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暮年潜修净业
发布时间:2024-08-06 02:35:13作者:楞严经全文网
白居易是唐代继杜甫之后最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极虔诚的佛教徒,自称香山居士。
白居易,字乐天,山西太原人,公元七七二年正月二十日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县东郭村,父亲白季庚,母亲陈氏,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识声律,白居易始祖为楚国白胜,传至秦朝有名将白起,祖父白湟 ,父亲白季庚及外祖父都是诗人,他自幼勤学苦读,“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成厚茧)。”
白居易时逢中唐动乱年代,藩镇割据,吐番、回纥入侵,兵荒马乱,民不聊生,骨肉流散,写有“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悲叹骨肉手足散居五处,只能泪眼对明月,遥寄思乡情了。唐德宗贞元三年,十六岁的白居易在长安写下了不少好诗传诵一时,奠定了他在诗坛占据的一席之地,比如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诗》: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充分展现了少年时代白居易的才华,他的《长恨歌》、《琵琶行》等开创了中唐歌行体诗的先河,是中华文化的熠熠闪光的明珠。
唐代文人中,白居易是与佛教僧侣往来最为密切的大诗人。《五灯会》之卷四上有如下记载:
“杭州刺史白居易,字乐天,久参佛光,得心法,兼禀大乘金刚宝戒,元和中,造于京兆兴善法堂,致四问。十五年,牧杭州,访鸟巢和尚,有问答语句,曾致书于济法师,以佛无上大慧演出教理……复受东部法凝禅师八渐之目,各广一言而为一偈,释其旨趣,自浅入深,犹贯珠焉,凡守住处,多访祖道,学无常师,后为宾客分司乐部、罄已俸,修龙门香山寺。”
贞元十六、十七年间,白居易两度到洛阳,参访了东都圣善寺法凝禅师,求得“观、觉、定、慧、明、通、济、舍”八字心要,并发挥为八渐偈,可以说法凝禅师是他的佛学启蒙导师。贞元十九年,他从佛光如满禅师处接受斋戒,他退居后,和在香山寺的佛光如满禅师结香火社,遂自称香山居士,他与佛光如满的情谊延系了三十五年之久,白居易曾四度至长安兴善寺问道於大彻禅师,转向南宗禅的参究,他写道:
“已年四十四,又为五品官……近岁将心地,回向南宗禅,外顺世间法,内脱区中缘,进不厌朝市,退不恋人寰,自吾得此心,投足无不安。”
又在《间吟》一诗中写道:“自从苦学空门法,销尽平生种种心。”可见白居易对佛学的体验是十分深刻的。他曾观照认识到自己的前世为诗僧:“辞章讽泳成千首,心行归依向一乘,坐倚绳床闲自念,前生应是一诗僧。”
白居易被贬到江州、忠州时,开始学习坐禅,和兴果寺神凑禅师、东林寺智满禅师等效甚密,在东林寺藏经楼读慧远大师文集深受启发。他后来将自己的文集奉献给与他有缘的寺院收藏。如庐山东林寺、洛阳圣善寺、苏州南禅院的千佛堂、龙门香山寺等都收藏有他的诗文集。
以文学的生花妙笔来阐发佛学的清净奥谛是白居易晚年的理想,他说:“愿以今生世俗文字放言绮语之因,转为将来世世赞佛乘转法轮之缘。”
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时曾参访鸟巢禅师,鸟巢道林禅师见秦望山上松枝茂密,就居于树上,有如鸟儿筑巢而居,故人们称他为鸟巢禅师,白居易仰观禅师在树上摇摇欲坠,迷惑地说:“禅师住处甚为危险。”禅师说:“太守的处境比我更危险。”白居易说:“弟子为一州太守,位镇江州,何险之有?”禅师说:“你身居官场,明争暗斗,识性不停,譬如薪火炽燃,怎么不岌岌可危?”白居易请教道:“什么是佛法大意?”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说:“如此简单的道理,三岁小孩也知道。”禅师说:“三岁孩童虽会说,但是八十岁老翁却未必了解其意。”
白居易除了自己皈依佛门,持斋守戒外,还大力倡导放生,以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普度众生。他写下了《放旅雁》、《放鱼》、《赎鸡》等放生诗。他写道:“常慕古人道,仁信及鱼豚,见兹生恻隐,赎放双林园。”
白居易晚年虔心念佛,求往生西方极东世界,他舍三万两俸银请人按《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彩绘大型极乐世界图、西方三圣像,日日焚香顶礼,十分虔诚,并且回向众生离苦得乐,共登莲城。他的《念佛偈》流传广远,至今仍烩灸人口
余年七十一,不复事吟哦。
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
何以度心眼,一声阿弥陀。
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
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
日暮而途远,吾生已蹉跎。
日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
达人应笑我,多却阿弥陀。
达又作么生?不达又如何?
普劝法界众,同念阿弥陀。
白居易写遗嘱叫家人在他死后不必运回故乡下葬,而应安葬在香山寺佛光如满禅师的塔墓之侧。他七十五岁病故往生后,洛阳人十分爱戴崇敬他,他的墓前拜祭之人不绝,他的墓前泥土,常常被祭酒浸湿,没有干的时候,白居易是伟大的诗人开创了“新乐府体”诗风;他是伟大的政治家,风骨铮然,为民造福,体恤百姓,多有建树;作为佛弟子,他是虔诚的,他皈依受戒,持斋放生,修建香山寺,开龙门八节滩,一心皈命佛门,香山居士是一切佛弟子的榜样,更是知识分子的楷模。
唐武宗会昌初年,一队商船出海贩货。不想突遇大风,船苹失去控制,便随波逐浪,飘流到一座大山跟前。只见那山树木苍翠,岩石峭立,鲜花怒放,野果丛生,又有瀑布飞流,直泻而下,宛如一座美丽的仙岛。更加令人想不到的是,山中林荫深处,竟有数间琼楼玉宇,洁净鲜明,非人间可比。
商人们在海上飘泊了几天,早已困顿不堪,突见有这样一座美丽的岛屿,禁不住欢呼雀跃,立即奔上岛来,摘野果充饥,汲飞泉止渴。
正在此时,突见一道士打扮的人来到面前。商人们见此地有人,便纷纷上前问讯,这里是什麽地方,离中国有多远?那道士回答∶「这里是蓬莱山。诸位有幸来到此间,休息几天再回去吧!」
蓬莱山,那不是传说中的神仙山吗?商人们一听自己到的竟是神仙处所,越发高兴异常。他们央求道士道∶「真是祖宗积德,叫我们有幸来到神仙岛。既然有幸一来,你就领著我们好好逛逛吧,也不枉我们来此一场。」
那道士也好说话,便领著商人们随处观赏起来。一路上的仙境胜景自不必提,商人们游赏时却突然发现一座大院,气势雄伟,只是铁将军把门,似乎无人居住。商人忙问这是怎麽回事?道士回答说∶「这里是白乐天的仙府,他还在中国没来呢!」
白乐天,大家太知道了,不就是大文豪白居易嘛!商人们心中惊叹不已。後来他们回到中国,便把所见所闻传了出来。
按照常理,白居易得知自己名登仙籍,位在仙府,自该高兴万分才对,可他听到传闻不但不乐,反以嘲弄的口吻作诗说∶「吾学真空不学仙,恐君此语是虚传。海山不是吾归处,归即须归兜率天。」原来,白居易早就信佛教了。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文章精切,诗平易近人,与元稹齐名,时称元白。大中元年(八四七年)卒,有《白氏长庆集》传世。白居易晚年崇信佛法,隐居香山,自称香山居士,与诗僧如满等一四八人结成香火社,念佛诵咒,不食荤腥。
他曾自述说∶「十方世界,天上天下,我今尽知,无如佛者。巍巍堂堂,为人天师,故我礼足,赞叹归依。」当他结香火社时,曾在佛前立誓说∶「吾劝一四八人同为一志,结上生会,行念慈氏名,坐想慈氏容,愿来世必生兜率。」自此之後,白居易一心念佛,严守戒律,直到最终去世。而他最後几年被风疾所苦,行动不便,便请画师绘了一幅西方净土像,日夜供养。他还为画家作诗赞曰∶「极乐世界清净土,无诸恶道及众苦。愿如我身老病者,同生无量寿佛所。」一夕念佛,倏然而化。