重视。 释明生:确实是这样。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为人们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与物质的享受,但市场经济的实用性与功利特征,又导致了人文精神的弱化和消解。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就显得尤为紧要。 南方日报:光孝寺是如何引导广大信众化解这种不和谐的状态,不被“善恶好丑”、“言语触刺”所牵绊? 释明生:现在,光孝寺将3个堂口全部开放,出家僧人在禅堂打坐习静、在戒坛传戒受戒;广大信徒则在讲坛听课、念佛、诵经、抄经,光孝寺每天平均有三百多位信徒来。 到了周六日,寺院还会迎来一批小客人,父母们将小孩送到这里上幼儿读经班、幼儿书画班,跟着法师读《弟子规》、《四书五经》,学书法国画。 谈佛门修行佛教徒要学习使用新技术 除了一般寺庙建筑、金身佛像之外,广东省佛教协会的办公室常也设在光孝寺内,另有几间办公室,上面挂着“编辑部”的牌子,室内陈列众多佛学经典。光孝寺还有专门的网站,新闻中心、网上礼佛、菩萨社区一应俱全。 南方日报:随着技术普及,不少佛门弟子都有了手机,会上网,您自己也是善用电脑,会用苹果机。您怎么看待像手机、互联网等这些新事物? 释明生:佛教有云:法住法位。世上的每一件东西,都有其存在价值。我们用数码相机为庙内佛教文物拍照,存储在电脑中方便管理;我们建立了网站,有利于弘法;我们还打算录制佛教歌曲……有利人间的东西,如新技术,佛教徒有机会都要学习使用。 现在回过头看,当初佛陀只能以口相传,后来有了纸张,写书立传成了先进传播方式,在永恒不灭的宇宙时间里,互联网有朝一日也会变成旧事物。 南方日报:这会不会影响静心修行? 释明生:法师们每天主要在三个堂口活动,即戒堂、学堂(讲堂)和禅堂,他们初一、十五要诵戒,早晚要上殿,一天要坐上16柱香,等于10个小时以上的修行,不会有什么时间看电视、打电话。也就是说,我们的时间基本被集体修行、集体管理、集体行动占满了。手机虽然没有限制,但大家没有多少时间来聊的。 谈寺院管理我不同意“经营佛教” 在华南理工大学修读EMBA的明生大师认为,禅的和谐思想对企业的和谐管理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大师也强调,对于“经营佛教”的提法,他不赞同。 南方日报:您本人大学本科毕业。现在既是寺院当家的,也是协会当家的,您对管理有什么体会? 释明生:管理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其实,每个人都要涉及管理,并且贯彻于人生的每一个环节。如僧人修行也是管理,管理好你的嘴巴、眼睛、身体。而一个企业、单位,不仅领导人要管理别人,员工也要管理好自己,社会才安定。为了更好提高管理水平,我就去华南理工大学学EMBA,要学3年,要把佛教理念和世间的管理知识结合。 我认为,“人人皆有佛性”,管理者应秉承包容之心,挖掘员工的优点与长处,发挥个体的创造精神,从而建立起大众成就、大众共享的团队。 南方日报:近年来,“佛教经营”的概念越来越频繁地进入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人们认为佛教也是要经营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释明生:经营佛教,我并不赞成。寺庙的经营,不应该过分利用经济的手段。虽然我现在正在读EMBA,但并不是对所有课程的理念都认同。 我觉得办好佛教,一方面要开源节流,另一方面则要用优质服务去引导信众向善,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觉悟人生真谛,才能‘当下成佛’” ———与南华寺方丈传正对话 南华寺是六祖慧能毕生驻锡之所,如果说光孝寺是中国禅宗的序幕,南华寺就是气势磅礴的第一乐章。 智药三藏法师慧眼识珠,他发现,在“香美非常”的曹溪水源处有块宝地,“可于此建梵刹,一百六十年后,当有无上法宝于此演化,到达者如林。”于是,他在此地创建了宝林寺。隋朝末年,宝林寺毁于兵灾,此后,比丘尼无尽藏发动乡绅重建宝林寺,十五年后,慧能重返宝林寺,在此说法三十七年,此间,群贤毕至,宝林寺迎来全盛时期。 一个国家的兴旺昌盛,需要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而世界的繁荣发展,则需要有一个和谐共存的国际环境。而禅宗文化思想对促进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建设可发挥怎样的作用? 南方日报记者就此专访了南华寺方丈传正。 谈和谐社会放下贪欲对和谐共处的作用不可估量 惠能大师在《坛经》中阐述了其独到的观点,“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知恩报恩、孝养父母、仁义待人、和睦相处,这些都是必须恪守的道德规范,是和谐社会的源泉之一。 南方日报:惠能大师在曹溪南华寺讲经说法三十七载,《坛经》是慧能禅学思想大成的集中反映,请问《坛经》蕴含了怎样的和谐之道? 传正:和谐世界的构建离不开社会的和谐,社会的和谐首先是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而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根源,在于人自身的和谐。如何达到自身的和谐,佛教认为,应当从净化自己的心灵开始。

惠能大师在《坛经》明确地告诉我们,人只有“净化心灵”,放下世间种种贪欲与虚妄之心,“常行十善”,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才能使自身本自清净的真心显露出来,觉悟人生真谛,才能有“当下成佛”的可能性。唯有自心修行达到和谐无碍的完满境界,人才能做到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由此可见,人的自心清净对于国家社会的和谐共处的实现,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南方日报:我们在社会公德宣传时常说“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等道德规范在佛教教义中能找到印证吗? 传正:佛教教义中宣扬报“四重恩”,即“报父母恩、报众生恩、报国恩、报三宝恩”。惠能大师在《坛经》中阐述了其独到的观点,“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知恩报恩、孝养父母、仁义待人、和睦相处,这些都是必须恪守的道德规范,是和谐社会的源泉之一,《坛经》在社会道义上的观点立场是很明确的。 南方日报:当今社会,一些矛盾纠纷都是由不平等造成的,有些人仗势欺人,恃强凌弱,追求平等的呼声日益高涨。请问,禅宗如何看待平等? 传正:众生平等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基础,惠能大师在初次拜见五祖弘忍时的对话中,就已肯定了众生皆具有佛性的佛学平等思想。 “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谈和谐世界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 人无贵贱之分,国无大小之别,众生平等的思想,也是国家之间和谐相处的准则,持有平等心待他国,睦邻友好、平等交往,以开放包容的精神,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那么和谐世界的梦想,也就不会遥远了。 南方日报:将视野从中国拓展至世界,六祖禅宗文化对建设和谐世界将起到怎样的作用? 传正:今日,六祖禅宗文化早已步入世界文化之林,它凝聚着全人类的智慧,成为世界文明花园的一朵奇葩。 人无贵贱之分,国无大小之别,众生平等的思想,也是国家之间和谐相处的准则,持有平等心待他国,睦邻友好、平等交往,以开放包容的精神,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那么和谐世界的梦想,也就不会遥远了。 南方日报:作为禅宗祖庭,南华禅寺有着独特宝贵的禅宗文化资源。南华禅寺如何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建设添砖加瓦? 传正:当前,以南华禅寺为核心的“大南华”建设被列入韶关市和广东省“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大南华”建设,旨在重现盛唐时期南天佛国盛况,弘扬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宗历史文化,发挥禅宗文化在构建和谐广东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广东建设文化大省,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发挥独特作用。 下一步,我们还应该从更广袤的角度探讨如何让“禅宗六祖文化”和“大南华”这两大文化品牌走出广东,怎样与禅宗文化传播密切关联的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安徽等省、甚至周边的国家地区携手共商,将“弘扬禅宗优秀文化,共建和谐美好社会”的主题发扬光大,在收获经济果实的同时,共享禅宗文化融汇的盛宴。这也不失为实践建设“和谐世界”理念,稳步发展的可行之路。 谈社会现象社会问题与传统教育缺失有关 古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还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现在个别年轻人行事不考虑对父母和社会的影响,要是他们被教育好了,或许就不会那么做了。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要注重对年轻人的传统教育。 南方日报:如今,有很多富贵弟子。他们平时在什么方面需要您作开示,您又如何开示? 传正:多是关于事业和家庭的。过去人们家庭和睦,现在动不动就离婚,我认为都是因为失去了传统教育,年轻人应该多学一点佛教、儒家的东西。我说你们打工也好,当老板也好,应该把做人的目标定好,否则,不管有多少财富也会活得很累。 南方日报:今年上半年,富士康频频发生的跳楼事件引起举国关注,您关注过这件事吗?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