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全文网

宁乡三大佛寺之一:白云寺

发布时间:2024-11-03 02:32:06作者:楞严经全文网
宁乡三大佛寺之一:白云寺

白云寺位于湖南省宁乡市双凫铺镇回龙山。白云寺始建于唐代,后来宋、元、明、清历代都有翻新和重修,现在和密印寺、普济寺并称宁乡三大佛寺。宁乡人称“南岳山(衡山)的香,回龙山的烛。”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光恩禅师在回龙山粟溪创建清林寺(一说清莲寺),它是白云寺的前身。明代成化年间,当地士绅王陛和其子王维汉扩建白云寺。当时宁乡县衙设置有僧官名叫僧会司,又名翊法禅林,专管白云寺宗教事宜。

清代顺治三年(1646年),学者陶汝鼐重建白云寺。乾隆时期,僧万行又翻修白云寺,知县任命万行为僧官,掌管白云寺的宗教事务。乾隆二十八年(1736年),白云寺和清林寺合并,之后一直使用“白云寺”作为寺名并且沿用至今。道光时期,寺僧又修复寺院。1917年夏天,当时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毛泽东和萧子昇做社会考察时曾在白云寺留宿。1951年,中国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由于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僧人被迫离开白云寺,寺院的房屋被占用。文化大革命中,白云寺的建筑、佛像、佛经、法器等遭到红卫兵的破坏和损毁。1988年恢复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之后,宁乡人民重建山门和大雄宝殿,白云寺的香火逐渐恢复。1989年,宁乡县人民政府把白云寺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长沙市人民政府公布白云寺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白云寺位于回龙山上,回龙山是雪峰山的余脉。清代嘉庆版本《宁乡县志》记载:“(回龙山)蜿蜒磅礴,首耸竹田,腹盘粟溪,尾连大石窟,脉自五牛山逆转,故曰‘回龙’。”又云:“回龙山高300余丈,周10余里,丘壑深邃,山腰有印月池,水味清甘,天旱不涸,大雨不溢,山口有聚仙岩,相传唐时有赤足大仙显灵于此。白云寺即在聚仙岩后。”白云寺规模宏大,有大小房屋300余间,寺僧300余人,大型佛像30余尊。殿堂布局严谨,沿着山势高低坐北朝西而建,主要有牌坊、山门、大雄宝殿、诸天殿、地藏殿、祖师殿等。寺院还收藏有历代文化名人的碑匾40余块。清代宁乡籍诗人隆观易《宿回龙山白云寺》诗云:“楼台高下竹墙围,迢递华鲸感慨非。翠石负栏金兕健,青枬登碗木鱼肥。浮生已合随缘住,时事刚成未老归。闲语上方栖鹳起,斜阳呼子绕林飞。”山脚下是一座高大的牌坊,横枋上刻着原宁乡县委书记杨世芳书写的“南楚灵山”,两旁“灵秀”、“神奇”则是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的书法作品。

牌坊。

山门由花岗岩砌成,顶着刻有清末湘军将领左宗棠书写的“南楚灵山”四个大字,两旁是民国时期湖南省主席何键题写的对联:“地净嚣尘,在绿树丛中,白云窝里;缘多香火,是西天活佛,南国名山。”

山门

大雄宝殿是重檐歇山顶,供奉释迦牟尼佛、弥勒佛、药师佛,屋檐下悬挂着国民党元老、书法家于右任题写的“回龙古寺”笔迹。内壁有光绪时期进士张萼林《题回龙山寺壁》的长联:“山林常谴责,穷措大何事归来,东走东,西走西,想当年境况犹佳,贪得了两袖清风,一囊明月;菩萨独慈悲,老书憨尚能勇退,治非治,乱非乱,把近日情形打算,倒不如上参禅伯,下课沙弥。”

大雄宝殿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之后是诸天殿,主要供奉二十四位诸天。台阶下左右两边各立着一根巨大的蜡烛。

诸天殿

关圣殿供奉关圣帝君(关羽),宁乡人谭其羽曾书写一副对联《题白云寺关公殿戏台》:“白云生处,白日放歌,听白雪阳春,白叟也来消白昼;青史留芳,青山依旧,揠青龙偃月,青眼犹复仰青天。”

地藏殿香炉。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